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体大豆总DNA 导入受体水稻恢复系R73 引起性状变异,根据育种目标从变异后代选出了一批可遗传株系,与不育系测配鉴定,保留了R73 的恢复度,从中筛选出一些优良株系,其中D9224 株系最为优良,恢复度高(83.4% ~90.4% ),米质等性状优于R73。各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单株谷重竞争优势强于新稻杂3号的组合占42.9% ,平均正向竞争优势为24.2% ,从中选择强于对照的组合机率很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花萼管注射技术,将牛胸腺DNA与酪蛋白基因导入花生品种白少1016与鲁花10号、D1代株形、分枝、果形、热性、育性等性状出现了较大的分离,总变异率为34.1%-94.1%,高于野生种DNA导入后代及诱变处理后代的变异率。表明超远缘物种DNA在促使花生栽培种产生广泛的遗传变异方面可能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外源DNA的直接导入(简称“分子育种”)是利用植物远缘杂种优势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获得适当的总DNA,采用最有效的DNA导入方法以及对变异株系的选育方法是“分子育种”中的3个基本要素。从总DNA的特性、种细胞的概念以及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原理、步骤和育种策略等方面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以国槐为供体,花生栽培品种79266 和辐8707 为受体,采用花萼管注射法和柱头浸滴法将供体DNA导入受体。D1 代变异率为333% ~634% ,变异的性状包括单株果数、果形、果大小、内种皮颜色、株型、叶形、熟性、育性及产量性状。D2 代大部分变异株能稳定遗传,不再分离,稳定株行占D2代株行的75% ~96% 。试验表明,国槐DNA 导入花生栽培种,可以引起后代的变异,变异范围广,稳定快,是花生品种改良和创造新种质的有效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5.
水稻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水稻分子育种的兴起、发展与研究现状。较全面地介绍了分子育种的由来,外源DNA导入的方法,导入后代性状的变异与遗传,外源DNA导入的分子验证,DNA的提取与纯化,育种效果与育种程序等。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该项研究的实践,对外源DNA导入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及有关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及孕穗期茎注射等方法,将玉米等外源供体DNA直接导入水稻品种中,其后代在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及粒重等主要性状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异。本文初步报道了用普通栽培水稻盐粳10号为受体,玉米黑307为供体将其DNA经孕穗期茎注射法导入后得到的变异株系及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后代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7.
外源DNA导入水稻引起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玉米、高梁、稗子作供体。栽培水稻品种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外源DNA导入,其后代在抽穗期、株高、穗长,每穗穗数、着粒密度,芒性、色素、抗性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表明外源DNA已转入水稻,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8.
人工诱变与外源DNA直接导入相结合创造遗传变异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光荣 《作物研究》1994,8(2):15-15,34
根据人工诱发突变的原理和实践,结合外源DNA导人的方法,提出诱发突变与外源DNA导入相结合创造遗传变异的百种新途径。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结合的特点和可行性。实践上以水稻为受体导入玉米、高粱、大豆、稗于等植物的DNA,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表明,诱发突变与外源DNA导入的农业分子育种相结合,是一种效果更佳的育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采用玉米开苞导入技术通过花粉管通道将野生资源摩擦禾的总DNA导入玉米自交系8089-2中。通过对转基因D1代和D2代进行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发现生育期、株高、穗长、角质率等性状都发生了变异,变异率较大,并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了验证。讨论了后代性状变异。  相似文献   

