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究浅水土表覆盖秸秆对土壤盐渍化的缓解效果和对蕹菜生长的影响,在大棚内利用硝态氮含量均在1 200 mg·kg-1以上的重度盐渍化土壤采用塑料栽培箱浅水种植蕹菜,以不覆盖秸秆作对照,设置覆盖切段5 cm的水稻秸秆150 g(7 500 kg·hm-2,R1505)、切段40 cm的小麦秸秆150 g(7 500 kg·hm-2,W15040)、小麦整株秸秆150 g(7 500 kg·hm-2,W150)和切段10 cm小麦秸秆300 g(15 000 kg·hm-2,W30010)共5种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硝态氮、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蕹菜的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覆盖秸秆处理土壤的硝态氮含量较对照均显著降低,降幅均在50%以上。除W30010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外,其余覆盖秸秆处理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均降低,但降幅小于对照。除W15040处理外,其余处理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增加。覆盖秸秆处理的蕹菜总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R1505处理的增产效果最显著。综上所述,浅水土表覆盖秸秆消耗了土壤中富余的硝酸盐,缓解了土壤盐渍化,同时为土壤提供了有机碳,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使蕹菜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技术,进行了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667 m~2增施有机肥500 kg或1 000 kg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可使土壤容重下降0.01 g/cm~3左右,有机质含量上升0.50~0.57 g/kg,有效磷含量上升0.20~0.31 mg/kg,速效钾含量上升2.8~3.9 mg/kg。在减少20%无机肥施用的基础上,每667 m~2增施有机肥500 kg,每667 m~2水稻产量增加8 kg;在减少40%无机肥施用的基础上,每667 m~3增施有机肥1 000 kg,每667 m~2水稻产量仅减少36 kg。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设施水生蔬菜田土表覆盖切段水稻秸秆的腐解规律及其对土壤性质和水生蔬菜生长的影响,夏秋茬种植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冬春茬种植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R.Br.),均在土表按每公顷7 500 kg覆盖5 cm长度的切段水稻秸秆,分别比较其土壤水层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秸秆腐解率,水生蔬菜产量及氮、磷、钾含量和土壤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夏秋茬与冬春茬,7 500 kg/hm~2覆盖秸秆处理的土表水层电导率分别在秸秆放入后的2 d与3 d达最大值1 584.33、1 109.67μS/cm,随后下降至趋缓;土表水层氧化还原电位前期迅速下降,在夏秋茬与冬春茬,覆盖秸秆处理分别于5 d与3 d降至最小值(-481.33、-434.33 mV),后逐渐上升至趋缓;夏秋茬2015年7—10月共77 d稻秸秆完全腐解;冬春茬2015年11月—2016年3月共129 d稻秸秆腐解率为83.33%。蕹菜产量前期低于对照(不覆草),后期高于对照,总产量略高于对照,而豆瓣菜总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24.41%。2个茬口土壤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含量降幅均小于对照,夏秋茬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幅为9.44%,低于对照(12.98%),冬春茬处理土壤有机质降幅为6.52%,低于对照(15.34%),全氮、硝态氮含量降幅均大于对照。5 cm短规格切段稻秸秆还田腐解率明显高于长规格稻秸秆,能增加当季蔬菜产量,有效补充土壤中的磷、钾元素,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温季节宜用短规格切段秸秆,而高温季节则可以适当加长切段规格并增加秸秆覆盖总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高原夏季露地松花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地膜和秸秆覆盖(T1)、秸秆行间覆盖(T2)、秸秆全覆盖(T3)、露地无覆盖(CK1)和传统地膜覆盖(CK2)5种覆盖栽培方式,测定分析松花菜的产量、品质、矿物质元素含量、全生育期灌水量、灌水利用效率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以降低松花菜全生育期灌水量,其中T1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较CK1、CK2节水29.0%、7.3%,增产68.9%、4.7%,灌水利用效率提高6.12、1.22百分点。T1处理花球的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硝酸盐含量最低;各处理间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与CK1、CK2相比,T1、T2和T3处理均可以提高花球矿物质元素含量,以T3处理效果最为显著。T1处理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较CK1高29.6%、108.4%,全氮、全钾、土壤钙、镁和锰元素含量与CK1无显著差异;T1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土壤锰元素含量较CK2高14.7%、80.0%、52.0%和105.3%,全钾、土壤钙、镁元素含量与CK2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地膜+秸秆处理具有保墒增产、提高松花菜品质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有效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避免了当地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以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高原夏季露地松花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地膜和秸秆覆盖(T1)、秸秆行间覆盖(T2)、秸秆全覆盖(T3)、露地无覆盖(CK1)和传统地膜覆盖(CK2)5种覆盖栽培方式,测定分析松花菜的产量、品质、矿物质元素含量、全生育期灌水量、灌水利用效率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以降低松花菜全生育期灌水量,其中T1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较CK1、CK2节水29.0%、7.3%,增产68.9%、4.7%,灌水利用效率提高6.12、1.22百分点。T1处理花球的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硝酸盐含量最低;各处理间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与CK1、CK2相比,T1、T2和T3处理均可以提高花球矿物质元素含量,以T3处理效果最为显著。