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物化特性为指标,利用生产型球磨机将碾茶进行超微粉碎,得到中值粒径为117.094、60.176、40.041、30.646、25.282、21.090、19.199、14.209μm的抹茶,探究不同粒径下抹茶的物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粉体粒径逐渐减小,细胞破碎程度显著增加,但茶粉主要成分的官能团结构并未见改变;当粒度细化到一定程度后,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增大,颗粒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易发生粘附及团聚现象;粉体的容重减小,这与粉体的孔隙率增大有关;由于茶样比表面积增大,粉体内部物质暴露,使得水分有所减少,总含水量降低;茶粉亮度逐渐升高,绿度增加;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样品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坏血酸和EGCG等物质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过程对抹茶的物化特性总体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2008,(5):42-42
试验结果显示,龙井皇袍茶散茶、饼茶和原料茶的茶氨酸含量分别为5.60、1.80、16.37mg/g,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2.06、15.27、46.00mg/g;茶多糖中性糖含量分别为17.87、13.79、15.61mg/g,茶多糖酸性糖含量分别为28.17、22.90、28.81mg/g;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22.36、11.73、0.87mg/g;咖啡含量分别为37.16、24.11、33.49mg/g;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不同武夷名丛茶多糖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差异,选取雀舌、瓜子金、胭脂柳、老君眉4个武夷名丛鲜叶为原料,通过水提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测定了4个品种鲜叶的茶多糖中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等组分含量,并比较了4个品种茶多糖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武夷名丛茶树品种鲜叶提取茶多糖得率不同,胭脂柳品种得率较高,老君眉得率较低;4个武夷名丛的茶多糖在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武夷名丛茶多糖清除DPPH、·OH和O2-·活性具有明显差异,但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4个品种的茶多糖清除DPPH和O2-·的IC50值均高于阳性对照Vc,清除·OH的IC50值均低于阳性对照Vc,表明雀舌、瓜子金、胭脂柳和老君眉4个品种的茶多糖是良好的·OH清除剂。研...  相似文献   

4.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鹧鸪茶提取工艺,研究超声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对水提液中多酚提取率(Y1)、游离氨基酸总量(Y2)和水浸出物含量(Y3)的影响。将提取液进一步干燥处理得到速溶粉,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对茶粉及速溶粉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得到速溶鹧鸪茶提取工艺参数为时间28 min、温度58℃、料液比1:21,在此工艺参数下制得的提取液的多酚提取率为14.53%,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0.97 mg/g,水浸出物含量为33.45%。茶粉和速溶粉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2种,其中茶粉含44种,速溶粉含52种,二者相同挥发性成分为26种。本研究可为鹧鸪茶生产工艺条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了不同加工工艺超微茶粉球磨粉碎工艺、气磨粉碎工艺超微茶粉主要理化性质。不同粉碎处理的超微茶粉在理化成分含量、色泽、香气及滋味特征等方面均有所差异。结果表明,球磨、气磨粉碎超微茶粉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5.4 mg/g、22.9 mg/g;咖啡碱含量分别为33.8 mg/g、33.6 mg/g;水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1.2 mg/g、30.8 mg/g;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1.1 mg/g、19.2 mg/g;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72.2 mg/g、150.3 mg/g。球磨粉碎超微茶粉感官品质特征优于气磨粉碎超微茶粉,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主要香气物质、营养物质的损失也低于气磨粉碎超微茶粉,本实验对比两者理化性质的区别分析,从而可以为提高超微茶粉品质的加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类是自然界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多糖及糖复合物分布广泛,功能多种多样,它们参与了细胞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茶多糖(TPS)能降血糖、防治糖尿病,还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抗凝血、抗血栓、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有常饮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经验。一般随茶叶原料的老化,茶多糖含量增加,乌龙茶中茶多糖含量为2.63%±0.27%,约是红茶的31倍和绿茶的17倍。红茶一级的茶多糖含量为0.40%±0.10%,到了六级可达0.85%±0.10%。绿茶一级的茶多糖含量为0.81%±0.11%,六级达到1.41%±0.06%。本文对茶多糖的提取、分离提纯…  相似文献   

7.
