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茎腐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影响河南省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介绍了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的病原、症状和发病规律,分析了其发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立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264-266
5种种衣剂防治玉米茎基腐病、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Lamardor400FS、Baytan Plus200FS、立克秀60FS对玉米茎基腐病和丝黑穗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72.3%~94.0%;卫福400FS和满适金35FS种子对玉米茎基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76.2%~80.0%,而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效果较差。各药剂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玉米产量的提高,穗腐病和茎腐病在我国发生日益严重,而这与镰孢菌引起的穗腐病和茎腐病的病原学关系密切,通常认为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是两种病害的共同病原菌,穗腐病的发生又与茎腐病发生有一定关系,两种病害防治难度均较大,所以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真菌病害,该病害在中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如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的改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生产中使用的高抗茎腐病的玉米品种不多等因素,致使田间病原菌数量增加,中国玉米茎腐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针对玉米茎腐病危害逐年加重的现状,笔者系统综述了玉米茎腐病致病菌、发病症状表现、病情分级标准、病害侵染规律、抗性鉴定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了玉米茎腐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来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0):130-134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真菌病害,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如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的改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生产中使用的高抗茎腐病的玉米品种不多等因素,致使田间病原菌数量增加,我国玉米茎腐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针对玉米茎腐病危害逐年加重的现状,本文系统综述了玉米茎腐病致病菌、发病症状表现、病情分级标准、病害侵染规律、抗性鉴定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了玉米茎腐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完了夏玉米蚜虫、粗缩病、玉米螟、茎腐病等几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玉米茎腐病与品种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振华 《种子》1997,(4):41-44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玉米茎腐病的危害,玉米茎腐病的症状特点及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分布,讨论了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性,抗性遗传及影响抗性的环境因素,提出了玉米抗茎腐病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钱思平 《种子世界》2021,(10):0063-0065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的关键。针对玉米丝黑穗病与顶腐病两大常见病害,要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防治效果,促进优质高产实现。本文对玉米丝黑穗病与顶腐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就相应防治技术展开探讨,以期能为当地玉米种植的科学化、高效化发展提供些许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变化,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已由常年的偶发性病害,上升为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一旦发生即发展迅速,危害重,发生后轻者减产10%~30%,重者达50%以上。玉米茎腐病又称茎基腐病,成株期茎基部腐烂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现将其发生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病害症状。该病是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发生症状类型较多,田间常见的是软腐型和晚枯型两种,软腐型早于  相似文献   

10.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晚枯病.玉米茎腐病已成为聊城地区玉米种植的首要病害,严重威胁当地的玉米生产,应当引起农业部门、种子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茎腐病的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的施氮模式和种植密度对西南夏玉米产量形成及茎腐病和穗粒腐病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2个施氮模式(CNP:传统施氮模式; RDNP:氮肥减量间隔穴深施模式)和3个密度(D1:习惯稀植5.25万株/hm~2;D2:密植6.75万株/hm~2;D3:密植8.25万株/hm~2),分析不同施氮模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探明影响玉米机收质量的茎腐病和穗粒腐病发病规律。结果表明,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是RDNP下的氮肥偏生产力比CNP提高了33.7%;RDNP通过缓解花后净光合速率(Pn)、叶片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的衰减幅度,弥补花前形成穗粒数不足,从而使其干物质总量和产量稳定不变;RDNP下的玉米茎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较CNP下降了4.8百分点和26.8%,而对穗粒腐病的发病率影响不显著。密植D2和D3较稀植D1均可显著增产,但D3持续增产幅度下降明显,同时D3下的玉米茎腐病和穗粒腐病发病严重,而D2和D1下的发病轻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施氮模式RDNP与适度密植D2处理在氮肥减量的同时可提高玉米单产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效控制玉米茎腐病和穗粒腐病,降低植株倒折风险,为西南夏玉米实现绿色增产和利于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结合实地调查介绍了小麦茎基腐病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和发病症状,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面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玉米土传病害的主要特点是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种子萌动后到出苗乃至整个生育期均可以通过植株的根系进行侵染,可分为苗期病害、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的苗期症状表现也归为苗期病害,因此玉米苗期病害的防治是玉米土传病害防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时文明  刘吉运 《种子科技》2023,(22):112-114
介绍了小麦茎基腐病的相关内容,分析了现阶段菏泽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原因,探讨了菏泽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小麦种植技术,通过科学管理田间、适时播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小麦种植生产水平,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收益。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3—2016年, 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在1213份玉米种质中, 鉴定出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 占鉴定总数的17.1%, 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抗性材料159份, 占鉴定材料数的13.1%, 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 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 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 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6.
针对辽宁省玉米生产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玉米茎腐病问题,利用当地36个品种,通过设置5个播期、4个施肥量、4~6个种植密度,研究播期、种植密度、施肥量时茎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越早茎腐病发病越重,不同品种对播期的反应程度不同;增施肥料、增加密度对茎腐病发病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7-2019年调查了辽宁春玉米产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主要病害发生为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还田旋耕栽培模式相比,秸秆覆盖还田后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为害最重,茎腐病发病率增加68.77%,穗腐病发病率增加20.01%,大斑病病情指数增加39.54%;秸秆碎混旋耕还田后茎腐病发病率增加48.20%,大斑病病情指数增加16.84%;秸秆田外堆置腐解后深翻还田可有效降低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茎腐病发病率降低41.66%,穗腐病发病率降低30.00%;秸秆还田配套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主要病害发生为害有一定的叠加影响,免耕栽培会加剧病害发生,而深翻栽培可降低病害发生。由此可见,秸秆直接还田,特别是覆盖还田会加重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为害,而秸秆经充分腐解处理后再还田能有效降低玉米主要病害,尤其茎腐病和穗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曹定计 《种子科技》2019,(2):103-103,106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湖北地区有着非常广泛的种植,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时常会伴发一些病害,给玉米产量造成很大影响。玉米茎腐病是一种玉米生长发育期的严重病害,同时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为此,加强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文卿  史继冉 《种子科技》2024,(3):116-118+160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确保国家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为受到栽培管理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些年小麦出现茎基腐病的概率逐渐增加。基于此,分析了小麦茎基腐病逐年严重的原因,从病原菌、发病特点、症状、防治等方面阐述了小麦茎基腐病,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种子》2020,(5)
对从黄改系人工合成群体中新选的2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抗茎腐病和瘤黑粉病鉴定,并对其进行配合力分析以及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自交系H 7,H 9,H 12,H 13,H 19抗瘤黑粉病和茎腐病;H 9在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出籽率和产量上一般配合力较高;郑58×H 10产量特殊配合力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