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土壤盐碱地面积不断扩大,盐碱胁迫成为影响花生萌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花生品种耐盐碱特性,筛选耐盐碱花生品种,以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盐害率为指标,益花1号、花育25号、花育39号、汾花1号、豫花37号为试验材料,分析NaCl、NaHCO3和NaCl+NaHCO3(1∶1)3种盐碱类型,4种胁迫浓度(0.3%、0.6%、0.9%、1.2%)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对比分析各指标间的差异,并进行耐盐碱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抑制种子萌发,随着盐碱溶液浓度增加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盐害率呈上升趋势,且NaCl+NaHCO3(1∶1)胁迫程度大于NaCl和NaHCO3,0.9%和1.2%浓度下种子不萌发。盐害等级划分结果与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益花1号在3种盐碱胁迫下耐盐碱水平均较高,花育39号在各盐碱胁迫下耐盐碱性最差;益花1号为盐碱胁迫下的优势品种;新疆盐碱土壤类型主要为混合盐碱,综合各指标考虑,0.6%的胁迫浓度可作为评价各品种的耐盐碱性强弱的参考浓度。  相似文献   

2.
酸雨对大豆萌发种子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索酸雨对大豆种子萌发时能量代谢的影响,采用pH值分别为2.5.4.0的模拟酸雨及宅内培养方法,测定不同酸雨胁迫强度对种子的ATP含量、能荷、过氧化氢酶活性、线粒体活性及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酸雨胁迫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ATP含量、能荷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线粒体活性呈先升后降再平稳的趋势,呼吸速率呈现降-升-降-升的变化趋势.随着酸雨胁迫强度逐渐减弱,种子的ATI含量、能荷含量、过氧化氧酶活性及线粒体活性均逐渐升高.酸雨伤害增强,大豆种子呼吸作用与能量代谢减弱,酸雨胁迫强度与大豆萌发种子各呼吸指标间呈现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油莎豆幼苗在不同浓度盐胁迫和碱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响应进行研究,揭示其耐盐机制以及抗盐碱能力阈值,为油莎豆在新疆大面积种植及合理划分种植区域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选用2种中性盐(NaCl, Na2SO4)和2种碱性盐(NaHCO3 , Na2CO3),分别按2∶1的比例配成相应溶液进行胁迫处理,盐、碱胁迫处理低、中、高浓度分别为 80、160、320 mmol· L-1和40、80、120 mmol· L-1,培养于室内光温培养箱中,在出苗15 d后,测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盐、碱胁迫下随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绿素a含量(Chl a)、叶绿素b含量(Chl b)、总叶绿素含量(Chl T)、类胡萝卜素含量(Car)、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 (Gs)、蒸腾速率(Tr)呈下降趋势,最大荧光(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被抑制,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升高。其中Pn与Gs、Tr、Chl 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ar、Chl T、Fm、ΦPSⅡ、qP(P<0.05)成显著正相关,与Y(NO)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因此油莎豆在盐、碱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与Gs、Tr、Chl a的降低有关。且油莎豆在盐碱胁迫下可通过降低Gs、Tr、叶片含水量(WC)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启动热耗散机制来维持水分的供给和光合系统的动态平衡。在不同盐成分处理中表现为同浓度下碱胁迫抑制程度均大于盐胁迫。  相似文献   

4.
酸雨胁迫对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酸雨影响大豆种子萌发机理,采用模拟酸雨处理大豆种子,研究酸雨对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子的可溶性糖、还原性糖、蔗糖及淀粉含量,α-淀粉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在pH2.0酸雨胁迫下受到抑制而降至最低,4种碳水化合物含量随酸雨胁迫强度的减弱呈上升趋势,α-淀粉酶对酸雨胁迫的敏感性低于淀粉酶,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对酸雨胁迫有较强适应。  相似文献   

