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不同栽培处理对稻米品质及食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地区优质食味粳稻品种津川1号、津原E28和津原4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米品质及食味的影响,探索适宜华北单季稻作区提高水稻品质及食味的最佳栽培方式。结果表明:移栽和收获时间的改变,出穗至收获积温变化明显,水稻品质及食味亦发生变化;水稻外观品质也随之变化,整糙米粒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营养品质中水分含有率和蛋白质含有率达到显著差异;积温和水分含有率及蛋白质含有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整糙米粒率和水分含有率及蛋白质含有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综合评价(食味)在品种间的差异显著,津川1号食味特性整体较好。结合品种的生育特异性,最终可确定在华北地区粳稻于5月上旬播种、6月上旬移栽和出穗后60 d收获有利于提升水稻品质及食味。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中国粳稻品种的食味品尝评价方法,通过对中国产粳稻品种进行食味品尝评价,分析品尝员的识别能力和适口性,探讨由中国人来构成品尝员时进行食味品尝试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食味评价值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食味评价值在品尝员之间和品种之间都存在着1%水平的显著差异,而品尝员和品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差异是不显著的。因此,虽然不同品尝员之间的食味评价值存在着差异,而全体品尝员对于同一品种的评价则呈现了一定的趋势。关于每个品尝员的识别能力,高于5%F值的品尝员为18人中的9人,为总人数的50%,这9名品尝员可以被判定为具备识别能力。此外,这9名品尝员中与全体品尝员适口性相一致的为8人,与全体适口性不一致的为1人。综上所述,在对粳稻型品种进行食味品尝试验时,虽然具有识别能力的品尝员人数较少,但是从品尝员全体对品种的食味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点可以判断通过本试验这样的食味评价方法来评价中国产粳稻品种的食味是可行的。此外,因为品尝员中具有识别能力的人数十分之少,为了育成具有良好食味品质的水稻品种,加大对品尝员食味评价能力的培训就是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北方稻作协会组织24位专业品评员,对来自我国粳稻产区的28个粳稻品种(品系)进行品评,评选出特等奖1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6个,优秀奖7个。从品评结果分析来看,参评粳稻品种(品系)整体食味水平普遍较高,表明我国优良食味粳稻研究成果显著。同时,专业品评员能够科学、公正、可靠地评价粳稻食味,品评结果得到参评单位的一致认可,所以应大力加强品评员队伍建设,以促进我国优良食味水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们围绕中国和日本产粳稻品种进行了食味品尝试验,同时对中日两国品尝员品尝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其结果是,中国品尝员和日本品尝员在双方的综合评价分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食味品尝试验中的其他科目,两国品尝员之间的试验结果也呈现显著正相关。然而,通过对不同品种进行比较,两国品种均存在着日本品尝员给出非常低的评价而中国品尝员给出的评价并不是那么低的水稻品种。此外,在综合评价判定的时候,中国品尝员重视中国品种的硬度和粘度,重视日本品种的味道和外观,而日本品尝员,无论是对于中国品种还是日本品种则更重视粘度和外观。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在中国运用日本式的食味品尝试验方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对两国品尝员之间评价差异性很大的品种,对进行综合评价时中日两国品尝员的重视科目的不同,对外观和硬度进行评价时的评价基准及嗜好性的不同也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
<正>由北方稻作协会主办,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协办的"2017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会"于2017年7月14日在宁夏银川市召开。参加本次品评的有本协会专业品评员24人(包括4位专家组人员),另有粳稻食味研究及鉴评工作专家9人、日本专家6人及其他参会人  相似文献   

6.
利用SSR标记和表型性状聚类分析食味优良粳稻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SSR分子标记、食味性状、农艺性状3种数据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的食味表现优良的常规粳稻品种(系)进行了多样性分析。72对SSR引物在60份供试材料中检测到290个等位基因变异,以第5染色体上平均等位基因数目最多。大部分食味优良粳稻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00~0924,检测的标记是以3~4个等位基因为主的SSR引物位点。利用SSR标记检测等位基因的材料分群结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性,江苏省内大多材料可聚为一类,而其他少数及北方粳稻材料多与国外食味优异粳稻品种亲缘关系较近,与其系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食味鉴定表型性状为依据,部分产地来源不同而食味优良的材料明显聚为一类,表明遗传基础是决定其食味的主要因素。农艺性状表现与材料来源有一致性,而与食味优良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7.
