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在花果生长发育期内连续对‘台农一号’芒果成年树进行人工模拟增强 UV-B 辐射处理,研究芒果成年树在不同剂量的增强 UV-B 辐射处理下的损伤及其抗氧化反应。以自然光照射为对照(CK),设置 6 个增强 UV-B 辐射处理水平(20、40、80、120、160、200 W),在田间对芒果成年树进行照射,田间测产和实验室测定成年叶生理生化指标,比较不同处理与 CK 的相互差异。160、200 W 处理株产低于 CK,其余各处理株产均与 CK 无显著差异;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随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80 W 及以上辐射处理的MDA 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 CK;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氧化氢酶(CAT)活性随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80 W 及以上处理酶活性与 CK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类黄酮、多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含量随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维生素 C 含量则下降,上述 4 个指标的 80 W 及以上处理与 CK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80 W 增强 UV-B 辐射就能引起芒果树损伤,此后随着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损伤愈趋严重,并表现出增强 UV-B 辐射处理的剂量效应和积累效应;叶片抗氧化生理生化指标除维生素 C 含量外均随着增强 UV-B 辐射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升高,进而尽量减轻活性氧损伤,并显示出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2.
西番莲属于热带果实,采后西番莲果实容易腐烂变质,导致其保鲜期很短,限制了其商业价值。为探讨壳聚糖(卡多赞)处理对采后西番莲果实贮藏期间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影响,采后‘福建百香果1号’西番莲果实经卡多赞稀释200倍溶液处理5 min,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在(28±1)℃、相对湿度80%条件下贮藏。每隔3 d,测定西番莲果实果皮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清除相关酶活性、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能显著提高西番莲果实果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保持较高的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维持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从而抑制采后西番莲果实果皮O2-·和H2O2等活性氧的产生,减轻果皮膜脂过氧化,稳定果皮细胞膜结构,最终保持采后西番莲果实的贮藏品质、提高其果实耐贮性。因此认为,卡多赞稀释200倍溶液处理能有效提高采后西番莲果实的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活性氧积累,从而延缓采后西番莲果实衰老进程,延长其果实保鲜期。  相似文献   

3.
以荔枝品种妃子笑(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为材料,通过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重量、体积、糖、酸、维生素C(V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分析该品种果实的发育特性。结果表明:花后40 d到果实着色阶段为妃子笑果肉发育与风味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此阶段果肉开始膨大,糖含量升高,酸含量降低。除此之外,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肉可能具有不同的清除自由基模式。果皮中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相对稳定,但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皮内3种主要的抗氧化功能组分变化不一,其中Vc含量和SOD活性逐渐下降,POD活性则逐渐上升。与果皮不同,果肉中MDA含量随果实的发育逐渐下降,说明果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果实发育逐渐提高,而此过程中,果肉Vc含量显著上升,SOD活性下降,POD活性相对稳定。此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抗氧化能力的提高与Vc含量上升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粉蕉品种果实后熟过程中的质地特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矮粉1号’‘金粉1号’‘广粉1号’和‘粉杂1号’4个主栽粉蕉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质构仪P/5探头进行整果穿刺试验,研究其果实质地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为粉蕉的果实质构特性的客观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后熟过程中,4个粉蕉品种的果肉粘连性、果肉紧实度和红绿值a*上升,黄蓝值b*和饱和度C*波动上升,果皮破裂距离和果皮韧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果皮硬度、果皮强度、果皮脆性、果肉硬度和色度角h°呈下降的趋势;4个粉蕉品种的果皮硬度、果皮强度、果皮韧性、果皮脆性、色度角h°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肉粘连性、果肉紧实度、亮度值L*、红绿值a*、黄蓝值b*、饱和度C*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肉硬度与亮度值L*、红绿值a*、黄蓝值b*、饱和度C*值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果肉粘连性与果皮硬度、果皮强度、果皮脆性和果肉硬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果皮破裂距离与果皮硬度、果皮强度、果皮脆性、亮度值L*、红绿值a*、黄蓝值b*、饱和度C*和色度角h°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对4个粉蕉品种的果实成熟期质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粉杂1号’质地最优,其次是‘金粉1号’,然后是‘广粉1号’和‘矮粉1号’。