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水稻新品种选育是我省“七·五”科技攻关协作课题.作者等承担该项协作的品种抗瘟性鉴定研究工作.5年共鉴定各协作单位提供新育成的水稻品种(品系,材料)854个.结果抗六个生理小种的材料有84~62等17个,占1.9%;抗五个小种的材料有118个,占13.8%.这些品种(品系,材料)抗病谱广,是较好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鉴定的现状,归纳出一批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性能好的资源和品种。分析抗性鉴定方法不统一等问题并提出制定统一规范鉴定方法、采取多种措施筛选和创造抗源、开展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3-2006年对甘肃省及省外1 738份小麦品种资源进行抗条锈性分小种和混合菌接种及自然诱发抗性鉴定和监测.结果表明,对目前流行的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成株期表现抗病的有244份,占总鉴定材料14.0%,其中免疫近免疫品种171份,占70.1%,中抗至高抗品种73份,占29.9%.结合农艺性状和田间抗条锈病表现,筛选出了一批可供育种利用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4.
云南高原粳稻新品种(品系)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八·五”科技攻关重点协作课题“高原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配套技术研究”的稻瘟病抗性鉴定部份,共鉴定水稻品种(品系、材料)479份;其中抗5~6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材料85份,抗6个生理小种的材料13份.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和发掘优良抗条锈病和白粉病资源,利用条锈菌和白粉菌优势小种对9 464份种质资源、黄淮南片和陕西省中肥组区试参试品种(系)及自育高代系进行大田抗病性鉴定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存在大量的抗条锈病或白粉病的单抗资源。其中,抗条锈病资源2 836份,占30.0%;抗白粉病资源3 878份,占41.0%;筛选出兼抗2种病害的资源910份,占9.6%。为抗病育种筛选出一批抗性好、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与评价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广谱持久的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华南籼稻区优势菌株(Ⅳ型),对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进行抗性初筛鉴定;并根据初筛获得的部分抗性稳定材料进行多菌系重复鉴定;对广西普通野生稻的居群抗病性与遗传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抗性初筛,获得70份对白叶枯病抗性稳定的材料;利用7个广西优势菌株(广西Ⅰ~Ⅶ型菌株)对其中60份材料进行广谱抗性筛选鉴定,结果发现在60份材料中,对Ⅰ~Ⅶ菌株抗性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分别为43、50、45、58、52、46和46份.两份材料(RB11和RB19)对7个供试菌株均表现为抗水平;3份材料(RB5、RB7和RB31)分别对Ⅶ、Ⅴ、Ⅴ型菌株表现高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抗性材料出现的频率与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居群地理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鉴定获得一批广谱抗源和高抗野生稻材料,可作为今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的重要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7.
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出一套简便易行的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最佳抗性鉴定方法组合为,接种方法为摩擦法,接种苗岭为4片真叶,接种浓度为106个孢子·mL-1。以此为基础,对东北农业大学番茄研究所提供的44份番茄材料进行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抗源筛选结果为中抗材料4份,感病材料34份,易感病材料6份。  相似文献   

8.
87-197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七·五"期间育成的我国冬油菜区第一个黄籽高产低硫优质白菜型油菜新品种.1987-1990年先后通过品系鉴定、省优质油菜区域试验、省生产试验和淮北江淮大面积(千亩) 试种示范,增产显著;种子黄籽外显率和内涵品质硫甙含量、含油量、粗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以及抗性、熟期等,均明显超过当地推广常规品种,达到了"七·五"攻关考核的技术指标.目前该品种已在我省淮北、江淮地区示范推广两万余亩,山东省定陶县引进试种600亩.可以预料:87-197新品种将以其高产、优质、抗寒、耐病等突出优良性状,在冬油菜区迅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9和SC15是浙江省的流行株系。为了调查大豆对这两个流行株系的抗性并筛选抗源,该试验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55份栽培大豆和39份野生大豆种质进行了抗性鉴定,并进一步调查了筛选出抗源材料的农艺性状。栽培大豆种质中,对株系SC9和SC15表现为抗病的分别有12份和15份,分别占参试栽培大豆种质总数的21.8%和27.3%;对两株系表现双抗的有10份,占参试栽培大豆种质总数的18.2%。其中来自浙江、辽宁、江苏等地的栽培种质抗性较好。野生大豆种质中,仅有1份种质对SC15表现中抗,其余种质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抗源开心绿宝石的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性状明显优于其他品种;抗寒1号的荚长、荚宽、百粒鲜重和蛋白含量等性状也明显优于其他品种;23037-1的蛋白含量相对较高;浙农8号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筛选出的具有良好抗性的种质资源可作为抗源材料用于今后的抗病新品种选育及与抗性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收集云南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抗大麦黄矮病(BYDV)抗病性鉴定。通过对61份青稞种质或品种进行连续2年田间抗BYDV鉴定及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4份种质表现易感BYDV,17份种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BYDV抗性,其中3份种质(52、54,I10)表现出对BYDV明显抗性,且抗性较为稳定。为培育抗性品种、持续有效地控制黄矮病的危害提供了新的抗源。  相似文献   

11.
