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动态水压供水能够有效提高坡地喷灌水量分布均匀性.为优选出满足喷灌质量要求且经济投入较少双重目标的动态水压坡地喷灌技术参数,以喷头间距、布置方式和动压参数(基础水压、振幅)等需要优化的技术参数为投入指标,以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初始投资和年运行费为产出指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决策单元(DMU)有效性,并对非有效DMU进行改进;结合对抗型交叉评价对技术参数做优劣排序,构建了动态水压坡地喷灌技术参数的优化方法.以雨鸟R5000喷头为研究对象,在苜蓿种植面积为1 hm2的坡地上(坡度为10%)进行喷灌系统田间工程设计,最终优选出交叉评价效率最大的动态水压坡地喷灌技术参数:喷头宜采用间距为8 m的正方形布置,基础水压为300 kPa,振幅为50 kPa.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区田块空间形态变化遥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监测和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以耕地图斑数据为约束,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识别田块,并构建田块级和区域级田块空间形态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田块面积、规整度、紧致性和连片性等4个指标为田块层级评价指标,选取田块密度、平均田块面积、最大田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周长面积分维数等5个指标为区域层级评价指标,并分别对两个层级指标进行去量纲处理,构建综合指标。分别以广西丘陵区和海南平原区的土地整治区作为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广西研究区整治前田块层级耕地空间形态综合指标分布在50~70,整治后提升到70~90,海南研究区整治前在70~90,整治后提升到90~100;广西研究区整治前区域层级田块空间形态综合指标值为41,整治后提升到83;海南研究区整治前为63,整治后提升到92。表征经过土地整治,两个研究区的田块形态均得到了较大提升。研究提出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可以为我国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测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江苏省沿海地区大量土地进行整治,针对沿海地区盐碱土改良增产效果进行量化以获取整治效果.以江苏省沿海地区的4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资金投入、过程管理、工程实施、综合效益4个方面选取了27个评价指标组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用统计类比、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土地整治综合评估模型,得到综合效益评价值,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沿海地区土地整治成效的定量化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的4个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总体成效较为显著,大部分指标达到计划要求,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各项目单项指标成效评估差距较大,土地整治项目综合评价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评价结果为沿海地区在土地整治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改进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广西较多耕地属于山丘坡地,土壤非均质性和地形起伏造成了耕地墒情具有较强的时空变异性,给田间尺度的墒情监测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广西崇左60个试验小区2017年定期采集的TRIM管土壤墒情数据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其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异性,分析了土壤墒情时空变异性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了土壤墒情的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广西山丘坡地年平均土壤含水量在0.10~0.60之间变化,与地形、土壤质地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坡地空间平均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在0.21~0.30之间波动,且与降雨和蒸发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9-11月有较大概率出现土壤水分胁迫。时间稳定性分析表明3-2号试验小区观测的土壤含水量可以较好地代表整个坡地的平均土壤墒情。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山丘坡地土壤墒情有强烈的时空变异特征,变异统计、相关性分析、时间稳定性分析等工具可以用于广西山丘坡地土壤墒情的变异性评价和观测点优选。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北自神奈川县,西南沿太平洋及东海沿岸,在四国及九洲等地带的旱坡地上大面积种植柑桔,是日本的柑桔主要产地。随着柑桔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机械的应用,以及桔园梯级整治方面的研究,均有不少进展,如国家及县级研究机关,都正在进行以喷头洒药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全面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成效,论文以江苏省15个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资金投入、过程管理、工程实施、综合效益4个方面入手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级土地整治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NP-FCE法(网络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土地整治成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整治项目成效显著,评价结果优秀,与实际情况相符;但仍存在实施进展拖沓,建后管护弱化,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建议从制定农田生态建设长期专项计划和工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入手,完善土地整治标准化管理体系。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模型可为类似地区土地整治项目成效综合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曹婷婷 《农业工程》2017,7(3):113-116
