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南京的公共绿地植物景观构成加以调查研究,选取南京城区具有代表性的4处样地、共35个样点,检测记录样点温度、湿度、PM2.5等环境质量指标,分析城市绿地调节温度、增加湿度、消减大气颗粒物等生态效应与局部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城市绿地与局部环境相互作用。(1)在调节温度方面,绿地对局部环境具有夏季降温、冬季保温的作用,背景环境和植被状况影响绿地调温功能及效益;(2)在增加湿度方面,绿地对局部环境具有明显的增湿作用,背景环境和植被状况影响绿地增湿功能及效益;(3)在消减大气颗粒物方面,城市绿地能有效净化局部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环境和植被状况影响绿地净化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地能改善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对天津市水上公园林内、林外气象因子进行了连续同步测定,定量研究了林分调节城市小气候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量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外比林内高出近3倍。2)降雨量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内占林外降雨量的67%。3)冬季风速一般高于夏季,林内相比于林外可消减风速27%~73%,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北风。4)林内与林外相比,在夏季,林分起到降温保湿的作用;在秋冬季,林分起到保温降湿的作用。5)土壤温度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林分改善城市小气候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地小气候逐渐成为当代城市环境研究的重点,厘清城市小气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其建设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CiteSpace软件简要分析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23篇有关城市绿地小气候的文献,系统总结了城市绿地小气候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小气候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扩大,由单一的市政绿地向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广场等多类型的城市绿地转变;风景园林学科逐渐成为城市绿地小气候研究的主力军;城市绿地小气候研究越来越重视人在夏季城市绿地小气候中的感受,与人体舒适度之间的联系加强。  相似文献   

4.
以高绿地率的重庆市龙湖西苑居住片区为调查对象,测试其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指标,以建筑离散度为切入点,重点研究绿化和建筑布局形式对重庆市高绿地率居住区夏季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化率与居住区热环境指标相关性不大;建筑离散度对高绿地率居住区夏季日均温有一定影响,建筑离散度越低,建筑越集约,居住区夏季建筑周围温度越低;建筑离散度高的居住区能有效增加夏季风速;不同布局形式的居住区人体舒适度存在差异,呈现为片块式向心式围合式,围合式布局形式的居住小区夏季小气候最为舒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在黑龙江黑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五大连池风景区分站(以下简称景区分站)采用连续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测定蒙古栎林内、林外气象因子动态变化分析其差异特征,旨在揭示森林内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及森林对小气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5月、8月和11月四个月份的观测数据,分别从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主要气象因子来探讨森林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结果:(1)林内、林外月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外温度月均值均高于林内,8月温度最高,1月温度最低;(2)林内外月均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内湿度月均值均高于林外,8月湿度最高,5月湿度最低;(3)林外太阳辐射强度月均值始终高于林内,5月太阳辐射最高,1月太阳辐射最低;(4)林外风速月均值远高于林内,5月风速最高,1月风速最低。森林可以通过调节小气候具有优化环境的多重功能。结论:由于森林树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可以显著降低林内温度。太阳辐射穿透树木冠层进入林内,冠层的枝条和叶片对太阳辐射都有一定程度的阻挡,使得林内太阳辐射明显低于林外。森林树冠对风能够起到显著的阻挡作用,从而使得林外风速明显高于林内。而森林林冠层对地面进行覆盖,使林内比林外保持了较高的湿度,因而林内湿度又显著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6.
银杏复合系统小气候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种不同银杏复合经营模式中林内小气候日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光照强度、林内温度和土壤表层温度随着林分的郁闭程度和林分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而林内相对湿度却相对上升;(2)银杏复合经营与纯种农作物相比,小气候效应明显,而与纯林相比相差不大;(3)影响小气候的主导因子是光照强度和林内温度;(4)在5种模式中,15年生的银杏果用园+桑树模式具有更为稳定和适宜的小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黄河下游河岸带不同植被覆盖进行小气候特征的观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4个植被覆盖类型的风速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植被减风效果存在垂向差异,高度20cm〉高度80cm〉高度150cm;植被类型不同,其降低风速效果差别明显,整体趋势是杨树林地〉柽柳灌木林〉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8.