T1处理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较CK1高29.6%、108.4%,全氮、全钾、土壤钙、镁和锰元素含量与CK1无显著差异;T1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土壤锰元素含量较CK2高14.7%、80%、52.0%和105.3%,全钾、土壤钙、镁元素含量与CK2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地膜+秸秆处理具有保墒增产、提高松花菜品质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有效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避免了当地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以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于2010年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及作物产量进行了采样测定.试验共设6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TP:传统耕作+地膜覆盖;NTP:免耕地膜覆盖),采用春小麦和豌豆双序列轮作.结果表明:在0~50cm土层中,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都可以提高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在双序列0~50cm土壤中,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达388.2mg/kg,传统耕作措施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351.68mg/kg.地膜覆盖处理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与免耕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相比含量较低;在0~50cm土层中,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覆膜处理和秸秆覆盖均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免耕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小麦花后土壤养分演变与籽粒养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洛旱6号为材料,通过设置无秸秆还田翻耕(T1)、秸秆还田翻耕(T2)、无秸秆还田旋耕(T3)、秸秆还田旋耕(T4)4种耕作方式,分别在小麦开花后的0、7、14、21、28 d取小麦根际土壤,测定土壤及小麦籽粒的氮磷钾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T2和T4处理相比,除了全钾含量变化不大外,T4处理增加了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产量增加了6.9%,变化不显著;T1和T3处理相比,T3处理增加了土壤全氮、铵态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小麦产量,其中产量增加了3.6%,但不显著;4种处理间比较,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小麦产量在T4处理下最高,全钾含量在T2处理下最高,其中T4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为6 848.5 kg/hm2。在旋耕或翻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均高于无秸秆处理。试验表明,T4处理最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积累和小麦产量的提高,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采取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还田后对水稻产量均产生增产作用,增产范围为2.4%~4.9%。其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到9271.5kg/hm2,比对照增产4.9%;其次是秸秆半量还田处理,比对照增产2.4%。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多,土壤中全氮和全钾含量增加,全磷含量减少,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的覆盖量(无秸秆覆盖为对照,覆盖量为250,500,750kg/667m2为3个处理)对不同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烟覆盖量为750,500kg/667m2的处理在各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20.97%,36.63%,11.25%,18.07%及4.35%,9.15%,4.56%,15.46%(P<0.05),田烟仅在覆盖量为750kg/667m2时在各个生育期分别显著高于对照4.88%,16.60%,9.01%,11.48%(P<0.05)。采收后,覆盖量为750kg/667m2时,地烟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对照5.72%(P<0.05);田烟的土壤pH值显著低于对照11.39%(P<0.05)。采收后秸秆覆盖处理的地烟土壤pH分别显著低于对照3.08%,5.64%,7.86%(P<0.05);田烟的土壤容重分别显著低于对照2.84%,4.43%,6.19%(P<0.05)。覆盖量为750kg/667m2时,地烟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田烟的速效钾含量在多数生育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覆盖量为500/667m2时,地烟的速效磷,田烟的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在多数生育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总体来看,不同小麦秸秆覆盖量对地烟和田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均存在相同点和差异,覆盖量为500kg/667m2的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协调性最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稻草还田量对耕地土壤肥力及烟后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稻草还田500 kg,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提高1.18 g/kg,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25.7 mg/kg、7.4 mg/kg和3.7 mg/kg;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千粒重,每667 m~2水稻产量增加69.9 kg,净收益增加216.9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秸秆高留茬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稻田杂草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秸秆覆盖量。