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研究木薯和花生间作模式下2种作物光合与干物质积累特性,以木薯和花生间作行数比为2∶4模式为对象,木薯单作(SC)、花生单作(SP)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该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木薯用IC表示,花生用IP表示)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点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花生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定植后92 d之前的实际产量大于预期产量,之后的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开始下降;木薯实际产量从定植后75 d到收获均大于预期产量,且实际产量的增加速度大于预期产量的增加速度。(2)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度(Pnmax)和光饱和点(LSP)均显著高于SC;苗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暗呼吸速度(Rd)小于SC。荚果膨大期,IP植株叶片的光补偿点(LCP)、LSPRd均显著低于SP,表观量子效率(α)显著高于SP。(3)IC通过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延长快增期持续天数和提高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来达到增加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IP通过提早快增期开始时间和快增期结束时间来缩短快增期持续天数,并使其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最终使IP的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下降。综上表明,木薯通过提高光能截获和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自身消耗来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花生后期由于高位作物的遮荫影响其生长发育,但在荚果膨大期IP通过降低LCPLSP来提高对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Rd来增加花生体内营养物质的有效积累。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独蒜兰属植物在光合生理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以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美丽独蒜兰(P. pleionoides)和流苏独蒜兰(Pleione barbarae)为材料,测定其叶片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和叶绿素含量(SPAD),探究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3种独蒜兰属植物均具有较强的耐阴性,且植株叶片SPAD值的高低与其光合速率有相关性。3种独蒜兰属植物之间的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初始量子效率(a)、光呼吸速率(Rp)和CO2饱和点(CSP)均无显著差异。云南独蒜兰光合作用对较低浓度的CO2利用率高,更能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美丽独蒜兰表现出对光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在光合速率增加时所需的CO2浓度较高;而流苏独蒜兰对强光较敏感,易出现光抑制现象。此外,CO2的供应可能是影响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生产栽培中注意遮荫,适当增加CO2浓度对3种独蒜兰属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  相似文献   

3.
5个彩叶树种光响应曲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常见的5个乡土彩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其不同光合参数,并绘制相应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1)在低光强条件下,各树种净光合速率(Pn)差异较小,随光强增大各树种表现出较大差异;(2)5个树种的气孔导度(Gs)随光强增大呈现2种变化趋势,檫木、山乌桕、野鸦椿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枫香树和无患子表现出先升后降并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蒸腾速率(Tr)的光响应曲线与Gs的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相同;(3)5个树种的胞间CO2浓度(Ci)总体呈先急速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水分利用效率(WUE)随PAR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总体趋势;(4)5个树种的LCP范围为9.525~28.018 μmol/(m 2?s),LSP范围为592.303~1245.871 μmol/(m 2?s),均属于阳性植物;檫木和山乌桕的LCPLSPPn max均相对较高,利用强光的能力更强;野鸦椿的LCPLSPPn max均相对较低,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在秋冬旱季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下套种的多年生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的光合特性和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并用回归分析研究光合特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秋冬季,淡竹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曲线均呈“单峰型”,Pn无光合“午休”现象;水分利用效率(WUE)曲线呈“双峰型”。冬季淡竹PnWUE值高于秋季,Tr值低,在冬季表现出高光合、高WUE值、低蒸腾适应特征。淡竹冬季平均枝条水势(Ψw)(-8.094 MPa)高于秋季(-15.525 MPa),变化幅度小,表现出较强的水分吸收和减少水分损失能力。淡竹光合性能与温度、水分和光照密切相关,淡竹秋冬季光合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有差异,其中冬季光合水分生理特性优于秋季。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吊罗山薹草在生境适宜性中对光照及水分的需求特性,采用人工控制光照强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设置4个光照和3个水分水平的双因素实验),研究光照强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分条件抑制吊罗山薹草的生长,但40%(L3)光照和30%(W3)水分的互作下各项指标表现相对较好,说明适当的遮荫有助于减少水分亏缺对其造成的伤害;全光照(L1)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生长受到抑制,而40%(L3)光照条件下,Pn值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均出现最高值;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40%(L3)光照和10%(L4)光照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全光照(L1)和70%(L2)光照条件下的差异显著,说明吊罗山薹草对高光敏感。综上,吊罗山薹草在生境选择上不适宜低郁闭度和低水分,40%光照和70%土壤水分是其最佳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6.
