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萃取紫苏子的挥发性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结果表明,紫苏子的挥发性成分主要由石竹烯、紫苏醛、a-石竹烯、柠檬烯、临氨基苯甲酸沉香酯、4-乙烯基-4-甲基-3-异丙烯基-1-异丙基-环己烯、(E,E)-1-甲基-5-亚甲基-8-异丙基-1,6-环癸二烯、2,6-二甲基-6-(4-甲基-3-戊基)双环[3.1.1]己-2-烯、1,4-二乙基-1,4-二甲基-2,5-环己二烯等组成,其中石竹烯相对含量最高(41.2 %),紫苏醛次之(12.38 %)。  相似文献   

2.
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了6个代表性紫芽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紫芽茶中具有丰富的挥发性成分,化合物种类和数目高于对照绿茶;芳樟醇、香叶醇、α-松油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E, E)-2, 4-庚二烯醛、水杨酸甲酯、邻甲氨基苯甲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对乙酰氨基苯酚等化合物是紫芽茶中含量最丰富的香气成分。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分析表明,β-大马士酮、β-紫罗酮、反式-2,4-癸二烯醛、2-己烯醛、α-紫罗酮和芳樟醇等6种香气成分可能是紫芽茶中一些关键的致香成分;另外,1-辛烯-3-醇、二氢猕猴桃内酯、正己醛、正癸醛、β-环高柠檬醛、反式-2-壬醛、正庚醛、β-环柠檬醛和正辛醛等9种成分可能对紫芽茶的整体香气具有重要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研究了鸡骨香叶的挥发性成分,在优化HS-SPME萃取条件的基础上,通过GC-MS从鸡骨香叶中鉴定了54个主要组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为反-2-己烯醛(38.62%)、芳樟醇(11.96%)、石竹烯(11.10%)、反-橙花叔醇(6.78%)和β-榄香烯(3.67%)等。其中,醛类化合物占40.37%,烯萜类化合物占36.03%,醇类化合物占21.90%,以及少量的酮类和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武夷肉桂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3种做青强度对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GC/MS检测。结果表明,已醛、正戊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2)-已酸-3-已烯酯+苯乙醛、α-法尼烯、香叶醇、苯乙醇、β-紫罗酮、茉莉酮、橙花叔醇、吲哚等香气组分随做青强度增加而积累,品质也相应提高,同时表明,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高含量的橙花叔醇可以作为优质肉桂茶的香气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茶树新品系‘椀香茗’工夫红茶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旨在探究该品系红茶的香气特征。结果表明:茶树新品系‘椀香茗’夏季一芽一叶工夫红茶共检测出39种主要香气成分,主要为醇类、醛类、酯类、酮类、杂氧化合物与烯烃等,其中醇类、醛类、酯类是该红茶香气的主要成分,占香气总量的84.28%。该品系红茶香气类型与中阿杂交的大吉岭及云南红茶属于同一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β-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2-正戊基呋喃、β-环柠檬醛、β-紫罗酮及苯甲醛等和相对含量较少的壬醛、柠檬烯、β-月桂烯、顺-茉莉酮、橙花醇、α-雪松醇、苯乙醛、α-萜品醇等都呈花果香,是花果香型红茶的主要成分,表明茶树新品系‘椀香茗’夏茶鲜叶制工夫红茶花果香浓郁、香气好,具有开发高香优质红茶的潜质。  相似文献   

6.
花朵挥发物是传粉昆虫和食花害虫定位花朵的嗅觉线索,不同品种间花朵挥发物含量组分的差异影响昆虫的选择行为多有报道。芒果依赖昆虫传粉,且易受食花害虫为害。而不同品种芒果花的挥发性化合物尚无报道,不利于引诱剂/趋避剂的开发。因此,本研究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四季蜜芒、台农1号、桂热82号、凯特芒、红芒6号、红象牙、金煌芒的花朵挥发物,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鉴定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差异和相似度。结果表明:7个品种芒果花挥发物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15种,其中萜烯类44种、烷烃类30种、酯类16种、醇类16种、酮类5种、醛类3种、酚类1种。四季蜜芒、台农1号、桂热82号、凯特芒、红芒6号、红象牙和金煌芒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82、49、46、49、60、49和59种。7个品种芒果花挥发物的共有成分有14种,分别为α-蒎烯、莰烯、β-蒎烯、β-月桂烯、3-蒈烯、α-萜品烯、D-柠檬烯、β-罗勒烯、萜品油烯、1-石竹烯、大牛儿烯D、邻-异丙基苯、苯甲酸乙酯和2-丙基-1-戊醇;特异性成分有33种,其中四季蜜芒有24种,台农1号有4种,金煌芒有2种,桂热82号、红芒6号和凯特芒各有1种。7...  相似文献   