【方法】在小麦收割前1~2 d采用人工播撒苏秀867稻种12.5 kg,用Kubota G688机器在小麦秸秆高留茬(16~20 cm)条件下,将小麦秸秆粉粹成长度8~10 cm,采用人工分别将秸秆按照1.00、0.75、0.50、0.25、0 kg/m~2覆盖稻田,3 d后上水。【结果】不同时间调查发现,秸秆覆盖量≤0.25 kg/m~2的处理水稻7~45 d成苗率均无变化;当秸秆覆盖量≥0.50 kg/m~2,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15 d内水稻成苗率下降,15~45 d水稻成苗率不再变化;对杂草控制情况看,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田间杂草防控效果明显增加,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0.75 kg/m~2的2个处理30 d对杂草的防效均为100%,45 d对稗草的株防效≥89.25%,对阔叶杂草的防效均为100%;秸秆覆盖量为0.50 kg/m~2的处理45 d对稗草防效为84.95%,对阔叶草的防效为100%。对产量的影响来看,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0.25 kg/m~2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增加,产量明显增加;秸秆覆盖量为0.25 kg/m~2,≤1.00 kg/m~2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结论】综合水稻出苗率、杂草防控效果以及水稻产量3个因素,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在0.25~0.50 kg/m~2最佳,结合本地区秸秆可收集综合利用率,小麦理论产量在221~443 kg/667m~2最佳,适合在本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对银杏用材林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影响,为沿海滩涂的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不覆盖秸秆为对比,分析了不同覆盖材料(小麦秸秆、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以及不同覆盖量(2、4和6 kg/m2玉米秸秆)对林下浅层土壤(0~10 cm)养分的影响。【结果】3种覆盖材料均有提高林下浅层土壤养分含量的作用,其中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对土壤的培肥效果相对较好,稻草秸秆对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影响较大,玉米秸秆对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影响较大。不同覆盖量的玉米秸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效果不同,覆盖量越大,覆盖效果越好。相对于秸秆覆盖对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作用,对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结论】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可用于沿海滩涂银杏用材林土壤的改良。  相似文献   

13.
采集元胡种植前后水稻冬闲田的土壤样品,采用平板法分离土壤中微生物,rDNA序列分析微生物种类,同时测定土壤中氮、磷、钾、微生物碳氮等含量。结果显示,与水稻收获后翻耕田块相比,种植元胡田块细菌数量显著降低(降低76.9%),放线菌数量显著提高(提高812.2%);种植元胡田块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等含量无显著变化,但显著提升了土壤速效磷、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土壤微生物熵;冬闲田和种植元胡田块差异不显著。元胡667 m2产量为118 kg,市场价格43元·kg-1,667 m2效益5 074元。研究表明,水稻+元胡种植模式可作为浙江地区水稻冬闲田的一种新型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酸性植烟土壤肥力及烟叶产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研究了未腐熟和腐熟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对酸性植烟土壤速效养分、pH、腐殖质组分以及烟叶产值的影响,为云南腾冲地区酸性植烟土壤合理秸秆还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CK(空白,只施用烟草专用肥)、T1(烟草专用肥+40 kg/667m~2未腐熟玉米秸秆)、T2(烟草专用肥+80 kg/667m~2未腐熟玉米秸秆)、T3(烟草专用肥+40 kg/667m~2腐熟玉米秸秆)、T4(烟草专用肥+80 kg/667m~2腐熟玉米秸秆),分别在烟苗移栽后第0、30、60、90天土壤样品取样;并统计各试验处理烟叶的产值、产量。【结果】从烟苗移栽时(第0天)到第90天期间,各处理植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T3、T4处理的HA/FA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结论】腐熟玉米秸秆还田能有效降低土壤的HA/FA,提升了烤后烟叶均价及产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对苏北地区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养分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科学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提升耕地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设置6个试验处理:不施肥,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混肥675、750、825、900 kg·hm-2。结果表明:随着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的增加,水稻籽粒产量、秸秆产量、有效穗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施用量为825 kg·hm-2时,籽粒和秸秆产量最高。各施肥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增幅分别为40.05%~53.22%、40.66%~53.05%。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籽粒增产0.51%~5.10%。此外,所有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以及水稻籽粒全氮、全磷、全钾和秸秆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有所升高,增幅分别为2.64%~171.37%、1.07%~61.50%。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41.63%~164.38%、21.95%~73.17%。综上所述,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含量,改善水稻经济性状和土壤理化性状,但施用量过多反而会导致水稻产量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为825 kg·hm-2时,较适宜当地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6.