以4年生结果始期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无性系为材料,比较轻度(T1)、中度(T2)和重度修剪(T3)以及不修剪(CK)处理下无患子新梢萌发、生长与开花结实情况。结果表明:修剪强度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无患子无性系的新梢数量、新梢枝长和新梢基径。主成分分析显示,新梢数量(-0.3426)和新梢基径(0.7035)是影响无患子果实产量的主要因素,新梢数量和新梢基径影响了新梢的营养分布。经不同强度修剪后,无患子的新梢总数、开花枝数、开花枝率、结果枝数、结果枝率和果实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T1、T2和T3的无患子无性系平均单株果实产量分别高出CK的4.99倍、7.28倍和1.54倍。可见,修剪可以有效调节无患子新梢的数量和质量并控制新梢营养的分布,对无患子幼林采用中度修剪,可提高无患子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7.
李萍  庄秋怡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9):2579-2586
卷瓣凤梨属(Alcantarea)植物是凤梨科植物中较晚被引入中国的观赏凤梨之一,与目前国内常见的观赏凤梨商业品种不耐强光不同,卷瓣凤梨属植物较喜光,加上其体型硕大,既可观叶也可赏花,较适合应用于室外园林中。但是不同种和品种对光照的需求各有差异,特别是对于夏季室外全光照环境的耐受性尚未明确。为了研究不同卷瓣凤梨属植物对夏季强光和高温环境的适应性,以3种大型卷瓣凤梨的成熟植株为研究对象,运用Li-6400光合测定仪进行夏季全光照环境下光合特性日变化的测定,并进行光合生理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3种卷瓣凤梨属植物在夏季高温季的日变化曲线都为双峰型,且都在8:00达到最高点,中午11:00出现谷底,其中帝王卷瓣凤梨(红叶型)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较为平缓,谷底高而浅,中午Pn显著高于其他2个种,表现出对夏季强光及伴随着的高温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且9:00—13:00的Pn下降是由气孔限制引起的;‘优雅’和格拉齐卷瓣凤梨的Pn双峰曲线谷底较深,其中‘格拉齐’的Pn变化最为剧烈,在早晚光线和气温不太高的环境下具有较高的Pn,强光下光合作用下降明显,中午11:00到达谷底,次峰较高,出现在15:00;‘优雅’和‘格拉齐’在上午9:00—13:00的Pn下降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的。气孔导度(Gs)是影响3种凤梨夏季全光照环境下Pn的主要光合生理指标,具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性,但与其他光合生理指标及环境因子间相关系数较低,可能是各因素间存在交互影响所致。3种卷瓣凤梨中,帝王卷瓣凤梨(红叶型)对室外全光照环境的适应较强,植株生长正常,格拉齐卷瓣凤梨和‘优雅’卷瓣凤梨对强光比较敏感,其中‘格拉齐’叶色变黄,‘优雅’则发生叶丛中央的新叶不正常密集生长的现象,因此后2种更适合中午有一定荫蔽的环境,本研究为卷瓣凤梨属植物在室外园林中露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山茶(Camellia japonica)同源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同源克隆和3°,5°-RACE技术,从杜鹃红山茶(C. azalea)花芽组织中克隆出ACC氧化酶(ACC-oxidase, ACO)基因,命名为CaACO1,基因全长1232 bp,开放阅读框963 bp,编码320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ACO1在杜鹃红山茶不同组织中均得到表达,其中茎尖ACO1表达量最低,其次花芽、叶芽、根尖,表达量较高的是真叶和花器官,随着叶片成熟和花器官发育ACO1表达量均逐渐增加。结果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杜鹃红山茶叶片发育,并且与花器官衰老密切相关。ACO1在参试的8个山茶品种花器官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间的表达量存在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ACO1表达量与花型、花色、花径和花瓣数4个形态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龙眼幼苗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35℃)和不同氮营养(硝态氮、3/4硝态氮+1/4铵态氮、1/2硝态氮+1/2铵态氮、1/4硝态氮+3/4铵态氮、铵态氮)供应条件下吸收氮素的动力学特征,比较龙眼吸氮能力变化,并探讨龙眼对氮形态的偏好性,为龙眼不同季节(物候期)选择适用氮肥形态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温度和供氮形态对龙眼吸氮能力有显著影响(P<0.05)。