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夏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及单产、总产的不断提高,曲周县对夏玉米生产非常重视,但是病虫害的发生对夏玉米的丰产丰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下面对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问题及防治对策总结如下。一、虫害1、玉米地老虎(1)危害症状:地老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下害虫,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蛾子)4个阶段。成虫体翅暗褐色。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严重,各龄幼虫的生活和为害习性不  相似文献   

2.
1地老虎 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地老虎的种类很多,但经常发生为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1.1生活习性: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成虫体翅暗褐色。小地老虎前翅有两道暗色双线夹一白线的波状线,翅上有两个暗褐色的肾状纹与环状纹,肾状纹外侧有1条尖三角形的黑色纵线;黄地老虎前翅仅有肾状纹和环状纹。卵均为半圆球形,  相似文献   

3.
1988-1991年对阔叶掌铁甲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该虫在广西南宁一年发生3代,多以第3代成虫越冬,主要为害黄豆,成虫、幼虫嗜食黄豆叶片,幼虫潜叶,幼虫老熟后离开原取食叶苞另择绿叶叶脉化蛹。还可在竹豆上完成个体发育。初羽化成虫耐饥力不超过4d,四龄幼虫进入暴食阶段,食量占幼虫期总食量的74.69%。  相似文献   

4.
正地老虎是复播玉米苗期主要害虫,1—2龄幼虫危害作物的生长点、心叶,在叶面上危害造成孔眼;3龄以后的幼虫钻入地下危害根茎部,可切断作物幼茎,造成缺苗、断垄,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1地老虎的危害寄主地老虎主要为害玉米,同时也为害棉花、高粱、甜菜及蔬菜等多种农作物,是农作物苗期的一种毁灭性害虫。2地老虎的生活习性:地老虎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暖后,越冬幼虫于3月下旬至4月中  相似文献   

5.
地老虎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地老虎俗称土蚕、地蚕.属鳞翅目夜蛾科。地老虎以幼虫危害寄主的幼茎及叶片,食性极杂,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烟草和多种蔬菜。地老虎常见的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其中以小地老虎危害最普遍和严重。 (一)生活习性和危害情况 1、小地老虎 一年发生多代(高寒地区2~3代),幼虫、蛹及成虫都可越冬,以早春第一代幼虫危害最重。  相似文献   

6.
正在大豆种植生产过程中,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苜蓿夜蛾、红蜘蛛三种,现将近年来大豆主要虫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地老虎1.为害特点:幼虫多从地面上咬断幼苗,造成缺苗断垄,主茎木质化后,取食近地面植株根部表皮,造成根部受伤,影响植株根部吸收水分,使植株逐渐萎蔫枯死。2.生活习性:1年发生2代,一般以4~6龄幼虫在2~15厘米深的土层中越冬,以7~10厘米最多,主要集中在田埂和沟渠堤坡的向阳面5~8厘米土中越冬,翌春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4月上、中旬在土中作室化蛹,蛹期20~30天。5~6月份为害最重。3.防治措施3.1预测预报:对成虫的测报可采取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蛾,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诱蛾量最多的一天为高峰期,向后推20~25天即为  相似文献   