用RP-HPLC法测定人参茎叶皂苷粉中人参皂苷Re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对人参茎叶皂苷含量的测定只限于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对单体皂苷含量测定较少。本文用反相HPLC法测定了人参茎叶皂苷粉中人参皂苷Re的含量。色谱柱为Shim -packclc-ODS柱 (0 1 5m× 6 0mm ,,5μm)。流动相为 0 0 5 %磷酸 :乙腈 (4∶1 ) ,检测波长 2 0 3nm ,流速 1 2ml/min ,柱温 38℃。测得人参茎叶皂苷粉中人参皂苷Re含量为1 6 85 %。  相似文献   

8.
以六堡茶为原料,利用水提醇沉法制得茶多糖粗品,经脱蛋白纯化后用30%、50%、70%的乙醇溶液进行分段,得到3种六堡茶多糖LTPS-30、LTPS-50和LTPS-70,并分析了其化学组成、分子量分布等理化性质;以自由基清除法(ABTS)和铁离子还原法(FRAP)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并以Na2S2O3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探讨了它们对HUV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3种六堡茶多糖样品均为主要含有2个组分的非均一酸性多糖,平均分子量和总糖含量均为LTPS-70LTPS-50LTPS-30;而在蛋白质和总酚含量及两种抗氧化体系下的抗氧化活力均为LTPS-70LTPS-50LTPS-30,且LTPS-70表现出最强的细胞保护作用。说明茶多糖粗品经70%乙醇纯化后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针对海南省的92份鹧鸪茶种质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和氨酚比等5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鹧鸪茶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游离氨基含量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茶多酚含量;咖啡碱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氨酚比。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7.70%,能够反映5个品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各种质在5个品质性状上的差异,对92份鹧鸪茶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第Ⅰ、Ⅱ、Ⅲ类3个类群,第Ⅲ类群综合表现最好,抗氧化的保健功效突出,且咖啡碱含量最低,可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本研究结果可为鹧鸪茶的开发利用以及优良无性品系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常见15个茶树品种迎霜、白叶一号、福云6号、梅占、福鼎大白、金玫瑰、佛手、乌牛早、金牡丹、紫牡丹、九龙袍、黄观音、龙井、丹桂、紫玫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蒽酮-浓硫酸法、浓酸水解定糖法、浓硫酸法对同一地区不同品种茶叶中的多糖、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茶多糖含量在2.27%3.36%之间.最低为迎霜,...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辣木多糖的酶促提取工艺和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选择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辣木多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差异。4种因素对辣木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建立辣木多糖提取率(Y)与纤维素酶用量(X1)、提取温度(X2)、提取时间(X3)、液料比(X4)的二次正交回归模型:Y=18.6602+0.8134X1+0.7572X2–0.4312X3+0.6909X4–0.5181X12–0.4935X22–0.6277X42,该模型拟合度好,4个因素均对多糖提取率有显著影响(p<0.05)。通过回归模型获得优化的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1.60%,提取温度53℃,提取时间68 min,液料比52∶1,在此条件下辣木多糖提取率为19.83%,实际值与预测值一致。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辣木根、花、嫩叶、茎中均含有丰富的多糖,其中根中含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1),可进一步开发利用。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得到的辣木多糖酶促提取工艺条件准确可靠,可有效提高辣木多糖提取率并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超高压辅助提取技术是一种天然产物新型绿色高效提取技术,在保证提取效率的同时能最大限度保持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为探究超高压辅助提取技术对辣木籽多糖的提取效果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辣木籽为原料,通过超高压辅助提取技术提取辣木籽中的水溶性多糖,以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以提取压力、提取时间、料液比、粉碎度作为单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辣木籽多糖的超高压辅助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OH)的能力来分析辣木籽水溶性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辣木籽多糖最佳的超高压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100 