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高产稳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会伟  胡琳  郭瑞  高崇  董海滨  赵明忠 《种子》2021,(3):132-135
依据2015-2018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及2015-2016年度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品种大区展示试验数据,分析了郑麦1860高产稳产特性。结果表明,两年区域试验郑麦1860平均产量8457.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19%,差异极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356.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21%,增产点率100%;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设置的5省13个试验点中,平均产量8296.7 kg·hm-2,排第一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高稳系数(85.49%)比对照约高5个百分点。表明小麦品种郑麦1860高产稳产性突出。同时,以2017-2018年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数据为依据,进行了郑麦1860的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产上可适当增加群体提高有效穗数来进一步发掘郑麦1860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6~2008年全国糜子(糯性)区域试验产量汇总资料,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对黍子新品种晋黍8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晋黍8号3年平均产量3167.3kg/hm2,较对照冀承黍1号增产11.04%,具有较高的丰产性。其稳产性、适应性也明显优于对照,是适宜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王瑞霞  李伟峰  杨光宇  高树广  张春花  徐东阳  秦速滑 《种子》2019,(10):124-126,F0004
根据2014—2015年河南省区域试验产量结果汇总资料,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及回归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周10J5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2014—2015年区域试验中,周10J5两年平均产量1488.45kg·hm^-2,较对照(豫芝4号)增产12.89%,具有较高的丰产性;其变异系数较小,高稳系数值较高,回归系数小于1接近于1。综合表明:周10J5是一个产量高、丰产性和稳产性均好,适应范围广的品种,适宜在河南及相似生态区域大面积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3—2015年山西省中晚熟马铃薯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汇总资料,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对马铃薯新品种晋薯27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晋薯27号在2013—2014年连续2年山西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3 140.11kg/hm2,较对照(晋薯16号)增产17.1%,在2015年山西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0 989.42kg/hm2,较对照(晋薯16号)增产15.81%,具有较高的丰产性;变异系数较低,高稳系数值高,回归系数接近于1,多种分析方法均证明,晋薯27号是一个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较好的马铃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金玉579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选育的适宜西南山区种植的高产、广适、优质、综合抗性好的玉米杂交种。2015—2016年贵州省区试平均产量为10 221 kg·hm-2,比对照增产7.02%,2年分别比对照增产(黔单16号) 5.66%和8.41%;云南省中海拔区试平均产量11 776.5 kg·hm-2,较对照增产15.2%,2年分别比对照(海禾2号)增产11.9%和18.8%。生产试验贵州平均产量9 087 kg·hm-2,较对照增产8.61%;云南平均产量10 354.5 kg·hm-2,较对照增产20.7%,增产点率100.0%。2017年分别通过贵州省和云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黔审玉2017003号和滇审玉2017022号。另外,在湖南省已成功引种,其公告号为(湘)引种2017第2号。说明该品种在西南山区玉米主产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驻玉216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与河南驻研种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联合选育的玉米杂交种,组合为9058 by×驻16。该品种2014—2015年参加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2年的平均产量10 293.0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9%;在2016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9 391.5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1.0%。表现籽粒品质优、高产稳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高产多抗广适性小麦新品种烟农173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以2012—2015 年度山东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结果为依据,分析了‘烟农173’和对照‘济麦22’在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采用区域试验中常用的高稳系数法(HSC)和变异系数法(CV)2种方法测定品种的高产稳产性。结果表明:‘烟农173’试验平均产量为8894.6 kg/hm2,较对照增产5.6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高稳系数和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11.08 和7.33,均低于对照的16.22 和7.74,具有高产与稳产的双重性;籽粒角质、商品性好、中筋品质优。‘烟农173’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个种植前景广阔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食用向日葵新品种SH 338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向日葵新品种SH 338是以雄性不育系TA 002为母本、恢复系R 08-4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SH 338具有籽粒饱满、外观商品性好、品质优良、丰产性好、耐旱耐盐碱、抗病性强、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2012年品种比较试验6点次平均产量3 761.4 kg·hm-2,比对照X 3939平均增产10.7%。2013—2014年甘肃省向日葵品种多点试验,平均产量3 934.5 kg·hm-2,比对照LD 5009增产7.5%;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054.5 kg·hm-2,较对照LD 5009增产率为8.5%。2015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认定编号:甘认葵2015010),适宜在甘肃酒泉、民勤、白银、天水、环县等同类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依据 2018-2021 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汇总数据,采用高稳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分析濮麦 116 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并采用 AMMI 模型和 GGE 双标图剖析了濮麦 116 在多环境试验中的品种特性。结果表明,2 年区域试验中濮麦 116 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周麦 18、百农 207 极显著增产 5.34%、7.59% ;2 年区域试验平均高稳系数比对照周麦 18、百农 207 分别高 4.96 个、6.69 个百分点,平均变异系数(8.74%)略低于对照。生产试验中濮麦 116 平均产量比对照周麦 18 极显著增产 6.97%,居同组第 1 位;高稳系数比对照高 5.08 个百分点,变异系数与对照相当。AMMI 模型和 GGE 双标图分析结果显示,濮麦 116 品种特性最优,稳定性居中上水平。综合分析得出,濮麦 116 平均产量较高,高稳系数大、变异系数小,丰产和稳产性优势明显,稳定性居中上水平。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濮麦 116 产量三要素中有效穗数变异系数最大,且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大田生产中可通过调整播量和选择适宜的种植管理方式扩群体、提穗数,进一步发掘濮麦 116 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0.