云南稻种资源的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经多年抗性鉴定和评价,供试的稻种资源中,表现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有57个,占供试品种的28.5%, 其中30份对测试的所有菌株均表现为抗和中抗,其余品种仅对部分菌株表现为抗病。在表现抗病的品种中,接种多个属不同致病型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抗病品种如Yunhui290,Xa22,Xa23等多年抗性结果表现一致,表现为广谱高抗,表明这些品种的抗性表现比较持久、稳定,是今后抗病育种供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水稻纹枯病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试验选择5个对纹枯病抗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就它们的细胞组织结构、生化反应与抗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和叶鞘硅化细胞数目都明显多于感病品种;人工接菌后,抗病品种的过氧化酶活性增加的速度和峰值都大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也强于感病品种。试验还表明: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性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聚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研究用9个和4个抗性指标作为评定标准,对21个水稻品种的抗瘟性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9个和4个抗性指标,21个品种都可以较好地分成6类。两者的第4、6类所含的3个、1个品种相同,属感病;它们的其他4类所含的品种数略有差异。两者的第1类各含8个、9个品种,属抗至高度抗病,它们可用作育种抗源;两者的第2类各含3个、2个品种,属中感至中度抗病;两者的第3类各含3个、4个品种,属感至高度感病;两者的第5类各含3个、2个品种,属高度感病。结果亦表明,采用4个抗性指标可代替9个抗性指标,即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指数、成株叶瘟严重度、产孢量和穗颈瘟严重率作抗瘟性评定标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是较客观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利用抗瘟品种控制稻瘟病的大发生,掌握水稻品种的抗瘟性。本研究采用五叶期水稻离体叶片研究了36个水稻品种对22个株系稻瘟病菌的抗性,有21个水稻品种表现抗病,其它15个品种感病。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瘟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生化测定结果表明,接种RB22菌株后,各抗感品种中各种生化因子大部分具有明显差异,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结果对于培育新的抗瘟水稻品种、布局水稻不同抗瘟基因型品种和治理稻瘟病的流行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选用了经抗性鉴定的14个地方品种和生产品种作父本,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用对父本非致病的代表菌株在温室对14个组合38套F2糸统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14个品种中,除毫薅中杂对所接种菌株的抗性受三对基因控制外,其余品种对所接种的菌株的抗性分别受两对或一对基因控制。并且发现,在两对基因控制的情况中,存在着基因间的互补、重叠和上位作用;在一对基因控制的情况中,有个别基因呈不完全显性。利用日本一套鉴别菌株测定并推断了我省39个品种的抗性类型,结果有8个品种相似城堡一号型(Pi-zt),6个品种相似Pi-NO4型(Pi-ta2),相似社糯型(Pi-ta)和爱知旭型(Pi-a)的品种各有2个,类似加贺光型(Pi-i,Pi-k)和关东51型(Pi-k)的品种各有7个,4个品种相似石狩白毛型(Pi-i),其余3个品种相似新2号型(Pi—ks)。本文研究结果对选育抗病良种及筛选单基因鉴别品种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稻区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致病型,建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为白叶枯病菌群体结构田间实时准确监测、抗性品种应用以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鉴别寄主、IR24以及15个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等共21个鉴别寄主,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对2018—2021年采自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湖南、辽宁、云南共7个省(自治区)的954个单菌落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型测定,探明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种类、分布及毒性分化;基于测试菌株与15个近等基因系及IR24的抗感互作,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开展近等基因系与病菌互作的变量因子分析,构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基于抗病基因与测试菌株的抗感反应,分析抗病基因聚合效应。