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研究新型水稻苗床调理剂"苗壮丰"对机插秧苗素质的调控效果,以7个优质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喷施"苗壮丰"和喷施清水(对照)2个处理,进行露天水泥场塑盘育秧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苗壮丰"处理的叶龄、单株绿叶数、苗高、最大完整叶长、最大完整叶宽、茎基宽、SPAD值、白根数、百株鲜质量、百株干质量等12个秧苗形态生理性状指标显著提高,秧苗素质显著提升,但不同水稻品种之间效果不同。该新型水稻苗床调理剂为培育机插水稻壮秧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南粳9108为例,在育秧盘上展开喷施苗壮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于立针期施用苗壮丰的处理,其株高显著低于不施用苗壮丰的处理(P0.05), EG的茎宽明显比CG的粗;喷施苗壮丰对水稻秧苗的发根力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苗壮丰对水稻秧苗的影响也在逐步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气孔调节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机插水稻秧苗喷施不同浓度的硝普钠溶液和黄腐酸钾溶液,探究气孔调节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的硝普钠溶液和黄腐酸钾溶液均可引起秧苗气孔导度减小,促进秧苗地下部干物质增加和提高根系活力。黄腐酸钾溶液还可增加秧苗株高、茎基宽、地上部干物质量,提高叶绿素含量。以在苗期喷施10 m L/L的黄腐酸钾溶液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廉吉衷 《北方水稻》2011,41(2):62-63
以易倒伏水稻品种郑稻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新型抗倒调理剂"劲丰"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始穗期喷施60 g/667 m2的"劲丰"效果最好,可以缩短水稻节间长度,降低株高,提高水稻实际单产。  相似文献   

5.
以宁粳3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设置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和栽插方式(常规手栽和机插)两种处理,分析了栽插方式对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降低了水稻幼苗单株茎蘖数、株高、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磷、钾含量。栽后20 d,秸秆还田幼苗单株茎蘖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以及根系活力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降低17.3%、29.4%、11.5%和14.0%。秸秆还田条件下,与常规手栽相比,机插水稻幼苗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单株茎蘖数、株高和地上部氮含量降低。栽后20 d,机插处理地下部干物质量和根系活力分别降低57.1%和26.1%。抑制根系生长、降低根系活力,可能是秸秆还田条件下机插稻僵苗发生较为普遍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苗床调理剂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滨海稻区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试验以盐丰47为试验材料,采用对比法,通过水稻苗床调理剂不同用量对机插水稻苗秧素质的影响,探讨盘锦稻区机插秧育苗时调理剂的最佳用量。结果表明,每盘用40 g水稻苗床调理剂+过筛隔年稻田土的处理2秧苗素质好,发根力强,返青快,成苗率高。  相似文献   

7.
生物型化肥增效抗盐碱剂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盐丰47"水稻品种为试材,采取小区试验与大面积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化肥增效抗盐碱剂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型化肥增效抗盐碱剂可降低耕层土壤pH值与含盐量,增加土壤碱解N、速效P2O5含量,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群体叶面积指数与高效叶面积率,增加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G(增施抗盐碱剂5.0 kg/667 m2)、H(增施抗盐碱剂10.0 kg/667 m2,N、P2O5、K2O施入量减少10%)、I(增施抗盐碱剂10.0 kg/667 m2,N、P2O5、K2O施入量减少20%)处理的水稻产量659.8、636.7、609.9kg/667 m2,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5.2%、1.5%、-2.8%。可见增施生物型化肥增效抗盐碱剂可降低耕层土壤盐碱危害,活化土壤营养成份,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金延斌  柴楠 《北方水稻》2013,(4):35-36,43
采用三膜覆盖与稀播稀植技术扩繁龙粳26,结果与常规水稻相比,繁育田的实际播量为89.8 g芽种/盘,每盘播量减少芽谷38.5 g;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叶龄增加了1.2片叶,根数增加了2.3条,根长增加了1.3 cm,茎基部宽增加了0.5毫米,百株地上干重增加0.92 g,百株地下干重增加0.27 g,带蘖率增加了8.7个百分点;移栽密度为37.6株/m2,减少79.2株/m2;繁育田产量694 kg/667 m2,增产12.7%,繁育倍数为301.7倍,比常规田提高了62%。  相似文献   

