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棉花抗枯萎病“86—1”品种,经全国抗病品种区域试验鉴定,在长江、黄河流域棉病区推广种植。几年来充分表现出抗病性强,可把枯萎病发病率压低到3%以下,并  相似文献   

2.
1充分利用棉花抗病资源 ,实现病区棉花品种换代辽宁省为我国特早熟棉区 ,棉花品种的抗枯、黄萎病能力和棉花纤维品质都具有独特优势 ,在棉花抗病育种方面具有丰富的抗病育种资源 ,除早熟、丰产外 ,高抗枯、黄萎病是辽宁省棉花品种最突出的特点。自 80年代以来 ,辽宁省利用各种抗病资源 ,培育了 1 7个特早熟棉花品种 ,其中包括 5个高抗枯、黄萎病的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5 33.33多万公顷。 1 996年 1 1月审定的辽棉 1 5号保持了高抗枯萎病的特点 ,枯萎病指数为 0 .5 ,同时在抗黄萎病方面又有进一步的进展 ,黄萎病指数7.45 ,是辽宁目前所有…  相似文献   

3.
随着棉花枯、黄萎病在我省蔓延 ,90年代以来 ,我院 (所 )加强棉花抗病优质育种工作 ,相继育出了鄂棉 2 0、鄂抗棉 4号、6号、7号和 9号、1 0号等抗病新品种 ,其皮棉产量在省棉花抗病品种区试中 ,比对照种中棉所 1 2或鄂抗棉 3号平均增产 8%~ 1 0 %左右 ,纤维品质优良 ,抗枯萎病或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其中鄂棉 2 0获国家农作物二等后补助 ,并获 1 999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鄂抗棉 4号、9号和 1 0号先后入选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奖金”新品种选育项目 ,鄂抗棉 7号获“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优质及专用农作物后补助”。这些品种近年在我…  相似文献   

4.
棉花抗枯萎病、高产新品种“86~1号”系本所与河南省新乡县小冀公社王屯大队合作,从“陕65—141”中系统选育成的。1976~1977年参加全国抗病品种区域试验及河南省试验结果,该品种的抗病性较“陕401”强,全国区试十三省四十五个试点平均较“陕401”增产18.9%,产量及增产幅度均  相似文献   

5.
棉花高抗枯萎病抗源52-128的抗性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严重、药剂难于防治的病害,我国早在30年代已有报导。实践证明,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棉枯萎病的经济有效途径,而培育抗源种质又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抗病育种研究,培育成我国第一个高抗棉枯萎病抗源52-128,它的育成推动了我国棉花抗病育种的迅速发展,为棉花抗枯萎病育种提供了主要抗源。60年代后全国利用抗源52-128转育出大批衍生品种,在棉病区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棉枯萎病的发生和危害。因此,研究抗源52-128的抗性和利用,对我国资源的利用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意义。1材料和…  相似文献   

6.
新余、乐平、彭泽等棉花枯萎病区有许多同志来信,需要抗病品种。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特为我省枯萎病棉区推荐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种——苏棉1号。苏棉1号是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的一个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1988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89年中央农业部将它列为全国6个扩繁的棉花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7.
1 克服抗病棉花种子带菌的必要性棉花枯萎病是检疫性病害,严重地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近百年的研究表明,防治棉花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自1952年我国选育成第一个抗枯萎病品种川52-128以来,经广大棉花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鲁棉7号(原名79—401),系山东省高密县康庄棉花原种场从辽棉632—132中选择的优良单株,经系统培育而成。其主要特点是较好地统一协调了抗病、丰产、优质三个性状,是适宜棉花枯黄萎重病区推广的良种。1982~1983年参加山东省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1984年参加省棉花抗病品种生产试验。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抗枯萎病棉花品种苏棉6号,是1983年以冀合24—1为母本,AC241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它具有结铃性强、早熟性好、铃壳薄、吐絮畅、衣分高、色泽白、纤维品质较优、丰产稳产性好、高抗棉枯萎病等特点。1991~1992年参加省抗病棉区试和生产试验,产量居各参试品种之首,较对照盐棉48增产极显著。1993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相似文献   

10.
苏棉4号原名太87—2,系江苏省太仓县棉花原种场在棉花枯萎病重病地,从丰产品种泗棉2号中选择抗病单株,经过连续多年的抗性定向筛选,于1987年系统选育而成。1992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相似文献   