植被覆盖时空序列特征体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数据、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了1999~2019年秦岭地区NDVI、气候因子、人类活动强度的年际时空变化特征;NDVI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NDVI变化主要驱动力及各影响因子间的协同性。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NDVI年际变化逐年递增,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的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日照强度呈下降趋势。NDVI与气候因子在时间序列中变化趋势显著性降低,空间序列中区域化特征明显;(2)人类活动强度指数显著下降,与NDVI呈极显著负相关,秦岭地区人类干预活动逐年递减;(3)秦岭地区NDVI与各影响因子相关性顺序依次为:人类活动指数>风速>日照强度>降水>温度>相对湿度;(4)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协同性,温度与降水的协同作用对NDVI影响最大,日照强度与风速的协同作用对NDVI影响最小;(5)长时间序列数据的非平稳性和非线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导致气候因子与NDV...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东沙窝沙漠区采取提前整地、压沙等方式,选用良种壮苗、蘸泥浆、覆沙、平茬复壮、纯林改混交林等综合技术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普遍提高,小气候环境明显改善:植被区风速比旷野区降低了25.8%~32.6%;灌木固沙林在夏季降低气温10℃左右,降低地温6~10℃,冬季地面最高温度提高2~4℃。  相似文献   

10.
对西天山地区春夏季森林内外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森林内外各气象因子的差异情况,分析森林对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4-9月林内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风速相比林外总体偏低,但土壤湿度相比林外明显偏高。(2)林内外气温和土壤湿度的差异性在6-8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义乌市的绣湖公园为研究对象,实测8种群落结构绿地和1个硬质铺装对照组(CK)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研究城市公园中不同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对夏季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与温度、相对湿度显著相关(P0.05);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大乔木-草、单一大乔木3种结构的绿地对小气候调节能力最强,与其他植物群落结构之间形成显著差异(P0.05);小乔木-草结构的绿地增湿效果大于降温效果;灌-草结构虽然有一定的调节效果,但与CK的温、湿度之间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结构中大乔木在调节小气候方面起到主要作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结构的绿地应是首选绿化模式,应尽量避免灌木与草简单构成的植物结构,适当配植以草坪为代表的开放空间与密林景观形成视觉上的对比。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一茶栽培模式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安微省黄山市,于夏季对杉木一茶、板栗一茶间作园和纯茶园同步进行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相对光强、气温和土温、温度日较差、风速均随茶园内的植被覆盖度增大而减少,空气湿度则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增大。杉木一3茶、栗一茶间作园和纯茶园的相对强分别是41%、63%和100%;日平均气温是25.0、26.4和27.2℃,0cm地温日差分别是6.4、10.5和19.7℃,200cm高处平均风速分析是0.3、0.4  相似文献   

13.
《山东林业科技》2011,41(5):F0003-F0003
祥辰自动虫情测报系统将测报灯与农林小气候系统融为一体,根据测报灯及小气候系统收集的多种气候条件(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风速等)、自然条件(植被种类、植被密度等)和土壤条件(土壤水分等),可以了解总结出昆虫的活动节律。  相似文献   

14.