9.
示范试验11种苗床调理剂使用后对水稻秧苗各项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经过试验调查,梁枫牌苗床调理剂的根数生长要好于其他苗床调理剂,鲜重上以梁枫牌和佳雎牌、地能量牌为突出,干重上佳雎牌表现最为突出,茎基宽以机美乐牌的生长最好。每平方米分蘖穗数以宝昌佳乐美牌的分蘖数最好,587个/m2,结实率以银达牌为最好,91.6%,千粒重以梁枫牌的为最好,25.3 g,产量以宝昌佳乐美牌为最好,9 194.4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喷施γ-氨基丁酸(GABA)对不同程度盐分胁迫下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以天津主栽粳稻品种天隆优619为研究对象,在秧苗采用穴盘培育到3叶1心时,分别用0、25、50、75、100 mmol/L NaCl溶液水培,并设置叶面喷施4 mmol/L GABA处理,以叶面喷水作为对照组,调查水稻的生长指标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盐分胁迫程度的增加,水稻的株高增量、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死叶率、根系干鲜比、叶片POD和S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根系活力和叶片APX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在相同盐分胁迫下,与不喷施GABA对照相比,喷施GABA处理表现为:株高增量增加1.7%~32.4%,死叶率降低1.6%~23.3%,根干质量减少9.3%~22.0%,根系活力增加1.2%~94.4%,叶片POD、SOD和APX酶活性分别增加5.0%~20.8%、9.8%~17.3%和7.2~64.4%。可见,叶面喷施4 mmol/L GABA能够提高供试水稻的耐盐性,促进同化物优先向地上部分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有效改善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和产量的氮肥运筹方式,于2016—2017年设置不同施氮量N0(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和不同基追比(7∶3、6∶4、5∶5)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对小麦光合效应、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施氮量下,基追比为6∶4时,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冠层叶绿素密度、光合速率均最高;相同基追比下,施氮量增加120kg·hm^-2(N1比N0、N3比N1)能显著提高小麦的叶绿素含量(灌浆中期基追比6∶4除外)、叶面积指数、冠层叶绿素密度和光合速率。施氮量为120kg·hm^-2和180kg·hm^-2时,3个基追比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N2下基追比5∶5的处理除外)和硬度指数均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施氮量为240kg·hm^-2时,基追比5∶5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均不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且各基追比间的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总体上,施氮量相同时以基追比6∶4最利于高产,但施氮量为240kg·hm^-2时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均不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因此,施氮量180kg·hm^-2左右、基追比6∶4是安徽省稻茬麦区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产量的提高要求更大的肥水投入和更优化的栽培措施。在我国肥水投入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优化栽培措施对水稻的增产增效意义重大。以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与常规粳稻武运粳24为试验材料,采取4种不同的栽培措施(氮空白、当地常规、增密减氮、精确灌溉),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减氮、精确灌溉等栽培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有效叶面积指数(LAI)、高效LAI,提高粒叶比,增加库容,提高氮素相关代谢酶活性,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利用水分和氮素这两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子是提高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水氮互作的效应、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8年杭州市余杭区首次引进再生稻栽培技术,示范方头季稻平均产量10201.5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5401.2kg/hm2,两季稻产量达到15602.7kg/hm2,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示范表明,再生稻种植产量、效益明显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种一次收两季,省工省力,是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和种粮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安徽省种植小麦品种醇溶蛋白对其品质性状的影响,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137份安徽小麦品种进行醇溶蛋白谱带分析,同时测定了面粉的理化特性、面粉粉质特性以及面筋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37份安徽省种植小麦品种共分离出2690条醇溶蛋白谱带,统计后得出不同迁移率的谱带共96条。其中,出现次数最高的是ω-14.3,出现概率为77.70%;出现次数最低的是α-81.7和α-89.3,出现概率均为0.72%。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GD)为0.13~0.81,所有材料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70,说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差异较大。在GD=0.73的水平上将所有材料分为7个类群。57条不同迁移率的谱带与136项次品质性状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其中,谱带β-68.0与面团粉质质量指数和面筋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谱带α-73.4与面粉色泽L*值和白度值呈显著正相关,与b*值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筛选出这些对若干面粉及面团品质性状有显著影响的谱带,可为小麦品质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曾涛  刘辉  胡琼  凡迪  熊玉唐 《中国稻米》2019,(1):110-112,114
为筛选到适宜黔北地区直播的优质杂交稻品种,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宜香4245为对照,选用近年来审定的5个优质稻品种在遵义市余庆县进行试验,同时开展宜香4245品种传统人工栽插与直播的同田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品种生长情况、农艺性状正常,均可直播种植。从产量来看,C两优华占、宜香优2115、内香优6139较高,较对照宜香4245分别增产20.82%、17.84%和13.76%。宜香4245作直播较人工栽插每667 m2增产19.56 kg,减少人工投入3.5个,节本增收420元。C两优华占、宜香优2115、内香优6139和宜香4245适宜在黔北相似生态区作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17.
甬优12抽穗动态调查及稻曲病预防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对水稻生产危害严重,不但影响产量还降低其品质。稻曲病发生后(出现稻曲球)就很难防治,只能预防不能治疗。适时打药是高效预防稻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2而言,在破口前10~13 d用专化杀菌剂预防1次、破口期再预防1次的处理防治效果最好,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94.59%和98.33%;仅在破口前10 d或13 d喷1次药预防的处理,穗防效分别为86.95%和87.36%,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94.98%和95.99%。鉴于在实际生产中很难准确确定具体哪一天是破口前的第10 d或第13 d,本研究采用水稻生理学性状"叶枕平"(剑叶叶枕与倒数第2叶叶枕持平,或叶枕距为零)界定为最佳打药期,即稻田中1/3~1/2水稻植株处于叶枕平为第1次打药预防稻曲病的适期,第2次打药适期为破口前。  相似文献   

