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如何欣赏一件根艺作品,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可大致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这是人们欣赏根艺作品整个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品和悟的基础。欣赏者经过观,对根艺作品有所感知、把握了作品的基本情调并进而考虑作品体现的主题。如根艺作品“三面头像”之一《土家少女》(注:此作品曾获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刘开渠根艺奖),初看,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少女头像,进一步会看到这是一位少数民族少女的头像,最后,我们再借助作品的命题,便可看到作品所塑造的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充满微笑的《土家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2.
雕塑大师刘开渠指出:根艺是美术领域中一个独特门类,重发现,轻雕刻,删削讲究巧。他一言道破了根艺创作的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我通过实践认为,“重发现,轻雕刻”这一创作特点是由根之天趣所决定的。这里简单谈一下对“轻雕刻”的认识。能成为根艺品的根材,是有天然造化美的独特的有个性的根。对这些根材的选用和取舍,都离不开根材本身的天趣之美。根艺作者,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收集根材、制作根艺中,常常遇到很多根材,只要某个局部施用雕刻手法,就可成为一件很好的作品。但由于有了離刻,往往被说成是“人工气”而加以贬低。其实这是一条不该有的禁令。据考古报道和实物作证:公元前二百多年,荆州马山一楚墓中有一根艺“辟邪”,取根的自然之势,雕有眼、耳、鼻、嘴及动物图案。  相似文献   

4.
根艺作品的创作过程,通常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程序,即发现、再现和表现。而前者则是根艺创作成败的关键。选材得当,构思成熟,便会成竹在胸,加上作者略施小技,一件生动的形象便呈现在眼前,这样的作品会令观者驻足观赏,回味无穷。但是,也有不少根艺者为了使其作品达到所谓“形神兼备”和“逼真”的程度,不惜动用刀凿,在本来已经完成的作品头部生硬地雕刻出一只眼来,名曰“点睛”,人为地破坏了本来就很自然的树根形象,实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5.
作者:孙晨西品名:团聚形式:几案立体组合送件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职工根艺协会活灵活现的鹿,是促使自然清新的表现力与高雅内在精神相结合的纽带物。“大千世界,六合同春”,这就是作者构思、创作“团聚”作品的动机和灵感。从作品分析:作者是经过了艰苦寻觅、精心选材、严密构思、执着推敲、想像等一系列艺术创作程序,在脱俗上下了真功夫。“团聚”,顾名思义,它具有寓教育于观赏之中的  相似文献   

6.
“打破传统造型桎梏,塑造鲜明个性形象”,是我根艺创作的指导思想。我之所以会有这一思想,主要是由根艺创作的任务和我的个性所决定。根艺创作的任务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根材的自然属性和内涵意蕴升华为创作表现的独特艺术语言,并将这种语言与人的思想契合,从而起到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生活,给人以知识和启迪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根艺作者,理应按照这个任务去选择题材,选择造型对象,特别是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件作品能引起人民大众的共鸣,能与作者具体所处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根艺作品必独体为多。很多作者刻意追求。但是,独件而完整又能具有“三味”(意味、根味、趣味)的作品,就比较难得。其实难就是难在树根素材不容易觅得。作者近年来就苦于这材料问题。而创作出根艺组合——根艺雾化盆景。这也是“三味”。不过这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山区农民,业余酷爱根艺。平时常为寻觅理想根材翻山越岭,为构思创作通宵达旦。由于偏重“天成为贵”,以往创作总难以突破根艺传统形式和技法的局限。前年,有幸读到潘明德的《根艺形式的创新》(载《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7期,P.22),使我的根艺创作思路得到了拓宽。我赞同融绒制的(或其他的)工艺品于根艺之中,融根艺于插花艺术之中的创作技法。那末,除了以形式组  相似文献   

9.
评点两则     
一、“桩景与根艺相结合"说法不妥贵刊94·l期第35页《桩景与根艺相结合》一文中“这一作品是桩景与根艺的结合,是一种新尝试(因低干已成为不动的自然根艺)一”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应该说:自然的“根”只有与人的“艺”结合之后才能成为根艺,两者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自然的根干无论如何地“像”,也仅是自然物而不能称为根艺。例如,菊花石的天然花纹维妙维肖,但这还不是“艺”;某些树瘤酷似柿等果品,但这也不是  相似文献   

10.
如何使根艺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把观赏者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段志安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见《中国花卉盆景》九三年第四期)。但他说:“根艺与二维空间的绘画和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不同,后二者是艰苦的专业修习的结果。它的创作特点是立意在先……,根艺则是因物赋形的发现艺术,构思与立意在后。”我以为,就一件具体根艺品  相似文献   

