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颜平建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41-144
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拓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对高等农业院校培育新农民的成功经验及问题进行了简要梳理,探讨了拓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培育新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新模式机制。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内容,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文章通过分析湘西州农民收入与素质现状及新农民培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培育新农民。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条途径,切实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就不可能建设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新农民问题,高等教育应该成为培养新农民的重要途径。从高等教育供求等角度,剖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相适应的诸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必须将注意力转到人的身上。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为例,探讨培养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困难,并对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农民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广东农民的现状与新农民的差距,提出要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并且通过民间文化的建设和公民意识教育等提高农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任务。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新农村“新”在哪里?农民有什么盼望?笔者通过深入走访调查,不少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五盼”:  相似文献   

9.
吕剑红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2):194-195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农民,培育新农民至关重要.探讨了农业高校参与新农民培育的主要途径,提出要从学科设置、教育培训、科技服务、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疗面面向新农村培育新农民.  相似文献   

10.
建设新农村与培育新农民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过程。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为了农村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就是新型农民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