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农田(水稻田、瓜菜地、芒果地),对农田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土壤21种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田用药种类最少,其次为芒果地,瓜菜地最多。抽样检测分析,3种类型农田的土壤总体清洁,只有噻嗪酮和三唑酮2种常规农药检出超标。其中水稻田和芒果地只有噻嗪酮检出超标,瓜菜地噻嗪酮和三唑酮检出超标。  相似文献   

2.
水稻生长期间氮磷流失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水稻田施肥与不施肥的对比试验,研究水稻生长期间氮磷流失形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随机性大雨产生的氮磷径流流失占整个水稻生长季节氮磷流失的1/3~1/2,6月梅雨期是对农田面源污染贡献最大的阶段,氮流失主要以水溶性氮为主,磷流失则以颗粒态磷为主,控制氮素要针对水溶性的铵氦,磷素则主要需控制颗粒态磷。不施肥可减少53%的氮流失和34%的磷流失,而产量仅下降20%左右,其环境学意义远大于农业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截留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分析了农田生态沟渠和自然沟渠水体中氨态氮、硝态氮、总氮、溶解性总磷和总磷浓度沿程变化以及生态沟渠对氮、磷的截留效应。设置盘培多花黑麦草的生态沟渠与自然沟渠相比,对水稻田面源污染物中的氨态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都有着较强的降解能力。靠近水稻田排水口处的300m生态沟渠内,各种污染物指标的降解幅度较大,而远离水稻田排水口处的300m生态沟渠内,各种污染物指标的沿程降解变化相对较平缓。  相似文献   