11.
历经三个多月的收集资料和选取根材,又经多次绘图、构思,我于离亚运会200天的3月6日,制作了一件别有天趣的根艺宣传画《迎亚会》。它高1米,宽0.7米。这件作品是用黄刺树蔸依根势雕成长城;用岩桦树的天然姿态(木质洁白而细腻),制做成酷似穿着肉白色健身服、英姿勃发的男女体操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根艺界有一种理论,认为根艺不能雕琢,或把雕琢过的作品称为“根雕”而排斥于“根艺”之外。而一些赞成雕琢的作者又不敢大胆肯定雕琢手法。本文想就此问题,也谈点一孔之见。“根雕”一词先于“根艺”,原指的就是树根造型艺术;后来才被“根艺”一词所取代。取代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13.
作为根艺创作者,我于1992年初应邀赴港,并有幸对香港的根艺市场作了一番调查研究。这里谈一下“根艺热”的始因,以及不断“升温”又出现了“饱和”后的思索。香港的“根艺热”是由根艺三大特征决定的。一.根艺以其大自然鬼斧神工赐予的千姿百态,焕发着其他艺术门类所少有的独特魅力,迎合了香港人士在八十年代初期的猎奇心理和崇尚艺术的追求。二.古朴、自然、典雅、浑厚各异的仿古风格继承与发扬了民族艺术固有的特色,使港人亟感兴趣。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显示了根艺品的来之不易,自然又独一无二的造犁艺术引起了众多欣赏家、收藏家珍视如宝。  相似文献   

14.
台州根艺     
根艺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台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期间,作品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为百姓所收藏或作为案头摆设。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出现了批量产品,畅销宁波、上海,远销南洋新加坡一带,颇受欢迎。这些作品容量大,构思巧,线条流畅,有着独特自然美和浪漫的抽象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浙东地区传统的根艺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5.
组合与拼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组合根艺品是将两个以上独立的作品的单体,通过作者巧妙的构思并采取适当的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作品。如反映一个寓言故事,历史片断,或勾勒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生活画面。拼接则是在某一件单体素材上上拼下接,力图达到作品的完整性。近年组合根艺作品日益增多,同时也创作出不少意境深远的优秀作品。以-中国首届根艺展览会为例,参展3000件作品中,组合根艺竟占了相当大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16.
由于根料固有形态和色彩的存在,根艺作品中的形象普遍存在不合比例的变形扭曲,这就是根艺所特有的“夸张变形”。根艺的夸张变形是对根料形态色彩被动性的发现保留和主观能动的运用。我们从其它抽象艺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为了强调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借助于艺术想象,并在忠实于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当代根艺作品,除了为数不多的“龙”(中华的象征)、“排球女将”(时代的讴歌)外,象“屈原”、“不肯过江东”等表现民族精神,古代神话重大题材的根艺力作为数极少。大量的是花、木、虫、鱼、飞禽、走兽之类的几上玩艺儿。是根艺难以塑造历代雕塑大师  相似文献   

18.
我也是《中国花卉盆景》的热心读者,根艺爱好者。在本刊1994年第一期彩页“根艺天地”的作品——“悠悠寿者”,我反复欣赏,认为是一件好作品:仙鹤玉立,频频整羽,好像在精心梳装,  相似文献   

19.
在塑造人(动)物形象根艺作品时运用“点睛术”,不外两个原因:一是作品的需要;一是作者的喜欢,这都无可非议。如果在理论上加以限制,这不利于百花齐放,有碍根艺事业的发展。眼睛是五官的窗口,用“点睛术”给人(动)物形象一对富于乐感的眼睛,使之传“神”,怎能说是“画蛇添足”?不错,根艺贵在自然,以模模糊糊的朦胧为“美”,没有眼睛,可能与整体结构更为吻合。但在这各有所长的天平秤上,为什么非要苛刻“眼睛”。这里试以包其明先生的《跃跃欲试(鹤)》(《中国花卉盆景》1989·11、12合刊·P10,以下刊名略)和林祥梧先生的《鹤》(1989·10·P20)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全国第二届根艺展和湖北省第二届根艺展中,看到一件获一等奖的根艺作品孔雀,题名为《美丽的公主》。出自一位青年作者之手。从根艺的物象讲,“形神兼备”,是无可挑剔的。但命题与物象并不契合,值得探讨。大家知道,孔雀有雌雄之分,雌不开屏,雄开屏。这是孔雀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