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苹果园间种白三叶和鸭茅光合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培春  孟林  张国芳  俞立恒 《草业科学》2010,27(10):110-113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苹果园间种鸭茅(Dactylis glomerata)Amba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Haifa的光合生理日变化特性。结果显示,白三叶Haifa和鸭茅Amba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率(WUE)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多在中午11:00或13:00达到最大值;白三叶Haifa和鸭茅Amba的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呈"U"型规律,分别于13:00和11:00达到最低值。鸭茅Amba叶片日均WUE与白三叶Haifa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日均光能利用率(LUE)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充分说明鸭茅Amba品种较白三叶Haifa具有更强的耐荫性和更高的光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哲  杜桂娟  马凤江  杨姝  刘洋 《草业科学》2011,28(7):1296-1300
为研究豆科牧草的耐荫机理,在不同遮阴处理条件下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百脉根(Lotus cornioulatus)的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光强减弱,5种豆科牧草的株高、分蘖数、最长节间长度、根长及叶绿素含量均降低,其中白三叶变幅最小,百脉根次之;在23%透光下,白三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牧草;百脉根的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而白三叶变化较小;沙打旺出现死亡现象。5种豆科牧草的耐荫性为白三叶最强,百脉根其次,紫花苜蓿和草木樨较差,沙打旺最差。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条件下,利用CIRAS-Ⅱ型便携式光合仪对分枝期的阿尔冈金、WL323高品质、WL414、大富豪4个紫花苜蓿品种(3龄1茬)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相关的生理因子和生态因子的日变化进行测定,分析了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光合、蒸腾速率以及各影响因子对光合、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n、Tr及相关生理、生态因子的日变化趋势都呈单峰曲线或U型曲线,WL323高品质是高光合、高水分利用率和低蒸腾品种;4个苜蓿品种Pn的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所致,Tr日变化与气温(Ta)、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关性最密切,且变化趋势一致;而Pn则主要受PAR和胞间CO2浓度(Ci)及气孔导度(Gs)的影响,其日变化趋势与PAR变化趋势相同,与Ci的变化趋势相反;生态因子PAR和Ta是4个紫花苜蓿品种Tr的主要决定因子,Ca是主要的限制因子,PAR是Pn的主要决定因子;生理因子Gs是Pn和Tr的主要决定因子,Ci是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桑树(Morus alba)/苜蓿(Medicago sativa)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间作种植模式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苜蓿的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单作苜蓿提高了30.0%和21.4%,达显著差异水平;而间作桑树则相反,分别比单作桑树降低了23.8%和2.6%,达显著差异水平;间作桑树和间作苜蓿的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单作提高了23.0%和28.9%,而脲酶活性则分别降低了52.4%和44.3%,二者差异显著.在桑树/苜蓿间作体系下,间作桑树的表征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强弱平均颜色变化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单作桑树,而间作苜蓿均低于单作苜蓿,达显著差异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种植模式改变了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碳源类型,使苜蓿的主要碳源变为氨基酸、聚合物和其他化合物,与单作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表明桑树/苜蓿间作提高了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主要碳源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已在内蒙古多伦县广泛种植的草原三号及4个引种苜蓿品种(甘农三号、新疆大叶、皇后苜蓿和中兰一号)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及其对生理因子、环境因子的响应,并测定生物量。结果表明:(1)皇后苜蓿的生物量(383.3g/m~2)与草原三号的(417.8g/m~2)均较高无显著性差异,新疆大叶、中兰一号和甘农三号生物量分别为325.7,167.7和161.4g/m~2;(2)草原三号、皇后苜蓿和新疆大叶Pn和Tr为"双峰型",甘农三号和中兰一号Pn和Tr为"单峰型";(3)草原三号Pn为10.649μmol/(m~2·s),Tr为4.963mmol/(m~2·s),均最高,引种品种以皇后苜蓿Pn9.195μmol/(m~2·s)和Tr4.919mmol/(m~2·s)最高;(4)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草原三号Pn的主导因子,胞间CO2浓度和相对湿度为影响引种苜蓿品种Pn的主导因子;Gs为影响5个苜蓿品种Tr的主导因子。(5)"双峰型"引种苜蓿品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单峰型"。根据4个苜蓿品种在该地的光合特性和生物量表现,认为皇后苜蓿可作为内蒙古多伦县人工草地建植引种的备选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燕麦I-D新品系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及生态适应性,了解不同生态区燕麦光合生理特性和生产性能,以父本(青海甜燕麦)、母本(青海444)和青引1号燕麦为对照,对选育的I-D品系在3个高寒区域(民和、湟中和海晏)的光合性能、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燕麦材料旗叶叶绿素(Chl)含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上升趋势,至乳熟期最高,Chl a/b呈下降趋势;Pn、Gs和Tr均随生育期推进而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至抽穗期最大,而Ci变化规律则相反;随试验点海拔的升高,各材料Chl、Chl a/b和Gs呈升高趋势,而Pn、Ci和Tr呈降低趋势;在不同区域各时期,Chl a/b、Chl、Pn、Gs和Tr平均含量均为青海甜燕麦燕麦I-D品系青海444青引1号。干草产量与Chl、Pn、Tr、Gs和Ci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燕麦I-D品系保持了父本青海甜燕麦较高的干草产量和光合特性,显著高于母本青海444和对照青引1号,为高光效品种,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适宜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饲草生产利用。  相似文献   