4.
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归纳分析了农田面源污染及生态补偿的区域性和个体性差异,提出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的补偿需要以面源污染形成、土地利用、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等区域性差异和公众意识觉悟及农户种植经营等个体差异为核心,实施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方案,并针对当前我国农田面源污染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差别化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农技服务》2007,24(8):116-116
通过探讨农田面源污染的特点、污染途径,提出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典型农林复合系统氮素平衡污染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定位监测和参与式农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氮素平衡和非点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目前早地和整个农田子系统氮素略有盈余,水稻田和复合系统有少量亏缺,林地亏缺较大,而20世纪60年代农田氮素严重亏缺,水土流失是产生亏缺的主要原因,模型评价表明,旱地和水稻田目前的氮素平衡基本合理,但化肥施用的剧增已导致农田气态氮素释放以及地表水和地下非点源污染风险的增加,研究显示,林地极大地减轻了系统水土流失,促进了氮素在各系统间的合理分配,合理施肥,保护林地,实施水保耕作和完善养分管理政策体系是减少农业氮素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田N2O排放与NO-3-N淋失是土壤活性氮损失的主要途径,是全球活性氮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田活性氮的产生途径与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密切相关,不同种植体系下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我国甘蔗等经济作物连作农田长期大量施肥导致大面积土壤加速酸化、土壤硝化程度不断加强,直接影响到农业源活性氮库的变化趋势和控制策略。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多功能化炭基土壤调理剂,在农田活性氮转化调控、土壤改良、农作物稳产增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综述了农田活性氮的损失现状、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关键微生物过程,指出了生物炭在农田活性氮转化和氮素循环利用中的潜在调控途径,并展望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为我国农田活性氮污染控制、氮肥高效利用以及农业高效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业》2008,(10):33-33
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污染物主要是土壤中的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等),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经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地下渗漏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据美国1990年的调查评估报告显示,美国农业面源污染占面源污染总量的68%—83%,导致50%70%的地面水体受污染或受影响。经过10多年的有效治理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西滨海农田土壤养分现状、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我国主要滨海地区土壤养分性质的差异,服务广西滨海农田土壤养分综合评价与地力提升,丰富我国海岸带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选取广西滨海主要农田类型甘蔗、木薯、菜园、水稻田和抛荒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现状特征,并将其与该区第二次土壤普查、我国主要滨海地区(环渤海、黄海、东海)农区土壤养分性质对比分析,探讨该区土壤养分性质30余年的变化和在我国滨海农田土壤养分特征中的地位。[结果]广西滨海农田土壤养分含量整体较低、变异程度高,除有效磷含量为土壤养分等级中的丰富水平外,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为缺乏及以下级别,并整体表现农田系统高于旱地系统。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该区旱地、水田系统及其各土壤养分指标变化各异,旱地系统中全磷含量显著增加,增比为126.73%,但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降比分别达58.29%、38.48%;水田系统的土壤全磷含量有微小增加,但其余养分指标均明显降低,且其降比均达20%以上,呈现出退化趋势。我国沿海地区土壤肥力整体偏低,各地区各养分指标存在较大差异,且各指标在各区的分布也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变异系数为15.30%~197.37%),4个比较区中,广西滨海农田土壤有最高的有机质含量(22.21 g/kg)、碱解氮含量(58.77 mg/kg)和有效磷含量(74.78 mg/kg),浙东海积平原区全氮含量(1.33 g/kg)最高,环渤海区速效钾含量(202 mg/kg)最高。[结论]我国滨海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较差,人类耕作活动和成土母质是导致现阶段广西滨海农田及其与我国主要滨海地区土壤养分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我国滨海区土壤地理学、土壤养分形成与演变机理以及高效培肥模式研究,以充分发挥滨海土地后备耕地资源效益,同时防止海岸带区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展湛江某流域水稻田土壤汞污染调查,为流域农田合理种植及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研究区上、中、下游水稻田共42份土壤的汞元素含量,综合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并结合指示克里格法分析汞污染概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湛江某流域水稻田土壤汞元素含量范围为0.040~0.504 mg/kg,变异系数为68.42%,属中等变异程度;土壤汞含量平均值为0.193 mg/kg,总体上表现为中游>上游>下游,其中中游平均值为0.343 mg/kg,为全流域最高。总体上虽未超过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5 mg/kg),但远高于湛江土壤背景值(0.045 mg/kg),汞含量平均值是湛江土壤背景值的4.3倍。整个流域水稻田土壤中汞污染较明显,基于湛江土壤背景值的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水稻田土壤中汞出现重度累积的样点高达52.38%;地累积指数分析结果显示33.33%的样点为中污染至强污染;整个流域水稻田土壤的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在160~320范围内,风险等级为IV级,属于很强潜在生态风险。指示克里格法分析结果显示该流域水稻田土壤中具有较高汞污染概率,尤其是中游流域污染情况较突出。【结论】湛江该流域水稻田土壤汞含量属于安全范围,但存在很强的潜在生态风险。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及汽车尾气排放可能导致水稻田土壤汞污染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农药新剂型水分散片剂可提高稻田施药的方便度,节省劳动成本,应用前景广阔.10%吡嘧磺隆水分散片剂对南方抛秧水稻田和直播水稻田稗草的防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以有效成分22.5~30 g/hm2(制剂用量每667 m2为15~20 g)药后45d内的防效分别达77%~95%和82%~95%,除草速度和药效相当或优于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含量22.5 g/hm2(制剂用量每667 m2为15g)喷雾处理问期效果,能有效防除南方水稻田稗草,并且省时省力,提高工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杭州市郊水稻田土壤酸碱度现状.结果表明:杭州市郊水稻田土壤pH在4.40~8.70之间,平均为6.81,属1级水平(6.5~7.5);与二次普查pH平均值(6.39)相比,2012年杭州市郊水稻田土壤pH上升了0.44,不同地貌类型区域水稻田土壤pH存在明显差异,各地貌类型水稻田土壤pH平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滨海平原>河谷平原>水网平原>低山丘陵;仅36.61%的杭州市郊水稻田适宜水稻生长,59.92%的偏碱土壤宜采取使用盐碱土壤改良剂、完善水利设施进行暗管排盐、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进行改良;3.47%的偏酸土壤宜采取合理施用石灰石粉、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3.
10%氰氟草酯水乳剂防除移栽水稻田禾本科杂草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0%氰氟草酯水乳剂防除移栽水稻田禾本科杂草试验,结果表明,其是防除移栽水稻田中禾本科杂草的较好的除草剂。在移栽水稻田千金子2叶期施药,用药量900~18OOml/hm2,施药后45d,对千金子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达96.91%~97.84%、97.36%~98.16%,对稗草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达78.79%~80.30%、81.16%~83.51%,对禾本科杂草总草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分别达91.67%~92.76%、91.44%-92.80%,在同等剂量下,与进口药剂10%千金乳油除草效果相当,且对水稻生长安全。1O%氰氟草酯水乳剂在移栽水稻田千金子2叶期施药,经济有效用量为900m1/hm2。  相似文献   

