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方蚕业》2020,(2):27-29
为探讨一化性柞蚕新品种豫大一号解除滞育的药物剂量问题,解决河南柞蚕区秋用新品种供应问题,对一化性柞蚕蛹进行β-蜕皮激素微量注射,促使其解除滞育进而羽化产卵的试验。结果表明,当药物稀释倍数为1∶17~1∶18时,羽化率均能达到94%~96%,并且死蛾率低,单蛾产卵量和蚕卵孵化率与正常制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一化性柞蚕秋季制种解除滞育最佳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一化性柞蚕秋季制种的羽化率,对一化性柞蚕蛹进行不同光照时间、感光日数、照距、感光部位、阶段采取黑暗保护等对解除滞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竹箔排放蛹茧并将有茧蒂的一端朝上,采用40w的荧光灯,光照距为100cm,每天光照时间17h的条件下,感光至20d时,再进行连续36h黑暗保护,然后继续每天感光17h至制种,可提高羽化率和羽化集中度,实用羽化率可达85%以上;试验结果解决了柞蚕“一化二放”秋季制种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庆忠 《北方蚕业》2008,29(2):16-17
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方法,是柞蚕“一化二放”的主要技术。40w萤光灯,100cm照距,每日连续感光17h,试验结果表明一化性柞蚕蛹羽化发蛾率可达88%以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低温冷藏处理一化性柞蚕越年蛹 ,具有解除其滞育的效果。在温度为 0℃下冷藏处理一化性柞蚕越年蛹 8d、6 d、4d和在温度为 - 1 8℃下冷藏处理 4d,其解除一化性柞蚕越年蛹滞育的效果与出蛾集中程度、制种成绩等均优于现行的感光处理解除滞育的方法。出蛾的实际时间较感光处理解除滞育法推迟了 3 d以上  相似文献   

5.
柞蚕化性变化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所控制,光照是环境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滞育蛹随光能的积累,引起了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其滞育的解除,羽化率的高低,因品种、光源、照匝、时间以及种茧摆设方式等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在昼友光周掷 小时的感光时间内,二化变一化的青黄种,因二化血缘强势大,感光30天后,羽化率达98%,而河33一化血缘强势大,羽化串仅64%,荧光灯具有温度低,照射面积内强度大而均匀,白色光谱成分多,解除滞育效果比水银灯、白炽灯好,元以40瓦荧光灯,贿匝50—100厘米为优,种茧摆设方式,以木盒排装为好。拌装蛹茧时,有茧蒂一端向上,与光面呈垂直面,突出蛹曰邵分,位光能充分作用于脑神经,促进脑神经纲回分泌活动中发生变能作用大,有利于推动回激素的分泌,加速滞育蛹的活化过程,促进变态的形氏 此珐克厦了穿挂方式茧粒相互紧贴、背光等缺点,羽化率技穿挂方式为高。柞蚕蛹解除滞育的方法,是“一化二放”秋柞蚕制种的有效括施,已在生产上开始使用,必将有力地促进柞蚕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一化性柞蚕茧当年春季人工感光羽化率与自然羽化率的比值关系,2017—2020年4年间对一化性柞蚕品种河三三进行了人工感光促进羽化试验。当年春季生产的柞蚕茧自然羽化结束后,密蔽种茧室,温度控制在22~26℃,每日用40 W的LED灯光照射(光源距柞茧1 m)17 h, 30 d后解除密蔽,恢复自然光照,调查人工感光羽化率。结果表明:一化性柞蚕茧人工感光羽化率与当年自然条件下春季柞蚕茧羽化率比值最高为9.00,最低为7.79,平均比值为8.61(-0.82~+0.39),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即人工感光羽化率会随自然羽化率升高而升高、降低而降低。采用SPSS软件检验差异显著性,两者之间的比值年度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两者之间的比值相对稳定,该比值可为实际柞蚕秋种生产计划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促使一化性柞蚕蛹解除滞育,羽化产卵,破解河南柞蚕区秋季缺种问题,对春蚕蛹进行了微量β-蜕皮激素注射试验。试验初步表明,当药物稀释倍数为1∶16~1∶18时,羽化率可达到88.5%~95.5%,并且死蛾率低,单蛾产卵量和蚕卵孵化率基本符合制种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桂西北有大片天然柞林,面积约1000万亩,发展柞蚕生产潜力大,但由于柞蚕留种困难,饲养数量少,多年徘徊在300—500担茧之间,发展速度很慢.由于我区地处低纬度,光照短,属过去所谓天然的柞蚕一化性区域,从北方引进的柞蚕二化性种,放养当代即滞育,又因温度变化大,高温季节长,春蚕滞育蛹有的常在10月和来年二月不到制种放养季节而陆续羽化出蛾,(羽化损失15—30%),不但制秋种用不上,且春保春用种由于经历时间长,蛹体消耗能量大,体质弱,羽化率不高,蚕期容易招致蚕病.  相似文献   

9.