7.
以4个不同月份胡椒鲜果为原料制备成黑胡椒,通过GC-MS对4个不同月份黑胡椒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胡椒不同月份对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都有显著影响。(2)不同月份黑胡椒精油中含量较多的化学成分主要有3-蒈烯、柠檬烯、石竹烯、α-石竹烯、β-蒎烯、β-月桂烯、δ-榄香烯和α-蒎烯等8种烯类物质。  相似文献   

8.
茶小绿叶蝉危害乌龙茶茶树品种的挥发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茶小绿叶蝉危害不同抗性茶树品种后挥发物的变化,从而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选择小绿叶蝉危害虫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乌龙茶茶树品种肉桂和铁观音为材料,以GC-MS为研究手段,进行茶树组成型和虫害诱导型挥发物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邻异丙基苯甲烷、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α-法呢烯、γ-萜品烯和3-甲基-2-环己烯-1-酮为铁观音和肉桂的主要组成型挥发物成分。2个品种在健康茶树挥发物的成分组成和各组分的含量上都存在差异。芳樟醇只在铁观音的健康茶梢中被检测到,而十三(碳)烷、乙酸辛酯、十六烷和雪松醇只在肉桂的健康茶梢上检测到。β-月桂烯、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和α-法呢烯在铁观音上的含量远远大于肉桂。另一方面,茶树受小绿叶蝉危害一段时间后,铁观音和肉桂在挥发物组成和含量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二者都释放大量的β-月桂烯、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α-法呢烯和芳樟醇,在危害4 h和8 h的挥发物测定中,2个品种的这些成分较危害前的增加量从1.49倍到41.22倍。此外,茶小绿叶蝉的危害还诱导了新的挥发物的产生,包括(Z)-丁酸-3-己烯酯、癸醛、吲哚、己酸-3-己烯酯和苯乙醇。(Z)-丁酸-3-己烯酯、癸醛、吲哚、己酸-3-己烯酯、苯乙醇、β-月桂烯、β-罗勒烯、反式- β-罗勒烯、α-法呢烯和芳樟醇,这10种挥发性物质可能跟茶树的诱导抗性和铁观音的抗虫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岭头单丛茶晒青香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头单丛茶鲜叶晒青后香气组分增加。香气精油总量增加,尤其是高沸点香气精油总量增加明显,而低沸点香气精油总量减少。鲜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丁基甲酚,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香叶醇,α-萜品醇,吲哚,甲苯,4-甲基-3-戊烯-2-酮,戊醛等较高,占总量的71.37%。晒青叶中橙花叔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顺)-茉莉酮,香叶醇,吲哚,4-甲基-3-戊烯-2-酮,已醛,甲苯等,较高,占总量的81.6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简称Y2)防病机制,利用顶空抽提法收集Y2菌液和喷施Y2后玉米幼苗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18种Y2菌液挥发物和42种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玉米释放醛类化合物8种、萜烯类11种,庚醛、十二烷、癸醛和十三烷为菌液和玉米植株共同抽提到的挥发物。不同处理收集的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组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差异,Y2处理玉米1、3和5 d后,玉米新出现了1-乙基-2-甲基环戊烷、2-辛烯醛、十一烷、十四碳烯和β-愈创木烯5种化合物,α-衣兰烯等11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极显著地提高,芳樟醇等8种化合物出现振荡,反-罗勒烯等6种化合物消失;喷施菌液7 d后,Y2对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种类与相对含量都恢复到常态。  相似文献   

11.
红茶烟用香料的制备、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滇红茶为原料通过特殊工艺制得一具有滇红茶特征茶香、略带花香和烘烤香韵的烟用香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装置收集其挥发性成分,并以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检出48种化合物,其中有香叶醇、芳樟醇、苯乙醇和苯甲醇等烟草本香物质及2-甲基丁酸、己酸等低级脂肪酸,苯乙醛、苯甲醛、3-甲基丁醛等烟草重要致香物质。将该香料用于卷烟加香,能够明显丰富烟香,减小刺激性和改善卷烟余味。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利用山胡椒的果、茎、叶,本研究通过GC-MS方法比较它们的化学组成差异,综合评价各自的特点,以期为拓宽山胡椒的应用提供依据。对采自云南怒江州3个地区山胡椒的果、茎、叶均采用二氯甲烷超声进行提取相应挥发性成分,通过GC-MS分析比较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各挥发物成分的含量差异,以期发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学成分。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山胡椒所含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同地区山胡椒的不同部位之间所含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差别大。亚坪山胡椒的果、茎、叶中存在挥发物种类更多、更为丰富,各含有254、66、60个挥发物,金顶山胡椒的果、茎、叶中各含有192、60、76个挥发性化合物,姚家坪山胡椒的果茎叶各含有251、43、55个挥发物;3个地区山胡椒的果实间共同挥发物有43个,茎之间的共同挥发物有21个,叶之间的共同挥发物有24个。山胡椒的果实中醛类含量最多,其次含量较多的是有机酸类化合物;茎中多数为酯类化合物,其次是烷烃类化合物,叶片中多数为烷烃类、烯烃类化合物。在金顶和亚坪地区的山胡椒中,棕榈酸、正癸酸、月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在姚家坪地区的山胡椒中,4,8-dimethyl-3,7-nonadien-2-ol、epoxy-linalooloxide、geranic acid、(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酮、3-甲基-2-环己烯-1-酮这几种物质含量较高。上述物质在化工、医药等领域都有较大应用,3个地区山胡椒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别会导致其在应用上存在差别,该研究将为云南怒江州不同地区山胡椒果茎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茶树-害虫-天敌间的化学信息联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寄主-害虫-天敌间的化学信息联系是食物链中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本研究以茶树和三种主要害虫(茶尺蠖,茶蚜,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为对象,结果表明,害虫对寄主的定位依赖于茶树芽梢的挥发物,如顺-3-己烯-1-醇,芳樟醇,正戊醇等。生测和EAG测定表明,这些化合物对害虫具强引诱力和电生理反应,但对天敌仅有弱的活性。害虫加害茶树后,茶树体内代谢发生改变,释放出特异性互利素,如茶尺蠖加害后5-6碳醛类化合物增多,茶蚜加害后产生的苯甲醛和假眼小绿叶蝉加害后产生的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和蚓哚.它们在10~(-6)-10~(-9)g/ml低浓度下对各自的天敌具强的引诱活性和电生理反应,但对害虫仅具弱的或无活性。害虫口腔分泌物中的酶类是诱导特异性互利素形成的引发子。这种活性物质具周身输导能力。  相似文献   

