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寒地冬黑麦饲草群体产量形成的光合特性差异,以东农冬黑麦001为材料,采取完全随机设计,设置基本苗为225×104株·hm-2(D1)、275×104株·hm-2(D2)、325×104株·hm-2(D3)、375×104株·hm-2(D4)和425×104株·hm-2(D5)5个密度处理,对比分析各处理主要生育阶段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黑麦整体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抽穗期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时期,随着密度的增高,叶绿素相对含量减少,花后叶绿素含量SPAD值下降幅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各密度黑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时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光合参数逐渐减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逐渐减小,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呈增大的趋势。研究得出,越冬型黑麦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在基本苗为275×104株·hm-2时最大,随着密度的增加,黑麦生物产量逐渐降低。表明构建合理群体大小,获得较高花前光合生产能力,是获得寒地冬黑麦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陇中旱农区,依托2012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种植密度:4.5(D_1)、5.25(D_2)、6(D_3)、6.75万株·hm~(-2)(D_4);副处理为施氮水平:施纯氮200(N_2)和300 kg·hm~(-2)(N_3)。结果表明:1)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减小;2)施氮量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不显著,但玉米光合作用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弱;3)D_2N_2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最高,D_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D_1分别增加了15.2%和14.5%,N_2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N_3增加了10.9%和4.8%。4)玉米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施纯氮200 kg·hm~(-2)左右时,叶片光合作用关系协调,有利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
甘农2号小黑麦在云贵高原的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农2号小黑麦为试验材料,以黑麦品系C39为对照,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在云贵高原地区不同播种密度(170、260、350、440、530万基本苗/hm~2)的株高、枝条数以及草产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黑麦的平均株高、枝条数和平均鲜(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黑麦。随着播种密度增加,小黑麦和黑麦的平均枝条数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播种密度为350万基本苗/hm~2时平均枝条数最多。从播种密度和牧草种类交互作用分析,播种密度为530万基本苗/hm~2时,小黑麦的鲜(干)草产量最高(37 437.5、10 482.5 kg/hm~2),黑麦的鲜(干)草产量也最高(21 812.5、6415.4 kg/hm~2),但均与播种密度为350万基本苗/hm~2时的鲜(干)草产量无显著差异;考虑不同播种密度的枝条数,小黑麦播种密度为350万基本苗/hm~2时枝条数最多且草产量较高,为最经济播种密度,但要获得最高产量,则需要将播种密度增至530万基本苗/hm~2。小黑麦的粗蛋白含量(11.13%)显著高于黑麦(9.05%),NDF含量(46.64%)和ADF含量(32.95%)则显著低于黑麦(51.05%,36.81%)。  相似文献   

4.
以盆栽当年生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水库库区河岸带不同土壤水分及不同种植密度对狗牙根生长、光合色素及荧光特性的影响进行探究。试验设置4个土壤水分处理组:水分对照组(CK)、水淹与干旱交替组(FD)、土壤水分饱和组(LF)和全淹组(FL),4种种植密度:对照(1株·盆-1)、低密度(2株·盆-1)、中密度(4株·盆-1)及高密度(12株·盆-1)。结果表明,1)水分、种植密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狗牙根叶面积指数、单株总生物量及主茎长(P0.05)。2)水分、种植密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狗牙根总叶绿素含量、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P0.05);3)水分处理显著影响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P0.05);密度处理对狗牙根叶绿素荧光特性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狗牙根光化学猝灭系数(qP)(P0.05)。本研究表明,可考虑将狗牙根用于水库库区河岸带的植被重建,种植密度以中密度为优。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平衡施肥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并明确光合特性各因子对紫花苜蓿产量形成的贡献,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探讨了平衡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平衡施肥可通过提高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光合速率、碳水化合物含量、群体叶面积指数以增强光合特性,并且N 103.5 kg·hm~(-2)、P_2O_5 105 kg·hm~(-2)、K_2O 90 kg·hm~(-2)配施最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2)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以N 103.5 kg·hm~(-2)、P_2O_5 105 kg·hm~(-2)、K_2O 90 kg·hm~(-2)配施对产量的提高最显著,年总干草产量达到25636.26 kg·hm~(-2),相比肥料偏施,平衡施肥才能保障紫花苜蓿高效生产;3)通过主成分归一化分析可知,群体叶面积指数、RuBP羧化酶活性、叶绿素是对紫花苜蓿产量形成贡献率最大的光合因子,其产量贡献率依次为22.8%、21.3%、15.9%。综上,平衡施肥是紫花苜蓿获得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通过调控紫花苜蓿群体叶面积指数、RuBP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等主要光合因子,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
