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选择适宜的脂肪产品类型在实际应用脂肪喂牛时,应选择保护性脂肪产品中碳链短的脂肪酸,这样吸收好、利用率高。同时要选择不饱和脂肪酸,这要比饱和脂肪酸容易吸收。2添加时间要适时  相似文献   

2.
1选择脂肪的产品类型在实际应用脂肪喂牛时,应选择保护性脂肪产品中碳链短的脂肪酸,这样吸收得好,利用率高。同时要选择不饱和脂肪酸,这要比饱和脂肪酸容易吸收。2添加时间要适时产犊后的奶牛消耗体力大,加喂脂肪的本身也是一种应激,故奶牛产后不宜在短期内添加。产后  相似文献   

3.
保护脂肪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 反刍动物脂肪消化与吸收 脂类是含能最高的营养素,其生理能值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左右,营养作用主要是提供高浓度、易利用的代谢能;提供动物体内所需的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和利用及转运。脂肪普遍用于幼龄、高产以及处于热应激状态下的畜禽  相似文献   

4.
<正>保护性脂肪应用于奶牛,能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奶质,降低应激危害和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等。保护性脂肪喂奶牛好处多,是一项新技术,具体操作时应注意:1选择保护性脂肪产品的类型在实际生产中应选择保护性脂肪产品中碳链短的脂肪酸,因其进入肠道后吸收好,利用率高。还要注意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可比饱和性脂肪酸好吸收、效果好。若在生产中  相似文献   

5.
胡忠泽 《饲料研究》1990,(10):16-17,24
广义的脂肪包括真实脂肪和类脂物质,它们是动植物细胞的必要组成成分。在畜禽营养上,脂肪不仅是畜禽重要能量来源(每克脂肪含热量为碳水化合物的2.25倍),而且供给畜禽必需脂肪酸,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在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家禽日粮中普遍添加脂肪,可使增重提高5~20%,单位产品的饲料消耗减少6~15%。目前我国也开展了脂肪添加剂的应用研究。现将国内外这  相似文献   

6.
脂肪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奶牛生产中,特别是高产奶牛的泌乳初期,日粮中补充脂肪可以使能量代谢呈正平衡,使泌乳高峰提前出现,增加产奶量,减少代谢病。此文阐述了脂肪在奶牛体内的消化和吸收的机制,并指明饲喂脂肪原则,为奶牛养殖更合理的利用脂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增喂脂肪饲料.增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可让鳝鱼积累更多的脂肪,供停食冬眠越冬时的消耗所需.脂肪含量高的饲料,主要有蚕蛹、蚯蚓,蝇蛆等.给黄鳝增喂脂肪饲料,要尽量早喂,一般应在11月份前进行,有利于鳝鱼对脂肪饲料的利用、吸收和转化.  相似文献   

8.
除其它成分以外,脂肪是鸡日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鸡作为容易吸收的能量来源所必需的,而且也是鸡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供给者所必需的。在脂肪中也含有阻氧化剂和脂溶性维生素 A、D、E 和 K。脂肪的价值还在于加进配合饲料中,它能改善配合饲料的结构,减少饲料的灰尘。富含脂肪的配合饲料,鸡最欢喜吃,并具有  相似文献   

9.
不同过瘤胃脂肪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的产奶高峰期一般出现在采食量高峰的前几周。产奶高峰期以前,为了满足对能量的需要,奶牛必将动用体内储存的脂肪,结果造成体重下降。而泌乳初期的过分减重往往造成产奶高峰期后产奶量的锐减。试验证明,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特别是保护性脂肪,能够改善奶牛的体况,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本试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的效果;比较不同过瘤胃脂肪来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从而为选择奶牛饲料的理想脂肪添加物提供参考。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用脂肪酸钙和棕榈油脂肪粉均为商业产品。棕榈油脂肪粉是利用油脂分…  相似文献   