14.
极香罗勒的花、叶和茎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极香罗勒花、叶和茎在挥发性物质组成上的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极香罗勒花、叶和茎的挥发性成分,并用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结果从极香罗勒的花、叶和茎中分别鉴定出27、27和33种挥发性物质,其含量分别为总挥发性物质的96.09%,94.92%和93.14%.在极香罗勒花、叶和茎中共有成分为5种:茴香脑、桉树脑、D-樟脑、沉香醇和对甲氧基苯甲醛,其中茴香脑为最主要的挥发性成分.为进一步探讨罗勒中挥发性物质生物合成的组织特异性及其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7种黄檀属(Dalbergia L.)植物心材的挥发性成分及其抗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檀属植物心材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挥发性成分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两粤黄檀检出9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8.93%;斜叶黄檀检出6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1.80%;交趾黄檀检出1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86.23%;海南黄檀检出9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4.86%;降香黄檀检出8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38%;东京黄檀检出8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72%;白沙黄檀检出2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79.45%。两粤黄檀和斜叶黄檀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榄香素,分别为83.38%和73.03%;交趾黄檀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美迪紫檀素,为27.72%;海南黄檀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亚油酸,为42.80%;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7R,10S)-2,6,10-三甲基-7,10-环氧-2,11-十二碳-6-醇及其同分异构体,二者之和分别为60.37%和53.23%;白沙黄檀中已鉴定出且相对百分含量较大的成分为榄香素,为7.81%。黄檀属植物心材挥发性成分主要有苯丙素类、倍半萜类、黄酮类、脂肪酸类和甾体等,黄檀属植物心材的挥发性成分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部分挥发油对不同的农业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黄檀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加工过程中,用微波初干工艺替代传统热风初干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摊叶厚度设置17组微波初干工艺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个方面,探究了微波初干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热风初干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600 W、微波时间3 min...  相似文献   

17.
分别由酸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 SA)、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RS)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Borgey, ECCB)引起的植物疮痂病、青枯病、软腐病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多发的细菌病害。番石榴叶挥发油由多种活性物质组成,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提取并配置番石榴叶挥发油抗菌液,针对酸疮痂链霉菌、茄科雷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等3种病原菌进行挥发油的抗性研究,为农作物病害生物防治储备资源。采用添加锂盐结合微波辅助水蒸馏法提取番石榴叶挥发油,通过滤纸片扩散法和最小抑制浓度(MIC)评价了番石榴叶挥发油对3种供试菌株的抗菌效果,单因素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番石榴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番石榴叶挥发油对酸疮痂链霉菌、茄科雷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范围为20.57~23.24 mm,抑菌率均达到60%以上,MIC值分别为3.13、1.56、3.13...  相似文献   

18.
湖北红茶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感官审评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并结合关键香气成分的气味活度值(Odour activity value,OAV)和主成分分析法,对32个典型湖北红茶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湖北红茶的香气以甜香为主,部分样品有花果香、糖香、高火香;分析鉴定出93种香气成分,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共性成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和己醛等;10个OAV相对较高的组分,主要是芳樟醇、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癸醛、香叶醇、顺-4-庚烯醛、反-2-壬烯醛、己醛、1-辛烯-3-醇和反,反-2,4-壬二烯醛,对湖北红茶香气特征贡献较大;从19个共性成分中提取了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477%;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1-辛烯-3-醇、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反-香叶基丙酮、苯乙醛、癸醛、己醛、反-橙花叔醇、2-乙基呋喃和柠檬烯等香气成分共同形成了湖北红茶甜香、糖香等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