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偃丰29是偃师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周麦22为母本、烟农19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多穗型、抗病、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10009)。2018—2019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试,14点汇总,14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9 163.5 kg/hm~2,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8.3%。2019—2020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试验,15点汇总,15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7 965.0 kg/ hm~2,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7.8%。2019—2020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生产试验,16点汇总,16点增产,平均产量8 640.0 kg/hm~2,增产点率100%,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6.7%。  相似文献   

2.
豫农416是河南农业大学利用豫麦49为母本(豫麦21/豫麦35),F1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多年定向选择选育而成的超级小麦新品种。在2007~2008年河南省区试中平均产量为7 846.5 kg/hm2和7 987.5 kg/hm2,分别较对照豫麦49和周麦18增产5.96%和3.19%;2009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河南及临近省份相近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优质强筋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郑麦37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郑麦379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两年河南省冬水组区试中产量较河南省小麦生产大面积推广的对照品种周麦18号平均增产2.0%;河南省冬水组生产试验中汇总11个点,全部增产,平均较对照周麦18号增产4.3%。丰产性较优,年际间和地点间稳产性较好。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  相似文献   

4.
豫农416是以豫麦49为母本、以豫麦21/豫麦35的F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 846.5kg/hm~2和7 987.5kg/hm~2,分别比对照豫麦49和周麦18增产5.96%和3.1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625.0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居参试品种首位.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9001,其特点是超高产、优质、广适,适宜河南及相临省份相近小麦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豫农416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06-2007、2007-2008年度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846.5kg/hm2和7987.5 kg/hm2,分别较对照豫麦49和周麦18增产5.96%和3.19%;在2008-2009年度河南省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9001。该品种适宜河南及相临省份相近小麦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新麦18由新乡市农科所育成。2002年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河南省南阳盆地组、河南省信阳稻麦两熟组区试,3组试验产量均获得第一,分别比对照增产10.9%、9.7%、15.2%,2003年参加国家、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区试和生产试验,增产显著,并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般产量7500~9000kg/hm^2。该品种半冬性、  相似文献   

7.
秦德荣  王龙  李筠  任立凯 《种子》2006,25(8):96-96
连麦2号(9791)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鉴94(73)×鲁麦21为亲本配组,经系普法选育,于2002年育成的高产优质专用型小麦新品种。2005年9月同时通过国家(国审麦2005004)和江苏省(苏审麦200504)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该品种已获国家品种权保护,品种权申请号为20040372.9,公告号为CNA 001777 E。1特征特性1.1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15点汇总,平均单产548.0 kg/667 m2,比优质对照藁8901增产7.83%,达极显著水平,比丰产对照豫麦49号增产1.25%,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继续参加试验,16点汇总,平均单产506.5 kg/667 m2,…  相似文献   

8.
1品种来源濮麦9号系濮阳农科所1994年用徐州174×内乡183的F1代作母本,豫麦24号作父本复合杂交,经多年单株选择,于2000年选育而成。2004年河南省审定(审定号为:豫审麦2004009);2005年国家审定(审定号为:国审麦2005012)。2产量表现2002~2005年参加河南省、国家区试及生产试验,获得5个产量第一位。2002~2003年度参加河南省超高产区试,平均亩产518.4kg,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5.02%,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03~2004年度参加河南省区试,平均亩产592.6kg,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12.06%,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平均…  相似文献   

9.
方思霞  李新平 《种子科技》2000,18(3):179-179
豫麦 51号由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以周 84 2 5B为母本、豫麦 17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连续 6年定向选择育成。 1998年 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99年被农业部定为重点示范品种 ,并获河南省第十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奖。1 产量表现1.1 河南省及江苏省区试结果 :1996年参加河南省南部区试 ,南阳组平均单产 4 4 4.3kg/ 6 6 7m2 ,较对照豫麦 17号增产 14 .9% ,居第一位。 1997年在河南北中部高肥水组区试中 ,11处平均单产 4 83.2 kg/6 6 7m2 ,较对照品种豫麦 18号增产 3.9% ,居第一位。1998年同时参加河南省中北部区试和生产…  相似文献   

10.
信粳糯631是以皖稻68为母本、信粳64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4年参加河南省豫南粳稻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8910.0kg,比对照郑稻18号增产15.5%,达极显著水平;2015年续试,平均产量9829.5kg,比对照9优418增产3.8%。2016年参加河南省豫南粳稻品种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9034.5kg,比对照9优418增产3.8%。2014-2015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最高为6.25,感纹枯病,对白叶枯病最高为5级。出糙率83.6%、直链淀粉含量1.6、胶稠度100mm等品质指标达优质一级米标准。201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17001)。  相似文献   

