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19-220
对辽阳地区2015年冬季气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院2015年冬季,辽阳地区平均气温为-6.7℃,比常年偏高1.0℃,属暖冬。平均降水量为29.6 mm,比常年偏多2成,属正常。平均日照时数为487.4 h,比常年少59.2 h(-10.8%),属正常。2015年冬季辽阳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雾、霾及阶段性低温。近60年辽阳市冬季气温呈极显著升高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4℃/10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但不显著,降水变化倾向率为1.2 mm/10年。日照时数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9.7 h/10年。  相似文献   

2.
根据泾川县气象观测站1960~2006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并分析了气温、降水、该站气压、蒸发等气象要素的年变化及年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泾川县气象呈年平均气温增高、高温天气增多、气压减小、蒸发量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南昌地区近55年的气温与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全球变暖下南昌地区气温及降水的变化趋势,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变差系数法分别对南昌地区近55年的气温及降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来南昌地区的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016 4℃/a,气温年较差呈下降的趋势,倾向率为-0.052 3℃/a;极低气温变化趋势较极高气温变化趋势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552℃/(10 a)和-0.009 5 ℃/(10 a);综合分析降水变化不明显,总体呈略增加趋势.由此推断21世纪初南昌地区降水年际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清镇市为西南地区典型的卡斯特岩溶农业县市之一,对其近10a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选取清镇市2006—2015年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距平分析、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距平百分率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清镇市2006—2015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镇市近10a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呈"升-降-升-降"反W型模式;年均降水走势平缓略升,对应的年降水量在一段时期内总体上变化差异大,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中间低,两边高态势,近10a呈旱涝相间特征;年日照时数是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整体上日照时数变化相对稳定,主要有4次下降。本文通过对清镇市近10a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中、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和林格尔县1971-2010年的气温、降水、蒸发量、大风日数、无霜期日数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和林格尔县近4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和林格尔县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每10年平均上升0.43℃;年降水量1971-1990年为下降趋势,1991-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年蒸发量1971-2000年为下降趋势,2001-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大风日数在1~38d;无霜期107~212d。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青海湟水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温的关系。【方法】以湟水流域7个气象站点1971-2007年近37年的实测降水及气温作为研究资料,分析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温对降水量的影响。【结果】1971-2007年湟水流域近37年平均降水量略有增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而降水量增加主要发生在春季(3-5月)。降水相对变率在1971-2000年明显增加,可靠性降低;2001-2007年降水相对变率减小,可靠性增加。在降水量丰沛和偏少的地区,降水量增加幅度不明显;而降水量中等地区,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1971-2007年湟水流域气温呈增加趋势;气温与降水量间大致呈负相关。【结论】流域内近37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降水量略有增加,气温与降水量大致呈负相关,气温低的地区降水相对较多,气温高的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7.
天山北坡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2-2006年8 km×8 km的NASA/GIMMS半月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天山北坡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等11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天山北坡NDVI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敏感性.结果表明,25年来,天山北坡的NDVI呈波动性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增加;并且在全球背景下气温和降水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年际NDVI与年均气温存在一般正相关,与降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主要生长季NDVI变化与同期气温存在较低正相关,与降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进行滞后分析,发现当月NDVI与前月气温呈负相关,与前月降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天山北坡NDVI对气温的敏感性比较低,对降水的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铜仁市10个区县气象站1980-201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M-K突变检验法以及异常分析等方法对铜仁市近40a温度、降水、日照、蒸发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22℃/10a,且在1998年发生突变,成为铜仁市冷暖两阶段的分界点,四季气温也呈增加趋势,其中以春季增温最为明显,在1980-2019年间,显著偏暖年共出现4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份,12月最少,从四季来看,夏季降水最多,春季次之;年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且夏季减少最快。  相似文献   