在中低温度(10~25℃)等量供应硝态氮和铵态氮条件下,龙眼根系吸收氮素(硝态氮和铵态氮之和)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最高或较高,而亲和力(Am)和离子吸收补偿点(Cmin)则随温度和氮形态变化不大,故此时龙眼吸氮能力强。在高温(30℃)且仅供应铵态氮时,根系具有最高ImaxAm,同时Cmin最低,最有利于龙眼吸氮。在极端高温(35℃)时将铵态氮和硝态氮以3∶1的比例配合供应,则Imax最高,Am较高且Cmin较低,有利龙眼对氮素的吸收。另外,等量硝态氮和铵态氮共存条件下,龙眼在低温(10~15℃)时吸收铵态氮的Imax更高、Am更强而且Cmin更低,明显偏好铵态氮;在中高温(20~35℃)时吸收硝态氮的Imax更高,但Am更弱且Cmin更高,对氮形态的偏好性不明显。对照华南龙眼生长物候期,建议在龙眼秋梢生长期施用铵态氮为主、硝态氮为辅;在花前至小果期可以1∶1的比例施用硝态氮和铵态氮;在果实膨大期,可全部施用铵态氮或以3∶1的比例施入铵态氮和硝态氮。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利用热区农业废弃物砂仁茎叶及优质牧草资源,添加不同比例的砂仁茎叶与‘热研4号’王草混合青贮,研究其对王草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影响,筛选最佳混合青贮比例,以期提高饲料营养品质。按照完全随机设计试验,鲜重基础条件下,‘热研4号’王草和砂仁茎叶的混合比例依梯度分为100∶0(对照组)、90∶10(A1组)、80∶20(A2组)、70∶30(A3组),每组均加入10 mg/kg的EM菌,青贮30 d后开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乳酸(LA)/乙酸(AA)比值均大于2,均有少量丙酸(PA)和丁酸(BA)检出。A2和A3组感官品质为优良;随着砂仁茎叶比例升高,青贮料pH显著升高,各处理组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均呈现上升趋势;铵态氮/总氮(NH3-N/TN)、LA和AA含量逐渐降低,且A3组NH3-N/TN显著低于CK和A1组(P<0.05);各处理组LA和A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处理组间LA和A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A3组的DM、CP、EE和ASH含量显著高于CK(P<0.05),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低于CK(P<0.05),且A1、A2和A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CK(P<0.05);从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考虑,建议砂仁茎叶与‘热研4号’王草以30∶70比例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充分利用油茶资源,以油茶饼粕为试材,通过提取剂筛选和均匀试验设计等优化提取条件,采前1 d喷施粗提液,观察其对火龙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油茶饼粕最佳提取条件为是1 g饼粕15 mL 85%甲醇料液比在75 ℃下超声波辅助提取2 h,提取2次。采前喷施粗提液可显著提高火龙果采收时果皮色泽b *和果实抗坏血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果皮硬度、果肉黏度、TSS(总可溶性固形物)及还原糖含量(P<0.05);采前喷施粗提液显著延缓贮藏期间火龙果果肉黏度的急剧增加(P<0.05),维持果皮亮度L *b *、果肉硬度、TSS及抗坏血酸含量,从而延缓霉烂指数的升高,维持火龙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高效、稳定的海南油茶良种离体快繁体系,加快油茶芽苗砧嫁接苗的繁育,以海南本土油茶良种海大油茶4号当年生枝条的腋芽及顶芽为外植体,初代诱导定芽萌发建立无菌体系,再通过增殖培养提高组培芽增殖系数,进一步对增殖芽进行壮芽和炼芽,作为海南地区油茶芽苗砧嫁接用接穗。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外植体消毒方法为:以2%NaClO 15 min+0.1%HgCl212 min进行复合消毒,外植体在添加杀菌剂0.1 g/L清菌易的培养基上初代培养,污染率可控制在20%以下;腋芽和顶芽的初代芽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0.1 mg/L IAA+2 mg/L 6-BA+0.5mg/L GA3;无菌组培芽的适宜增殖培养基为:WPM+2 mg/L 6-BA+0.05 mg/L IAA+2 mg/L GA3;组培单芽的适宜壮芽培养基为:WPM+活性炭500 mg/L;将组培芽接穗用6-BA 50 mg/L的溶液浸泡基部2 