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遮荫对曼地亚红豆杉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4年生曼地亚红豆杉扦插苗为试材,用一层遮荫和两层遮荫处理3个月,研究不同程度遮荫对曼地亚红豆杉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前1个月将苗木移栽至花盆中置于大棚内进行正常水分管理。将苗木分为3组,每组10株,3个重复,分别进行遮荫处理。处理3个月后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胞间CO2浓度(Ci),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和可变荧光(FV)光系统II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结果表明遮荫处理下曼地亚红豆杉Pn、E、CE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WUE)一层遮荫处理最高。叶绿素a/b升高,总叶绿素含量下降。Gs,Fv/Fm在胁迫期间没有显著变化。推测曼地亚红豆杉在遮荫处理下光系统II(PSII)光能转化能力保持相对稳定,对水分有较高的利用效率,引起光合下降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即羧化效率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以4年生曼地亚红豆杉扦插苗为试材,实验前1个月将苗木移栽至花盆中置于大棚内进行正常水分管理.将苗木分为3组,每组10株,3个重复,分别进行干旱胁迫.重度干旱(从试验开始时停止浇水),中度干旱(试验期间3d浇1次水,浇水量为对照的50%),对照(充足供水).在重度干旱和中度干旱下分别胁迫35 d,研究曼地亚红豆杉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以分析曼地亚红豆杉的抗旱性及抗旱机理.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曼地亚红豆杉PD、E、Gs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Ci在胁迫初期升高,胁迫21d后下降.水分利用效率(RwuE)先升高后下降,羧化效率(RCE)显著下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在胁迫后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Fv/Fm在胁迫期间没有显著变化,而IP1随胁迫强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延长显著下降.推测曼地亚红豆杉在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和光系统Ⅱ (PSII)光能转化能力保持相对稳定,对水分有较高的利用效率,引起光合下降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即羧化效率的显著下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曼地亚红豆杉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Pro含量都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说明曼地亚红豆杉在水分胁迫初期能通过增加保护酶活性来提高对逆境下产生的过氧化物的清除能力,同时增加细胞中游离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来提高植株的吸水保水能力,维持自身水分平衡,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3.
水分胁迫下柚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柚木(Tectona grandis)1年生苗为材料,对柚木盆栽苗自然干旱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引起柚木相对叶绿素含量下降,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其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不同,柚木的Fo(初始荧光)值总体呈上升的趋势;Fm(最大荧光)和Fv(可变荧光)值呈持续下降的趋势,Fv/Fm(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o(PSII潜在活性)和Fm/Fo(PSII捕获激发能的效率)值呈升-降的变化趋势。表明柚木在一定水分胁迫时间内,其光能转换效率没有受到影响,之后才被抑制,光合作用下降,PSⅡ利用光能的能力下降,PSⅡ捕获激发能和PSⅡ的潜在活性的效率最终抑制。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银杏光系统Ⅱ光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银杏叶片为试材,在不同温度下采用连续激发式植物效率仪PEA测试强光照射对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系统进行光合光转化效率LCE的光强响应测试。结果表明:银杏光抑制不仅呈现光强剂量效应,而且呈现温度剂量效应。当光强超过约1000μmol·m-2s-1时银杏LCE最低,为较严重的光抑制过程。在25℃常温下超过1000μmol·m-2s-1光强照射20min时银杏Fv/Fm下降加快;15℃以下低温和35℃以上高温均会使Fv/Fm进一步降低;而且热胁迫比冷胁迫的光抑制程度更大,因为25~45℃下Fv/Fm的直线回归斜率/kheat/比5~20℃的/kchilling/增大了15.4%。5~10℃的低温强光引起银杏叶片热耗散DIo/RC略微增加,而35℃以上高温强光会导致热耗散DIo/RC剧增。冷胁迫会降低PSⅡ反应中心数目,但是热胁迫会使之降低更多。冷热胁迫下强光引起的光抑制(Fv/Fm)与PSⅡ反应中心数目RC/CSo或RC/ABS与之间高度正相关。因此,PSⅡ的异质性即PSⅡ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是冷热胁迫下光合机构发生光抑制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1年生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0.3%、0.6%、0.9%)NaCl盐分胁迫对邓恩桉幼苗生长和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强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均呈下降趋势,且显著低于对照;邓恩桉幼苗可耐受较低盐度环境,在盐度0.3%的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生长,盐度浓度≥0.6%时,邓恩桉幼苗生长受到显著影响,并导致死亡;NaCl胁迫抑制邓恩桉幼苗的生长和叶片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强光胁迫下银杏叶片的光抑制及其防御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探讨强光对银杏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对银杏叶片进行强光 (12 0 0 μmolphotons·m- 2 s- 1 )胁迫 5h ,通过分析叶绿素a荧光参数和叶黄素循环组分研究了强光胁迫下银杏叶片的光抑制以及相关的光破坏防御机制。