云南粳型特色软米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5个低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品种(系)种植在4个不同海拔生态点,利用AMMI模型对食味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以食味品质性状的表型值、AMMI分析的前两位主成分值及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指标,对品种(系)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3项指标在基因型间、环境间及基因型×环境互作间的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此3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显著。综合考虑3项指标的表现,5个软米品种(系)食味品质稳定性依次为银光云粳20号云粳优4号YH6H559。影响食味品质稳定性的主要环境气候因子是海拔和日平均气温。综合考虑供试品种(系)的产量水平、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银光和云粳20号可作为改良稻米食味品质(特别是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及其稳定性的亲本。  相似文献   

8.
《中国稻米》2019,(3):32-32
正4月12—13日,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指导下,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暨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进会在海南三亚召开。全国共有62个优质籼稻品种和41个粳稻品种参评。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任鉴评专家组组长,陈温福院士为粳稻组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揭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其蒸煮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及其对不同后期施氮水平的响应。【方法】以3个常规籼稻品种和3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 析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不论籼粳亚种,后期氮素肥料均显著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氮素的反应存在明显不同,但肥料处理效应大于品种间差异。随着后期氮肥水平的提高,稻米中四种蛋白组分含量也显著增加,以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对氮肥的施用反应较大;直链淀粉含量有所下降,胶稠度显著变短;淀粉糊化特征值中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下降,而回复值、消减值呈上升趋势;食味值显著下降。相关分析显示,籼﹑粳稻总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75**)﹑最高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呈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粳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23**)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最高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的关系和籼稻基本相同。籼、粳稻食味值均与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显著负相关,与清蛋白(即比例最小的组分)的关系,籼稻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粳稻相关性未达显著。【结论】后期氮肥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显著劣化稻米蒸煮品质和适口性。四种蛋白组分的增加均会不同程度地劣化稻米食味,其中,尤以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的负效应较为显著,谷蛋白对食味的负效应也不可忽视,在籼稻品种中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揭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其蒸煮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及其对不同后期施氮水平的响应。方法 以3个常规籼稻品种和3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 不论籼粳亚种,后期氮素肥料均显著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氮素的反应存在明显不同,但肥料处理效应大于品种间差异。随着后期氮肥水平的提高,稻米中四种蛋白组分含量也显著增加,以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对氮肥的施用反应较大;直链淀粉含量有所下降,胶稠度显著变短;淀粉糊化特征值中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下降,而回复值、消减值呈上升趋势;食味值显著下降。相关分析显示,籼﹑粳稻总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75**)﹑最高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呈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粳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23**)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最高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的关系和籼稻基本相同。籼、粳稻食味值均与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显著负相关,与清蛋白(即比例最小的组分)的关系,籼稻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粳稻相关性未达显著。结论 后期氮肥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显著劣化稻米蒸煮品质和适口性。四种蛋白组分的增加均会不同程度地劣化稻米食味,其中,尤以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的负效应较为显著,谷蛋白对食味的负效应也不可忽视,在籼稻品种中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朱凡 《中国稻米》2019,(4):83-87