7.
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根系吸水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李文娆  张岁岐  山仑 《草地学报》2007,15(3):206-211
变水条件下(利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48 h,ψs=0.2MPa,之后复水48 h),测定紫花苜蓿(Medicago sattva L,品种阿尔冈金和陇东苜蓿)幼苗根系水力学导度与光合参数变化规律,旨在研究变水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作用的响应机制、植株水分吸收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地上与地下部可能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得紫花苜蓿根系水力学导度(Lpr)受到显著影响.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根系吸水能力呈现快速--缓慢下降趋势,即根系水力学导度逐渐下降,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水势亦随之而显著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先随之降低但最终上升而累积.复水后,根系水导呈现缓慢--慢速的恢复趋势,Pn、Gs、Tr、叶片水势随着根系水导速率的增加而逐渐恢复;Ci则随复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但各参数除Ci外,均没有恢复到胁迫前水平.紫花苜蓿根系水导与光合参数在复水后的恢复程度说明,紫花苜蓿对干旱逆境的抵御与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但陇东苜蓿对水分胁迫的忍耐能力强于阿尔冈金.  相似文献   

8.
利用Li-6400XT光合仪,以地方品种敖汉苜蓿为对照,对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引种的11个国外苜蓿品种初花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等进行测定,比较研究各品种间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苜蓿各品种间光合性能有很大差异,引进品种WL323、金皇后、阿尔冈金和农宝的光合性能都优于敖汉苜蓿;初花期苜蓿单叶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对群体产草量的影响大于净光合速率。结合产草量进行分析,认为WL323、金皇后和阿尔冈金等适宜引进,以WL323最佳;在个别干旱较严重地区,也可选用农宝。  相似文献   

9.
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自然条件下鄂尔多斯高原狭叶锦鸡儿的光合作用和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狭叶锦鸡儿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6: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蒸腾速率(Tr)呈单峰型,在10 ∶00达到峰值;水分利用效率(WUE)呈双峰型,上午高于下午.Pn对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Ta)和大气相对湿度(RH)的响应程度不同,其中对Ta和RH的响应程度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对PAR的响应相对较低,未达到显著水平.狭叶锦鸡儿的光补偿点为86.88μmol·m2·s-1,光饱和点为875.00μmol·m-2·s-1,光合最适温度为30.92℃,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33.91%.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百脉根单宁对湖羊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和百脉根的饲喂价值。在相同能量和蛋白水平下,分别饲喂以苜蓿燕麦混合干草(A组)、百脉根(B组)、百脉根+PEG(C组)为粗饲料的饲粮。结果显示:A、B、C三组的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A组的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B组的氨氮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的pH值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结果表明,百脉根中单宁对百脉根的营养物质消化没有显著影响,但会降低瘤胃的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百脉根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高于苜蓿和燕麦混合干草,有较高的饲喂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公农1号紫花苜蓿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自然状态下,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观测了公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北京地区的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公农1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双峰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光合"午睡"现象,光合效率午间明显降低;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似,胞间CO2浓度的日进程基本与净光合速率相反;气孔导度日变化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同步,两者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同,但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气孔导度较净光合速率晚约2h.经分析,公农1号紫花苜蓿表现出的光合"午睡"现象属于非气孔限制.  相似文献   

