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深松在玉米保护性耕作中的作用,从深松铲类型、施肥装置、护苗装置3方面,探讨玉米中耕深松机具的选择原则,论述玉米机械中耕深松的作业要求和规程.为推广应用玉米中耕深松机械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耕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分为锄铲式和回转式两大类。其中,锄铲式应用较广,按作用分为除草铲、松土铲和培土铲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论证整地用各种工作装置在整地时的牵引阻力达到最小化的配置次序。在中耕机上配置工作装置可有3种方案,在中耕机的各排上安装箭型中耕铲;在第一排安装深松铲,第二排安装箭型中耕铲;在第一排安装箭型中耕铲,在第二排安装深松铲。研究表明,在中耕机第一排安装箭型中耕铲为最佳方案,因为在农机允许速度(2.22~3.33m/s)范围内,其牵引阻力比在第一排安装深松铲的中耕机牵引阻力低17%~21%。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浅松作业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松作业是保护性耕作中推广使用的一种表土作业方式,适用于旱作保护性耕作的播前作业,能够达到松土、除草、整地等目的,也可以用于中耕除草作业。试验结果表明,该作业有良好的除草作用。能显著地提高地表平整度,降低表土容积密度,对根荏榭盖和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基本上满足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中耕施肥机追肥深度不足的问题,研制3ZFS-520型中耕深施肥机,增加施肥深度,并就施肥铲进行仿真分析和改进设计。本研究利用土壤坚实度测量仪测量破土阻力,采用Creo 5.0对施肥铲进行建模后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破土阻力对施肥铲表面应力、应变及位移的影响,并对施肥铲的振动情况进行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入土角取20°,入土隙角取7°,铲尖曲率半径取120 mm,铲体长度取600 mm,铲体宽度取15 mm时,施肥铲应力、应变、位移及振动情况均可满足要求。将施肥铲按仿真分析尺寸进行加工,并安装于3ZFS-520型中耕深施肥机,经试验测试,该施肥机各项作业性能指标满足行业标准要求,通用性及适应性强,施肥深度可达20 cm,作业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6.
一、技术应用意义及应用现状(一)技术应用意义目前,广西甘蔗中耕除草、培土、施肥大多数仍采用传统的人畜力作业方式,作业质量差,培土高度受到制约,无法保持肥力,甘蔗抗倒伏能力差,且工作效率低,生产成本高。采用甘蔗中耕培土机进行中耕培土作业,一次可完成松碎土、除草、培土(  相似文献   

7.
机械化中耕深松作业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在辽西地区进行机械化中耕深松技术应用试验,与未中耕深松地块进行对比,通过考察土壤含水率、紧实度、作物生物学性状、产量等数据,验证实施中耕深松作业的效果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试验与场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春玉米机械化中耕追肥与传统人工中耕追肥对比试验,检测两种中耕方式的作业质量、作业效率、玉米长势及产量等指标,综合评价春玉米机械化中耕追肥作业的适应性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农3ZF-4型中耕追肥机作业质量均可达到机具设计值、相关行业标准及当地农艺生产要求,作业效率远高于人工作业,适宜在京郊地区春玉米种植行距为600 mm的种植模式下应用。与传统人工追肥相比,机械中耕追肥可提高玉米三叶叶面积、株高等长势指标,改善玉米穗部性状,提高玉米籽粒千粒质量和穗粒数,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3ZSP-2型多功能甘蔗中耕管理机变量施肥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机械化甘蔗中耕管理技术的综合经济效益不显著、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结合南方蔗田多为中小型地块的现状,基于甘蔗种植农艺要求,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甘蔗中耕管理机作业特点,并基于C语言设计了具有变量监控和报警功能的甘蔗中耕管理机施肥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肥量的变化,提高施肥的质量和效率。该机具既可用于宿根甘蔗除草、破垄、施肥和培土,又可用于新种植甘蔗苗期各项中耕管理作业,工作质量稳定,作业效率高,满足中耕管理要求,为机械化中耕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物苗期中耕保墒追肥机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中耕保墒的农艺节水理论基础,提出了作物苗期中耕保墒追肥机研制的指导思想,研制出了中耕保墒追肥机,并提出了合理的工作参数.各项功能经两年10余种作物苗期应用效果良好,单项和多项作业较传统人工作业可提高功效4~6倍,生产成本和作业成本降低,且灵活轻便.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用于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的大树移栽机的功能需求,设计了大树移栽机的曲面挖铲结构.分析了挖铲在挖掘大树土球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确定其危险工况,利用有限元法对挖铲进行应力和变形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危险工况下,最大应力发生在挖铲架焊接处,最大变形位于挖铲两侧刀刃和铲尖处,而挖铲在挖掘土球至最深位置工况时的总体应力和变形都大...  相似文献   

12.
