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利用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异源2号为父本与115个品种(系)组配杂交组合,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异源2号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优势普遍存在,利用异源2子筛选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的杂交组合是可能的。杂交组合F1的抽穗期、株高、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等性状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母本值进行推测,而亲本及杂交组合F1中,均以穗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二者的协调是提高穗粒重的关键,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异源2号杂交组合F1穗粒数容易达到较高水平(70粒/穗以上)的情况下,更应注重F1千粒重的提商,以使二者协调,共同提高穗粒重,达到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新品系7230是定西市临洮农业学校以自育品系919-18/5为母本、绵阳87-31为父本常规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系平均株高90~105cm,穗长6~12cm,小穗结实粒数2~5粒,穗粒数40~60粒,单穗重1.6~2.4g,千粒重34.8~54.1g,粗蛋白(干基)138.6g/kg、赖氨酸0.45%、湿面筋(干基)294g/kg,沉降值29.0ml。在2000-2002年的区域试验中,该品系7230折合平均产量5820.2~8783.4kg/hm2,较对照临农157增产18.4%~83.0%。该品系越冬性好,抗旱性强,抗条锈病,适宜在甘肃洮河中下游、渭河流域以及青海省的民和、乐都、化隆、循化、贵德等县的川水地和二阴地种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_2代的穗部性状,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发掘其重要QTL,为宁夏小麦穗部性状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_2代的331个单株为材料,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单标记回归分析等方法对5个穗部性状及其重要QTL进行定位研究。【结果】5个穗部性状在F_2代呈连续正态分布,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F_2代出现许多具有超亲性状的单株,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的平均值分别为8.69 cm、18.01个、16.71个、33.07粒和1.19 g,超中亲比例分别达20.24%、44.71%、41.99%、34.14%和33.84%,超高亲比例依次为6.64%、18.73%、17.22%、34.14%和26.88%。5个穗部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这些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均较大。基于穗部性状测定结果,在遗传距离为5 c M时,可将F_2代331个单株分为八大类群,其中,类群Ⅰ平均穗长最长(为9.96 cm)、穗粒数最多(49.25粒)、穗粒重最重(1.61 g),类群Ⅷ平均总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最多,分别为21.40和19.57个,表明类群Ⅰ和Ⅷ为穗部性状优异类群。利用19个SSR分子标记共发掘出36个与穗部性状相关的QTL,其中,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QTL数量分别有15、6、6、5和4个,分布在2A、4A、5A、1B、2B、3B、5B、7B、5D、6D和7D等11条染色体上,加性效应为-0.72~1.57,表型贡献率为2%~9%,LOD最大值为23.90,其中,4A染色体上检测到穗长、穗粒数和穗粒重QTL,5A染色体上检测到穗长、总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QTL,1B和5D染色体上均检测到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QTL,2B染色体上检测到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重QTL,7B染色体上检测到穗长和总小穗数QTL,表明4A、5A、1B、2B、7B和5D等6条染色体存在QTL富集区。【结论】小麦杂交F_2代遗传性状处于高度分离,蕴藏着最大的数量遗传信息,为相关穗部性状分析及QTL发掘提供了可靠的遗传群体,检测到的36个QTL可用于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4.
通过少小穗早熟与多小穗晚熟杂交方式创造多小穗中早熟种质,使小麦品种(系)的小穗数目和单穗粒重可大幅度提高。12个组合65个品系的小穗数平均达到25.9个,每穗结实68.3粒,单穗籽粒重量平均达到2.33g。F_1多小穗性状优势明显,表现为倾“多”遗传。F_2小穗表现出超多亲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5.
糯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5个糯小麦品系为母本,7个推广品种为父本,采用p×q杂交设计,研究了株高、主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和单株粒重8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存在明显差异,8个农艺性状由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但除结实小穗数外,其他7个农艺性状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糯小麦品系宁W0065的植株矮化和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最好,TH具有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单穗粒重的作用;杂交组合H9908×扬麦158、H9908×苏麦6号和宁W0065×豫麦50表现株高适中、结实小穗数与每穗粒数多以及粒重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30个F_1代组合的穗部性状进行超高亲优势分析,并对配组的60个亲本的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0个组合F_1代材料的穗粒重、穗粒数、穗长、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超高亲优势,且穗粒数、有效小穗数的超高亲优势达极显著水平。子代与亲代材料穗部性状间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穗粒数与穗粒重、穗粒数与总小穗数、穗粒数与有效小穗数、穗粒重与穗长、穗粒重与总小穗数、穗粒重与有效小穗数、穗长与总小穗数、穗长与有效小穗数、总小穗数与有效小穗数间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春性杂交小麦主要性状超标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个不育系和3个恢复系,配制成12个杂交组合,对12个杂交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株粒数,主穗小穗数和千粒重的超标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标优势普遍存在,但不同杂交组合间差异很大,在12个杂交组合中5个性状超标优势依次为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株粒数,主穗小穗数。  相似文献   