5.
种子引发作为一种播前处理技术,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已被广泛报道,赤霉素(GA3)和亚硝酸钾(KNO2)均参与调控种子发芽过程。但是,GA3引发和KNO2引发对水稻种子萌发出苗及相关生理代谢过程的影响及其复合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常规稻湘早籼45号和杂交稻株两优4024为供试品种,在生长箱条件下,以非引发处理为对照(CK),探究水引发(HP)、赤霉素引发(GA3)、亚硝酸钾引发(KNO2)和复合引发(GA3+KNO2)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淀粉降解代谢和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引发处理均显著提升了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增强了幼苗素质,且GA3引发和KNO2引发的促进作用要优于HP引发;同时,GA3引发和KNO2引发较CK和HP引发显著提升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一定...  相似文献   

6.
以生长初期的斑茅和拔地拉(对照)为试验材料,分别用4种NaCl浓度(350,250,150,50 mmol/L)处理,测定在NaCl胁迫与正常供水条件下植物的根系活力、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谱、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盐胁迫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斑茅在遭受NaCl胁迫时,通过叶片卷缩、减少叶面积来避免大量失水.在NaCl胁迫处理条件下,斑茅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呈直线下降,与拔地拉的变化相似,但其下降幅度比拔地拉小;而丙二醛含量呈直线上升,但其上升幅度小于拔地拉;随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斑茅和拔地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出现先升后降趋势,但与拔地拉相比,斑茅的峰值出现较晚,且斑茅还产生了与拔地拉不同的盐胁迫蛋白.  相似文献   