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粉蕉品种果实后熟过程中的质地特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以‘矮粉1号’‘金粉1号’‘广粉1号’和‘粉杂1号’4个主栽粉蕉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质构仪P/5探头进行整果穿刺试验,研究其果实质地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为粉蕉的果实质构特性的客观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后熟过程中,4个粉蕉品种的果肉粘连性、果肉紧实度和红绿值a*上升,黄蓝值b*和饱和度C*波动上升,果皮破裂距离和果皮韧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果皮硬度、果皮强度、果皮脆性、果肉硬度和色度角h°呈下降的趋势;4个粉蕉品种的果皮硬度、果皮强度、果皮韧性、果皮脆性、色度角h°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肉粘连性、果肉紧实度、亮度值L*、红绿值a*、黄蓝值b*、饱和度C*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肉硬度与亮度值L*、红绿值a*、黄蓝值b*、饱和度C*值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果肉粘连性与果皮硬度、果皮强度、果皮脆性和果肉硬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果皮破裂距离与果皮硬度、果皮强度、果皮脆性、亮度值L*、红绿值a*、黄蓝值b*、饱和度C*和色度角h°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对4个粉蕉品种的果实成熟期质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粉杂1号’质地最优,其次是‘金粉1号’,然后是‘广粉1号’和‘矮粉1号’。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Hg2+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小麦品种807为材料,分析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6-BA对Hg2+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0mg·L-1 HgCl2处理后,小麦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降低。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6-BA能够提高Hg2+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小麦幼苗叶片的POD、SOD活性和AsA、GSH含量,降低脱氢抗坏血酸(DHA)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提高小麦幼苗叶片的AsA/DHA和GSH/GSSG比值,从而缓解Hg2+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叶面喷施10mg·L-1 6-BA对缓解小麦幼苗Hg2+胁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以套罩及对照桂味荔枝为材料,统计贮藏期果实病果率,测定果实糖、酸、Vc含量,抗氧化酶SOD、POD及褐化相关酶PPO的活性,以此分析整株套罩对荔枝贮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 ℃条件下,套罩桂味贮藏两周无病果,且果肉可溶性糖在4.0~6.0 mg/g之间,可滴定酸在2.5~3.0 mg/g之间,品质较好。清除氧化自由基方面,贮藏两周后,套罩桂味果皮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果皮Vc含量、P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酶促褐化方面,套罩桂味果皮PPO活性与对照亦无显著差异。与果皮不同,套罩桂味果肉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但果肉Vc含量、SOD、POD以及PPO活性在二者间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果皮抗氧化能力是决定桂味荔枝耐贮性的主要因素,套罩桂味依赖较高的果皮SOD活性维持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以此增强果实贮藏性。  相似文献   

8.
比较"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在(8±1)℃贮藏条件下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果皮活性氧代谢强度不同,贮藏期间,"乌叶"的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内源抗氧化物质还原型抗坏血酸(As 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都显著高于"兰竹",褐变指数、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兰竹"。据此认为,与"兰竹"荔枝果实相比,"乌叶"荔枝果实具有较长的贮藏期,可能与"乌叶"荔枝果实有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能减少O2·-积累,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较好地保持荔枝果皮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和减缓果实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9.