18.
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样也是农业水资源第一大消费者。水分高效利用一直是水稻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水分利用效率的内涵、水稻需水特性、水稻的株型、叶型、气孔特性、叶片光合与蒸腾特性、根系形态生理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激素、分子机制等方面概述了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机理;研究了环境因素、土壤特性、水分管理方式、肥料施用等方面对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影响,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区双季机直播稻品种筛选与搭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宜的早、晚稻连作机直播搭配品种,在洞庭湖区选用12个早稻品种、14个晚稻品种作试验材料,进行了双季机直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月1日机直播早季各品种均能安全出苗,且能于7月15日前成熟,其中,中早39、陆两优996和株两优211的产量较高,分别达8.25t/hm2、7.75t/hm2和7.30t/hm2;晚季于7月19日机直播,大部分品种能在9月15日前齐穗,10月31日前成熟,以柒两优007、中早39和陆两优996产量较高,分别达7.23t/hm2、7.00t/hm2和6.94t/hm2。综上,早季中早39、陆两优996、株两优211,搭配晚季柒两优007、中早39、陆两优996是洞庭湖区双季机直播的适宜组合,早、晚季最佳安全机直播期分别为4月1日前和7月20日前。  相似文献   

20.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食用油供给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花生产量对于推动我国花生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花生主推品种以直立型为主,该株型结果集中,可以密植,能够满足当时小农经济手工劳作的需求。但是相比于蔓生型和半蔓生型花生来说,直立型花生用种量大、投入高、产量偏低,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美国花生品种以蔓生型为主,花生单产高于我国,但是在我国发展蔓生型花生不切合我国耕地紧缺的实际情况,因此培育半蔓生型高产花生新品种是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直立型花生对产量的限制性,论证了半蔓生型高产花生的优势,以期为我国花生高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