选择光周期不敏感型冀草1号、光周期敏感型冀草2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于抽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分析了高丹草农艺性状及饲用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抽穗―乳熟期,低密度(6.0万~7.5万株·hm~(-2))处理下,冀草1号、冀草2号高丹草的主茎直径显著高于高密度处理(30.0万~37.5万株·hm~(-2))(P0.05),但其它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P0.05)。乳熟期,不同种植密度对冀草1号高丹草的干草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15.0万株·hm~(-2)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显著高于7.5万株·hm~(-2)处理(P0.05);种植密度在30.0万株·hm~(-2)处理下,冀草2号高丹草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2.0万株·hm~(-2)处理(P0.05);但12.0万株·hm~(-2)处理下的饲用品质指标与其它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乳熟期刈割时,光周期不敏感型高丹草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光周期敏感型高丹草适宜种植密度为1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对苜蓿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不同抗旱品种幼苗叶片的光合生理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以陇中苜蓿(强抗旱),陇东苜蓿(中抗旱)和甘农3号紫花苜蓿(弱抗旱)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砂培方法,以-1.2 MPa 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比较不同胁迫时间(0、3、6、9和12 d)处理下紫花苜蓿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Chl)含量、活性氧(O_2~(·-)、H_2O_2和OH~·)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供试苜蓿品种的RWC、Chl a含量、Chl a/b比值、最大荧光(F_m)、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o)、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Ⅱ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不断下降;而其O_2~(·-)、H_2O_2、OH~·和MDA含量不断增加。陇中苜蓿叶片RWC、Chl a含量、F_m、F_v/F_o、F_v/F_m、Yield和ETR的降幅及H_2O_2和MDA含量的增幅均低于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供试苜蓿RWC、Chl a、Chl a/b、F_m、F_v/F_m、qP、ETR、Yield与O_2~(·-)、H_2O_2、OH~·、MDA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对陇中苜蓿抗旱性影响最大的主要为叶绿素荧光特性因子(qN、Yield、Chl a、qP和ETR),而对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抗旱性影响最大的主要为膜脂过氧化因子(OH~·、H_2O_2、O_2~(·-)和MDA)。相比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陇中苜蓿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干旱影响小,其抗旱的重要生理原因是具有较强的叶片保水能力,较低的光合机构损伤及膜脂过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设置4个密度组,分别是4.65×10~4、5.50×10~4、6.35×10~4、7.20×10~4株/hm~2,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农大108的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种植会增加青贮玉米的生育期、穗位高,降低青贮玉米的株高、茎粗、叶子数和单株叶面积;青贮玉米籽粒产量、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但籽粒产量在高密度种植下会降低,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增速会减缓;粗蛋白质含量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但对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大于对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通过产量及营养品质等各方面比较,在本试验中,农大108最适宜的种植为6.35×10~4株/hm~2。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桑树不同叶位的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叶位的下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降低;在低光强下(800μmol·m^-2·s^-1以下),胞间CO2浓度随着光强增加而降低,在高光强下(800μmol·m^-2·s^-1以上),桑树基部叶片表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说明叶片衰老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初始荧光的升高和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的降低表明光系统Ⅱ中心遭受失活或破坏;光系统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的下降,说明无论是光能的吸收、还是光能的转化和传递均严重受抑,尽管非光化学淬灭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持续升高,但仍无法阻止叶绿素的降解和氮、磷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缓释肥料对番木瓜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促进番木瓜叶片叶绿素的合成,提高番木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淬灭系数、非光化学淬灭系数,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其中以缓释肥料SRF-4处理的效果优于SRF-3处理和复合肥CPF处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葎草(Humulus scandens)幼苗对盐胁迫响应的生理生化性别差异,测定了不同盐(NaCl)浓度(0、100、200、300mmol·L~(-1))下雌雄植株的单叶面积、气体交换参数、叶水势、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后葎草雌雄幼苗的叶干重、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叶水势(ψ_w)和CAT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气孔限制值(L_s)和MDA逐渐上升,其单叶面积则先升后降。随着NaCl胁迫的递增,雌株的最小荧光(F_o)呈先升后降的变化,最大荧光(_Fm)、可变荧光(F_v)、PSⅡ潜在活性(F_v/F_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则逐渐递增,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叶绿素含量却逐渐递减;从总体上看,雄株的表现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Fm和Fv、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F_v/F_o也呈上升趋势,qN和qP却呈下降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却先升后降。因此,NaCl胁迫影响了葎草雌雄幼苗的单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气体交换、CAT和MDA含量等生理生化特征,但雌雄幼苗对NaCl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与雄株相比,雌株对NaCl胁迫更耐受。  相似文献   

12.