7.
一、地老虎地老虎俗名截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为害大豆,将茎基部咬断,造成作物严重缺苗断垄,甚至毁种。1、形态特征白边地老虎成虫体长15~18mm,翅展42~45mm,灰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灰白色宽边,环形纹、肾形纹皆为灰褐色。幼虫体长43~46mm,腹部背面毛片后面2个比前面2个稍大,臀板黄褐色,体表光滑无颗粒。2、生活习性地老虎幼虫白天潜伏土中,夜晚出土危害。1年发生1代,以1龄幼虫卵壳内越冬。第2年4月幼虫被壳而出,先取食荠菜、灰菜、刺菜、苣买菜等杂草。待大豆出苗后为害大豆,6月上、中旬是幼虫危害盛期,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3、防治方法①毒饵诱杀。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0.5 kg、豆饼50kg、水50kg配成毒饵。先将豆饼粉碎、炒香,然后用水溶化敌百虫,再与豆饼混拌均匀,于傍晚撒在被害田,用量15~20kg/hm~2。幼虫夜出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苹果蠹蛾幼虫寄主转移至核桃后的为害习性。【方法】在和田县连续2 a进行室内外幼虫蛀果习性观察。【结果】卵初产半透明色后逐渐加深,卵发育完全后,幼虫咬破卵壳爬出,不取食卵壳,取食核桃的幼虫龄数分为6龄;于叶片上孵化的幼虫,低龄期(1~3龄)取食叶片后转至果实为害,幼虫危害核桃果实时,由外果皮蛀不规则虫道向核仁蛀入,第1代幼虫于4龄开始转果,第2代于3龄末期开始转果,后持续在外果皮为害并多次转果,至幼虫发育完成后脱果,脱果幼虫多自上而下转移至树干60~120 cm范围内结茧化蛹,幼虫存在滞育现象。【结论】苹果蠹蛾共经历6个龄期,不同世代和龄期的幼虫为害习性有所差异,其为害习性受着卵位置、幼虫龄期和果实发育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常见的地老虎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三种,均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食性杂,为害多种蔬菜的幼苗。3龄前幼虫仅取食叶片,形成半透明的白斑或小孔,3龄后则咬断嫩茎,常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那么如何防治辣椒地老虎呢?1.物理防治。利用糖醋液和黑光灯诱杀成虫,利用泡桐叶诱杀幼虫。2.毒饵诱杀幼虫。将5千克饵料炒香,与90%敌百虫150克加水拌匀而成,每亩1.5~2.5千克撒施。  相似文献   

10.
一、习性 地老虎俗称"黑蛆"、"黑土蚕"等,属夜蛾科切根虫属.危害大田烤烟的地老虎大部分是3~6龄幼虫,白天潜伏于土中,夜间出来觅食,以晚上21~24时,凌晨5~6时活动最为旺盛,4~6龄地老虎幼虫的取食量占幼虫总取食量的97%以上,每头大龄幼虫一夜可咬断1~3株烟苗,所以称之为"地老虎".幼虫有假死性,一遇惊动,就缩成环形.当食料不足时,该虫就能转移为害.幼虫的耐饥饿能力强,3龄以下幼虫为3~4天,3龄以上的最长可达15天,一般在7~10天.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区茶毛虫生活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巴山区茶区茶毛虫一年发生二代,以卵块越冬,卵粒量一般在100~200粒,幼虫具群集生活,3~4龄有在茶丛两侧分布的习性。成虫羽化有明显节律,约67.8%的成虫在17~19时羽化。在自然情况下,茶毛虫成虫雌虫数量多于雄虫,约占70%。本文还报道了茶毛虫成虫消长规律,幼虫适宜生境及天敌对茶毛虫发生为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地老虎地老虎俗名截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为害大豆,将茎基部咬断,造成作物严重缺苗断垄,甚至毁种。1、形态特征白边地老虎成虫体长15~18mm,翅展42~45mm,灰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灰白色宽边,环形纹、肾形纹皆为灰褐色。幼虫体长43~46mm,腹部背面毛片后面2个比前面2个稍大,臀板黄褐色,体表光滑无颗粒。2、生活习性地老虎幼虫白天潜伏土中,夜晚出土危害。1年发生1  相似文献   

13.
1 地老虎为害本地作物的害虫主要为黄地老虎。 1.1 为害特点幼虫多从地面上咬断幼苗,造成缺苗断垄,主茎木质化后,取食近地面植株根部表皮,造成根部受伤,影响植株根部吸收水分,使植株逐渐萎蔫枯死。 1.2 生活习性 1年发生2代,一般以4-6龄幼虫在2-15厘米深的土层中越冬,以7-10厘米最多,主要集中在田埂和沟渠堤坡的向阳面5-8厘米土中越冬,翌春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4 月上、中旬在土中作室化蛹,蛹期20 -30天。5-6月份为害最重。成虫昼伏夜出,具较强趋光性和趋化性。  相似文献   