11.
<正>小麦审定编号:国审麦014001品种名称:淮麦33申请者: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育种者: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烟农19/郑麦991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8d,与对照周麦18熟期相当。穗数580.5万穗/hm2,穗粒数36.7粒/穗,千粒重39.2g。产量表现:2014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934kg/hm2,比周麦18号增产  相似文献   

12.
赵秀琴  辛泽毓  汪大伟  刘万代 《种子》2020,(2):128-130,F0002
豫农516是以豫农416为母本、(周麦16/偃展4110)F 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8075 kg·hm^-2和7571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11.3%和12.3%,分别居参试品种第1位和第3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656 kg·hm^-2,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0%,居参试品种第2位。2019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90036),其特点是高产、早熟和稳产,适宜河南及相临省份相近小麦生态区中晚茬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选育适于江苏淮北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2001年以‘烟农19’和‘郑州991’进行杂交,用系谱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淮麦33’,2013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麦201305),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4001)。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结果:2010—2012年江苏省淮北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977.90 kg/h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6.28%;2012—2013年江苏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48.95 kg/hm2,比对照‘淮麦20’增产5.96%,居参试品种第1位。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结果:2011—2013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563.3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6.83%,增产差异极显著,增产点率94.10%,均值变异系数10.11%,适应度82.34%。2013—2014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34.00 kg/hm2,比对照增产6.13%,居该组试验品种第1位,增产点率100%。通过多年多点区域试验表明:‘淮麦33’株型理想、产量潜力高,对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害、逆害具有良好的抗(耐)性,尤其是2010年、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2013年倒春寒严重发生的情况下,稳产性突出。  相似文献   

14.
安麦1241在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安麦1241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不同地市的14个试点种植,通过对安麦1241在不同试点的产量、农艺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安麦1241的品种潜力,进而为品种审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安麦1241在各试点的产量主要分布在7900~8900kg/hm2之间,平均产量8040.9kg/hm2,较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3.8%,增产点率达到64.3%;安麦1241生育期适中,属于中低秆小麦品种,具有较强的分蘖力和较高的成穗率,容重分级二级品质,平均黑胚率0.5%,具有较好的商品特征,适合在黄淮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皖宿0891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以淮麦30与皖麦50号杂交的F1为母本、烟农19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83。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高矮适中,产量三要素协调,具有高产、稳产、抗逆、广适等特点,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中水肥早中茬地种植。2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4.2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5.1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68.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6%。  相似文献   

16.
焦麦2号是焦作农业科学研究所1995年用D259/9130的F1为母本,以临汾720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豫审麦2004016.焦麦2号在历年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均较对照豫麦18增产.2001-2003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较对照增产2.99%,居试验第2位.2002-2003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良种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3.92%,居试验第2位.  相似文献   

17.
高产优质特色黑色花生新品种黔花生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21,(6)
黔花生7号是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引进黑皮花生(中间材料),经单株选择、株系选择、集团选择而成的高产优质特色黑色花生新品种。该品种2012—2013年参加贵州省花生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产量3 711.15 kg·hm~(-2),比对照增产1.85%, 2014年生产试验中,3点均增产,平均产量4 527.9 kg·hm~(-2),比对照增产13.38%。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蛋白质含量28.22%。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油2016003号),名称为黔花生7号。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配套栽培技术要点和适宜推广范围。  相似文献   

18.
国审小麦新品种"阜麦93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麦936是安徽省阜阳市农科所于1993年以(皖麦20×冀麦5418)F1为母本,内乡184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5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本所品系比较试验,平均单产8190kg/hm2,比对照皖麦30增产9·8%,居参试品种(系)第1位。2001~2002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预备试验,其综合性状表现突出,被升级参加区域试验。2002~2003年(大灾年)在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中16点汇总,11点增产,平均单产6797kg/h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3·74%,居14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2003~2004年在黄淮南片春水优质组区试中,16…  相似文献   

19.
开麦20是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用矮开79为母本、开麦14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矮秆抗倒,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生育期适中等特点。在2007-2009年河南省小麦区试中,每hm^2平均产量7482.00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15%;在2009-2010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7278.00kg,比对照增产6.80%。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1006。  相似文献   

20.
夏国军 《中国种业》2017,(11):61-62
沃德麦365以周麦22为母本,与父本CI18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保留了母本高产、抗病、抗干热风的优良特性,比周麦22早熟,更抗病。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70011。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841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326.4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78%。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