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是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天津市水稻产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品牌不断衰落等问题,必须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水稻产业链中各关键环节(育种、种植、贮藏、加工、价值沟通、市场营运等)进行融合。本文阐述了天津市水稻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种植布局、主导模式、价值模式;分析了水稻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国内外水稻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得出了天津市水稻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要走产业融合之路,并从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布局、发展活力等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花育36号’ב高油613’构建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试验材料,考察2个环境下(E1、E2)RIL群体种子长宽比表型数据,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E1环境下花生种子长宽比符合B_1_8模型(即2对存在重叠作用的独立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间互作效应为-0.19,主基因遗传率为89.86%;E2环境花生种子长宽比符合B_1_7模型(即2对存在互补作用的独立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间互作效应为-0.22,主基因遗传率为92.04%。通过对多态性SSR标记筛选和相关性分析,发现标记AGGS1325在2个环境下均与种子长宽比显著性相关。本研究将为深入开展花生粒型分子机制研究和推进花生外观品质育种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研究商品有机肥对苎麻农艺性状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的影响,为苎麻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2017~2019年于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麻类阳光板温室,采用土壤盆栽试验,选取3个苎麻优质品种(多倍体1号、湘苎3号和中苎1号),种植基肥为商品有机肥,共计6个处理(对照组:不施肥+多倍体1号,CT1;不施肥+湘苎3号,CX3;不施肥+中苎1号,CZ1;试验组:有机肥+多倍体1号,YT1;有机肥+湘苎3号,YX3;有机肥+中苎1号,YZ1)。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下,3个苎麻品种在快速生长期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升高;代表微生物活性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明显呈现出YT1> YX3> YZ1> CT1> CZ1> CX3的变化趋势;施用有机肥各处理与各对照处理相比,除均匀度指数(E)外,其他4个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同程度得到提高;施用有机肥增强了苎麻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其中糖类、氨基酸类、胺类、羧酸类的增强最为明显,达到显著水平(p <0. 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YT1与CT1、YZ1与CZ1相比,YT1和YZ1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和代谢功能均得到增强;YX3与CX3相比,有机肥的施用增强了土壤微生物对第一主因子中碳源的利用,抑制了对第二主因子中碳源的利用;有机肥除对苎麻植株茎粗、株高和单株分株数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各农艺性状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与AWCD、Mclntosh指数(U)及碳源氨基酸类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与均匀度指数(E)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与丰富度指数及其他5类碳源呈显著相关(p <0. 05);有机肥与苎麻农艺性状呈现一定关系,其中与单株鲜皮厚和单株叶片数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 <0. 01),与单株生物量、单株鲜皮厚和单叶面积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 <0. 05)。因此,有机肥有助于提高苎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强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有利于改善苎麻农艺性状,促进增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生育后期水分胁迫下施氮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花育25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通过防雨棚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花生氮素吸收、分配、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荚果充实期设置水分条件分别为充足灌水(W 0)、轻度干旱胁迫(W 1)和中度干旱胁迫(W 2),设置5个施氮(N)水平,即0kg·hm^-2(N0)、45kg·hm^-2(N1)、90kg·hm^-2(N2)、135kg·hm^-2(N3)和180kg·hm^-2(N4)。结果表明,W1N2处理下花生经济产量、全株生物量、籽仁和全株氮素积累量均达最大值。与其它氮肥处理相比,同一水分条件下适量施氮(N 2)处理增加花生产量,提高收获指数。花生各器官中来自于15N原子标记的肥料中的15N原子百分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正常供水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花生植株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中度干旱胁迫下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条件下,W1N2处理(轻度干旱胁迫和施氮90 kg·hm^-2)处理下花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适宜,氮素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和氮肥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新疆棉花//花生间作碳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棉花//花生间作的主要碳排放环节,可为实现棉花//花生间作高产与低碳排放的协同效益提供有效参考措施.本文构建了碳足迹模型,按照全生命周期方法,核算了新疆棉花//花生间作生命周期碳排放.结果 表明:棉花//花生间作的净收益约为棉花单作的1.4倍、花生单作的1.2倍;棉花//花生间作的单位面积碳排放达4878.4 kg CO2-eq/hm2,较棉花单作降低10.9%、花生单作降低4.1%,但单位净产值的碳排放为0.4 kgCO2-eq/元,较棉花单作降低66.6%、花生单作降低29.6%.综合2种种植体系的净收益和单位净产值碳排放发现,棉花//花生间作可以实现高产出与低碳排放的协同效益,符合绿色、高产、高效农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6.