强光胁迫过程中 ,银杏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Fv Fm)明显下降 ,胁迫结束时 ,Fv Fm 接近 0 3。而初始荧光(Fo)则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呈上升趋势。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 (ФPSⅡ)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ETR)均大幅度下降 ,而非光化学猝灭 (NPQ)和天线热耗散 (HDR)明显上升 ,叶黄素循环关键组分玉米黄质 (Z)的相对含量则随着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由处理前的 3%上升到胁迫结束时的 6 6 %。结果表明 ,强光胁迫过程中 ,银杏叶片发生了严重的光抑制 ,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非光化学猝灭和天线热耗散起到了有效耗散过剩光能的作用 ,但是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是银杏叶片Fv Fm 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夏季遮荫改善大田牡丹叶片光合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利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研究大田牡丹叶片在自然光照和夏季遮荫处理下光合作用日变化.结果表明:自然光下夏季牡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明显低于春季,2个生长季节Pn日变化差异明显,即春季的Pn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夏季的Pn日变化为"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羧化效率(CE)变化趋势与Pn相似;表观量子效率(AQY)中午降低,下午逐渐回升;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最大荧光Fm日变化为倒"单峰型"曲线,中午明显降低;与夏季自然光下相比,夏季遮荫处理(遮光50%)的牡丹叶片Pn、AQY、CE升高;气孔限制值(Ls)和叶温(t1)降低;Fv/Fm和Fm中午下降幅度显著减小.这些结果说明:夏季晴天中午高温、强光下,牡丹叶片PSⅡ反应中心发生了可逆失活,PSⅡ功能下调,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明显发生,遮荫可减轻光抑制,改善光合功能以增加光合产物积累.  相似文献   

8.
NaCl胁迫对竹柳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盐碱地区开发利用竹柳,以2a生竹柳扦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15%、0.30%、0.45%和0.60%NaCl胁迫处理对竹柳苗木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和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处理浓度的不断增大,竹柳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Pn、Gs、Ls)以及荧光参数(Fm、Fv/Fo、Fv/Fm)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Ci和Fo呈逐渐升高的趋势;0.15%和0.30%NaCl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与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而0.45%和0.60%NaCl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说明0.45%和0.60%NaCl处理显著阻碍了竹柳苗木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9.
模拟酸雨对假俭草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模拟酸雨(pH 2.5、pH 3.0)对假俭草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6 h胁迫引起假俭草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ФPS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下降,pH 2.5处理比pH 3.0处理的下降幅度大;酸雨处理停止24 h后, Fv/Fm、Fv/F0、qP、ФPSⅡ、ETR、NPQ回升;酸雨处理停止48 h后,回升至接近对照.研究还表明,利用非损伤的叶绿素荧光技术可快速检测草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5种箬竹属竹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研究了5种箬竹属(Indocalamus Nakai)竹种叶片光合作用的横向异质性,结果表明,吸光系数Abs、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qP的异质性较低,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异质性较高。比较稳态荧光和荧光日变化,胜利箬竹的Fv/Fm、PSⅡ实际量子产量Yield、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都保持相对较高水平,矮箬竹和小叶箬竹则较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8个不同品种(类型)楸树1年生扦插苗在4种不同水分胁迫(分别为土壤田间含水量的20%、40%、60%、80%)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类型)楸树苗木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m′、ETR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ФPSⅡ在干旱初期,随着干旱增加,其先降低后升高,后期随干旱的增加而降低;胁迫初期,光叶楸、豫楸1号及楸树光合能力整体水平较其它5个品种(类型)差,在干旱初期的不利逆境下植株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差;胁迫后期,光叶楸、豫楸1号和南阳楸发生光抑制大,光合能力较差。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类型)楸树的抗旱能力从大到小排列为:梓树灰楸圆基长果楸金丝楸楸树南阳楸豫楸1号光叶楸。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紫丁香(Syringa oblata)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对3种灌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3种灌木的最大荧光(F_m)、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和光合量子产额(Yield)逐渐下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_N)逐渐上升,初始荧光(F_o)先下降后上升。3种灌木各参数的变化幅度不同,运用隶属函数对3种灌木进行分析,得出抗旱性强弱次序为水蜡紫丁香连翘。  相似文献   

13.