12.
苜蓿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研究其日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在10:00和13:00,分别为33.55和27.88μmol CO2·m-2·s-1,第1峰值大于第2峰值;蒸腾速率的峰值出现在11:00和14:00,比光合速率滞后1小时;相关分析表明,苜蓿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33**、0.8223**),与田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8125**);在光照强度、CO2浓度、气温和空气湿度4个环境因子中,影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田间CO2浓度。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明确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2009年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5种覆膜方式对玉米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下玉米Pn和Tr均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其中,全膜双垄沟播(QS)处理的Pn、Gs、LWUE和籽粒产量均高于全膜垄作沟播(QL)、半膜双垄沟播(BS)、半膜平铺穴播(BP)、露地穴播(CK)。Gs与Pn、Tr极显著相关,Pn与Tr显著相关。籽粒产量与Pn、Gs、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的LWUE、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的Tr呈极显著正相关。与QL、BS、BP和CK相比,QS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4.17%,27.15%,44.52%和69.14%(P<0.05),是目前我国陇东地区玉米的最佳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光能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田条件下,利用C 340df光合仪,对1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初花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生态因子(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和生理因子(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叶温)进行测定,探讨影响其光能利用效率(LUE)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品种胖多单株干质量最高,且LUE、WUE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属于高光合、低蒸腾、高水分利用品种;2)影响LUE的主要是生理因子(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而影响WUE的则为外界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  相似文献   

15.
三种山麦冬属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测定山麦冬、阔叶山麦冬、禾叶山麦冬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均小于20μmol/(m2.s),光饱和点均小于600μmol/(m2.s),最大净光合速率较低;其光合日动态具有“午休”现象,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10∶00,净光合速率变化受光合有效辐射,叶面温度和相对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气孔导度和叶面饱和蒸汽压亏缺等因子的变化而变化,说明3种植物耐荫性均强,不喜强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高温条件下温州蜜柑叶片的光合作用参数,研究高温对叶片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38℃)显著影响了温州蜜柑叶片光合作用,主要表现为光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如最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表观量子效率(AQY)、蒸腾速率(Tr)降低,细胞间隙CO2浓度(Ci)上升,高温对温州蜜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还表现出主要由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共同作用的“光合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对紫花苜蓿光合日变化特征及生长的影响,设置了3个灌溉处理(T1:80%田间持水量,T2:60%田间持水量,T3:40%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FC),并测定各处理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的光合特征和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和茎粗随灌水量的降低而减小。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相似。其中7:30~9:30呈上升趋势,T1、T2变化幅度高于T3;9:30~13:30呈下降趋势,T3下降幅度较大。不同生育期中,分枝期的Pn、Tr、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光能利用率(LUE)最高,且T1、T2的光合特征显著高于T3(P<0.05)。这表明适当的灌水量可达到增强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和叶片生长的效果,且随着生育时期的改变,导致Pn下降的原因由气孔因素转变为非气孔因素。在水分胁迫加剧的情况下,Pn下降的非气孔因素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龙明秀  高景慧  李波  吴振  高阳 《草地学报》2009,17(2):151-156
在晴朗无云天气下,利用C-340df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于分蘖期、拔节期和初花期对4个黑麦草品种(百盛Lolium perenne L.cv.Bison,邦德Lolium multiflorum L.cv.Abundant,多福L.perenne cv.Tove,卓越L.perenne cv.Eminent)及其杂交F2代的光合蒸腾速率、生态因子(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叶温)和生理因子(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进行测定,并同期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旨在从F2代中筛选出高光合、高水分利用率株系,并探讨影响黑麦草光合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21个F2代株系中,F2-2(百盛×多福)的净光合速率最高、蒸腾效率最低(P<0.05),为F2代中高光合、高水分利用率的最优株系;F2-2(百盛×多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蒸腾作用显著影响黑麦草叶片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P<0.05),气孔导度是影响黑麦草叶片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生理因子,可作为筛选高光合作物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9.
使用 Li-6400光合测定系统田间实地测定在海拉尔地区广泛种植的4个苜蓿品种(黄花苜蓿、杂花苜蓿、肇东苜蓿和龙牧801)的光合因子,并进行了相应产量因子的测定,分析影响苜蓿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 n )、蒸腾速率(T r )、水分利用效率(WUE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 i )和气孔导度(Gs)日变化曲线并不完全呈双峰曲线,出现峰值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性;P n 和 Tr 与气孔导度、叶绿素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对湿度和气温呈负相关(P 〈0.05)。产量与光合因子、环境因子相关性较低;通过主成分分析,株高、有效辐射、宽幅、单株干重、茎干重、叶干重、鲜干比能够较好的反映和预测苜蓿产量;杂花苜蓿在海拉尔地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