14.
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10~2011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开展TBS技术监测及控制农田害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共设置TBS围栏3个,捕获鼠类124只,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臭鼩4种,鼠种种类及鼠种组成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吻合。每个TBS围栏平均捕鼠数为24.80只,前2~3个月的捕鼠数明显多于后5~6个月的捕鼠数。对玉米地、水稻田害鼠的控制效果为53.13%。TBS技术在农田害鼠防治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并可用于开展鼠种普查和鼠情监测。  相似文献   

15.
土壤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最主要排放源,其中又以农田土壤为主.但近年来我国菜地土壤面积呈明显上升趋势,菜地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亦不容忽视,但又不应以农田土壤—概而括.本文综合分析土壤氧化亚氮产生与排放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菜地土壤的特性.探讨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客观评价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因子,为制定具体减排措施打下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稻田的渗漏对水稻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同时还会引发土壤养分淋失,造成水体的污染,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水稻田渗漏的调控。该文分析了水稻田渗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介绍了水稻田渗漏量的常用测定方法,并对水稻田渗漏的改善措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达到水稻田增产、节肥、控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连江县中低产田面积大,其中冷烂型水稻田544.9公顷.占水田面积4.9%,盐渍型稻田111.9公顷,占水田面积的10%,粘瘦型稻田3566.3公顷,占水田面积的32%,沙漏型水稻田683.7公顷.占水田面积的6.1%。还有易旱田3645.9公顷,易涝田1220.4公顷,这些稻田常年单产量在300公斤/亩以下.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经过多年的国家粮食自给工程和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因地制宜,采取工程、生物等改造措施.逐步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水稻田。  相似文献   

18.
选取华北平原某地(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作为研究区,采集377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分析测定样品中Pb、Cd、Cr、As、Hg 5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及生态风险状况,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中Pb、Cd、As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GB 15168—2018)的点位占比分别为6.10%、44.30%和1.33%;基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Pb的污染等级为重度污染,As的污染等级为中度污染,Cr、Hg为安全级;基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为中等生态风险,Pb、Cr、As、Hg的生态风险较低;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均值为56.64,总体看研究区农田土壤处于轻微生态危害水平,其中Cd是研究区农田土壤中最主要的污染因子和生态风险因子,贡献率达80%以上;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中As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受成土母质的控制;Cd、Pb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中的工农业源...  相似文献   

19.
朱俊  高小孟  陈佳  卢瑛莹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4):117-119,122
随着固定源污染治理的日趋完善,农田面源污染对我国水污染的贡献日益提高.农田排水口作为农业面源向自然水体输入污染的主要连通口,尚未建立监管体系.该文通过对浙江平原河网区域农田排水情况调查和特征分析,探讨将农田排水口纳入监管的必要性、特殊性和难点,提出了农田排水口监管思路,并以长兴县为例进行了监管案例研究,为下一步深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农业面源水污染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论人参种植业发展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传统伐林栽参模式的缺陷及农田栽参、林下护育山参的优势,明确了农田栽参是我国人参种植业发展的首要途径;林下护育山参是人参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提出解决老参地问题是目前人参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