10.
符家平  汪波  洪果  彭定祥 《中国麻业科学》2009,31(4):225-227,241
以转PSAG12-IPT基因苎麻T0代的株系及对照为材料,在每季麻收获前后,分别对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等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株系P502的主要性状指标优于受体品系5041:大部分株系部分性状指标优于对照,部分性状指标劣于对照:少数株系的某些性状甚至发生了特殊变异.可见,转PSAG12-IPT基因苎麻T0代株系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异,这些变异为苎麻育种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11.
玉米自交系外源DNA导入后性状变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大刍草的DNA导入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中,连续3年对其后代的部分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性状的变异和转化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导入大刍草DNA后,会降低黄早四的出苗率,使出苗时间延长,同时会使植株的株高、穗位高降低,并对果穗性状产生影响。处理后株系性状的变异范围均大于对照,证明导入大刍草的DNA会使自交系性状的变化范围增大,类型增多,扩大了育种的选择范围,增加了筛选机会。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浸种法将外源DNA导入玉米自交系,后代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变异性状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片形状与颜色、叶片的长度与宽度、光合叶面积、百粒重和生育期等。这些变异性状有的具有供体性状,有的产生新的性状,并且在D3代趋向稳定。从D0到D3代连续4代田间性状观察发现,变异植株的株高、穗位高均变矮,叶色浓绿。对D3代稳定株系的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都有所提高。该方法为改良玉米品质,创造玉米新种质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稗草DNA导入渝恢1351后代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稗草总DNA导入水稻恢复系渝恢1351,D2代植株性状存低世代稳定的假象,D3代性状出现较大分离,D4代材料则大部分趋于稳定。后代材料在穗型、枝梗性状、着粒密度、抗性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表明稗草DNA已转入恢复系R1351,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4.
遗传工程水稻GER-1试种结果初报遗传工程水稻研究课题组(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遗传工程水稻GER-1是湖南农业大学万文举等人,运用“外源DNA浸胚导入法”将玉米DNA片段导入水稻,并对其变异后代进行多年定向选育而成。为了探明GER-1的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稻米》1994,(1):48-48
湖南农学院副教授万文举等人担负的遗传工程水稻(GER-1)研究成果,1993年10月20日在湖南长沙通过鉴定。它标志我国水稻大穗型和超高产育种取得重大突破.他们采用的是改进了的浸胚法,用玉米的DNA片段(基固)溶液浸泡水稻品种的干胚.将玉米基因导入水稻,使受体产生广泛变异,从中选育到一批优良株系。所育成的GER-1品系是一个产量构成合理,物质生产力较强的高产型材料。  相似文献   

16.
采用玉米开苞导入技术将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总DNA分别导入不同基因型受体玉米自交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变异。不同基因型供体导入同一基因型受体后,后代大部分性状趋向于受体,而部分性状发生变异;同一基因型供体导入不同基因型受体后,后代大部分性状与供体对照相差显著;后代性状变异频率不同,但不同组合部分性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玉米的开苞导入技术对供体和受体的选择是不严格的。  相似文献   

17.
对大豆品种沈农6号和沈农8号经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宅间诱变的SP_1代和SP_2代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沈农6号和沈农8号大部分变异株系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明显的变异,既有正向变异也有负向变异,说明空间环境对供试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异作用明显.结果表明:经空间诱变后大豆长花序长度、总荚数、总粒重都有所增加;大豆短果枝数与地面对照相比较虽然变化不大,但2个品种短果枝总荚数、总粒重都有所增加.说明经过空间诱变作用大豆长花序、短果枝性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8.
花生DNA导入大豆育种效果的研究/王丕武,张晓玲,张军…∥林农业科学。一1994,(3).一18~20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将花生DNA导入栽培大豆受体中,引起受体的结荚习性、株高、成熟期、主茎节数、分枝数、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对变异株进行选...  相似文献   

19.
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0B和IR58025B,在第1代(D1)获得变异,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而高粱DNA导入IR5802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开始在形态上已不出现分离.SSR分析表明,变异系野威B、香粱5均与受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并含有供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带型.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明,通过导入外源DNA获得的变异株确实存在无分离的现象.说明导入远缘物种DNA是创造水稻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将水稻(鄂香1号)与甜高粱[Sorghum dochna (Forssk.) Snowden]远缘杂交后,经过13代连续自交筛选,获得一批性状相对稳定的变异株系。对其中11个(编号为DC1~DC11)有代表性的变异株系进行表型、遗传背景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各变异株系生育期(122~141 d)、株高(118.9~228.9 cm)、单株产量(27.5~40.4 g)、结实率(49.7%~89.6%)、垩白度(0.3%~14.4%)、整精米率(53.9%~68.6%)等性状差异明显。利用水稻差异性鉴定的48对标准SSR引物对受体亲本及变异株系进行鉴定,发现该11个株系与鄂香1号差异引物个数为8~15个,表明这11个株系是不同于受体亲本的新材料,该11个株系之间的差异引物个数为2~15个,表明多数变异株系之间也存在差异。利用受体亲本和变异株系与不育系C6S配制杂交组合并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部分变异株系所配杂交组合与对照品种丰两优四号相比,在产量和米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表明通过远缘杂交创造的部分变异株系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