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褐马鸡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对陕西黄龙山保护区褐马鸡种群栖息环境的调查,分析保护区褐马鸡种群栖息地特征、类型、制约褐马鸡种群数量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褐马鸡在山西省的分布现状,为山西省褐马鸡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褐马鸡种群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样线法和红外相机陷阱法调查褐马鸡分布点,选择环境变量,刀切法分析每个环境变量在预测褐马鸡潜在分布时的重要性,使用最大熵模型分析和预测了褐马鸡的物种潜在分布区。结果显示,平均日较差对褐马鸡的分布影响最大,最暖月最高气温、植被平均覆盖率、等温性、气温季节变化影响次之,降水量季节变化、人类影响指数等生态因子贡献相对较小,褐马鸡适宜生境总面积为5 932 km2.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严重后果,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人类活动对野生褐马鸡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褐马鸡的分布区发生变化,褐马鸡繁殖及其种群逐渐缩小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人类活动在不同层面上对褐马鸡影响机制的研究,调整其保护措施,对褐马鸡及其生境的保护,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找、入户访谈等一系列方法对芦芽山区褐马鸡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了解各种人类活动对褐马鸡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的保护褐马鸡这一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褐马鸡的分布区发生变化,种群逐渐缩小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因此,加强人类活动对褐马鸡不同层面上影响机制的研究,调整其保护措施,将对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找、入户访谈等一系列方法对小五台山区褐马鸡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了解各种人类活动对褐马鸡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的保护褐马鸡这一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褐马鸡野外种群分布区域、年活动规律、圈养孵化、圈养谱系建设和圈养繁育设施提升5个方面阐述了该区域褐马鸡的研究现状。调查显示:(1)褐马鸡的主要分布区在胡上沟、石片沟、南台道等7个区域,活动海拔范围在951~2634m。(2)褐马鸡的年活动规律分为分群期(3月)、繁殖期(4~6月)、集群期(7~10月)和越冬期(11~2月),随季节变化垂直迁徙。(3)近2a孵化数据,家鸡抱窝代孵受精卵出雏率为71.4%,出雏成活率为50%;褐马鸡自体孵化受精卵出雏率为100%,出雏成活率为77.78%;孵化器孵化受精卵出雏率为100%,出雏成活率为100%。(4)保护区为圈养褐马鸡佩戴了带编号的脚环,制作了该区褐马鸡信息库,开启了该区域圈养褐马鸡的个体识别和谱系建设,(5)对褐马鸡笼舍进行了全面维修和部分改造,安装了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全面保障褐马鸡笼舍安全的同时,实现了监控覆盖。综上所述,今后将对该区域内近亲繁殖褐马鸡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旨在明晰近亲繁殖对褐马鸡种群产生的影响,佐证“近亲繁殖是影响圈养褐马鸡受精率低的关键因子”这一猜想,为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山西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以及褐马鸡的分布及数量、褐马鸡栖息地选择与植被类型分布、褐马鸡面临的威胁,提出了保护褐马鸡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7年12月至1998年11月对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柄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由于林缘灌从地带阳光充足,草本植物返青较早,在0~10 cm的覆盖度较高的区域,昆虫相对较多,常常会吸引褐马鸡取食.夏季,褐马鸡为顺利完成繁殖活动和育雏,很少到林缘灌丛中活动,而是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中觅食,因为铁矿大多聚集在林缘灌丛.秋季,褐马鸡雏鸟已经长大,多数都是以家族的形式活动,使得被捕食的风险增加.因此褐马鸡在秋季同样会避开干扰较大的林缘,而选择在10~30 cm覆盖度较大的针阔混交林中,而林缘灌丛如沙棘等次生灌从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物.冬季,褐马鸡多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林缘灌丛取食,此时期褐马鸡也多选择乔木胸径较粗、乔木较高的针阔混交林,这些区域为褐马鸡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条件.  相似文献   

8.
漫话珍禽褐马鸡卓秀云褐马鸡属鸡形目雉科,是我国待有的珍贵鸟类,在国际上深受动物学界瞩目。世界雉类协会的会徽图案上,就有我国褐马鸡的形象,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即IUCN组织)也将褐马鸡列为一级国际保护动物。褐马鸡主要生活在我国吕梁山区和河北的...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和人为活动干扰等方面分析了影响褐马鸡种群数量的致危因素,在加强保护区管理、禁止乱砍森林、限制人为活动、适当控制天敌等方面提出保护对策,对提高黄龙山褐马鸡保护管理水平,改善褐马鸡现有生存繁衍环境,增加褐马鸡种群数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褐马鸡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灵空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地理性的研究,找出了检验保护区内的褐马鸡遗传结构的差异性,对于实现褐马鸡种群数量的恢复和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陕西自古“沃野千里蓄积饶多”。作为中国乃至亚洲唯一集平原、森林、高原、沙地、高山、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为一体的省份,所拥有的五大珍稀国宝为世人瞩目。然而,人们都知道大熊猫为国宝、却很少有人知道褐马鸡也是国宝,。黄龙山林区自1998年发现褐马鸡以来,经过有力的保护措施,在种群数量上有了新的增长,截至目前已达3000只左右。取得这样的保护成效,在引起我们兴奋的同时也使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为褐马鸡营造一个适合于它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是多么的重要。褐马鸡不仅分布范围有限,而且数量也已不  相似文献   