7.
温度胁迫下宝莲灯的生理及光合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年生宝莲灯苗为试验材料,利用植物培养箱对宝莲灯植株进行温度处理,研究不同温度对宝莲灯叶片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宝莲灯叶片的相对电导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下降趋势;低温胁迫下相对电导率、Pro、MDA含量随着温度的下降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趋势不明显,POD、SOD活性显著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宝莲灯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率(WUE)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低后升高;蒸腾速率(Tr)却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降低。高温胁迫引起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低温胁迫,而POD、SOD活性高于低温胁迫。说明高、低温胁迫均抑制了宝莲灯的光合作用,宝莲灯对低温胁迫相对较敏感。研究结果对宝莲灯的栽培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和盐胁迫下棉种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明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干旱和盐胁迫下棉种萌发能力的效应,可为提高棉花抗逆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国欣棉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干旱和盐胁迫处理,其中干旱胁迫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25,50,100,200 g·L-1)的PEG(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模拟,盐胁迫由不同浓度(0,150,200,250和350 mmol·L-1)的NaCl模拟。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均抑制棉种萌发。在25~100 g·L-1 PEG或150~350 mmol·L-1 NaCl胁迫下,外源NO能提高发芽率,显著提高棉种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提高可溶性蛋白的含量;200 g·L-1 PEG处理,NO会降低以上指标。本研究认为,在低程度干旱胁迫(25~100 g·L-1 PEG)及盐胁迫(150~350 mmol·L-1 NaCl)下,外源NO能够缓解其对棉种的损伤,提高棉种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植物中寻找天然的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比色法对嘉宝果嫩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进行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活性研究,以期为嘉宝果嫩叶有效提取部位在食品、化工及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的总多酚含量(33.92 mg/g及总黄酮含量(13.35 mg/g)最高,其次为正丁醇相(总多酚31.11 mg/g;总黄酮12.93 mg/g)及水相(总多酚17.04 mg/g;总黄酮11.18 mg/g);石油醚相及二氯甲烷相均未检测到总多酚及总黄酮。乙酸乙酯相与正丁醇相对DPPH及ABTS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相当,明显高于其他极性部位。对酵母源和小鼠小肠源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活性大小依次分别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石油醚相>二氯甲烷相和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二氯甲烷相>石油醚相。以上结果表明嘉宝果嫩叶乙酸乙酯相与正丁醇相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及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强,是挖掘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物质的主要极性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两个品种的大豆种子进行胁迫萌发试验,研究了盐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吸水速率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大豆对NaCl胁迫的反应不同,低浓度(50 mmol·L~(-1))的NaCl对早熟毛豆种子吸水和萌发均有促进作用,而对1号毛豆为抑制作用,当盐胁迫浓度达100 mmol·L~(-1)时,早熟毛豆和1号毛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均受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抑制。高浓度NaCl胁迫处理使大豆种子吸水受到显著抑制,进而引起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可能是高盐胁迫抑制大豆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盐胁迫下早熟毛豆较快的吸水速率和较高的水解酶活性可能是其发芽率高于1号毛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盐碱胁迫伴随作物生长各个阶段,筛选获得全生育期耐盐碱大豆资源意义重大。试验通过测定大庆地区盐碱土含盐碱种类、含盐量及pH值等指标,确定筛选用盐碱种类、浓度。在培养皿、发芽袋和盆栽试验筛选中,通过大豆芽期发芽率、芽苗期物质生长量、成熟期物质生长量鉴定耐盐碱大豆种质。结果显示大庆地区盐碱土壤为硫酸盐苏打盐碱土,确定盐碱溶液为NaCl、Na2CO3、NaHCO3和Na2SO4(摩尔比为1∶1∶9∶9)的混合盐碱溶液,以Na离子含量计算总盐浓度为80 mmol·L-1,溶液pH值为8.9,盆栽筛选用土壤盐含量为3.3‰,pH值为8.9。鉴定的887份种质资源中种皮颜色有黑、褐、红、绿、黄及双色等,相关性分析发现大豆耐盐碱性与大豆种皮颜色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芽期耐盐碱鉴定,887份大豆资源中筛选获得296份耐以上资源,进一步芽苗期筛选有123份显示高耐,再经过全生育期筛选获得7份高耐资源,5份来源于南方,2份来源于黄淮,62份耐资源,盆栽筛选比例为56.10%。本研究建立了从芽期、芽苗期到全生育期的逐级筛选方法,从887份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获得69份耐盐碱资源,为耐盐碱育种与耐盐碱基因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外源褪黑素对盐碱胁迫条件下小黑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能力的影响,以小黑麦品种东农96026为材料,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水培试验分析了盐碱胁迫(NaCl、NaHCO3摩尔比1∶1混合)条件下外源褪黑素(浓度200μmol·L-1)添加后,小黑麦种子萌发指标、生长指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相关酶活性和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可显著提高盐碱胁迫条件下小黑麦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增加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物量,提高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褪黑素可显著增强盐碱胁迫下小黑麦幼苗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提高AsA和GSH含量及AsA/DHA和GSH/GSSG比值。由此说明,外源褪黑素能促进盐碱胁迫下小黑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有效地缓解盐碱胁迫对小黑麦生长发育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巴胺(Dopamine,DA)引发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 以新疆自育水稻品种新稻17号为研究对象,分别用0(纯水)、0.1、0.5、1、1.5 mg/L的DA溶液(分别用S0、S0.1、S0.5、S1、S1.5表示)引发种子,采用浓度为100 mmol/L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以未引发无盐胁迫处理作为对照1(CK),未引发有盐胁迫处理作为对照2(S-CK),研究多巴胺引发对盐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盐胁迫下(S-CK)水稻种子的萌发受到明显抑制且萌发速率降低,幼苗长势弱。引发处理不同程度缓解了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提高发芽率(13.3%~25.8%)和发芽速率,促进幼苗生长;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增加(16.4%~51.8%和6.5%~31.2%),超氧化物歧化酶 (28.9%~72.7%)、过氧化物酶 (15.0%~60.1%)和过氧化氢酶 (35.1%~133.0%)活性显著提高,丙二醛 (7.1%~26.8%)含量明显降低。表明对种子进行引发处理,通过增强盐胁迫下水稻种子活力,提高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强了水稻种子及幼苗的耐盐性,其中1.0 mg/L的多巴胺溶液(S1)引发效果优于水引发(S0)。【结论】对于新疆自育水稻品种新稻17而言,1.0 mg/L多巴胺溶液引发能够有效提高其对盐胁迫的抵抗能力,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以6种不同剂量(0、20、40、60、80、10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茉莉花[Jasminum sambac (L.) Ait]果实,观测其对茉莉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剂量(20~40 Gy)60Co-γ射线辐照加快茉莉花种子萌发;高剂量(60~100Gy)辐照推迟萌发,并极显著降低茉莉花种子生根率、根长及成苗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幼苗株高先增后降,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茎粗有降低的趋势,但除80Gy剂量处理外,其他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后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降后升,丙二醛(MDA)含量出现波动,对照的含量与所有辐照处理均无显著差异。(3)茉莉花种子幼苗叶片内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不同处理间差异极显著。(4)横县双瓣茉莉花种子的60Co-γ射线辐照半致死剂量(LD50)为73.51 Gy,临界剂量(LD40)为81.71 Gy。综上,低剂量率(1.0 Gy/min)条件下,60Co-γ射线辐照诱变茉莉花果实的适宜辐照剂量为73.51~81.71 Gy。  相似文献   