11.
一、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l.选育经过。川棉56(川86—56)是四川省棉花研究所选育的优质、抗病、高产新品种。该品种于1983年利用川杂3号经多代自交纯合的优良可育单株为母本,以抗枯萎病品种陕1155为父本的杂交后代连续单  相似文献   

12.
鄂杂棉15F1(荆杂B×C)是湖北省荆州农科院以陆地棉品种间杂交法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棉花新品种。2005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5008。1亲本的创新与组合选配鄂杂棉15号F1的母本“B6系”是从自育杂交棉新品种鄂杂棉4号的后代中通过系统选育法定向选育而成的大铃丰产、优质、抗病陆地棉,父本“Y1.3系”(来源于岱红岱/湘棉11)是从湖南省棉科所引进并经过丰产性、抗病性筛选后获得的突出新品系,表现丰产、高衣、早熟,吐絮性能好,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135天左右,比对照种鄂杂…  相似文献   

13.
川杂4号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用核雄性不育两用系473A中的不育株为母本,与抗病品种川73—27作恢复系父本杂交组配的我国第一个棉花核雄性不育系抗病杂交种。该品种较好地结合了抗病、丰产、优  相似文献   

14.
棉花感病与抗病品种改良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棉花品种选育效果,迅速而有效地选获高产、抗病、优质新类型,开展了棉花感病与抗病品种改良方法的研究。材料和方法本项研究从1979年开始,以抗病品种72—100和感病品种74—305为试材,在本所病  相似文献   

15.
提起棉花枯萎病.棉农们常有“谈病色变”之感。我省棉田枯萎面积近些年正不断扩大,现已达100余市一般感染枯萎病的棉田.棉花要比无病棉田减产20~30%,高的减产达50%以上,它是棉花生产上的一项顽疾。80年代以来,由于抗病品种的逐步推广,棉花枯萎病的为害程度有所减轻,也棉花抗病品种的抗病能力和抗病时间是有限度的。这是因为.抗病棉种只能抑制土壤中部分枯萎病的生理小种,当抗病品种及其抗性发生退化、新的生理小种产生之后,抗病品种的抗病能力就.会不断消失。除了逐年更换抗病品种、增强棉花抗枯萎病的能力外,近几年随着生…  相似文献   

16.
“86—1”是高抗枯萎病的棉花优良品种。为保持其原种纯度,防止退化,除了进行原种生产,搞好提纯复壮外,我们于1978年和1979年两次将当年生产的“86—1”原种800斤,存放于新建成的青海西宁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分库内,进行冷藏保存。1980年春将1978年冬冷藏的“86—1”种子203斤,分于河南新乡、安徽东至等地进行比较试验和扩大繁殖。结果表明,经低温存放后的棉花种子,在保持原种纯度、抗病性、丰产性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麦套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 1 5年的实践中 ,笔者对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方法及抗病性和丰产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些自己的见解 ,庞庆和等在《中国棉花》1 999年第 9期发表的“棉花抗病区试中抗病性和丰产性鉴定之我见”中作了初步探讨 ,本文试从抗性鉴定圃、品种对黄萎病的反应、品种抗性分类标准、抗性与丰产性的统一等方面谈点看法 ,并与棉界同仁商榷。1黄萎病抗性鉴定圃和感病对照种区域试验的棉花黄萎病鉴定圃是自 70年代中期开始连年棉柴还田 ,并多次人工接菌建成。近几年来 ,感病对照品种冀棉 1 1号 ,实际发病的病情指数都在 …  相似文献   

18.
苏棉 1 8号经 1 996— 1 997年江苏省中熟抗病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多点鉴定 ,两年平均皮棉产量为1 52 5 35kg·hm- 2 ,比对照品种泗棉 3号增产 1 1 47% ,名列第 2位。 1 999年参加江苏省抗病棉新品种 (组合 )生产试验 ,平均皮棉产量为 1 361 55kg·hm- 2 ,比对照品种泗棉 3号增产 1 5 38%。经稳定性分析 ,苏棉1 8号是一个稳定性好的高产优质高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湘杂棉21号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虫的棉花新品种.2009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2009年引入湖北江汉平原区域进行示范种植,该品种表现为杂交优势突出、结铃集中、桃大、衣分高、纤维品质优良、耐旱抗渍,特别是丰产性平均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10%以上,深受棉农欢迎.  相似文献   

20.
83—21是四川绵阳市农科所以洞庭1号与陕3563杂交,后代在枯萎病圃经连续选择而育成的新品种。1991年4月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丰产性好,抗病、优质、适应性强。1991年累计推广3.3万公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