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绝大多数物种染色体数目已经研究清楚,现在已深入研究各物种的核型和组型。核型(Karyotepe)是指一个物种或一个个体的单个细胞的染色体,按其长短、着丝点位置等形态特征分组,并顺序编号排列而成的真实的染色体图象。组型(Idiogram)是指染色体的模式图。一般根据几个或几十个细胞的核型,通过测量,求出每个染色体的长度、臂比等数值,然后将同源染色体各项数值分别平均,按平均数绘制成染色体模式图。  相似文献   

2.
采用滴片技术获得佛手瓜(Sechium edule Swartz)根尖细胞染色体片子,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探索佛手瓜染色体核型特点,为佛手瓜及相近植物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结果显示,佛手瓜具有14对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每条染色体上均未发现随体,其核型公式为2n=2x=28=28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3.55%,属于对称核型;佛手瓜的核型为1A,是一种进化程度低的葫芦科蔬菜作物。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草海鲫鱼核型组成特征,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直接制作肾细胞染色体标本,对35尾草海的鲫鱼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海鲫鱼的肾细胞染色体组由150条基本染色体和若干小的超数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型按着丝粒位置可分为4组:11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8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11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以及20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并且每个染色体组都可进行三三配对,即为三条同源染色体。草海中存在三倍体种群的鲫鱼,且该种群鲫鱼的染色体数目为3n=150+;其核型公式为3n=33m+24sm+33st+60t,其染色体臂数为NF=207。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蚕豆异常植株中的体细胞染色体配对、体细胞减数和多极分裂等核型。观察表明,约占70%的中期染色体配对表现为端拉融合,但在端粒、着丝点区和染色体臀中间区间也存在连接,分别产生出类似减数分裂中的单价体、或链状或环形的二价体多价体形态。体细胞减数表现为中期同源染色体分别位于赤道板两侧;后期至末期,着丝点不分裂,染色体排列呈反 RabI 取向,结果期间核为两个单倍体核。根据染色体重演律这一规律,可以认为所有这些核型是重演了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演化的系统发生过程。作者对此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染色体形态结构特征和基因组基本信息。【方法】以野生黑壳楠为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对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并通过基因组survey预测了黑壳楠基因组的基本信息。【结果】黑壳楠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2n=2X=24=18m(2SAT)+6sm, 9号染色体存在1对随体,属于2B型染色体。染色体组绝对长度变异范围为2.92~5.83,相对长度的变化范围为5.33%~11.11%,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49%。研究还发现,存在1对5S rDNA杂交位点和1对18S rDNA杂交位点,分别位于5号和9号染色体。18S rDNA杂交位点2个杂交信号位置相同、强度近似。基因组survey结果显示,黑壳楠基因大小为1.38 Gb,杂合率为0.8%,重复序列比例为70%。【结论】黑壳楠为2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4条,核型相对对称。黑壳楠在樟科的进化中属于较为原始的物种,且染色体未发生重组、变异或者种内杂交等现象。黑壳楠为大基因组,杂合率较高,重复序列多的物种。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其中包括9对中着丝粒染色体(m)和5对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m),染色体长度比为1.626,其中在第1、第2号染色体上发了2对随体,核型公式为2n =4x =28=18 m(2 SAT)+ 10 sm(2 SAT),核型类型为“1A”.  相似文献   

7.
在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中,重组自交系是一种比较有用的群体。但建立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通常是很费时的。本文讨论了就某一物种的特定杂交组合而言,建立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所需的自交代数,并提出了估计所需自交代数的方法。数值分析表明,即使将每条染色体当作1个分离单位的话,建立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所需的自交代数也比通常认为的来得多(例如,对于一个具有10对同源染色体的物种而言,至少需要自交11代)。因此,这在实际研究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用花粉母细胞分带和端体研究小麦与偃麦草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PMC MI(花粉母细胞中期I)染色体显带表明,1B~7B、4A染色体能根据带纹特征加以辨认,可以直接判断这些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对于A组和D组染色体,则采用端体作为配对标记,并结合PMC MI染色体显带技术,对其在杂种F#-1中的配对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中,小麦的A组、B组、D组染色体的平均配对频率分别为24.59%、18.68%、28.67%,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有5.03条小麦染色体参加了配对,其中A组、B组、D组分别占1.72条、1.31条和2.0条。在杂种中至少有10个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同亲配对形成5个二价体。这一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中无A、B、D中任何一染色体组,但存在小麦染色体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配对。中间偃麦草自身可能有两组部分同源。采用花粉母细胞分带研究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长穗偃麦草的杂种F#-1代配对表明,小麦染色体1B~7B和4A在花粉母细胞中的配对频率平均为21.5%,1B~7B和4A 8条染色体平均有1.7条染色体参加配对。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代中有一种不配对的减数分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染色单体可辨别清楚,从这种减数分裂中可获得不减数配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了解中国沙棘雌雄株染色体核型特征,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subsp.sinesis)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第4、5、7号染色体在雌株中属于M型染色体,在雄株中属于m型染色体,第1、39、号染色体在雌株中属于m型染色体,在雄株中属于M型染色体;雌雄株均有24条染色体,染色体均属于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和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2种,染色体核型公式同为:2n=24=14M+10m;染色体核型属于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4%,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种类。  相似文献   