14.
美洲斑潜蝇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1996-1998年采用局养观察、定点调查及普查的方法,对辽宁省美洲斑潜蝇的生活习性和周年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化蛹、羽化多在上午,幼虫与初羽化成虫在叶表、地面暴露时间长、是药牟有利时机;3龄幼虫为害重,宜在1-2龄幼虫期喷药防治;美洲斑潜蝇在无休闲期的大棚内可周年发生,6月中旬至7月份在露地寄主上形成第1个虫口高峰,9月份在秋菜上形成了第2个虫口高峰,秋季比春季虫量多、为害重  相似文献   

15.
1蛴螬蛴螬俗称蛭虫,是金龟子的幼虫,属鞘翅目金龟甲科。蛴螬栖息在土壤中,咬食作物幼根及茎的地下部分,造成植株断根、断茎,枯萎死亡,农田缺苗、断垄严重。1.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21mm,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卵椭圆形,白色。幼虫体长3cm,头部黄褐色,胴部乳白色,身体弯曲,多皱褶。蛹淡黄色。1.2生活习性成虫2~3年发生1代。以2~3龄的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6月中旬钻到表土层,咬食作物幼根,1头3龄幼虫可连续迁移为害多株幼苗。3龄幼虫约在7月下旬开始入土作茧化蛹。经20d左右蛹期后羽化为成虫。成虫越冬  相似文献   

16.
黄芪根瘤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发生于甘肃省黄芪种植区域的黄芪根瘤象(Sitona ophthalmicus Desbrocher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报道。通过室内观测详细描述该虫的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通过野外调查研究该虫的越冬虫态、生活习性、产卵和为害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1年发生1代,产卵盛期出现在5月、幼虫为害高峰出现在7月中旬;化蛹盛期出现在7月下旬、羽化盛期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10月后开始越冬。并且产卵成虫为越冬成虫,越冬虫态为成虫和幼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梨小食心虫在蟠桃园的发生规律及其习性。[方法]以梨小食心虫为供试材料,观察其在蟠桃园的危害症状、危害部位、发生规律及其习性。[结果]梨小食心虫在石河子地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幼虫出蛰期不整齐,造成成虫羽化期不一致,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特别是第2代与第3代、第3代与第4代,各代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梨小食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为害,因此其防治适期应在卵高峰至幼虫孵化高峰期,也可将防治重点放到第1代幼虫上,可有效降低后3代和越冬虫口基数。应用性诱剂也是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一种有效方法。[结论]该研究为梨小食心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杜仲灰夜蛾(Polia sp.)系我国首次发现的一种害虫。该虫在湖北省一年可发生2-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幼虫共分五龄,五龄前为害杜仲嫩叶,五龄至入土化蛹前啃食杜仲经环剥后再生的新皮。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根据该虫的生活习性,可对其采取如下防治措施:1、胶环阻隔,在杜仲环剥处的上下方各涂刷一圈粘胶剂,可阻碍或粘死该幼虫。2、铲除越冬蛹,对树干1.3米以内进行林地垦复。3、铲除蜜源植物,切断成虫的营养来源。4、用糖、醋、酒诱杀或灯光诱杀成虫。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在乌鲁木齐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世代重叠严重,以第二代幼虫越冬,越冬期长达310天。其成虫白天隐蔽在湿度较大的小麦、苜蓿田及杂草丛中植株叶背面或其他隐蔽处,傍晚飞出活动,卵多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处。它以幼虫为害玉米的果穗、花丝、果柄、雄花、茎秆等部位。1—3龄幼虫咬食玉米心叶,4—5龄蛀入茎内取食。  相似文献   

20.
杨树天牛成虫生活习性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树天牛是杨树上的一类重要害虫,由于其幼虫和蛹的生活极其隐蔽,难于防治,而成虫是裸露活动、有明显行为导向的虫态,也是有效防治的关键虫态,所以掌握其成虫的生活习性对于控制该类害虫至关重要.系统阐述了杨树天牛成虫的补充营养、交配、产卵、为害等生活习性,并就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生态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