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迫切呼唤城市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作为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滨水景观是与城市形象、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场所。那么如何在城市滨水空间中营造场所精神则是亟需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厦门马銮湾滨水景观设计的分析,寻找营造场所精神的关键着手点,即解读场地的自然环境属性、挖掘场地的历史人文特色、拓展场地的多元化功能性以及促进场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园是一种特殊的场所环境,本文分析了不同时期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和场所特征的流变和发展,由两者共同表达出来的场所精神也随之呈现,希望对当代营建具有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将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理论"引入到综合医院的景观设计分析中,从景观场所精神特征出发,从植物、空间构造、园林小品3个角度分析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景观设计,探寻综合医院景观场所精神的表达及设计策略,以期对今后综合医院的户外空间景观营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景区商业街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比较特殊而重要的空间场所,陕西关中地区发展迅猛,展现关中地区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的景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前,随着人们对商业街场所生态功能和审美功能认识的提升,对景区商业街景观呈现起着重要作用的植物景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唐红  樊国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00-18402
以河南城建学院图书为例,指出建筑评价体系中不变的元素是建筑的"骨"空间和建筑的"神"场所精神。通过分析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场所精神对建筑使用者的感染力,说明空间和场所精神之间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有着"城市起居室"的美誉,是市民日常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从可持续发展、地域文脉特色、场所精神、无障碍设计和材料与技术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人性设计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滨水景观的建设对于在有限的空间里追寻良好场所的人们采说.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了滨水景观建设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提出建设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从人的需求出发,营建美好景致。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体验性景观——人、场所与空间的关系》一书中的视角,梳理体验性景观的潜藏维度,结合大理沙溪古镇寺登街的体验经历和当前乡村景观营造的实际,重新认识体验性景观,归纳乡村体验性景观语汇,并将其作为户外空间分析设计的方法,提出在乡村规划设计中需对其物质空间进行语汇界定,因"境"制宜地对不同语汇进行表达;构建一个可供推广的体验性景观框架应用于乡村景观的营造.  相似文献   

9.
绿化景观对大学校园的作用毋庸置疑,分析了国外大学校园绿色景观的功能、特征以及影响因素;阐述了其场所性塑造以及空间构筑,如空间层次、建筑与绿化景观的关系、绿化空间的个性化特色等;论述了绿化景观丰富的表达形式,提出了国外大学校园绿化景观对我们的启示,内容包括亚空间设计、设计尺度与场所需求、场所精神塑造的重要性,以期对我国的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1对环境设计的理解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郑燕宁  江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08-10510,10513
解析了滨水场所的概念及我国城市滨水区城市景观的建设现状,介绍了滨水环境的设计方法。以南宁市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分析了场所意象现状,解读了场所精神,认为场所设计应依据特色性和可识别性意象,统一性及多元化意象,整体连续性意象,可达性和人本性意象,景观敏感区生态保护性意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场所规划设计思想,划分了功能分区,进而详细说明了滨水区空间环境中的景观组织。旨在形成具备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可识别的独特乡土文化的滨水景观场所。  相似文献   

12.
这里不是江南水乡乌镇,不是杭州西湖,不是扬州瘦西湖,而是正在建设中的"北方水城·中国沁州"——山西沁县。沁县是浊漳河的源头,也是海河最长最大的  相似文献   

13.
从语用模糊和会话含义的经典例证中可以看出,两者经常并存。为了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都属于间接语言现象,都依赖语境,却在本质、实现手段、与语义的关系等方面明显不同。通过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特殊关系,语用模糊往往产生会话含义,而且依赖特定语境产生特殊会话含义;而含义的理解与否、交际能否成功,要看交际双方对共处的语境和对彼此的认知环境的把握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探讨了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表达的两种设计方法,即叙事性景观设计和纪念性景观设计。通过叙事性景观的设计来组织景观空间结构,可以增进人们对空间场所故事性的体验,加深对景观场景的记忆。而运用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方法能强化对特定事件的记载和回忆,进而表达出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最后,通过双堠镇蒙河滨水景观的实践案例,详细阐述了东夷文化、书法文化、战争文化的叙事性景观和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乡村与水、水文化的关系,阐述了水文化的特征及功能,论述了"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传承水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在"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应以水文化中的艺术观念、生态观念作为指导,应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保护与传承原有水文化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16.
李晟  彭重华  秦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090-7091,7098
简述了禅宗的思想核心;分析了禅宗对文人士大夫思想及审美观念的影响是导致造园观念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论述了禅宗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促成了城市私家宅园的兴盛,有限物质空间构建无限精神意趣,园中置石、赏石成为风尚,从"模山范水"的"意象"追求走向"心造其境"的禅意"意境"追求。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活力视角出发,以合肥市滨湖新城为例,通过滨水景观设计与空间活力的关系分析,以整体景观框架及核心景观区域2个层级,分析了滨湖新城滨水景观设计的空间活力,及其对构建合肥城市活力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大农村地区是涵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据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条件。受传统宗族观念、家国情怀和邻里互助文化影响,乡村社会中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在基层社会构建公共空间、培育场所精神,需借助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有机融合,加快乡村治理政策的落实。公共空间培育能够化解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纠纷和难题,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吕俊亚  卢植衡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467-4468,4472
数据依赖是关系数据理论的核心,是关系模式分解的关键。介绍了码、候选码、主属性、非主属性的概念和数据依赖的相关概念以及数据依赖对规范化的重要性,从数据依赖本质和第1范式到第5范式间的包含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对传递依赖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又对当前几个主要的普遍使用的数据库系统原理教材中的传递数据依赖定义进行了分析,从而给出了传递数据依赖的准确的定义,并且提出了部分依赖是特殊的传递依赖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介绍信息共享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与学习型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促进作用,表明信息共享空间是学习型学生社团组织的理想场所,并结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实践,探讨了面向学习型学生社团组织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