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耕葵粉蚧发生为害观察及防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5a较系统的调查、观察,明确玉米耕葵粉蚧在宁晋县1a发生3代,以第二代为害最重;对其发生为害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据此提出合理轮作、耕翻灭茬等农业措施与一龄若虫高峰期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松尺蛾 (Ectropis bistortata Goze)在南宁市高峰林场 1a发生 4~ 5代 ,无越冬现象 ;在宜州市拉浪林场 1a发生 3~ 4代 ,以蛹越冬。成虫可行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幼虫 6龄 ,在 10月上旬暴食松树针叶 ,亦可取食湿地松  相似文献   

3.
2003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ée)在淮安市楚州区大发生,发生程度是近20a来最为严重的1a,其中二代轻发生,三代大发生,四代大发生至特大发生。由于各级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农户及时防治,对三代、四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除个别未防治或防治不力的田块略有损失外,全区因稻纵卷叶螟造成的损失较小。全区累计防治面积约297万亩次,共挽回粮食产量4.25万t。1发生情况1.1二代稻纵卷叶螟本代6月27日灯下始见,前4a在6月份一直未见。本年度在6月份田间赶蛾几乎未见,但7月中旬前后全区普遍出现白叶,不过白叶…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棉铃虫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棉铃虫1a发生5代,其中第二至四代为主害代。通过对湖南省近年棉铃虫的发生情况系统分析,提出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大区域连年大发生和天敌控制效应下降是湖南省棉铃虫加重为害的主要原因;成虫诱测技术中以黑光灯诱测较为简便易行;采用回归预测、期距预测可提前20d以上准确预报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5.
潘学锋 《植物保护》1996,22(1):22-24
通过大田调查和在夏大豆田采用尼龙网笼罩人工接种法观察大豆秆黑潜蝇发生为害及其虫口密度、虫株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秆黑潜蝇在安徽霍邱县沿淮地区1a发生5代,以第3~4代为主害代,对产量损失最大、分别为33.4%、28.1%;其防治指标应根据大豆市场行情和单产而定,以产量100~150kg/667m2,单价2.40元/kg为淮,防治指标第3代虫口密度可定为4~10头/100株,虫株率为16%~18%;第4代虫口密度为8~12头/100株,虫株率为21%~23%。  相似文献   

6.
苏北稻区水稻大螟种群消长特点及在寄主间的转换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螟在苏北稻区1a发生3~4代,主害代第三代主要为害中晚稻。大螟寄主范围广泛,一代主要发生在稻田外,二、三代在稻田内转株为害。大螟在不同生境寄主上发育进程有差异。依据其发生特点,制定了大螟的有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棘跳虫在百合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棘跳虫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的观察研究和防治试验表明,棘跳虫在绥宁县1a发生6~7代,世代重叠;以成虫或高龄若虫越冬;发生适宜温度18~28℃,低于15℃或高于33℃不利发生,相对湿度在80%~90%时有利发生;一至三代发生量大,为害百合严重;选择对口农药,采用生态农业综合治理技术可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8.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是我国华南双季稻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华南地区1a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稻桩中越冬,成 为第2年的虫源.第1、3代为害水稻造成枯心,第2、4代为害水稻造成白穗.常年发生程度第2、4代重于第1、3代,它的发生与为害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苗圃区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发现,曲纹紫灰蝶在柳州1a发生6~7代,1代历时19~24d,幼虫主要发生时段在7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主害代(第4代)幼虫期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  相似文献   

10.
运用相关分析,挑选与棉铃虫四代发生量相关性好、超前性好的4项前期气象、苗情因子,采用列联表方法,建立了江汉平原棉区第四代棉铃虫发生量的长期预测模型,经对38a历史发生情况回测,准确率达89.5%,通过5a试用,预报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