min,嫁接成苗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在园林与观赏园艺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兼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国内外关于杜鹃红山茶嫁接繁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木质化砧木嫁接方面,而芽苗砧嫁接技术及芽苗砧嫁接亲和性生理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从生理层面揭示杜鹃红山茶接穗与不同油茶芽苗砧的亲和性差异,本研究以广西栽培面积广泛的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岑溪软枝油茶、普通油茶为芽苗砧,以杜鹃红山茶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接穗进行芽苗砧嫁接,于嫁接后90 d,考察不同芽苗砧处理对杜鹃红山茶接穗死亡率、嫁接苗叶片中初生代谢产物含量、抗氧化生理指标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芽苗砧木对杜鹃红山茶接穗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采用高州油茶作为芽苗砧,杜鹃红山茶嫁接死亡率最低,为18.5%;(2)不同芽苗砧木对杜鹃红山茶接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淀粉含量有显著影响,采用高州油茶砧木,嫁接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淀粉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3)不同芽苗砧木对杜鹃红山茶嫁接苗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显著影响,采用高州油茶作为芽苗砧,嫁接苗叶片中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最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POD活性最高;(4)不同芽苗砧木对杜鹃红山茶嫁接苗叶片中总叶绿素、叶绿素a及叶绿素b含量有显著影响,采用高州油茶作为芽苗砧的杜鹃红山茶嫁接苗叶片中总叶绿素、叶绿素a及叶绿素b含量均最高。研究认为,杜鹃红山茶接穗与高州油茶芽苗砧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其嫁接苗抗性优于其他芽苗砧处理,叶片生长状况较好,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合理选育出优质大厂茶无性系新品种(系),本研究以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为研究材料,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其芽叶性状、主要生化成分、儿茶素组分及氨基酸组分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芽叶性状呈中叶或大叶种,芽叶黄绿,无茸毛或少毛,叶椭圆或长椭圆形,叶质硬脆,叶齿浅且钝,叶面微隆,叶缘微波,叶厚有光泽等特征。生化成分分析表明,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水浸出物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ECG含量较高,属优良茶树种质资源。其水浸出物含量、咖啡碱含量、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粗纤维含量、维生素C含量、蛋白质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7.02%~48.70%、2.91%~3.42%、19.03%~21.07%、4.07%~4.84%、7.43%~8.38%、208.00~332.00 mg/100 g、33.82~35.07 mg/100 g、3.23%~3.85%,酚氨比变化范围为3.98~5.04。主要儿茶素组分含量大小顺序为C>ECG>EC>EGCG>EGC,C和ECG含量较高,均显著高于CK,其变化范围分别为5.25%~9.02%和6.11%~7.64%,而EGCG和EGC含量较低,显著低于CK,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8%~1.44%和0.05%~0.31%。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共有19种氨基酸被检出,氨基酸各组分之间的种类和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含量较高的5个氨基酸组分依次是茶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82.14%以上。各芽叶性状与生化成分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基于16个生化成分的主成分分析显示,16个生化成分被简化为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5.68%,包含16个生化成分的大部分信息。综合评价显示,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L17、L22和L06,为大厂茶新品种(系)的选育奠定基础。本研究还鉴定出L06、L17和L20 3个具有适制绿茶潜在特性的大厂茶优势株系,L12、L13、L21和L22 4个具有红绿茶兼制潜在特性的大厂茶优势株系。  相似文献   

15.
