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郑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34-14335
突出了人工湿地公园是当今蓬勃兴起的兼湿地功能和公园功能于一体的"双赢"性人工旅游项目,强调人工湿地公园除了具有治理水体污染、恢复生态环境的功能外,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应和生态旅游价值。从观赏价值、科学普及与环境教育价值、多重体验价值的角度分析了人工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并且指出最大化发挥人工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的重要手段就是规划设计并建设好人工湿地公园或人工湿地生态旅游区,进而以人工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人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价值的设计与利用,突出了景观营造与休闲设施的完善、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体验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3个方面,以期促进人工湿地公园综合价值的充分发挥和人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具有其特殊性。以重庆迎风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在调查湿地公园植物资源的基础上,按照湿地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设计原则,对湿地公园不同区域植物配置模式与景观营造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以期为重庆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和植物群落构建以及景观营造提供科学合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河西鱼嘴湿地公园为例,介绍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功能定位,阐明植物景观构成要素的营建方法。分别从公园的重点区域植物景观营造、植物物种配置等方面分析该公园湿地植被恢复的设计思想,并对公园景观改造中地形地貌的设计、水系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湿地公园"的提出使得湿地的生态问题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关于湿地公园的互动性景观研究甚少。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以"以人为本"、"自然性"和"交互性"3个设计原则对海口市的凤翔湿地公园互动性景观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凤翔湿地公园中人与自然的互动景观营造的优点,人与地方文脉互动性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互动效果的结论,针对凤翔湿地公园的互动性设计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修改意见,为湿地公园互动性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设计城市湿地公园时,应当注意与景观生态学的结合。该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清风湖公园为例,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文献查阅法,在实地调研清风湖公园的基础上,从景观结构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生态循环理论、生态建设和生态位理论、生态进化理论的角度,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对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以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建立一套系统的湿地公园景观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得出苏州市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评价结果,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指标0.822,湿地公园景观质量指标0.713,湿地公园社会文化价值指标0.818,湿地公园美学指标0.760,景观综合指数得分0.802,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表明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处于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7.
贾汪南湖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衍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48-21849,21867
营造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可提高城市生态结构,改善城市景观面貌。以贾汪南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为线索,介绍了景观特质营造的有效途径,并分析了南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景观策略。从生态、人文、美学的角度说明了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方法,提出特色植物景观的营造要与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成都浣花溪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鹏飞  潘远智  余欢  张郑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18-15220,15223
成都浣花溪公园是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设计建造的半人工湿地公园,是一个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的景观异质性和生态功能的差异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设计,从而建立的一个封闭的、可循环自养的,兼备生态、美学和文化等功能的湿地公园。该研究着重探讨其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和途径,为以后的城市湿地景观的规划建设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小茜  张文豹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24-9826,9880
介绍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和功能,根据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三元论”的理论,解析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的原则.结合南京鱼嘴公园景观营造的实例,从以文化为“神”,以自然为“骨”,以景观为“肉”3个方面探讨了其景观营造手法,旨在营造一个形神兼具,随城市发展而生长的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10.
江都花鱼塘湿地公园地域特色景观营造手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总结地域特色景观的概念,研究地域特色景观在湿地公园中的营造手法,并得出3个营造要点,即遵从自然环境,创造宜人的游憩空间;传承地域文化,寻找心灵的故乡;选择合理材料和技术工艺,彰显时代的气息。以江都花鱼塘湿地公园为例,在现状调查、规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主题分区以及主要特色景观设计来避免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日益严重的趋同现象,以期为今后湿地公园的地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陆羽与越州     
陈郑 《农业考古》2021,(2):197-201
陆羽《茶经》第一次系统整理了茶事,建构了后世茶学著作的基本架构,为普及茶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陆羽也被尊称为"茶圣"。为考察茶事,陆羽走访了很多地方,其中包括越州。在越州,陆羽品鉴越茶,到会稽山祭祀,和越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越州的考察经历也影响到陆羽的创作,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尤其是《茶经》中,也留下了与越州相关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高山绿茶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山绿茶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并优选其提取工艺。[方法]以高山绿茶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茶多酚进行乙醇溶液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结果]高山绿茶茶多酚的醇提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为60℃,浸提30 min,料液比为1∶20,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4.72%。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40%,浸提温度为60℃,浸提30 min,浸提1次,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5.36%。[结论]高山绿茶茶多酚的超声波辅助提取率稍高于醇提,但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3.
