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强大,其利用是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杂种F1株高偏高,生育期超亲晚熟,以及结实率偏低,限制了这种优势在生产上的直接利用。针对杂种F1利用上存在三大障碍,本文从育种实践出发,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克服籼粳交障碍,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杂种不育是影响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之间基因交流的主要障碍,栽培稻种间杂交育性表现为数量性状位点控制的复杂遗传模式。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育性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咖啡属六个二倍体种的六个种间杂种F1后代姊妹株之间生殖3障碍的各种因素。提出花粉和柱头组织的原生质渗透浓度和杂种群体自花不孕等位基因遗传变异性的降低,就是可能的生殖障碍,因而也是这些杂种不育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自花受精物种中,有优势的杂种组合提供了克服某些选择障碍的手段。但是,杂交种的推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实际困难。专性无融合生殖能固定杂种优势,从而使得杂种一代栽培象普通品种一样容易。早在三十年代,Navashin 和 Karpachenko 就讨论过这种可能性。人们确信在小麦、稻、玉米等重  相似文献   

5.
辣椒属种间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了利用辣椒属种间杂交进行种质创制、传统遗传学研究、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及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辣椒属不同种间有性杂交成功的难易、障碍及机制;指出今后辣椒属种间杂交的三个研究方向:开发辣椒栽培种(Capsicum annuum L.)以外的种间有益基因;探索杂种获得的方法并提高其效率;加快杂种获得后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种间和属间杂交的障碍禾本科内自然杂种的出现,经常引起人们的注意。De Cugnac(1937)曾指出,这样的杂种,正如人们所料,在禾本科内要比其它科内出现的频率高。其原因是:(1)这个科的种常常在一大片土地上出现;(2)这些种在地理上常常与其它种有近缘关系,或甚至与其它近缘种混生;(3)它们借风力授粉的习性使异交授粉的机会增加。然而,尽管存在产生自然杂种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工去雄及塑料袋简便杀雄法获得了6个同源四倍体高粱品系与约翰逊草的种间杂种。在40条染色体水平上两种间杂交不存在遗传障碍,杂种F1在生长势上表现了巨大优势,在主要形式上介于双亲之间。  相似文献   

8.
利用杂种优势是农作物提高产量,改进品质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继玉米和高粱之后,水稻杂交种也投入了生产。利用杂种优势也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年来人们就发现棉花具有很高的杂种优势,杂种一代能增产30%以上,绒长增加1—3毫米,杂种二、三代还能增产15%以上。所以棉花利用杂种优势大有可为。但由于棉花三系(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还没有育成,化学杀雄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徒手去雄又效率不高,生产大量杂种有困难,因而制种问题一直是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严重障碍。为了解决制种的问题,我们近几年来在简化制种操作,提高制种效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进行了“三改两集中”的改革,为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创造条  相似文献   

9.
水稻籼粳核质核杂种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籼质粳核核质杂种配普通籼稻,粳质籼核核质杂种配普通粳稻,以及这两种核质杂种互交F1,称之为核质核杂种.研究表明,核质核杂种既保持了或基本保持了籼粳稻亚种间的杂种优势水平,又克服了籼粳稻亚种间不亲和的问题、植株超高问题和不能正常抽穗等问题.探索了一条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亲本再生力特性对杂交稻F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天举 《再生稻》1997,(1):11-14
本文研究了水稻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种F1的再生力,结果指出:不同的不育第、恢复系和杂交组合,其再生力均存在显著差异。亲本的再生力特性对杂种F1有直接影响--亲本双方均具强再生力,其杂种F1再生力必强;亲本双方再生力的较弱,其杂种F1财生力较弱;亲本一方具强再生力,其杂种F1再生力仍较强;对杂种F1再生力的影响程度,不育系强于恢复系,比较不育系、恢复系和杂种F1三者的再生力,一般是不育系〉杂种F1〈  相似文献   

11.
棉花胚珠培养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这一方法能克服远缘杂交的障碍,从而得到更多的种子或新的杂种植株;可以进行胚胎发育的研究;研究植物激索对纤维发育的相互作用,以获得指导大田生产的参考数  相似文献   