10.
母乳是婴幼儿的最佳食品,而婴幼儿配方乳粉则是他们的第二选择。母乳脂肪中的脂肪酸含有大量棕榈酸,主要酯化在甘油三酯的sn-2位上,而植物油与牛乳脂肪中的棕榈酸主要酯化在sn-1位和sn-3位上。在配方乳粉中加入OPO结构脂肪,可以使其在脂肪酸位置上模拟母乳脂肪,促进婴幼儿对脂肪的吸收。通过微胶囊技术将脂肪酸微胶囊化,可保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营养质量和安全性,对配方乳粉中脂肪酸的微胶囊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提高配方乳粉中脂肪酸的稳定性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脂肪是用动物瘤胃难解的一些物质,包被于油脂表面,使其避免受瘤胃发酵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脂肪不被瘤胃破坏的目的.脂肪进入小肠后即可被充分消化、吸收和利用.保护性脂肪应用于奶牛能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奶质,降低应激危害和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保护性脂肪喂奶牛,是一项新技术,喂牛前必须注意到6个问题,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否则将适得其反,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或产生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7~2008年国际反刍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Ⅴ.脂肪(酸)营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反刍动物产品如牛奶,牛、羊肉等,是人类重要的膳食组成,其脂肪品质及脂肪酸组成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如何合理调控反刍动物脂肪代谢过程,优化饲养模式,改善产品脂肪品质是反刍动物脂类营养研究的关键问题。作者对2007~2008年反刍动物脂类营养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国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脂肪酸代谢通路的研究、补充脂肪(脂肪酸)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及产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和瘤胃惰性脂肪的应用研究。而国外反刍动物营养脂类研究中除了上述3点外还对乳腺脂肪酸代谢调控和瘤胃后脂肪酸消化、吸收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脂肪具有较高的能量价值,每克脂肪彻底氧化能够释放出38kJ的能量,在动物体内是最重要的氧化供能和贮存能量的物质。脂肪也是家畜必需脂肪酸的来源,并能改善家畜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脂肪影响体内的脂类、糖类和蛋白质合成,脂肪酸、葡萄糖与氨基酸在能量过程中的利用以及细胞膜的生化特性和通透性,具有多方面的代谢作用和调节作用。在日粮中添加植物性、动物性脂肪或油脂工业废料,对猪的生长、母猪的产奶量和乳汁含脂景以及饲料报酬、屠宰率等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在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4.
营养与猪肉品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前言除了遗传,多种营养素、饲养水平、屠宰前处理等影响猪肉品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报道进行综述。2饲粮脂肪成分和水平体脂肪来源于猪内源脂肪和饲粮脂肪两方面,饲粮脂肪可直接沉积为体脂,体脂肪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饲粮脂肪的成分。因此,确保体脂肪成分在可接受范围内前提下,可通过选择饲粮脂肪来调控体脂肪成分。限制能量摄入减少了内源脂肪的合成,使沉积体脂中源于内源的比例减少、源于饲粮的比例增加。从饲粮中吸收的脂肪酸,特别是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能特异性抑制内源脂肪酸的合成,增加饲粮脂肪成分对体脂成分的影响。饲粮脂肪往往…  相似文献   

15.
国外几种常见的过瘤胃脂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作为畜禽配合饲料的高能成分已有 4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商业性饲料添加剂。反刍动物日粮中直接添加脂肪(即添加为保护脂肪)会对瘤胃微生态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尤其是 C8~ C14脂肪酸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细菌的抑制作用更为严重,从而降低纤维素和蛋白质的消化率,使添加脂肪的优点受到影响。过瘤胃脂肪可以把对瘤胃的毒害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甚至消除。过瘤胃脂肪又称保护脂肪。国外保护脂肪的种类繁多,主要由胶囊保护脂肪、甲醛处理脂肪、皂化脂肪、粒状脂肪、片状脂肪和氢化脂肪等。 保护脂肪可…  相似文献   

16.
选择产奶量、胎次、分娩时间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2头,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设计,试验分A、B、C3组,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为基础日粮+100g脂肪酸钙,C组为基础日粮+200g脂肪酸钙。每周测定一次血清钙、磷和羟脯氨酸的含量。结果奶牛血清磷和羟脯氨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200g脂肪酸钙,血清钙在4周后显著升高(P<0.05)。表明:脂肪酸钙不影响奶牛血清磷和血清羟脯氨酸的含量。在日粮中添加200g脂肪酸钙4周以后,有利于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奶牛产后10周前所摄取的能量与产奶消耗成负平衡,在饲料中添加过瘤胃脂肪(瘤胃保护脂肪)可有效解决奶牛微生物被破坏的问题,保证这些过瘤胃脂肪在小肠得到有效吸收利用,满足高产奶牛能量需要,达到增加产奶量、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为解决微胶囊脂肪粉溶水后脂肪上浮和颗粒物沉淀问题,选择黄原胶、魔芋胶、聚甘油脂肪酸酯和羧甲基纤维素钠进行稳定剂的复配,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评估了复合稳定剂对微胶囊脂肪粉溶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0.3%黄原胶、0.2%魔芋胶、0.3%聚甘油脂肪酸酯、0.04%羧甲基纤维素钠复配可增强微胶囊脂肪粉溶水后的稳...  相似文献   

19.
前言近年来,肉仔鸡表现出胴体脂肪沉积过多。这主要是不断追求增重而对生长率选择所致。由于脂肪和胆固醇关系,人们并不希望多脂肪鸡,而且脂肪过多也增加饲料消耗。  相似文献   

20.
反刍动物高能饲料添加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动物脂肪的皂化反应制备反刍动物高能饲料添加剂--高级脂肪酸钙,应用红外吸收光谱法,确定样品结构;原子吸收法和化学分析法,测定产品含量分别为91.30%,91.27%,通过动物试验,确定添加剂对奶牛的产奶量,牛奶质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