以张天福先生“俭、清、和、静”的茶礼思想为基础,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海峡茶博园创意景观规划方案,运用SketchUp软件三维建模功能,摸索园林景观三维快速建模方案,构建茶博园三维景观模型,实现三维场景的展示与浏览。海峡茶博园三维景观模型的建立让园区设计理念得到更加直观地展现,为茶博园的建设和宣传提供了三维可视化的展示平台,为创意农业景观快速三维建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自然环境优越,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历史上出现多个知名的茶叶品种,目前,当地的古茶种质资源已被严重破坏,保护较差。但古茶树散落的种子、根茎、枝条等生成的后代茶树在其原产地还有少量分布,及时保护利用,可为产业建设提供较好物质基础。对黔东南州主要古茶种质资源凯里香炉山云雾茶、黄平回龙茶、镇远天印茶、岑巩思州绿茶和从江滚郎茶的保护利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民族文化贯穿整个发展历程。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是设计中独一无二的精神所在。民族文化设计使景观与当地民俗相互交融,形成民族独有的、可依托的灵魂所在。具有鲜明特征的苗族文化,其节庆、服饰、建筑、图腾的民族元素为景观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文章通过对安顺市跳花坡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分析,努力探寻苗族文化与其精神在景观中的表现,并为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提炼和表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据史料记载,徽州商帮始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茶叶贸易是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地区的茶文化资源伴随着茶叶外销而传播至世界。徽商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其中讲道义、重诚信、行善缘等方面都与茶文化有着共通之处,促进徽商精神与茶文化的交融。茶和天下,徽茶千年,徽茶的优良品质得益于当地的气候、环境,徽茶文化的传播光大得益于徽商的诚信和拼博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外传播路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博物馆作为国际化传播进程中的外宣阵地和形象窗口,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基于中国茶叶博物馆、日本茶之都博物馆、韩国绿茶博物馆的网站对比分析发现,茶叶博物馆网站设计多元化和信息有效性不足、外文版网页翻译的专业性和精准度需提升、文化体验和商业推广的范围有待拓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展示内容、提供技术发展、增加媒介融合、打造影像叙事平台等改进策略,以期提升茶叶博物馆的网站建设,推动中国茶文化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18.
齐世峰 《农业考古》2021,(2):246-249
茶在英国经济和社会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茶在英国催生了独特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人的生产生活,还对世界很多国家地区的茶文化产生了影响。本文归纳总结了有关英国茶园的重要类型或案例,如茶花园、果园茶室、本土茶种植园等,从中折射出英国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胜男 《农业考古》2020,(2):254-258
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学习、模仿,到自我树立的过程。三谷良朴所撰《和汉茶志》一书,融合了大量中国茶书与日本本土茶文化的内容。他在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茶器的描摹,对珠光等日本著名赏茶家饮茶活动的回顾与总结,来强调日本茶道的本土意识,又将文艺的“体”“用”概念运用到茶文化中,提出了一种以茶礼为外现形式,以雅道风情为内在核心的文艺茶道思想。  相似文献   

20.
浙江舟山为打响普陀佛茶的知名度,以普陀佛茶文化节庆的方式将当地传统茶产业和佛教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利用普陀山佛教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来推广发展普陀佛茶产业,促进普陀佛茶品牌的形成。通过对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开发背景、举办内容、影响力和趋势的分析研究,探索当今时代佛教文化和茶产业的联合开发价值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