探明采前喷施复硝酚钠对‘贵妃’杧果果实品质和采后发病率的影响,以期为复硝酚钠在杧果生产中的使用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选用‘贵妃’杧果为试材,于盛花期后第15天开始喷施质量浓度为500 mg/L的复硝酚钠,每隔9~12 d喷施1次,共喷施6次。测定果实发育期间的纵横径、成熟期的单果质量、成熟过程中的果皮颜色参数(Lab值)、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和果实病害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采前喷施复硝酚钠能够促进果实膨大,显著增加‘贵妃’杧果成熟期的单果质量,促进果实果皮转红和成熟期果皮转黄,延缓果肉硬度下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总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极大地降低了采后病害发病率和发病指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作物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遮荫与补光栽培成为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胡椒扦插苗为材料,采用室内营养液浇灌法培养,研究不同光照强度环境对胡椒扦插苗抽穗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5 μmol/(m 2·s)光强环境下胡椒叶片的光合速率相对较低,植株同化的生物量较少,花芽抽生少,叶片厚且单叶面积较大;270 μmol/(m 2·s)光强环境下,胡椒的光合速率维持较高水平;405 μmol/(m 2·s)光照强度下,胡椒扦插苗成熟叶片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等糖类物质含量与赤霉素水平较高,叶片抽生数多,净增生物量最大,胡椒成花数多;540 μmol/(m 2·s)光照环境下,胡椒扦插苗生长发育受到轻微抑制;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果糖、GA3含量与胡椒抽穗量成显著相关。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胡椒扦插苗在405 μmol/(m 2·s)光强环境下糖类物质含量与赤霉素水平相对较高,最有利于胡椒多抽穗。本研究可以为我国胡椒控光栽培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黄瓜嫁接苗愈合及幼苗生长的最佳光照模式,本研究选择南瓜‘壮士’品种为砧木,黄瓜‘大棚冬青’品种为接穗,顶插嫁接后0~3、4~6、7~10 d为阶段性递增光照模式,以(0-30-45) μmol/(m2·s)为对照(CK),设[(15-30-45)、(30-60-90)、(45-90-135)、(60-120-180)、(75-150-225) μmol/(m2·s)]分别为T1、T2、T3、T4和T5处理,研究不同梯度光照强度对黄瓜嫁接苗愈合生长及幼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嫁接后0~3 d适宜光照优于黑暗条件,光照强度梯度在处理T2~T5之间时,能显著提高接合部愈合效果(P<0.05);其中T3处理最有利于黄瓜嫁接苗愈合及生长,其地上部、地下部形态生长指标最佳,最有利于促进黄瓜嫁接苗雌花分化和早熟;T3与T4处理幼苗真叶生长势较优,而T2与T3处理有利于嫁接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运用隶属函数值法进行综合分析,各处理下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大小排名为:T3>T2>T4>T5>T1>CK。综合分析得出,T3处理即嫁接后0~3、4~6、7~10 d的光强梯度为(45-90-135) μmol/(m2·s),最有利于黄瓜嫁接苗的愈合生长及幼苗质量的提高,故T3梯度光照强度可作为黄瓜嫁接苗愈合期处理的最适光强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比较不同品种在干湿交替条件下的品种特性,以11份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比较了水稻秧苗素质、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秧苗素质差异显著,主要以苗高、白根数、总根数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以24d61(A2)品种秧苗地上、地下部性状最佳,为最适宜机插品种。不同品种抽穗期光合特性有所差异,其中24d44(A 6)品种净光合速率最高,为27.01 μmol/(m 2·s),中早39(A7)品种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最高,分别为1.69 mmol/(m 2·s)和12.10 mmol/(m 2·s),中嘉糯(A1)品种胞间CO2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为376.09 μmol/(m 2·s)。不同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陆两优996(A10)品种株高、单株产量、结实率与每穗着粒数均为最高。抽穗期光合特性与产量构成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单株产量与每穗着粒数、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光合特性各指标呈负相关,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因此,本研究对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适宜品种的筛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叶面镁营养促进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生理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成年树为试材,探讨叶面Mg营养调节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效果及其初步原因。以叶面喷Mg为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分别在坐果后1 d(2013年5月5日)和8 d进行叶面喷肥处理,观测果皮着色、内源激素含量和相关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在坐果后15 d,Mg处理的果皮h值最低和果肉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克服了果皮"滞绿"现象。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Mg处理与CK的果皮生长素(IAA)和乙烯(Eth)含量、叶绿素单加氧酶(Pa O)和叶绿素酶(Chlase)活性在同期间均无显著差异。在坐果后11 d后,Mg处理在果皮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及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上均显著高于同期CK,并且Mg处理使果皮ABA/GA3(含量比)高于CK。Mg处理在坐果后15 d和18 d使其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CK,而使其叶绿素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可见,Mg处理克服果皮"滞绿"现象归功于果皮花色素苷含量的升高,其可能通过提高ABA/GA3值,进而刺激UFGT活性升高,从而促进果皮花色素苷合成。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饥饿胁迫下澳洲坚果果实脱落与能量代谢的关系,以‘H2’澳洲坚果为试材,在果实发育早期对结果母枝进行环剥+去叶处理,定期测定果柄及果实不同组织中能量物质(ATP、ADP与AMP)含量、能荷(EC)水平和能量代谢关键酶(H+-ATPase与Ca2+-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环剥+去叶处理明显促进了澳洲坚果早期果实脱落。自处理起至果实开始剧烈脱落时(处理后0~3 d),果皮的AMP与ADP、种子的ATP与ADP以及果柄的ATP、ADP与AMP含量均显著增加,果皮与种子的H+-ATPase以及果柄的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明显增强,果柄与种子的EC水平显著升高,但果皮的EC值明显下降。在处理后期(处理后4~5 d),随着果实脱落加剧,果柄的Ca2+-ATPase以及果皮与种子的H+-ATPase及Ca2+-ATPase活性均显著增加,果柄和果皮的ATP以及果皮与种子的AMP含量均明显升高,而EC水平仅在果柄中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说明,饥饿胁迫可能通过影响澳洲坚果果柄及果实的能量代谢特性来影响早期果实脱落。  相似文献   

15.