12.
体细胞杂交技术在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细胞杂交技术是打破有性杂交不亲和障碍,将野生种优良性状引入普通栽培种,丰富马铃薯遗传基础,创造新种质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原生质体的分离融合、融合体的筛选、杂种的鉴定等方面对马铃薯体细胞杂交技术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马铃薯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体细胞杂交技术在马铃薯遗传研究育种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介绍了中国杂交油菜的研究历史及目前的进展情况。1990年中国的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公顷。4个杂交组合已通过省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目前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杂交组合有18个。同时还分别介绍了中国在选育天然杂种、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化学杀雄杂种、核不育杂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情况。对当前杂交油菜的研究重点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与萝卜属间杂种的获得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蕾期重复授粉和子房培养克服甘蓝型油菜与萝卜属间杂交障碍,提高杂种获得率。从组合湘油15×萝卜、681A×萝卜和742×萝卜分别获得12、28和18粒种子,前两组合分别得到21和11株F1代植株,而从组合 742×萝卜未得到再生植株。F1植株形态有些相似于母本,有些则不同于双亲。SSR分析显示,由湘油15×萝卜所获得的21株F1植株中有10株是真杂种。  相似文献   

15.
萝卜和甘蓝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4个栽培萝卜(Raphanus sativus, 2n = 18, RR)分别和芥蓝(B rassica oleracea var. alboglabra, 2n = 18, CC) 、苤蓝(B 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 2n = 18, CC)杂交,研究萝卜和甘蓝的杂交亲和性。萝卜×甘蓝受精前亲 和性低,只有极少数甘蓝花粉粒能在萝卜柱头上黏附、萌发,延伸到花柱,到达胚珠。母体内杂种胚很多能发育成 熟,平均每杂交100朵花得到杂种3. 9株,说明萝卜×甘蓝生殖隔离主要发生在受精前,受精后障碍相对较轻。甘 蓝×萝卜受精前亲和性高,萝卜花粉能在甘蓝柱头上正常萌发、延伸,但采用常规的人工去雄杂交方法没有得到杂 种,而用幼胚离体培养获得了杂种,表明甘蓝×萝卜生殖障碍主要发生在受精或受精后。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籼粳杂种F1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按亲本生态型的不同组合方式,配制了6类籼粳杂种,比较了这些杂种的抽穗日数、秆高、单株粒数及其离中优势上的差异,并讨论了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中×中杂种生育期最短,茎秆最矮,单株粒数较多,生产利用价值大;早×早和早×中,尤其是早×中杂种单株粒数优势突出;早×晚、中×晚和晚×晚杂种,茎秆高,生育期长,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不同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1光合生理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细胞质对杂种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8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K,V、T、CHA型不育系)及其恢复系758461-4的杂种F1为材料,在4个生育时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测定了其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相关生理参数(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细胞间隙CO2浓度Ci、大气CO2浓度(Ca),并对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及相关生理参数优势普遍存在,其中T型杂种的优势最强,超中亲(MP)20.029%,K、V型杂种分别超MP 10.630%、7.099%;(2)杂种Fl及其隶本净光合速率及生理参数4个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相同,从开花期到灌浆期,Pn与Ci、Gs的变化趋势相同,与Ls的相反;(3)K型杂种的Pn较CHA型低0.077μmol CO2·m-2·s-1,V、T型杂种的Pn较CHA型分别高0.419、0.725μmol CO2·m-2·s-1但其差异不显著;(4)以太911289为母本配制的杂种的P"比以翼5418为母本配制的杂种高1.052μmol CO2·m-2·s-1,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此可见,K、V、T型细胞质对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及生理参数无不良影响;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孔因素的限制;在配制杂种时,通过选择优良的基因型可以改善杂种F.的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8.
花生区组四粒红与根茎区组Arachis glabrata杂交果针经离体培养克服了不亲和性,获得杂种。杂种二代性状出现疯狂分离,但有些性状仍分别倾向双亲。经叶片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酶带的条数、宽窄、活性强弱及迁移率,杂种与双亲有明显差异,也有共同之处,初步证明了杂种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对杂交后代进行杂种的真实性鉴定是杂交育种成功的前提。AhMITE1转座子标记是一类基于PCR的分子标记,其在花生中扩增的产物片段差异大,多态性强,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即可区分。本研究用7对多态性转座子引物对6个花生组合的166个F1单株进行了真实性鉴定。根据杂种植株含有父母本带型为依据共鉴定出了77个单株为真杂种,真杂种植株数占植株总数的比率为44.86%;收获时根据田间表型鉴定出了79个单株为真杂种,真杂种比率为47.59%。  相似文献   

20.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 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