【结果】954个测试菌株在中国鉴别寄主上鉴定出11个致病型,包括SRRRR(I)、SSRRR(Ⅱ)、SSSRR(Ⅲ)、SSSSR(Ⅳ)、SSRRS(V)、SRSRR(Ⅵ)、SSSSS(Ⅸ)、SSSRS(新型1)、SRSRS(新型2)、SRSSS(新型3)以及SSRSS(新型4),占测试菌株的比率分别为11.53%、4.82%、7.34%、6.18%、7.23%、1.05%、59.96%、1.57%、0.10%、0.10%、0.10%。Ⅸ型菌作为致病性最广的强毒菌系已上升为华南和长江中下游湖南和浙江稻区的优势致病型,西南稻区的云南以Ⅳ型菌为主,东北稻区的辽宁以I型菌为主。15个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对954个菌株的抗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的15个近等基因系可分为5种类型,第Ⅰ类为高感基因系,包括IRBB1、IRBB2、IRBB10、IRBB11、IRBB4;第Ⅱ类为中感基因系,包括IRBB3、IRBB203、IRBB14;第Ⅲ类为中抗基因系,包括IRBB8、IRBB13;第Ⅳ类为抗病基因系,有IRBB21;第Ⅴ类为高抗基因系,包括IRBB5、IRBB7、CBB23、GDBB23;测试菌株中,出现可侵染抗病基因xa5的有42个、Xa7的有34个、Xa23的有31个。对以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6个品种(系)与954个菌株组成的抗感互作变量数据矩阵进行因子分析,以解释总变量>85.0%为界,提取出8个主成分因子,组建了以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0个品种(系)组成白叶枯病菌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这些寄主分别为IRBB10(Xa10)、IRBB4(Xa4)、GDBB23(Xa23)、IRBB5(xa5)、IRBB7(Xa7)、IRBB21(Xa21)、IR24(Xa18)、IRBB13(xa13)、IRBB3(Xa3)、金刚30;新鉴别寄主可将954个测试菌株划分为55个致病型,对测试稻区的白叶枯病菌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鉴别力。基因聚合联合抗性分析表明,不同抗病基因聚合对病菌的抗性频率有一定的提升,不同抗病基因对测试菌株的抗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结论】监测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趋向多样化,毒性分化明显,强毒菌系Ⅸ型菌在部分稻区已上升为优势致病型,侵染xa5、Xa7Xa23等广谱抗性基因的菌株有上升趋势;抗病基因聚合可拓宽品种对病原菌系的抗性谱,是培育广谱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的建立与应用可为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精准监测以及田间实时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水稻种衣剂防治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旱圃接菌测定表明,6种水稻种衣剂防治稻瘟病的效果都十分明显,除种衣剂1号的防病效果为69.35%外,其余5种种衣剂的防效均达91%-98%,田间不上区接菌试验胞衣稻种水育秧47天,种衣剂2号,3号,4号,6号的防效为72.96%-84.89¥%,1号,5号为555左右。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对福建省18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苗期人工接菌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1996年以前分离的稻瘟病菌株群体抗性水平高于2003和2004年分离的稻瘟病菌株。不同水稻产区采集的菌株对水稻新品种致病性有差异,以福建省的宁德、三明、龙岩三个地区的菌株致病性较强,水稻新品种室内苗瘟和田间穗颈瘟的鉴定结果较为一致。通过分析,认为宜香优673、D优15和冈优148三个水稻新品种抗病性较好,可考虑在生产上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资中县杂交水稻稻瘟病历史资料和气象资料统计表明,气象条件影响稻瘟病流行程序,但与稻瘟病能否流行没有必然的相关性。而致产现生理小种的存在及其比例上升,是导致稻瘟病流行的关键。资中县杂交稻稻瘟病流行存在“9年周期”。1个杂交稻优良品种只能种植7年,至第8年后,稻瘟病即流行成灾。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和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选用致病力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S_2对55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三次苗期的抗性鉴定,供试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性机制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供试抗病品种健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却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3天和6天测定抗病品种的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感病品种却有所上升;无论抗、感病品种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上升;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下降,而抗病品种到后期才稍有下降。高抗品种杜勒的气孔孔隙比其它所有供试品种都小,但各品种的叶片气孔密度与抗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