通过袋栽试验,研究了淹水对番木瓜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降低番木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ETR)和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 (qP),提高其非光化学荧光淬灭(qN)值,同时影响其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淹水28 h和52 h后,番木瓜叶片的光合作用明显降低,对照和淹水处理之间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探明改性凹凸棒基复合肥对当归光合生理的影响。设T_1(30%改性凹凸棒基复合肥)、T_2(磷酸二铵)和CK(不施肥)田间试验,研究凹凸棒基复合肥对当归农艺学性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能够促进当归株高生长和株展伸长且出苗数增多;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当归叶绿素含量,以T_1最高,分别比CK和T_2高19%和4%;T_1和T_2均可以提高当归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且以T_1处理效果最显著;在各处理中T_1的PSⅡ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Ⅱ的潜在活性(F_v/F_o)均为最高水平。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淬灭系数等数据显示,30%凹凸棒改性复合肥对当归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的影响效果最佳。本试验为指导当归合理施肥种植,提高产量品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菊苣(Cichorium intybus)在贵州地区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本研究用正交设计对菊苣进行土壤含水量(20%、30%、40%)、氮肥(300、500、700kg·hm~(-2))、磷肥(300、450、600kg·hm~(-2))、钾肥(100、150、200kg·hm~(-2))4个因素3个水平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菊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产量方面,不同水肥处理均显著(P0.05)提高了菊苣鲜草产量,年产量在7.93×104~1.997×105 kg·hm~(-2),且在40%土壤含水量、500kg·hm~(-2)氮肥、300kg·hm~(-2)磷肥、200kg·hm~(-2)钾肥配施的水肥条件下达到最大值(1.997×105 kg·hm~(-2));不同水肥处理后,菊苣产量相比无任何处理对照(4.97×104 kg·hm~(-2))提高了60%~300%;2)在菊苣品质方面,经过不同水肥处理后菊苣粗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在30%土壤含水量、500kg·hm~(-2)氮肥、600kg·hm~(-2)磷肥、100kg·hm~(-2)钾肥的水肥条件下达到最高值294.1g·kg-1,相比对照其含量提高一倍多。本研究结果为贵州高产量、高蛋白的菊苣牧草生产提供了生产指导,为贵州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饲草来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对3种类型虾池细菌密度及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行比较,为凡纳滨对虾病害防控提供参考。环境因子检测、细菌密度测定和细菌鉴定均采用常规方法。结果表明,土池pH和盐度的波动幅度最大,亚硝酸盐含量最高,透明度值最小。3种类型虾池的异养细菌和弧菌密度变化均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异养细菌和弧菌密度平均值,土池分别为0.94×10~4CFU·mL~(-1)和6.2×10~2CFU·mL~(-1);半地膜池为1.20×10~4CFU·mL~(-1)和2.2×10~2CFU·mL~(-1);高位池为1.38×10~4CFU·mL~(-1)和1.1×10~2CFU·mL~(-1)。3种类型虾池中异养细菌和弧菌密度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高位池和半地膜池中,弧菌密度与异养细菌密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6.