8.
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利用1BL/1RS易位材料异源2号作为亲本创制的58个新品系进行了检测与分析。根据小麦-黑麦1BL/1RS标记位点GkdlB3的有无,鉴定出49个品系为易位系,只有9个品系为非易位系。对新品系的株高、有效穗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穗粒重等6个性状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易位系表现出一个或多个优良的性状,可供作为亲本材料在育种中进一步利用。少数易位系综合性状表现优异,可望进一步直接培育成新品种。对易位系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小穗数与有效穗数、穗粒重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穗粒重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偏相关,其余性状间偏相关均不显著。经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易位系与非易位系之间除小穗数外,其余考察性状表现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小麦新品种(系)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15个亲本配制50个杂交组合,对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农艺性状普遍存在优势,对照优势、平均优势、母本优势和父本优势均值分别为6 84%、6 31%、8 95%和6 26%。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均表明,杂种F1相对亲本,提高了农艺性状间相互作用。通径分析揭示亲本中千粒重对穗粒重直接作用最大,而杂种F1中穗粒数对穗粒重直接作用最大。本文还重点考察了川农16优势情况,指出其千粒重较低和穗粒数较少的特点可以通过杂种优势来克服。  相似文献   

10.
倪薇  占爱瑶  罗培高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513-16514,16529
[目的]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绵阳11(MY11)和川农18(CN18)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对F2代群体及2个亲本的株高、穗数、小穗数、单株粒数、穗长、单株重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遗传力分析。[结果]F2代群体各农艺性状广义遗传力大小为单株重〉小穗数〉单株粒数〉千粒重〉穗数〉穗长〉株高。正反交后代农艺性状的表现型差别不大,遗传力差别较大,正交后代株高和小穗数的遗传力低于反交后代,单株粒数、穗长、单粒重和千粒重的遗传力高于反交后代,细胞质对相同性状的遗传力有很大影响。[结论]杂交后代选择中,对单株重、小穗数和单株粒数进行早代选择有利于培育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1.
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强优势杂交组合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异源2号与115个品种(系)组配了杂交组合。按穗粒重从中初选出22个强优势组合,然后对各组合的抽穗期、株高、有效穗、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等性状,分别进行了对照优势、平均优势、母本优势和父本优势分析。在此基础上,经综合评定,筛选出4个相对最佳强优势组合,即SW90-2321/异源2号、绵阳26/异源2号、45661/异源2号、绵阳94-334/异源2号。结果分析表明,异源2号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与一些千粒重高、成熟期早的品种(系)组配组合,可望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高产强优势杂交种。  相似文献   

12.
对87个试验点的资料分析表明,多抗,丰产,优势,广适小麦新品种绵阳26号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1084.3321+5.2564x1+9.0142x2+5.2486x3+8.3796x4+6.3627x5。稳定千粒重,主攻穗数和粒数的提高,是发挥绵阳26号高产潜力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 11个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 ,稀植栽培处理条件下 ,研究了旗叶与穗部两个性状 ,并进行了产量效应析。结果表明 ,稀植处理延长了旗叶功能期 (0 .7~ 2 .4 d) ,增加了旗叶长、宽和叶面积 ,显著程度因品种而异 ;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随稀植处理密度的降低 ,呈增长趋势 ,稀植对穗粒数与穗粒重的影响远大于对千粒重的影响 ;根据稀植效应分析 ,将供试品种分为 3种类型 ,一类为耐稀植型 ,包括东农 12 2、东农 12 4、龙麦 2 6、东农 12 5 ;一类为稀植型 ,包括东农 12 3、龙麦 15、东农 97- 4 0 5 6、龙麦 2 0、龙麦 2 9及克丰 6号 ;另一类为非稀植型 ,仅龙辐 10号属此类型。  相似文献   

14.
绵阳26号小麦丰产稳产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AMMI模型对绵阳26号小麦的丰产、稳产性进行分析,发现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并且具有稳产、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等特性。其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穗、粒、重自身水平高,二是源、流、库协调,三是具有良好的冠层结构。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和有效穗对绵阳26号的产量贡献和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并对性状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植株总体偏高,有效穗数多数在10个以下,小穗数平均为20.4,部分品种穗粒数较多、大于70粒,但千粒重和单株产量较低,平均值分别为27.5和11.2 g。筛选出一些单一或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材料。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单株产量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都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向直接影响较大。多元回归方程:Y=-21.96 1.54X2 0.18X3 0.42X5解释了单株产量变异的97.09%。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6.
对大拇指矮和偃展1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后代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调查其抽穗期、开花期、株高、穗长、单株穗数、单穗小穗数、单穗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9个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在重组自交系后代中表现出双向超亲分离,根据抽穗期、单株穗数、单穗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这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优良株系的筛选,均得到超高亲的株系,为进一步利用该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7.
Cultivar mixture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ways to increase crop productivity. This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etition among five cultivated varieties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for the traits like plant height, flag leaf area, fertile tillers per plant, spike length, spikelets per spike, spike density,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seed index in relation to competition with yield per plant. It was observed that cultivar mixtures ought to be more productive than corresponding pure stands. Four binary combinations of Seher2006-Kohistan97, Farid2006-SH2002, SH2002-Shahkar95, and SH2002-Kohistan97 were superior in performance, showing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values greater than one for plant height, fertile tillers per plant, spike density,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binary mixtures was 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ed average performance in spike density,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wheat varieties in mixtures was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for the respective traits, which lead to cumulative effects for the increase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associates in mix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