以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典型的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全磷含量以及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NPK(全量化肥)处理,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小麦产量增加8.0%~13.3%,玉米产量增加8.0%~21.7%;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料的各处理与NPK处理相比,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磷素活化系数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且秸秆与减量50%化肥和6 000 kg·hm-2猪粪有机肥配施的ST6处理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施用3 000~6 000 kg·hm-2有机肥料,减少30%~50%的化肥用量,对作物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且ST6处理是促进土壤磷素有效性增加的最佳有机无机配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陇中旱作区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变化规律,以无覆盖种植(T1)为对照,设置5个水平(秸秆覆盖量T2:6 000 kg/hm~2;T3:9 000 kg/hm~2;T4:12 000 kg/hm~2;T5:15 000 kg/hm~2;T6:18 000 kg/hm~2),对不同秸秆覆盖量下0~200 cm的土壤水分、养分含量以及马铃薯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内,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含量T3~T6处理显著高于无覆盖种植(CK),3年收获期秸秆覆盖处理T6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0.0%、73.8%、55.6%;6个处理20 cm土层含水率从大到小依次为T6T5T4T3T2T1,各处理间40 cm土层含水率T6较T1提高了30%。T2~T6处理的产量较无覆盖处理T1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T5和T6处理效果最明显,分别提高了28%和36%。可见,秸秆覆盖栽培可通过提高土壤水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马铃薯植株后期对水分的需求,提高有机物的累积,从而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畜禽粪污堆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应用效果,以达到化肥减量、提高地力、提升品质的目标。通过设置水稻应用畜禽粪污堆肥替代氮肥的不同比例处理,分析各处理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变化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施用畜禽粪污堆肥37 500 kg·hm-2、60%氮肥的水稻产量最高,达到6 942.0 kg·hm-2,较CK1、CK2分别增产47.95%和21.98%;施用畜禽粪污堆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较大,其中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全钾含量提高,培肥地力;施用畜禽粪污堆肥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增加、精米率提高、垩白粒率降低、胶稠度降低,有效提高稻米品质。综合分析,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肥力水平中下等低产田施用堆肥15 000 kg·hm-2、80%氮肥处理能达到减施化肥量、提高水稻产量、培肥地力、提升稻米品质的目标,可进一步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后不同覆膜模式及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合当地条件的覆膜方式和较好的腐熟剂。[方法]以玉米秸秆、腐熟剂、地膜和还田后土壤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用方差分析法,分析玉米收获后,各处理因素对试验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p H、容重等指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2种覆膜方式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玉米产量差异极显著,以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最佳,但2种覆膜方式之间土壤其他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在覆膜条件下,秸秆还田比不还田能够极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玉米产量,但对土壤p H影响不大。秸秆还田后,使用腐熟剂后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全钾含量显著提高,但对土壤全氮、速效钾、容重、玉米产量、p H无影响。2种腐熟剂之间土壤各种指标、玉米产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建议在该地区推广秸秆还田后使用腐熟剂,并推荐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莴苣最佳氮施用量,进行了有机氮肥与无机氮肥组配试验。结果表明:高有机氮与低无机氮的组合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总孔隙度,有利于提高莴苣营养品质,低有机氮与高无机氮的组合处理有利于促进莴苣植株生长、增加植株经济性状和产量。其中,有机氮和无机氮各5 kg/667m~2的处理,兼具前两者的有利作用,该处理与CK(不施氮肥)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2 g/kg,总孔隙度增加0.3个百分点,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4.7、2.1和3 mg/kg,莴苣产量增加1 473 kg/667m~2,增幅240.7%(P 0.01),纯收入增加5 803.76元/667m~2,增幅243.3%(P 0.01),增产增收效益极显著,因此,建议施氮量为有机氮5 kg/667m~2+无机氮5 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