MPa、保压时间6 min、料液比(g/mL)1:15、粉碎度100目筛,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辣木籽多糖最大提取得率为0.346%;在测试范围内辣木籽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清除率达到50%时对应的浓度(IC50)为0.0439 g/L,但是其抗氧化能力低于相同浓度的Vc,在测试范围内清除羟自由基能力也随辣木籽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也有较好的线性关系,IC50为0.1666 g/L,其抗氧化能力与同浓度的Vc较接近,辣木籽多糖的总抗氧化能力为0.0482 mmol/L(以硫酸亚铁的当量浓度表示)。与热水提取方法相比,超高压辅助提取方法能够缩短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大大降低,提取效率显著提高;而且提取的辣木籽水溶性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辣木资源的综合开发及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夏季高温已成为制约绣球引种与园林应用的首要限制因子,为构建绣球品种耐热性评价体系并筛选耐热品种,本研究以8个绣球品种为材料,对其高温半致死温度(HLT50)及其高温胁迫下热害指数(HII)进行观测,通过测定44 ℃/33 ℃(昼/夜)高温胁迫6 d后的14项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原有14项指标转化为4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得到各品种的综合评价值(D值),通过聚类分析将8个绣球品种分为3个类群,耐热型包括‘花手鞠’与‘头花’;中等耐热型包括‘爱莎’‘含羞叶’‘小町’和‘纱织小姐’;不耐热型包括‘银边’与‘灵感’。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以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叶绿素(Chla+Chlb)含量、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叶绿素a/b值(Chla/Chl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相对含水量(RWC)与可溶性糖(SS)含量7个指标为变量的耐热性评价模型。此外,HLT50与HII也可作为鉴定绣球品种耐热性的可靠方法。本研究可为绣球品种在南方城乡园林中的应用推广以及耐热型绣球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辣木的营养价值及其加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木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耐受干旱和霜冻等恶劣天气,具有较强的生长抗逆性。辣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植物化学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等生理功效,极具开发潜能。目前,辣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辣木叶和辣木籽,其加工也主要通过添加辣木叶粉或辣木籽油等作为营养补充剂制备产品。本文主要综述了辣木各部位的营养价值、提取物的生理功效以及在食品和日化产品行业的加工现状,为辣木加工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思路,为辣木的深层次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推动辣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基质配比下米老排组培苗移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基质配比对组培苗移植效果的影响,以黄心土和泥炭土为基质,按照体积比设置5种基质配比处理,即T1(100%黄心土)、T2(80%黄心土+20%泥炭土)、T3(60%黄心土+40%泥炭土)、T4(40%黄心土+60%泥炭土)和T5(20%黄心土+80%泥炭土),分析不同基质处理对米老排组培苗移植成活率、生长量和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T1和T3处理有利于提高米老排组培苗移植后成活率,移植1个月的苗木成活率以T1最高(83.33%),T3次之(81.11%);随着泥炭土比例的增加,米老排组培苗的株高、叶片数、地径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并在T3时达到峰值,移植6个月的株高、叶数与地径分别为30.93 cm、8.1片和5.04 mm,均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P<0.01),分别是T1的2.11、1.82和1.67倍;6个月的苗木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大小均为:T3>T4>T5>T2>T1,T3的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分别为T1的8.51和5.56倍;T3的苗木质量指数达到了1.13,显著高于T5、T2和T1P<0.05)。60%黄心土+40%泥炭的混合基质是米老排组培苗移植的理想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6.