以黑果枸杞‘黑杞1号’和宁夏枸杞‘宁杞7号’的1年生幼苗为试材,用NaCl和Na_2CO_3溶液进行处理,研究盐胁迫条件下,枸杞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枸杞在NaCl和Na_2CO_3胁迫下,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不同盐不同品种间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存在差异。生长特性方面,盐胁迫主要影响株高和基径;在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方面,盐胁迫主要影响的参数有P_n、G_s、C_i、T_r、Ф_(PSⅡ)、F_o、F_m、F_v/F_m、C_(qP)、C_(qN)、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其中,P_n、G_s、C_i、F_o、C_(qP)、Ф_(PSⅡ)和总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T_r、F_m、F_v/F_m、C_(qN)、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NaCl胁迫后,‘黑杞1号’和‘宁杞7号’幼苗的生长量、光合速率分别在1.3 mol·L~(-1)和1.2 mol·L~(-1)时达到最高值,在1.5 mol·L~(-1)时,达到耐盐极限值;Na_2CO_3胁迫后,‘黑杞1号’和‘宁杞7号’幼苗的生长量、光合速率在0.1 mol·L~(-1)时达到最高值,分别在0.4 mol·L~(-1)和0.5 mol·L~(-1)达到耐盐极限值。所以,‘黑杞1号’耐盐能力强于‘宁杞7号’,且Na_2CO_3对枸杞幼苗影响显著大于NaCl。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为期60d田间模拟试验,以1年生落羽杉、乌桕实生苗为试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对两个树种在涝渍胁迫下的生长变化、光合特性及荧光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涝渍处理条件下,两个树种均产生了大量的不定根且生物量增量和相对生长率也表现出对涝渍胁迫的适应性。涝渍处理下,2个树种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均显著降低,涝渍程度越强,其下降幅度越大。两个树种相比,落羽杉具有更强的耐涝性。  相似文献   

15.
以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16个种源、湿地松(P.elliottii)4个种源2.5 a生营养袋苗木为材料,定期开展生长调查,于2016年7—8月、2017年2月开展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分析加勒比松、湿地松针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对树种、种源、不同测量时间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加勒比松/湿地松的株高、地径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测量时间与树种对最大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Fv/Fm)有显著影响(P<0.01),二者互作效应不显著,与7、8月相比,测量值均在第2年2月显著提高;两个树种的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淬灭(qP)与表观量子传递速率(ETR)对测量时间的响应模式相反;加勒比松与湿地松叶绿素荧光参数受种源影响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勒比松与湿地松的株高和地径生长与2月Fv/Fm、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测量值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高光强抑制了湿地松、加勒比松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但抑制效果与生长无明显相关关系;低温造成的胁迫主要抑制了加勒比松的光化学反应,并与其生长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可考虑将2月份测量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作为加勒比松耐寒个体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6.