白萝卜收获机挖掘铲参数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白萝卜人工收获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设计出专用的白萝卜挖掘铲。工作时,第1步通过挖掘铲破坏白萝卜与土壤的接触力,使白萝卜与土壤分离,第2步由人工捡拾装袋进而完成白萝卜收获的全过程。通过建立挖掘铲的几何模型确定了入土角α、铲面长度L、铲面宽度A和后端面高度h。该挖掘装置采用后悬挂牵引的方式挖掘白萝卜,使白萝卜的收获效率大大提高,装置结构简易、成本低,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3.
滩涂文蛤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其采收多采用人工采集,劳动强度大,采收效率低。本设计为一种新型的文蛤收获机,作业宽度1 000mm,挖掘深度100~150mm,适合滩涂文蛤等贝类的采收。为研究机器在收获中遇到的阻力影响,对挖掘铲进行动力学分析设计,并通过受力分析构建工作阻力力学模型。同时,对挖掘铲进行静力学分析,添加载荷及约束,对挖掘铲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挖掘铲的变形、应力及应变云图。计算结果与挖掘铲的材料性能对比,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耕追肥机动力功耗大、除草效果不好和肥料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结合现有的中耕机械技术,研制出3ZT-3型中耕追肥机。该机通过施肥铲和前后松土铲,可以分别完成垄帮儿施肥和垄沟分层松土除草。为此,主要论述了追肥机整体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5.4%,各行排肥量一致性最大变异系数为6%,行间杂草除净率为95%,其它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15.
花生联合收获机挖掘装置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挖掘装置结构形式。从理论上推导出满足生产要求的挖掘铲主要参数的求取方法和公式。现场试验表明:该挖掘装置工作可靠、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6.
对影响木薯收获的因素进行分析,借鉴马铃薯收获机挖掘铲的设计思想,在铲面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土壤压缩和破坏理论,建立了运动条件下挖掘铲的碎土性能分析模型。应用Matlab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平面挖掘铲进行了碎土性能分析,得到了最佳的平面铲倾角,提高了木薯挖掘铲的碎土性能,为木薯挖掘铲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深松铲"通过深松铲固接装置与机架进行固接"和"直接通过螺栓固接在机架上"两种常用的深松铲安装方式,运用SolidWorks软件的Simulation模块分别对此两种安装方式进行了静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在两种安装方式下的深松铲应力、应变、位移及安全系数仿真云图。仿真云图显示,深松铲"直接通过螺栓固接在机架上"相对"通过深松铲固接装置与机架进行固接"可有效提高深松铲安全系数,但会使螺栓及螺栓孔处的应力值提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马铃薯收获机田间收获试验中挖掘铲入土困难及大块土壤破碎效果不理想导致壅土现象等问题,对挖掘铲进行了改进优化,对比分析了振动式挖掘铲和静挖掘铲的区别,并对振动式挖掘铲的铲宽、铲面倾角、铲仞倾角等进行了分析计算。以明薯率、伤薯率、含杂率为性能指标,对设计挖掘铲进行了可靠性验证,以经过杀秧处理的马铃薯植株为试验对象进行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实际的挖薯率为96.98%,伤薯率为1.12%,含杂率为2.46%,优于马铃薯收获的国家行业标准作业要求。研究数据对马铃薯收获的挖掘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ANSYS的挖掘铲静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挖掘铲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挖掘部件的作业效果。以两种常见的挖掘铲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初步的受力分析,模拟田间作业状态,并利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挖掘铲所受应力的变化情况,优化挖掘铲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20.
1MS-Ⅱ型地膜回收机起膜铲动力性能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起膜铲在工作中所受土壤阻力进行试验研究。根据起膜铲需要完成松土起膜、翻起根茬、膜土分离等几项作业的要求,寻求影响土壤阻力的因素,通过试验建立起膜铲几何参数和工作参数与其所受土壤阻力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Matlab最优化方法确定出最佳参数,进行改进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起膜铲改善了残膜回收机的牵引性能,且有较好的膜土分离、切除根茬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