施磷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及磷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施磷量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吸磷量及苜蓿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磷素水平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布特征。试验设4种施磷梯度,分别为施P_2O_5 0 kg·hm~(-2)(CK)、50 kg·hm~(-2)(P_1)、100 kg·hm~(-2)(P_2)、150 kg·hm~(-2)(P_3),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平均分4次分别在返青后的分枝期、第1茬、第2茬、第3茬刈割后3~5 d施入。结果表明,各茬次苜蓿植株叶片、茎秆磷含量在P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其中叶片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23%,0.275%,0.292%和0.218%;茎秆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02%,0.223%,0.201%和0.146%。苜蓿叶片磷含量大于茎秆磷含量。滴灌苜蓿植株的干草产量、吸磷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第1茬P_2处理达到最大值,数值分别为6.54 t·hm~(-2)和13.78 kg·hm~(-2)。土壤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各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滴灌苜蓿总干草产量在P_2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大,达21.24 t·hm~(-2)。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为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_1处理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在第1茬达到最大值为28.37%。滴灌苜蓿植株吸磷量与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当施P_2O_5为100 kg·hm~(-2)(P_2)时,能够有效促进苜蓿根系对土壤速效磷的吸收,提高苜蓿磷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钙(Ca~(2+))对玉米镉(Cd)胁迫的缓解作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根部施加外源Ca~(2+)对Cd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光合特征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CK)相比,100mg/L的Cd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幼苗株高、根、地上部生物量以及玉米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同时,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激发能捕获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显著下降,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胞间CO_2浓度(C_i)较CK显著上升。外源施加Ca~(2+)可以有效增加镉胁迫下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明显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升高P_n,G_s,T_r,F_v/F_m,ETR,F_v′/F_m′,降低NPQ和C_i,增加幼苗生物量积累,Ca~(2+)浓度为7.5~10.0mmol/L时各指标变化幅度最明显,缓解胁迫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表明,Cd胁迫使玉米幼苗叶片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降低,电子传递受到抑制,净光合速率降低。适宜浓度的外源Ca~(2+)能有效缓解Cd对光合机构的伤害,增强幼苗叶片对光的捕获能力,促进光合作用,增加幼苗的生物量,增强玉米幼苗对Cd胁迫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饲用小黑麦、饲用黑麦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饲用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和饲用黑麦(Secale cereale)在河北平原农区种子生产时的最佳种植密度,2014-2016年连续两年在河北省衡水市护驾迟镇设置每公顷60万、110万、160万、210万、260万和310万株的种植密度,探究其对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生产影响较大,在不同种植密度下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差异显著,倒伏性差异明显。在河北平原农区10月中上旬播种,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生产适宜种植密度均为每公顷110万株基本苗,相同条件下饲用黑麦可比饲用小黑麦适当减少播量,此时饲用小黑麦和饲用黑麦种子产量高,饲用小黑麦种子产量达到每公顷4 300kg以上,饲用黑麦种子产量达到每公顷3 900kg以上;倒伏轻,千粒重高,种子饱满,商品性好。  相似文献   

19.
闫慧颖  李春喜  叶培麟  毛德虎  李荣 《草业科学》2017,34(12):2512-2520
以甜高粱(Sorghum dochna)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为材料,在海拔2 040m的青海旱地覆膜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行株距分别为40cm×40cm、40cm×30cm、40cm×20cm)和追施不同尿素量(0、150和225kg·hm~(-2))对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两个品种在行距×株距为40cm×20cm(12.00万穴·hm~(-2))时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鲜草产量分别达99.75和108.17t·hm~(-2),干草产量分别达17.89和22.58t·hm~(-2);在生长中期追施150kg·hm~(-2)尿素时草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两个品种的粗蛋白分别达5.47%和4.80%,粗脂肪分别达5.67和7.57g·kg~(-1),酸性洗涤纤维较低,综合表现良好。以上结果表明,青海旱地甜高粱种植密度为12.00万穴·hm~(-2),生长中期追施尿素150kg·hm~(-2)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青贮玉米种植密度及与秣食豆混播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个青贮玉米(Zea mays)种植密度(5.4,6.2,7.95万株·hm~(-2))基础上,分别按株数1∶1,1∶2,1∶3三个比例与秣食豆(Glycine max(L.)Merr)混播,以单播为对照,探究青贮玉米种植密度及与秣食豆混播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玉米种植密度为6.2万株·hm~(-2),混播比例为1∶1时氨态氮含量最低,为5.42%。随青贮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在同一种植密度下,随秣食豆混播比例增加,粗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6.2万株·hm~(-2)混播比例为1∶3时粗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8.09%,比同一种植密度单播提高19.67%。种植密度为7.95万株·hm~(-2)混播比例为1∶1时干物质含量最高,达到了28.71%。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比较,种植密度为7.95万株·hm~(-2)混播比例为1∶1的处理得分最高,综合青贮品质最佳;其次是种植密度6.2万株·hm~(-2)混播比例为1∶2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