叶绿素荧光是研究光合作用的有效探针。为了探讨开花对麻竹光合作用的影响,应用PAM-100分别测定了开花与未开化麻竹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升高[0~2 000μmol/(m^2·s)],在开始阶段[0~200μmol/(m^2·s)]麻竹叶片的NPQ、Y(NPQ)、Y(ND)、ETR(Ⅱ)和ETR(Ⅰ)均迅速升高,Y(Ⅱ)和Y(Ⅰ)却迅速下降,之后变化缓慢并趋于平稳,而Y(NA)和Y(NO)几乎一直维持平稳;其中未开花麻竹的NPQ、Y(Ⅰ)和ETR(Ⅰ)均高于开花麻竹,Y(Ⅱ)、Fv/Fm和ETR(Ⅱ)无明显差异。在本实验培养光照下[230μmol/(m2·s)],未开花麻竹的NPQ、Y(Ⅰ)和ETR(Ⅰ)也均高于开花麻竹。由此表明,开花引起麻竹PSⅠ的Y(Ⅰ)和ETR(Ⅰ)以及PSⅡ的NPQ降低,这意味着开花麻竹的光保护能力下降,使得PSⅠ受体侧电子积累,导致光合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4个品种核桃砧木幼苗进行抗旱性评价,旨在筛选适合干旱、半干旱核桃产区的优良抗旱核桃砧木。【方法】以4个常用核桃砧木品种为试材,研究干旱对其盆栽幼苗生长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旱条件下,核桃砧木幼苗间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其中,‘鸡爪绵’的相对生长速率(R)、长期水分利用效率(RLWUE)、净光合速率(P_n)和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最高,分别为0.92 mg/d、70.24 g/L、15.22 μmol/(m^2·s)和0.79。干旱显著降低了核桃砧木幼苗的R、P_n和F_v/F_m,其中‘鸡爪绵’的降低幅度最小,分别为30.30%、22.78%和7.06%。干旱显著提高了核桃砧木幼苗的RLWUE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RIWUE)。‘核桃楸’的RLWUE增幅最大,为16.20%,其次是‘鸡爪绵’,为15.70%。‘鸡爪绵’的RIWUE增幅最大,为16.61%。‘鸡爪绵’‘香玲’‘核桃楸’和‘黑核桃’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分别为0.99、0.68、0.48和0.07,表明核桃砧木幼苗抗旱性存在较大的品种间差异。【结论】‘鸡爪绵’和‘香玲’抗旱性强,且种子易获得,适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应用,‘黑核桃’和‘核桃楸’抗旱性弱,且种子较难获得,不适宜在干旱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18.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drought stresses might occur at a regional scale in boreal forests. To assess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to drought treatment, seedlings of 12 open-pollinated families of white spruce (Picea glauca (Moench) Voss) differing in their growth performance were grown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Gas exchange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as well as shoot xylem water potential (WP) were measured for 21 successive days after watering was stopped. Net photosynthesis decreased as stomatal conductance decreased. Net photosynthesis was not affected by drought until WP reached –2.0 MPa when stomata were closed. Initial fluorescence (F and basic fluorescence after induction (F00) were not affected by drought. A progressive decrease in maximal (Fm) and variable fluorescences (Fv), maximum photosystem II (PS II) efficiency (Fv = Fm), effective quantum yield of PS II (FII),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open PS II (Fp), and 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P) was observed at WP < - 1.0 MPa, whereas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N) remained high throughout the drought treatment. White spruce families with inferior growth performance showed higher values of Fm, Fv, Fv = Fm, Fp, and qN at WP< - 2.0MP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variables can be used as drought markers in relation to present or predicted climate conditions. These could be used for selecting planting stock adapted to drought periods or dry environments. These markers showed that slow-growing genotypes are better adapted to drought conditions than intermediate or fast-growing genotypes in present and predicted drough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对优选的6个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无性系叶片性状(叶片干质量、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并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竹节树不同无性系叶片的干质量和叶面积差异不显著,叶绿素相对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无性系具有不同的光能吸收和利用能力;不同的无性系其叶绿素荧光的部分参数(Fo、Fv/Fm、Fv/Fo、ФPSⅡ、ETR)差异显著;竹节树无性系C-15植株与其他无性系相比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值,而非化学猝灭系数(qN)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表明竹节树无性系C-15有较高的光呼吸;相关分析表明,叶片生长较好的无性系其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同时也具有较高的PSⅡ光化学效率;无性系C-15号具有较高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及较强的光化学特性,可进行大力推广研发.  相似文献   

20.
对17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结果表明:17个树种的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碱)、初始荧光R值、最大荧光Fm值以及Fv/Fo间差异极显著(Sig〈0.000);参试树种中,裸子植物的初始荧光昂值(55.53)明显大于被子植物的初始荧光(45.72),最大荧光R值的规律与昂相同。而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㈣)与Fv/F0则恰好相反,革质叶片的被子植物Fv/Fm与Fv/F0最大。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可以作为目的选择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