10.
在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中,重组自交系是一种比较有用的群体。但建立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通常是很费时的。本文讨论了就某一物种的特定杂交组合而言,建立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所需的自交代数,并提出了估计所需自交代数的方法。数值分析表明,即使将每条染色体当作1个分离单位的话,建立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所需的自交代数也比通常认为的来得多(例如,对于一个具有10对同源染色体的物种而言,至少需要自交11代)。因此,这在实际  相似文献   

11.
对茨菇属的两个物种。即栽培茨菇和矮茨菇进行常规的核型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和基本相同的核型2n=2x=22=2m+18st+2sm,其核型还具有相同非对称性程度,均属3B型,但核型间有部分染色体(Ⅰ、Ⅱ、Ⅷ等)在大小,形态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据此认为这两个物种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矮茨菇应起源于中国。  相似文献   

12.
江西野葛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野葛为材料,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野葛染色体数2n=22,核型公式K(2n)=22=20m(5sat) 2sm(1sat),2、3、5、7、11号染色体的短臂和8号染色体的长臂各具一随体,属2B核型。从野葛核型不对称和核型类型看,野葛在葛属植物中具有明显较高级的进化地位。  相似文献   

13.
采用RPMI l640全培养基对梭鲈(Sander luciopercaLinnaeus)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空气干燥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梭鲈染色体数目为48条,包括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2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24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对和随体。梭鲈核型公式为2n=48,2m+10sm+12st+24t,其染色体总臂数(NF)为60。  相似文献   

14.
泡桐属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种泡桐的根尖进行了压片观察,经染色体配对后作核型分析,结果表明:9种泡桐的染色体绝对长度多在2μm以下,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其中有6种泡桐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12 ̄34)m+(24 ̄2)sm+4T,其中毛泡桐、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分别在第7对和第16对染色体上具有一随体,染色体核型类型除楸叶泡桐为2A型外,其余8种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15.
核型分析是生物物种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裸燕麦据国内外报导并不一定只是一个物种,我们对五个六倍体裸燕麦材料进行了核型分析,体细胞的染色体数虽是42,但核型所有明显不同,由此可以以为六倍体裸燕麦也不一定只有一个种。  相似文献   

16.
对葡萄牙野燕麦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42,绝大多数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或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m),染色体长度比为3.190,并在第5、第11和第16号染色体上发现3对随体,核型公式为2n=6x=42=18m+22sm(6SAT)+2st,染色体组型为"2B"类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作者在小麦及其亲缘物种的进化、起源和小麦与亲缘种属间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转移研究中,综合运用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染色体分带(Chromosome banding)和非整倍体技术(Aneuploid technique),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研究结果准确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利用EXCLE制作核型模式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核型分型是定量研究物种染色体特征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如何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来绘制准确的染色体核型模式图。通过设置数值单元格格式,利用堆积柱形图绘制图表,然后调整图表的坐标轴格式、图表区格式、绘图区格式和数据系列格式使图表符合核型模式图的要求,最后通过图形处理软件进行适当调整即可完成一幅标准的核型模式图。  相似文献   

19.
龙须草核型分析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和确定禾本科无融合生殖植物——龙须草(Eulaliopsis binata)的染色体数目并进一步判断其倍性。【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龙须草的染色体数目,通过分析龙须草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确定其倍性水平。【结果】龙须草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0条,核型公式为2n=40=18m+2sm,属于1B型。龙须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胞质分裂,终变期染色体构型为20Ⅱ。在其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到中期Ⅰ出现不配对染色体(34.3%),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变幅为1~3个(32.4%),末期Ⅱ~四分体时期可观察到明显的微核(20%)等异常现象。【结论】龙须草是异源四倍体植物,具有40条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韩淼  蔡禄  贾晋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1):151-152
以分布于内蒙古地区盐渍土的藜科盐生植物盐地碱蓬根尖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染色体数及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地碱蓬的染色体为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16,基数为x=8。染色体中有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3种,盐地碱蓬属于"1B"型,且其核型不对称系数均小于60%,属于较为原始的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