通过对我国土地整治发展历程和实践探索总结,剖析我国土地整治发展中的问题,对土地整治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缺乏科学指导、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规划设计理念滞后和整治目标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的土地整治要以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落实科技引领宗旨,创新土地整治理念,融合生态景观、可持续理论,完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评价体系,加强公众参与,推进示范建设,以实现土地整治可持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以重庆市为例的丘陵山区大力开展宜机化土地整治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目前关于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的相关研究仅着眼于其可行性探讨,鲜少涉及土地整治效益的评价。基于此,本文通过引入级别特征值及建立评价标准分值函数,提出能够适应重庆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改进层次(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重庆部分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结果表明,重庆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且各项效益具有一定的协同提升作用,但各指标层次仍具有一定差异。在项目区中,重庆璧山区经济效益得分80.36,明显高于永川区75.39和石柱县65.81;而重庆永川区社会效益得分75.25,显著高于璧山区74.21和石柱县66.45;石柱县生态效益75.51的得分最为突出。本文研究为科学衡量宜机化土地整治工作的必要性和进一步完善宜机化土地整治项目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前后项目区总体建设效益情况,明晰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提升潜力指标,以法库县龙家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4个方面选取14个评价指标,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各效益分值及综合分值,并划分评价等级。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综合效益分值为82.10,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表现为“一优三良”。其中,社会效益分值为86.15,评价等级为优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分值分别为80.74、82.12和79.41,评价等级均为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均有所提升,但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与项目预期建设目标存在差距,其中新增耕地指标、项目区总产值指标及景观丰富度指标有较大提升潜力。  相似文献   

10.
对土地整治项目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环境评价因子识别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以福建建阳市为例,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较,建阳市土地整治规划不仅增加耕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而且将更有效地提高生态环境效益,同时改善了乡村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东港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主题,在土地流转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介绍东港市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构筑交易平台、注重机制创新、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强化宣传引导、培育土地流转主体、优化土地流转环境等对策,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综合用地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新的用地类型,它体现了土地用途由一元向多元、由平面向立体空间发展的趋势。为此,探讨了应用基准地价结合地价楼层分配系数和基准地价结合面积分摊系数两种测算综合用地价格的方法,给出了案例分析,并用剩余法对测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还探讨方法适用范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辽河滩地有近百万亩农田种植耐旱高棵作物,使得行洪受阻。通过采用全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改种小麦、大豆,不仅解决了防洪清障问题,而且粮食增产,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  杜彬 《农机化研究》2005,(2):34-36,39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征地制度开始暴露出种种弊端,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为此,从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各种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关乎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本文对我国的农业产权制度作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的农业产权制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细碎化问题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细碎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与其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概述土地细碎化的内涵,介绍土地细碎化程度测定方法,分析土地细碎化产生的原因及土地细碎化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为我国土地细碎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山西省为例,在对山西省22个城市进行土地分等的基础上,对其国有土地资产进行了粗略的估算,提出了利用城市土地分等成果进行国有土地资产评估的理论与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热点之一。为此,通过对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要求,并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同时,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的综合评定.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是农用地等别计算中两个重要参数,它们的计算与确定直接影响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为此,以惠州市惠城区为例,探讨了两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灌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分类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技术在灌区土地利用和覆被分类中的有效性,以河套灌区五原县塔尔湖镇为试验区域,用TEZ固定翼无人机搭载索尼A5100型相机进行航拍试验。应用Agisoft Photo Scan软件对无人机遥感系统获取的可见光高分辨率原始单张影像数据进行拼接处理。除目视提取的特殊用地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外,通过试误法确定分割尺度300、形状权重0.4、紧致度权重0.5为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的最佳分割参数。通过对剩余各地物在光谱、形状、纹理特征参量中表现的特异性,分别建立决策树、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分类规则集提取土地利用类型试验。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能较准确地提取各地物的特征,总体精度为82.20%,Kappa系数为0.765 9;决策树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74.00%,Kappa系数为0.667 5;K-最近邻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71.40%,Kappa系数为0.610 7。采用支持向量机结合决策树分类法创建的决策树模型,可以将总体精度提高到84.20%,Kappa系数达到0.790 0。因此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提取灌区土地利用类型,但存在农、毛渠错分为交通运输用地的情况,渠系的提取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