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山区季节性干旱特征及对策:以桐梓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具有喀斯特山区典型代表性的桐梓县为例,采用28年(1980-2007)全县气象数据,分析了当地的气候基本特征及土壤季节性干旱特征,结合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开展的旱地集雨、设施灌溉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提出了适合贵州喀斯特山区的集雨抗旱技术措施,为进一步在桐梓县开展农业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了坡耕地坡面防护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水资源集蓄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075-10076
水资源集蓄利用研究是当代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岩溶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现状的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大力发展小型集雨工程、加快中小型水利水电项目以及促进坡耕地改造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贵州地质复杂,水资源赋存条件差;河流为源流,水资源流失量大;生态环境恶劣,土壤系统抗御干旱能力低;水域构成与地理配置不合理,水利工程量少;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降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区域性与季节性干旱特征突出,严重影响了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针对贵州农业资源特点,集成、开发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是发展贵州省地方特色农业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2000年在国家科技部和贵州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贵州喀斯特地区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专题,对贵州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发。3年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有关技术单位,在修文县建立核心示范区,派遣10余名科技人员蹲点开展课题研究与技术示范。课题研究围绕保护性农业水资源开发中心主题,合理、科学、高效地对水、土资源进行技术性开发,进行了区域性降水资源特征、降水资源开发利用、农田灌溉、保墒抗旱等技术的集成与组装,开展了坡耕地土壤水分、径流特征、水分耗竭等应用基础性研究;开展了旱地集雨、设施灌溉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显著。现结集发表课题的部分研究报告与技术总结,为贵州省农业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武安实施坡改梯技术、坡耕沟垄耕作技术、覆盖保墒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化学保墒技术,稳定发展旱粮作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通过发展旱作种植、示范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改善了山区坡耕地、干旱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土、肥、水资源逐步得到了合理利用,提高了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贵州省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对各项高效节水技术模式在贵州省的实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根据贵州省水资源的特征,在旱作农业中通过采用土壤梯化节水技术、聚土垄作节水技术、覆盖保墒节水技术、化学保墒技术、集雨节水技术、设施节水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及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黔中喀斯特地区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因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山高坡陡,集雨和取水困难,春、夏旱相当频繁,严重影响旱地作物产量,及时育苗和适时移栽是躲避春、夏旱的有效技术措施。为此,从2001年开始,我们在修文县久长镇水资源项目区开展了喀斯特地区抗旱育苗技术研究,为旱地作物适时移栽、蔬菜及时换茬和最终达到增产增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水资源相对紧缺的省,全省耕地每667 m~2平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目前,河南省旱地面积281.8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5%,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旱区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水资源短缺的条件下,"优先利用天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控制使用地下水"是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原则。近年,"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集雨补灌、蓄水保墒、抗旱抗逆"等技术是当前旱作节水农业的主要技术模式,五大技术因地形地貌、种植作物、水源条件、资金投入等各有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3S"技术,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近50年的坡耕地覆盖与变化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揭示在具有鲜明区域特征下的喀斯特坡耕地资源利用历史与耕作方式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产生这种特征的驱动因素,为喀斯特山区坡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贵州省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北京农业雨水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并根据北京怀柔区示范点设施农业集雨利用典型模式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设施农业集雨利用系统运行的效率、效益及其推广。对示范点进行的水量平衡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表明,2008年示范点设施农业集雨利用系统的雨水收集效率为66%,设施农业雨水利用率为69%;从政府角度,集雨利用工程的效益成本系数达1.54;从示范点农户的角度,集雨利用工程的效益成本系数可达5.85。农业用水水资源价格影响集雨利用工程的应用,如果集雨利用系统不能带来额外的农业收入,只有当水资源价格高于2.2元/m3时,农户才会选择集雨利用的方式解决用水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北京设施农业集雨利用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措施和建议,旨在提高农业集雨利用系统的效率、效益及其应用性,促进其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宁夏农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对解决水资源短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建设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大力扶持推广以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全膜覆盖为主的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抗旱节水和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的转变,由传统种植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抗旱节水之路,成效显著。在总结发展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两个体系”,实现“三个提高”,进一步扩大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扬黄水延伸高效补灌农业和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有效增加旱作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等“十二五”宁夏旱作农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