昆虫能够将消化吸收的葡萄糖在脂肪体中转化为海藻糖或作为糖原储存,当机体需要能量时,海藻糖再转化为葡萄糖进入糖酵解途径,己糖激酶(hexokinase,HK)是在此转化过程合成中间代谢物葡萄糖-6-磷酸的限速酶。为研究柞蚕蛹解除滞育及发育过程中的糖类代谢规律,克隆了柞蚕2个己糖激酶同工酶基因,分别命名为Ap HK1和Ap HK2(Gen Bank登录号:KY624592,KY624593)。2个基因的ORF全长分别为1 455 bp、1 362 bp,编码484、453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柞蚕HK1和HK2蛋白分布于2个不同的进化分支,不同种类昆虫的同一类型HK具有更高的同源性。柞蚕5龄幼虫各组织中,2个HK基因在脂肪体中的表达水平都较高,Ap HK2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分布比Ap HK1更广,且在中肠、肌肉内也有较高表达。以一化性柞蚕滞育蛹的脂肪体组织为材料,采用qRT-PCR分析长光照(17 h/d)处理解除柞蚕蛹滞育及蛹发育过程中HK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2个HK基因的表达量在处理后21 d明显升高,其中Ap HK2的表达量升高了3.1倍;化蛹后42 d,Ap HK1的表达量升高了2.8倍,而Ap HK2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同时测定蛹脂肪体中己糖激酶的活性在长光照处理下高于对照组,前期呈现上升趋势,处理后28 d达到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并于处理后35 d趋于稳定;测定蛹血淋巴中葡萄糖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与脂肪体中己糖激酶的活性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柞蚕滞育蛹解除滞育及发育过程中己糖激酶基因表达上调,在蛹发育中期己糖激酶酶活力及葡萄糖含量之间呈现出互补关系,即己糖激酶的活性增强,血淋巴中葡萄糖的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为选育适合在一化性柞蚕产区放养的蛹、丝兼用大茧型柞蚕品种,以河南蚕区的一化性柞蚕优良品种河33为亲本材料,以提高千粒茧质量和千克卵产茧量为育种目标,采用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5年15代育成一化性大茧型柞蚕新品种豫大1号,并与现行一化性柞蚕品种101组配成杂交组合豫杂5号(豫大1号×101)。豫大1号属黄蚕血统,中熟性品种,全龄经过时间52 d 7 h,千粒茧质量8.55 kg,茧层率11.51%,一粒茧丝长933.60 m,在品种比较试验中的全茧量比亲本品种河33提高14.72%,在农村生产鉴定中的千克卵产茧量比河33增产16.66%。豫杂5号的全龄经过时间为48 d 8 h,全茧量8.43g,一粒茧丝长1 056.15 m,在杂交组合评比试验中的千粒茧质量比对照品种101提高12.02%,在农村生产鉴定中的千克卵产茧量比对照品种101增产18.25%。柞蚕新品种豫大1号及其杂交组合豫杂5号具有产量高、易繁育、茧型大、茧丝品质优等特点,适用于蛹、丝兼用的柞蚕茧生产。  相似文献   

11.
苗隆  谢璐  李群  刘彦群 《蚕业科学》2019,45(2):195-200
柞蚕(Antheraea pernyi)幼虫体壁颜色表现出高度多样性。胆绿素还原酶(biliverdin reductase B,BVRB)可催化血红素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胆绿素还原成胆红素,参与昆虫体色形成。为明确BVRB在柞蚕幼虫体色形成中的作用,克隆柞蚕胆绿素还原酶基因ApBVRB,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同时调查胆绿素还原酶的活性。ApBVRB编码20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50.67 kD,等电点为5.15。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ApBVRB与家蚕的黄素还原酶(flavin reductase,FR)具有75%的序列相似度。qRT-PCR检测结果表明,ApBVRB在柞蚕幼虫的所有受试组织器官中均表达,除丝腺外,青、黄体色幼虫之间的相对表达量并没有显著差异。酶活性检测发现,胆绿素还原酶活性在青、黄蚕的血淋巴和丝腺中有极显著差异,推测可能由于血淋巴中该酶活性的差异而导致柞蚕幼虫表现为青、黄2种体色。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辽宁省猪流感(SI)的流行情况及病原的进化规律,对2016年年末在辽宁省某生猪屠宰场进行SI病原学监测时分离到的一株H1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A/swine/Liaoning/FX575/2016(简称FX575)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通过对其8个基因片段的基因来源进行分析,确定基因型;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相关分子特征;进一步以6周龄雌性BALB/c小鼠为感染模型,通过测定感染后小鼠的体重变化和脏器病毒含量评估病毒的致病性。结果显示:FX575为一株三重重配型的H1N2病毒,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病毒的HA基因来自于欧亚类禽型H1N1(EA H1N1)分支的SIV,NA基因来自于北美三重配型H1N2分支的SIV,6个内部基因(PB2、PB1、PA、NP、M和NS)均来自于2009/H1N1分支的病毒。以10~6EID50的剂量经鼻腔途径感染小鼠后,能够引起小鼠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其中有1只小鼠在感染后第7天体重下降的比率超过25%,判为死亡;感染后第3天在小鼠肺及鼻甲骨中均检测到较高滴度的病毒,含量分别为4.82、4.20 log10EID50·mL-1。结果表明SIV在不断流行的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病毒之间发生重组导致出现基因三重配的病毒,病毒对小鼠呈现中等致病力特征,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对SI的主动监测,从而降低病毒对兽医及公共卫生学风险。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LH-20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樗蚕蚕沙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种单体化合物。利用质谱与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分析并确定这9种化合物分别为吐叶醇、(3S,5R,6S,7E,9R)-5,6-环氧-3,9-二羟基-7-megastigmene、黄柏酮、neophellamuretin、黄柏苷、赪酮甾醇、赪酮甾醇3-O-β-D-葡萄糖苷和α-亚麻酸甲酯和叶绿醇。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化合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吐叶醇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和向日葵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均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50.033μg/mL、54.016μg/mL、94.296μg/mL和47.144μg/mL;黄柏酮对水稻纹枯病菌和向日葵菌核病菌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126.811μg/mL和210.305μg/mL。  相似文献   

14.