15.
探究橄榄种子休眠生理与层积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效应,为橄榄及其他核果类果树种子休眠生理研究和种苗繁育提供参考。以未层积种子(层积0 d)为对照,对橄榄种子进行不同时间(每10 d一处理,共10个处理)的层积处理,研究橄榄种子在层积过程中营养物质、激素水平等生理生化变化,以及不同层积时间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层积处理缩短了橄榄种子发芽启动时间,对橄榄种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层积90 d和100 d的橄榄种子发芽率最高,均为82.22%,比CK种子(53.33%)高54.17%,发芽指数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时间,层积100 d的橄榄种子发芽指数是CK的8.5倍(P<0.05)。层积能提高橄榄幼苗地上部生物量,以90、100 d处理的橄榄幼苗生长最好。橄榄种子的主要营养贮藏物质是粗脂肪(70.85%~81.67%),在层积过程中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新鲜橄榄种子(CK)中ABA含量较高(16.64 ng/g),而GA3未检测到。随层积时间延长,ABA与SA含量快速下降,GA3含量增加,IAA/ABA升高,利于种子休眠解除。层积处理橄榄种子有利于其营养物质达到萌发所需水平,加快内源激素变化,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地上部生长,以层积90~100 d最佳。  相似文献   

16.
NaCI与Na2CO3对高羊茅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胁迫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NaCI (50、100、200、300 mmol/L)和Na2CO3(5、10、15、25 mmol/L)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种子和幼苗进行胁迫处理,测定高羊茅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幼苗根长、苗高、鲜重、叶绿素含量、根系脱氢酶活性、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苏引1、紫野7和紫野10三个不同基因型紫苏在不同浓度(0,50, 100, 150, 200,250mmol/L)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系活力、丙二醛及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种子活力指数等发芽指标均随盐浓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盐浓度胁迫下幼苗培养3周后,随盐浓度增加,幼苗株高、幼苗活力指数、存活率、鲜重、干重和根系活力降低,MDA和可溶性糖增加,POD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三个紫苏品种在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生理变化上均表现出不同的耐盐能力,苏引1 耐盐能力最强,紫野7居中,紫野10对盐胁迫最敏感。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NADPH)合成酶抑制剂碘二苯(diphenylene iodonium, DPI)及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2O2)清除剂二甲基硫脲(dimethylthiourea, DMTU)分别培养水稻(Oryza sativa L.)种子,研究内源H2O2对种子萌发过程胚根、胚芽和胚根根尖活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DPI及DMTU培养的水稻种子其胚根生长和胚芽生长均受到抑制,尤其是DPI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DPI和DMTU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均呈现出浓度效应,即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其中,DPI对水稻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比DMTU的更为明显。此外,胚根根尖的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 O 2-)和H2O2含量随DMTU浓度增大而减少,根尖细胞受损也越严重。由此推测,内源H2O2可能参与调控水稻种子萌发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