12.
褐马鸡在陕西韩城黄龙山曾一度被认为已"失踪",1994年再度被"发现".文章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分析,认为韩城黄龙山林区自古一直有褐马鸡的存在,是褐马鸡的祖居地.并通过黄土高原土地的开拓与利用、森林植被演替史、黄龙山区地貌演化及现代科学研究等,对褐马鸡在陕西韩城分布区历史变迁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林业科学》2021,57(10)
【目的】预测现在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特有濒危动物褐马鸡潜在生境分布的变化,为制定有关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褐马鸡152个分布点和26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模拟褐马鸡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21世纪50和70年代褐马鸡潜在分布范围。【结果】所有训练集与验证集为AUC均大于0.8,所构建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达到优良标准。当前褐马鸡潜在分布生境的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依次为年降水量(15.4%)、昼夜温差月均值(15.3%)、植被类型(9.7%)、最干季降水量(9.1%)、最湿季降水量(8.7%)、到道路距离(8.2%)和到水源距离(7.8%)等,累计贡献率达74.2%,且各因子阈值分别为525~580 mm、8.2~10.8℃、植被类型偏向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12.4~17.1 mm、310~340 mm、0~2.5 km,0~0.63 km和大于10 km。褐马鸡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陕西黄龙山、山西吕梁山、河北小五台山和北京百花山,其适宜、中度适宜和不适宜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分别为6.45%、19.92%和73.62%。与当前情景下相比,未来褐马鸡可生存生境表现为增加趋势,且适宜和中度适宜生境变化趋势相同,而21世纪50和70年代之间几乎不变。【结论】褐马鸡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陕西黄龙山、山西吕梁山、河北小五台山和北京百花山,未来可生存生境表现为增加趋势。影响褐马鸡分布的主要因子为年降水量、昼夜温差月均值、植被类型、最干季降水量、最湿季降水量、到道路距离和到水源距离等。建议对褐马鸡适宜区加强重点保护,对中度适宜区加强保护和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常绿针叶林木的栽植和人口控制。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现地直接观察、嗉囊检析和投食实验等方法,对褐马鸡食物种类、摄食强度及全年逐月食物种类变化等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为更科学地保护和扩大褐马鸡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五台山野外褐马鸡育雏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 1998年 ,我们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生态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 ,特别是利用定位观察和野外跟踪的方法对褐马鸡的育雏行为做了详细观察。该文从褐马鸡的离巢、转移、取食、避敌、栖息、代育现象 6个方面对它的育雏行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英文名Brown Eared pheasant,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是典型的地面森林鸟类,目前仅分布于我国河北省小五台山区和山西省吕梁山区,近期报道陕西省北部也有少量褐马鸡分布(《大自然》2000.1.36).多年来,对小五台山区褐马鸡种群的研究零散,且不系统.1995~1998年,作者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种群生态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特别是1995年10月至1996年6月通过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基本路线法(张俊1983),对该区域褐马鸡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不断有关于褐马鸡的新闻见诸报端,还有读者拿着褐马鸡的图片来到报社,但因拍摄的图片离的太远,无法看清褐马鸡的真实面目,甚觉遗憾。听说最近有人在韩城市薛峰乡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褐马鸡出没,出于好奇,我决定深入林区,“寻访”褐马鸡,一睹其美丽“芳蓉”。成双成对农家地畔“搔首弄姿” 3月16日下午,一路寻问,下午四点左右,我们来到了位于黄龙县与韩城市接壤的柏峪乡,这是个偏僻、宁静的小镇。在  相似文献   

18.
自然或者人为的干扰会对褐马鸡种群及其栖息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针对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内所受到的干扰类型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了对保护区干扰的主要类型,进而从博弈理论原理出发,阐述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关系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方法,以期双方达到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猕猴分布北限。雾灵山为燕山山脉的主峰,以秀丽的自然山水、巍峨的奇峰峻岭、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构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成就了"京燕首胜"的美名。摄影/张希军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华北落叶松的原生地,世界珍禽褐马鸡生活在这里。褐马鸡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特产鸟类和典型的森林鸟类。夏季褐马鸡一家居住在高山林间,冬季成群生活于低山的向阳背风坡。摄影/张建文  相似文献   

20.
褐马鸡又名角鸡,耳鸡,属鸡形目,雉科,是我国独有的特产珍稀鸟类,已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盟定为全球性濒危物种,列入《世界濒危鸟红皮书》,在中国已定为国家I级保护鸟类。其分布区本来就很狭窄,原仅分布于山西五台山和河北小五台山一带,种群数量也不大。1998年4月7日,陕西省林业厅和延安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宣布在黄龙山林区发现褐马鸡,这是中外动物专家在陕西省首次发现褐马鸡分布。经调查,当时黄龙山林区褐马鸡种群数量在1500只左右。陕西自汉朝至明朝的关中、陕北南部各个朝代的县志对褐马鸡都有记载。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