北部产区长林系列油茶良种果实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第一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了选择适宜北部产区推广应用的油茶品种,以河南省光山县、新县和安徽省金寨县3个试验地的8个长林系列油茶品种(长林3号、4号、18号、23号、27号、40号、53号、55号)为材料,对果实性状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综合品质优良的品种。结果表明:(1)不同试验地对鲜果果径和鲜果出籽率的影响显著,对鲜果质量、鲜果果高、鲜籽质量的影响极显著;(2)不同试验地对茶油脂肪酸各组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3)不同品种在鲜果质量、鲜果果高、鲜果果径、鲜籽质量、鲜果出籽率、干出仁率、干仁含油率等指标上差异极显著;(4)不同品种在茶油脂肪酸各组分含量上差异不显著,长林53号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值最大;仅从不饱和脂肪酸的角度分析,金寨县的长林53号表现优良;(5)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仅考虑第一主成分,长林55号评价值(0.935)最高;各试验地排名依次为:金寨县(1.103)>光山县(0.032)>新县(-1.153)。综合评价认为,在北部油茶产区,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18号和长林55号的果实性状综合表现较其它4个品种优良,可作为该产区优先推广应用的良种。  相似文献   

16.
为给油茶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比较研究施用2种不同浓度的光合菌对不同品种油茶(‘海油1号’‘海油2号’‘海油3号’‘海油4号’)的生长、光合作用和叶片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海油1号’外,其他油茶品种的苗高净生长量以光合菌稀释30倍最高;‘海油3号’的苗高和地径净生长量高于其他油茶品种。4个油茶品种的瞬时净光合速率随着光合菌浓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也以光合菌稀释30倍最高;但4个油茶品种瞬时蒸腾速率在不同处理组间的变化存在差异。‘海油1号’‘海油2号’和‘海油4号’叶片N、K含量均随着光合菌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而P含量则随着光合菌浓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苗高与瞬时净光合速率、瞬时蒸腾速率呈极显著相关,与叶片TP含量显著相关;叶片TN含量与TK含量极显著相关。可见,施用光合菌能促进油茶的生长和提高光合作用及叶片元素含量,其通过影响叶片三要素含量和光合作用而影响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7.
从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角度对海南油茶不育株花器发育过程导致不育的原因进行研究。以海南油茶正常株和不育株为实验材料,对其花芽发育过程外部形态特性进行阶段性比较观察,并应用花粉原位萌发技术检测其花粉萌发及花粉管发育差异;应用石蜡切片法对花芽分化过程中雌雄蕊进行解剖学观察,分析雌雄蕊发育时期与其花芽外部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育花与正常花外部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但不育株开花后子房即脱落,表明没有正常授精,不育株柱头授粉后花粉粒不萌发,花粉管并不伸长;从雌雄蕊石蜡切片可以看出,不育株花器发育失常,其花药的绒毡层降解异常,无法形成成熟花粉粒,而在其胚珠发育过程中不育株未能形成成熟胚囊,导致空心胚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