9.
陆华标  林伟  陈彦  陈洪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04-17506,17539
[目的]分析1985~2010年南京市蒸发量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85~2010年南京市E601B型蒸发器蒸发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距平分析等方法,对近26年南京市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1985~2010年南京市年、季蒸发量均存在上升趋势,其中春季蒸发量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夏季和秋季,冬季蒸发量上升的趋势最不明显,年蒸发量的变化主要是由春夏季蒸发量的变化引起的;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有气温、地面温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气压、降水等,通过对影响因子与蒸发关系的相关分析表明,蒸发量与气温、平均风速、地面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气压呈负相关;其中与相对湿度、气温、气压和地面温度的相关性较好,与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相关性较小;蒸发是各种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效应,且蒸发量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好。[结论]该研究为水资源评价和气候变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博  吉奇  孙雪  赵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89-8290,8332
利用桓仁县1953~2010年逐月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干燥度和伊万诺夫蒸发量等分析方法,对桓仁县58年来温度、降水和土壤蒸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桓仁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降水为下降趋势,暖干化趋势明显;月土壤蒸发量与降水量一样具有峰谷变化,土壤蒸发量5月最大,1月最小;58年来年土壤蒸发量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95mm/10a,土壤蒸发量除夏季为减少趋势外,其他各季为增加趋势;土壤蒸发量受降水量影响较大,若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和年降水量增加10 mm,土壤蒸发量将分别减少3.58、1.20、1.51、2.48和2.48 mm。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6—2015年二连浩特市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对二连浩特市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连浩特市近30年气温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42℃/10年;降水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73 mm/10年;年日照时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基于1982-2006年期间的GIMMSNDVI数据及青海省南部高原区域的4个气象站点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趋势分析法)、相关统计及检验(相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青南高原植被覆盖多年变化特征,气温、降水和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趋势,NDVI与气候因子(气温、降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地区NDVI下降且下降明显,少数地区NDVI上升,上升可能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的国家环境保护工程;2)年平均气温1982年到2006年间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平稳;3)NDVI与气温、降水在部分地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气温是影响青南高原NDVI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3.
利用呼和浩特市近50年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资料,应用Thornth 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植物气候生产力(TSPV)对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情况,评估该地区植物气候生产力的年代际变化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该区增温率为0.35℃/10a,降水呈弱减趋势,减少率为2.91 mm/10a;近50年呼和浩特市TSPV变化缓慢,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冷湿型"、"暖干型"气候类型均出现TSPV正负距平现象,说明气温和降水不是该地区植物气候生产力变化的唯一限制因子;TSPV增减与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同步,其中降水变化对TSPV的影响大于气温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河南省1961—2014年近54年的19个气象站逐月逐日气象资料,基于Arc GIS 10.1软件平台,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加权插值(简称IDW)、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同时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农业气候生产力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利用SPSS软件分析农业气候生产力对降水量和气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河南省近54年的降水量呈波动减少态势,减少幅度为8.92 mm/10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倾向率是负值,主要分布在豫东、豫南和豫北地区;(2)河南省近54年的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57℃/10年,纬度较低的南部地区气温较高,气温较低的地区主要在西部山区,且气温倾向率均为正值;(3)河南省近54年的农业气候生产力总体上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农业气候生产力距平变化明显,正距平年份比负距平年份多,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南部农业气候生产力较大,西部的农业气候生产力较小,但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气候生产力呈下降趋势,豫东和豫南地区农业气候生产力上升速率较快,豫西和豫北地区的则下降;(4)河南省农业气候生产力与降水量相关性显著,但与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气候生产力受降水和气温的双重影响,降水量是影响农业气候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气候变暖对气候生产力的提高是有利的。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小,气温的逐渐增加,对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也在进一步加大,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兴修水利来保障农业用水,加强稳固河南省在全国的农业地位。  相似文献   

15.
娄雪冬  康冰  胡理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09-7613,7648
[目的]研究秦岭西部地区近41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根据秦岭西部17个气象站1967~2007年间观测数据,分析了秦岭西部近41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过去41年间,秦岭西部的平均气温增幅为0.30℃/10a(P0.000 1);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增温速率最大(0.42℃/10a)。年平均月极端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显著(0.31℃/10a,P0.05),冬季平均月极端最高气温上升最快(0.54℃/10a,P0.05);年平均月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0.36℃/10a,P0.05),夏季平均月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最快(0.45℃/10a,P0.005)。41年间平均年降水量为802 mm,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春季降水量显著下降(-13.68 mm/10a,P0.05);年日照时数和年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 864 h;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从地域差异上看,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相对湿度都呈现由南部向北部地区递减的趋势,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则呈现由南部向北部地区递增的趋势。[结论]该研究可为秦岭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铜仁市10个区、县气象站1980—201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M-K突变检验法以及异常分析等方法对铜仁市近40年温度、降水、日照、蒸发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2℃/10 a,且在1998年发生突变,成为铜仁市先冷、后暖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以春季升温最为明显,40年间显著偏暖年共出现4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12月最少;从四季来看,夏季降水最多,春季次之。年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且夏季减少最快。  相似文献   

17.
利用桓仁县1953—2012年逐日平均气温和蒸发量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和滑动T检验方法,对桓仁县近60年温度和蒸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桓仁县近60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温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6℃/10年,除夏季升温不明显外,其他各季均为显著增温趋势变化;年平均气温1987年出现突变,冬季气温有突变发生,其他各季无突变现象出现;年蒸发量呈下降趋势变化,其线性倾向率为-8.19 mm/10年,春季和夏季为减少趋势,秋季和冬季为增加趋势;桓仁县呈暖干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扬  陈怀录  孙彦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20-7524
利用民勤气象站1960~2009年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的观测数据,结合P-M模型所提供的最大可能蒸散量计算方法,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了民勤地区气温、降水、最大可能蒸散量及湿润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民勤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97℃/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和同时期西北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相当;各季节平均气温亦极显著上升,且以冬季上升幅度最为突出;年降水量以2.508 mm/10 a的速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亦不明显,但均略有增加;年最大可能蒸散量以-7.233 mm/10 a呈不显著减小趋势,各季节最大可能蒸散量均呈减小趋势,但均不显著;年湿润度以0.005/10 a的速率略增大趋势,各季节湿润度亦均呈增大趋势,但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根据青海省共和气象站1961~2007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共和地区近50年气温与降水的年、季变化倾向,阶段性和周期性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各季平均气温虽也均呈上升趋势,但增温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非对称性,其中以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增幅为每10年0.75mm,不同季节降水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其中夏季降水增幅最大,而秋季降水略有减少;共和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基本特点,而降水的阶段性则不如气温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肃马鬃山1982-2006年历年日平均气温、最高(低)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地区25 a年际、年代际、四季及近10 a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