以物化性质为指标,将工夫红茶超微粉碎成平均粒度为26.116、9.612、4.338、3.742、3.328μm的超微红茶粉,探究超微粉碎对其物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红茶粉粒度减小,堆密度、膨胀力和持水能力变小,休止角和滑角逐渐增大,茶粉流动性变差;色度的L值和b值逐渐增大,表明超微粉碎对工夫红茶色泽有提升作用。内含成分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超微红茶粉粒度减小,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及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提高,但是茶多酚、茶色素和粗纤维的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推测其原因在于超微粉碎破坏了茶叶中以纤维素为主体的细胞壁结构,粗纤维受到破坏,从而内含成分更容易暴露出来,而多酚类物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因此茶多酚和茶色素的含量才会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镁营养对苦瓜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砂培的方式,以‘翠玉’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镁素浓度(0、20、40、80、160 mg/L)处理下对苦瓜生长特性(叶片和根系形态、光合色素含量、碳氮代谢、生物量积累)和生理响应(渗透调节、膜伤害和抗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镁浓度为20~80 mg/L时可以降低苦瓜叶片膜伤害,增加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光合色素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强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降低叶片丙二醛(MDA)、脯氨酸(Pro)、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及细胞膜透性,促进根系活力、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积累。其中,40 mg/L镁处理对苦瓜的生长发育增效最明显,而缺镁(0 mg/L)和过量镁(160 mg/L)胁迫下,苦瓜叶片产生膜脂过氧化伤害、主根变短、侧根减少,苦瓜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缺镁比镁过量的抑制作用更强。综上所述,缺镁和过量镁抑制苦瓜生长,而适量增施镁可有效提高苦瓜的生理活性,增强苦瓜抗逆性,促进苦瓜生长,40 mg/L为苦瓜栽培最适宜施镁浓度。  相似文献   

18.
陈宇宏  高颖  韩震  尹军峰 《茶叶科学》2022,42(5):705-716
茶皂素是一类在山茶科植物种子中含量丰富且具有特异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但不同种质茶叶籽中皂素含量及组成尚不清晰。以浙江省同一地区采集的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为试验材料,对茶叶籽的基本特征、皂素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百粒质量、壳仁比、皂素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皂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0.82%~48.16%和16.93%~31.82%,其中黄观音的茶叶籽皂素含量最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同时检测出68种茶叶籽皂素单体,其中Theasaponin E1的峰相对强度最大。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21个品种(系)的茶叶籽以树型为依据被明显地划分为2组,组间差异单体物质有21种。结合相关性分析,高积累的Theasaponin E12、Camelliasaponin B1/B2、Theasaponin A5/A6、Camelliasaponin C1/C2和Assamsaponin G可能是灌木型种质资源有别于小乔木型、乔木型种质资源的重要特征物质。研究结果为生产茶叶籽皂素原料的选择和高值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咖啡果皮为原料,对其进行传统粉碎和超微粉碎,分别得到不同粒度的咖啡果皮粉。通过测定不同粒度粉体的持水性、膨胀性、持油性、溶解性和阳离子交换能力表明,随着粒度的减小,粉体的物理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膨胀性和溶解性显著增加,分别从3.86 mL/g增加到6.14 mL/g、13.23%增加到44.50%;通过测定不同粒度粉体的吸附性能表明,随着粒度的减小,粉体对葡萄糖、胆固醇和亚硝酸盐的吸附能力增强,且超微粉与传统粉间差异显著,超微粉对三者的吸附能力分别为42.42 mg/g、29.34 mg/g、224.56 μg/g,吸附率分别为63.04%、67.38%、75.91%;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能显著降低粉体粒度,但对粉体结构组成无显著改变。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微粉碎能赋予咖啡果皮更好的加工和功能特性,下一步可考虑作为新的食品加工配料资源,提高咖啡副产物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石碌含笑二年生嫁接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其光合参数特征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其固碳释氧量进行估算,综合评价其适应性及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石碌含笑的四季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并非呈现单一的双峰。1月、4月、7月的变化曲线为双峰型,10月为单峰型。石碌含笑不同月份Pn日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10月>7月>4月>1月。其生长旺盛期在10月,石碌含笑在大气温度较低和光强较弱的秋季反而有更高的光合速率。石碌含笑的光补偿点低而光饱和点较高,说明能够适应不同的光照环境,在强光环境和弱光环境都有较强的光能利用能力。石碌含笑全年日均净固碳量为10.07 g/(m 2·d),拥有较强固碳能力。石碌含笑对强弱光均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在华南地区炎热气候条件下也具有“午休”的适应性自我调节机制,并且拥有较强的碳汇能力,兼具良好的景观效益与优良的生态效益,因此适合在华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