早熟藜麦新品种条藜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藜2号(大白藜)是甘肃条山农林科学研究所系统选育而成早熟藜麦新品种,于2016年通过甘肃省认定。在2015年进行的多点生产试验中,条藜2号5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2 994.0 kg·hm-2,比对照增产13.3%。该品种2016年和2017年平均产量分别为2 921.6 kg·hm-2和2 994.5 kg·hm-2,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产特性。条藜2号为早熟白藜品种,生育期110~115 d,株高121~156 cm。籽粒为乳白色圆形药片状,千粒重3.9~4.6 g。籽粒粗蛋白含量为14.84%~17.16%,赖氨酸含量为0.43%~0.61%,品质优。条藜2号在田间表现为中抗霜霉病,综合抗病能力较强。条藜2号植株抗倒伏,适应性广,适宜在甘肃省天祝、山丹、景泰等海拔1 600 m以上同类型的生态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1.
宁春50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用品种鉴定、品比试验、区试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大面积生产示范、农田生产等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对该品种进行了产量形成及稳定性分析,以期为当前高产小麦育种栽培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宁春50号较对照宁春4号表现出了较高的产量;宁春50号稳定性与宁春4号相当,在2007年区试中宁春50号丰产稳产性都高于宁春4号,在稳定性产量上还有提高的潜力;在不同区域条件下,宁春50号和宁春4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变化幅度基本一致,变化幅度最大的为穗粒数,千粒重次之,穗数最低;宁春5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平均值较宁春4号都高,表明宁春50号具有较好的遗传特性,增产潜力明显;产量达到8 000 kg/hm2以上,平均穗数达到669.8×10 4穗/hm2,平均穗粒数为30.9粒/穗,千粒重为42.8 g,在5 000 kg/hm2到1 000 kg/hm2产量水平变化过程中,穗数、千粒重都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宁春50号产量增加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34,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稳粒数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宁春50号增产要提高穗数和千粒重,并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时期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粳稻品种农大3号为材料,利用盆栽的方式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水势),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时期干旱胁迫都会导致减产,孕穗中期、后期减产幅度最大,其次是分蘖中期、前期。分蘖后期(无效分蘖期)干旱虽然穗粒数有所增加,但是祢补不了由于穗数下降造成的产量损失,出穗前各阶段干旱胁迫的减产幅度大于出穗后各阶段。分蘖期干旱使单穴有效穗数减少,孕穗期干旱穗粒数减少;孕穗期、产量形成期(出穗—乳熟期)干旱千粒重、成熟粒率降低;孕穗中期干旱结实率下降,混合千粒重降低。干旱胁迫条件下,提高单穗平均粒数和混合千粒重有助于提高产量,提高饱满千粒重和混合千粒重有助于提高成熟粒率。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表明,新稻10号具有稳产性好,株叶形态结构合理,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籽粒饱满,米质优,成熟落黄好等特点。在沿黄稻区种植比当地当家品种豫粳6号早熟12~14d。要获得高产,在栽培上应主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兼顾千粒重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14.
开农41号花生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年、2003年河南省夏播花生区域试验结果,通过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时开农41号和对照豫花6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开农41号是一个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plant density for maximum yield in Japan is usually from 16 to 25 plants m−2.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especially node number between square- and zigzag- (an equilateral triangle-planting pattern or plants in the row offset from each other) planting patterns within a range of plant populations (16, 20 and 25 plants m−2).
Field experiments with cultivar Enrei (Maturity Group VII) were conducted in the field at Niigata University on a loamy sand soil in 1991, 1992 and 1993.
Yield increased as density decreased in 1991 and as density increased in 1992 and 1993. This result seemed to be due to 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s during seed filling in 1991. Yield tended to be higher in zigzag- than in square-planting patterns except at 20 plants m−2. Seed number m−2 due to increased yield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branch node number. The yield increase was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total node number, especially branch node number m−2 (about 60 % contribution at 16 plants m−2 and about 40 % contribution at 25 plants m−2).  相似文献   

16.
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大春  龚继满 《种子科技》2005,23(6):349-350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1个玉米单交种的6个数量性状与籽粒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单交种的产量与各产量性状关联度的大小顺序为: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百粒重>结实长>粒行数.目的是为高产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Useful light interception during reproductive stag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soybean ( Glycine max (L.) Merr.) dry matter produc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ight utilization in the canopy for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in the case of arranging branch direction to row direction with flat type (1/2 phyllotaxy) soybean. The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field at Niigata University on a loamy sand soil at 25, 16 and 9 plants m−2 in 1994, 1995 and 1996, using cultivar 'Miyagishirome' (Maturity Group VII or VIII, phyllotaxy 1/2; branches develop flatly) with treatments so that branches developed at right angles direction (Type R) and in a parallel direction (Type P)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row.
Total dry weight (TDW) was greater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A higher leaf area index (LAI) was shown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in each plant density among the three years. More light penetrated into the canopy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Higher TDW and LAI were produced by effective light interception at the canopy of Type R.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were greater in higher than lower density and tended to be greater in Type R than in Type P. Increased yield depend on seed, pod and node number m−2. The increase of yield components in Type R was suggested to be due to favorable light condition in the canopy, compared with Type P.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揭示玉米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同时分析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 研究 13个玉米新组合的穗长、 穗行数、 秃尖、 单穗粒重、 百粒重、 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数是穗行数(0.293)和单穗粒重(0.304),均达显著水平。可见, 提高穗行数和单穗粒重, 同时降低秃尖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GS豫麦21号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子敬  赵虹 《种子》1998,(2):24-26
利用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试和河南省区试、生产示范资料,对GS豫麦21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呆在明:GS豫麦21号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等优良特性,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次之,有效穗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高产栽培上应在兼顾667m2成穗(40万上下)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等性状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 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对于育种上探讨以改良大豆粒荚性状为途径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