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俭 《科学养鱼》2006,(7):32-32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以下结合本人开展的斑节对虾健康养殖试验介绍其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自1985年以来,中国对虾养殖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1988年对虾产量达25.3万吨,其中养殖虾19.9万吨,占世界养虾量的30%,80%销往日美市场,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但是我国对虾养殖业在品种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养殖品种主要是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和东方对虾,世界性养殖品种草虾在我国养殖规模甚小,近两年才开始在广东、福建、  相似文献   

3.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关键性产业,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国的对虾养殖种类主要是以养殖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主。80年代中后期以及90年代,随着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突破,斑节对虾养殖在我国南方兴起,尤其是1992~1993年对虾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WSS)在我国暴发后,斑节对虾养殖得到迅速恢复并成为90年代我国南方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是我国近年来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养殖范围最广的品种。2000年以后,凡纳滨对虾养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推广,养殖面积以及养殖产量在我国占居主导地位,从南方的海南省到北方的辽宁省,从沿海到内陆,共有24个省市自治区养殖。但是随着对虾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对虾单产面积的不断提高,对虾养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凸显出4个安全问题,即养殖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斑节对虾是一个优良的养殖品种,在我国南方沿海开展大面积养殖斑节对虾已有数年。近2~3年来,由于各种虾病的危害,至使养殖生产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为了走出困境,使斑节对虾养殖能够顺利进行,笔者根据自己的养殖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总结出养殖斑节对虾的新方法。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5.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少数优良养殖对虾品种之一,自1988首次引进我国,1994年生产性育苗和养殖成功以来,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在全国沿海一带迅速扩张,成为我国对虾主要养殖品种之一;随着上世纪末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的成功,在我国淡水养殖地区也掀起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的热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又名东方对虾。是世界上推荐的四种优良对虾养殖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捕捞和养殖对象。近几来,中国对虾开始南移,由于该种虾较适应低温,故在汕头沿海每年最早培苗、放苗和收获,对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进行多造养殖,产品均衡上市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汕头养殖中国对虾周期短,  相似文献   

7.
龙学军 《水产养殖》2011,32(9):33-35
对虾是我国重要的海产资源之一,也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1988年开始以中国对虾为主要养殖品种的对虾年产量连续五年居世界之首,约占全世界对虾总产量的30%,年产值40多亿人民币,年创汇5亿美元以上。但是,1993年全国暴发了大规模的对虾流行病,造成经济损失过百亿。因此,如何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实现对虾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8.
日本囊对虾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目前主要采取粗养和半精养,产量相对较低,而且养殖成功率较低,在华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养殖成功率低于10%。如何开发出日本囊对虾高产、安全和高效的养殖模式,成为调整对虾养殖品种结构,增加经济效益,维持海水对虾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高位地膜养殖模式是华南地区对虾精养的主要模式,笔者1998年在海南琼山三江首次采用地膜进行斑节对虾的养殖试验,并采用地膜改造老化虾池取得成功并犬面积推广,高位地膜养殖模式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也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斑节对虾人工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北方对虾养殖品种单一,开发和引进新的优良品种,已引起广大水产科技人员和养殖生产单位的极大关注。1992年我们选择了经济价值高、生长快、周期短、个体大、耐高温、广盐性、食性杂、抗病力强、味道鲜美的斑节对虾进行了生产性养殖试验,以探索斑节对虾这一南方特有品种在北方的人工养殖条件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生长规律,同时观察和探讨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的特性和经济效益分析,给大面积引进与推广提供经验。 1 试验场地与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水池塘养殖一直是以对虾养殖为主导品种,自1993年以后随着对虾病毒病的流行,对虾养殖产量和效益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探索新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利用鱼虾贝不同养殖生物生态习性和共生互补的原理,2009年笔者在连云港市达盛水产公司进行梭鱼、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多品种高效养殖试验。采取立体混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