5个彩叶树种光响应曲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常见的5个乡土彩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其不同光合参数,并绘制相应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1)在低光强条件下,各树种净光合速率(Pn)差异较小,随光强增大各树种表现出较大差异;(2)5个树种的气孔导度(Gs)随光强增大呈现2种变化趋势,檫木、山乌桕、野鸦椿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枫香树和无患子表现出先升后降并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蒸腾速率(Tr)的光响应曲线与Gs的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相同;(3)5个树种的胞间CO2浓度(Ci)总体呈先急速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水分利用效率(WUE)随PAR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总体趋势;(4)5个树种的LCP范围为9.525~28.018 μmol/(m 2?s),LSP范围为592.303~1245.871 μmol/(m 2?s),均属于阳性植物;檫木和山乌桕的LCPLSPPn max均相对较高,利用强光的能力更强;野鸦椿的LCPLSPPn max均相对较低,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苯醚甲环唑和噻呋酰胺在香蕉上的残留消解行为和膳食摄入风险,于2016年在云南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研究了全蕉、蕉肉和土壤中的消解过程并进行了长期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1.45×10 7x+4.14×10 4,R 2=0.9962;噻呋酰胺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2.99×10 6x+1.43×10 4,R 2=0.9954。在0.04~ 1 mg/kg添加水平下,苯醚甲环唑的平均回收率为75%~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6.2%;噻呋酰胺的平均回收率为76%~114%,RSD为3.0%~9.5%。苯醚甲环唑与噻呋酰胺在土壤、全蕉、蕉肉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4 mg/kg,最小检出量(LOD)均为5 pg。苯醚甲环唑和噻呋酰胺的消解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苯醚甲环唑在全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20 d,噻呋酰胺在全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0、27 d。风险评估研究表明,香蕉中残留苯醚甲环唑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可以接受,而噻呋酰胺长期膳食摄入则具有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火龙果果实发育期间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郑伟  蔡永强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7):1242-1246
以红肉火龙果新品种‘紫红龙’为试验材料,研究果实发育期间鳞片、果皮、果肉中N(氮)、P(磷)、K(钾)、Ca(钙)、Mg(镁)、Fe(铁)、Zn(锌)、Mn(锰)、Cu(铜)、B(硼)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火龙果花后3 d鳞片和果肉K含量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呈下降趋势,果皮K含量在果实成熟时最高。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K含量比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高。火龙果花后3 d果肉的Ca含量最高,在果实发育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0种营养元素在鳞片、果皮和果肉生长发育中的变化规律来看,在幼果期,果实中多种元素的含量均处于最高水平,此后,随着幼果的快速增大,矿质元素含量逐渐下降。直至果实成熟期,各种矿质元素含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不同施用量腐殖酸类营养型改良剂(2906、4100、5415 kg/hm 2)下火龙果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和幼茎养分含量的差异,为火龙果果园的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虽然腐殖酸类营养型改良剂中化肥用量仅为对照的13.40%、18.90%和24.96%,但改良剂的施用未降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改良剂施用量为5415 kg/hm 2的处理显著提升了肥沟内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此外,改良剂的施用未降低土壤pH和火龙果幼茎养分含量。火龙果果园中可施用腐殖酸类营养型改良剂,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稳定果园土壤肥力和保障火龙果生长的养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