疟原虫作为一种侵入红细胞的顶复门原虫代表虫种,目前对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机制知之甚少。尽管疟原虫中蛋白质的基本或非基本性质越来越明确,但其功能和蛋白质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有效的抑制疟原虫入侵的机制了解不多。论文讨论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机制,介绍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的早期阶段及疟原虫入侵期间与宿主红细胞的平衡和相互作用,阐明当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收缩系统提供动力,为研究疟原虫等顶复门原虫的入侵机制奠定了基础,对研究疟原虫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亚油酸/α-亚麻酸(LA/ALA)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70 kg左右的杜×长×大肥育猪90头,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用亚麻籽油等重量替代不同水平的玉米油,使6个组饲粮LA/ALA分别为32∶1、22∶1、13∶1、9∶1、6∶1和3∶1。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LA/ALA降低,育肥猪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分别在13∶1和9∶1组有最大值,而料重比(F/G)在6∶1组最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饲粮LA/ALA为3∶1显著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P<0.05),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随着LA/ALA降低而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HDL-C和LDL-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饲粮LA/ALA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在13∶1组最高,且显著高于32∶1、6∶1和3∶1组(P<0.05),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降低饲粮LA/ALA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梁乔 《养猪》2019,(1):118-120
为了解大中型猪场猪伪狂犬病免疫抗体水平,采用ELISA方法对辽宁3个区域大中型猪场共7个场采集猪血清样品共270份进行猪伪狂犬病gE抗体和gB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猪伪狂犬病gE抗体和gB抗体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5.9%和85.9%。其中区域一、区域二、区域三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8%、0和23.8%,猪伪狂犬病g 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5%、91.3%和81.3%。结果表明:大中型猪场的免疫措施得当,免疫效果明显,但还存在感染的猪只。区域一和区域三所采样的大中型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野毒感染,区域二的野毒感染率和免疫抗体水平均优于其它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17.
弓形虫病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此病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感染率极高,所以建立高效敏感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检测弓形虫病的技术有多种,其中以免疫学技术为主。虽然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其成本高,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并不适宜推广。近年来,通过对弓形虫表面抗原的大量研究,检测弓形虫病的免疫学技术也有了显著提高。从敏感性差、操作复杂到现在的特异性强、快速简便,从单一抗原的检测到现在的多表面抗原的检测,无疑为检测弓形虫带来了新的思路。论文主要对检测弓形虫的ELISA、改良凝集试验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在体内以多种形式存在。随着对胆汁酸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胆汁酸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通过介导胆汁酸受体而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肠肝循环是指胆汁酸合成、分泌、排泄、再吸收的循环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胆汁酸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调控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过程,进而调节糖脂代谢。本文针对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以及胆汁酸受体在糖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探究胆汁酸及其受体在代谢相关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蛋氨酸(Met)是动物生长必需氨基酸中唯一含硫氨基酸,其可参与机体内众多代谢途径,为动物提供甲基,合成动物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和生物活性物质,是动物生长和毛发生长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日粮中必须添加适量的蛋氨酸才能满足动物生长需要,对毛皮动物,蛋氨酸还会影响毛发的生长和品质,所以蛋氨酸又被称为"生命性氨基酸"。本文综述了蛋氨酸在动物生长发育及毛发生长中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蛋氨酸在畜牧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武帅  郭东新 《动物营养学报》2019,31(6):2735-274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花生秧对伊拉兔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35±2)日龄、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120只生长期伊拉兔(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伊拉兔。6组试验兔分别用花生秧添加量为0(对照组)、10.0%、12.5%、15.0%、17.5%和20.0%的颗粒饲料进行饲喂。预试期7d,正试期42d。饲喂试验结束后,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试验兔盲肠微生物的16SrDNAV3~V4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15.0%、17.5%和20.0%添加组盲肠内容物中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的比例显著减少(P<0.05),17.5%、20.0%添加组盲肠内容物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比例显著减少(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17.5%、20.0%添加组盲肠内容物中Ⅳ型梭菌属(Clostridium Ⅳ)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花生秧后可影响伊拉兔盲肠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改变一些具有重要代谢功能的细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