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与栽培种相比,花生野生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能够适应一系列复杂环境,是抵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基因来源。多项研究表明,花生野生种对根结线虫病、晚斑病和锈病具有较高抗性。本文综述了野生花生的种类以及花生栽培种起源种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野生花生对花生病害的抗性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结合花生基因组学最新研究,展望了花生野生资源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全生物降解地膜对南疆花生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南疆花生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型聚酯全生物降解地膜(简称:降解膜)覆盖为处理、普通聚乙烯PE地膜覆盖为对照(CK),分析降解膜覆盖对花生试验区土壤温度、水分、养分及产量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 显示:①降解膜的破损率随花生生育进程表现为6-8月较小(3%~14%),到10月收获期显著增大(29%).②降解膜处理的花生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③花生生育期内,降解膜覆盖0~30 cm平均土壤温度较CK高0.35℃,其中,膜下5cm、15cm和25cm分别较CK高0.38℃、0.39℃和0.27℃,但两处理间的平均土壤温度差异均不显著.降解膜覆盖0~30 cm平均土壤含水率较CK高2.08%,其中,膜下5 cm和25 cm分别较CK高3.39%和4.74%(p<0.05),而膜下15 cm的较CK低1.89%(p<0.05).④降解膜覆盖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6月和10月)、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cm)的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盐分、土壤容重以及土壤pH均无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PE地膜应用于南疆花生栽培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用于花生白绢病防控的生防菌,本研究通过培养皿对峙培养和田间防效试验,进行生防菌株的筛选。结果表明:从土壤中筛选的花生白绢病生防菌为木霉菌和芽孢杆菌,经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棘孢木霉菌( Trichoderma asperellum)、拟康宁木霉菌(T.koningiopsis)、钩状木霉菌(T. hamat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芽孢杆菌和木霉菌对花生白绢病均有一定的防控作用。生理生化测定结果显示,生防菌能提高花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防御酶的活性,表明获得的生防菌木霉菌株及芽孢杆菌株能提高花生植株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对花生荚果与种仁性状进行评价,规范花生种质资源的概率分级。本研究以482份花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对花生荚果与种仁的15个主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概率分级。结果表明,除脂肪和蛋白变异系数在10%以下外,其余1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其中亚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大,达44.95%。从变异幅度来看,百果鲜质量最大,为62.70~303.50g;变异幅度最小的是蔗糖,为0.54%~5.92%;通过绘制频次图并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表明,有7个性状符合正态分布,有5个性状去除拖尾部分,其主要部分仍遵循正态分布。而花生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未呈现正态分布,按照其实际分布进行分级。本研究为花生荚果与种仁性状的描述规范和数据化标准化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7种常用杀螨剂对花生上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毒力差异和防治效果,为不同优势种群的防治提供高效药剂,采用浸虫法测定了7种杀螨剂对两种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螺虫乙酯对二斑叶螨成螨的毒力最高LC50为1.213mg/L;哒螨灵、联苯肼酯、阿维菌素的毒力次之。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成螨的毒力最高LC50为0.044mg/L;螺虫乙酯、哒螨灵、虫螨腈、联苯肼酯的毒力也较高;螺螨酯对两种成螨的毒力均最低。螺虫乙酯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卵的毒力均最高,LC50分别为0.037mg/L、0.005mg/L。阿维菌素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成螨的毒力倍数差异最大,达247.8倍;其次是螺虫乙酯、虫螨腈毒力倍数为24.8倍和16.1倍;螺螨酯和阿维菌素对两种叶螨卵的毒力差异较大,分别达12.1倍和11.8倍。在盆栽花生上,43%联苯肼酯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10g/L乙螨唑悬浮剂4000倍处理,对二斑叶螨的防效好,药后21d达83.75%~97.75%,显著高于其他药剂;7种药剂的4000倍液处理均对朱砂叶螨有很好的防效,药后21d达97.63%~100%。综上所述,除螺螨酯以外,6种供试药剂对朱砂叶螨成螨和卵的毒力均明显大于二斑叶螨,其中阿维菌素对两种成螨毒力差异最大。43%联苯肼酯悬浮剂4000倍液可有效同时防治两种叶螨,并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其他6种药剂目前都是防治朱砂叶螨的高效药剂。本研究为防治叶螨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对指导花生田叶螨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