利用梅花五点法测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的重要7种植物群落结构在夏季减少光照强度、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等的指标,比较了不同群落结构对这3项小气候因素的调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植物群落结构对此3项小气候因素都有一定的调节效果,其中草地单层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最差,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最好。而草地单层植物群落结构在增加空气湿度方面效果明显。虽此,其与其他几种植物群落结构(除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和郁闭度0.2~0.4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处)之间差别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大青山典型森林植被小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内蒙古大青山分布广泛的油松、白桦和落叶松林为典型植被,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其小气候特征进行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期内,油松、白桦和落叶松均起到降低林内温度和减低林内风速的作用,但对湿度的调节效果不一致,其中油松林和白桦林的林内湿度分别比林外高0.58%和0.99%,落叶松林的林内湿度比林外低0.05%,为该区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对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并以空旷地为对照揭示湿地松林四季对小气候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均低于林外,最低温则相反高于林外,林内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逆温现象;(2)林内空气相对湿度高于林外,白天空气相对湿度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冠层顶部和林内下部高、中部低;(3)林内土壤温度低于林外,而林内表层土壤湿度高于林外;(4)林内风速小于林外,且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减;(5)林内蒸发量和降水量小于林外,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6)林内CO2浓度白天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则是林内下部和冠层顶部高、林内中部低。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环境已被证实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但人的感知评价需求如何影响环境发挥的健康效益仍有待深入研究。文章通过测量251名被试者的生理指标(血压、心率)和心理指标(POMS、PRS),探讨沈阳市夏季6种绿地景观对使用者的身心恢复的影响,以提高城市绿地的游憩和保健功能。结果表明:1)VR视频模拟的绿地景观对使用者的身心恢复同样具有效果;2)夏季绿地中林地对被试者的血压恢复效果最佳,水景对心率的舒缓效果最佳,近似绿化程度的环境中具有开敞特征的环境更能促进人的生理恢复;3)在各空间中被试者均呈现积极情绪增加、消极情绪减少的趋势,开敞度越高越能提升人的兴致勃勃感;4)夏季城市绿地中逃离性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属性,水景的逃离性评价最佳,城市广场可以在迷人性与兼容性维度上调动人的注意力恢复;5)人对环境的感知评价与身心恢复关系密切,偏好、安全感、植物多样性、植物有序性、层次感、自然程度及开敞程度对环境的恢复性均有积极作用。综上可知,中国北方地区夏季不同城市绿地空间在生理及感知维度上对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林业资源管理》2015,(1):106-111
基于2000—2014年的MODIS NDVI数据,应用趋势分析法对塔吉克斯坦夏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塔吉克斯坦植被覆盖区夏季平均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但线性趋势不明显;2)15年间,NDVI值较小(<0.2)和较大(>0.5)的等级区间面积波动较大,而处于中间(0.2~0.5)的等级区间面积的较为平稳;3)空间分布上,夏季中西部地区的平均NDVI高于东部地区;海拔较低的山区和地势平坦的谷地NDVI较高,高海拔的山区的NDVI相对较小;4)空间变化上,夏季NDVI升高区面积最大,降低区次之,稳定区面积最小;线性变化显著和极显著区面积较小,不显著区涵盖了95%以上的植被覆盖区;5)摸清植被覆盖的变化特征可以促进该国植被演化趋势的研究,并在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的制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为例,选取林荫型、建筑围合型、空旷广场型3类不同景观空间中的3个样点,以温度、湿度、风速作为人体舒适度指数中的影响因子,通过夏季某天14 h的连续定点监测,对3个样点的空间小气候舒适度进行对比研究,以评估夏季不同景观空间小气候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林荫型景观空间能有效降低温度,且全天温、湿度变化均较小,总体上其舒适度明显优于其他2个景观空间。在高校校园中林荫型空间更符合人体舒适度的要求,适合人群活动。在校园内进行室外活动空间设计时,可通过增加乔灌草群落的方式调节空间小气候以提高人体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在对太原市城市绿地进行分类和面积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相互对应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需求评价体系,对太原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7年太原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35.95亿元,城市绿地建设投入产出比约为1∶4。各功能评价指标中,调节小气候功能价值最大,滞尘功能价值可以忽略不计。各绿地类型中,公园绿地功能价值最低,区域绿地功能价值最高。太原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需求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提升太原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要在增加绿地面积的基础上,提升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太原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需求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提升太原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要在增加绿地面积的基础上,提升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