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豫农416是河南农业大学以豫麦49为母本、(豫麦21/豫麦35)F1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超高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09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1.豫农416已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权公告号:CNA005366E.  相似文献   

2.
水晶3号   品种来源:母本郑稻5号(豫粳1号/水源287)是本所通过籼粳杂交选育的优质材料,父本黄金晴(日本晴/喜峰)是日本引进的优质米品种.1992年杂交配组,1997年稳定并参加品系鉴定试验.200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豫农035由河南农业大学杂交选育而成.其组合母本为豫麦52号变异株,父本为豫麦18号变异株。2007年12月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农业部第943号公告公布。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7006号,证书编号:2007—3—6.该品种植物新品种公告号为:CNA003422E。  相似文献   

4.
绥粳28是以绥粳4号为母本、绥粳1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集优质、抗逆、香型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水稻新品种,2018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并对该品种未来在黑龙江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为今后寒地优质粳稻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稻18号.中粳常规水稻品种.由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该品种集超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200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07001.并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2008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28,并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权授权证书,品种权号:  相似文献   

6.
<正>豫农4023是河南农业大学以新旱1号为母本、周麦16为父本,采用系谱法在水地、旱地同时选择,历经10年选育出的半冬性高产抗旱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1年通过河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1029。1特征特性豫农4023生育期232d,与洛旱2号的生育期基本相同;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冬季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春季发育进程较快,两极分化期不能成穗的小分孽枯死速率快,叶色  相似文献   

7.
2000年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试优良品种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全国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试共组织了豫粳6号组、中作93组、金珠1号组、秋光组和吉玉粳组5个熟期组的区试及生产试验。供试品种 (组合 )共计60个 ,试验点次70个。经过对试验资料的初步分析总结 ,有9个品种 (组合 )在区试和生产试验中比较突出 ,拟推荐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介绍如下 :(1)3A/18三系杂交稻组合 ,天津市农作所选育。1998~1999年参加了国家北方水稻区域试验 ,1998年初试平均单产576.8kg/667m2 ,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2.0 % ;1999年续试平均单产652.5kg/6…  相似文献   

8.
1999年全国北方稻区水稻品种区试共组织了豫粳6号组、津稻1187组、中丹2号组、秋光组和吉玉粳组5个熟期组的区试及豫粳6号组、津稻1187组、秋光组和吉玉粳组4个熟期组的生产试验。供试品种 (组合 )共计49个 ,试验点次62个。经过对试验资料的初步分析总结 ,有9个品种 (组合 )在区试和生产试验中比较突出 ,拟推荐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介绍如下 :(1)9A/C418 :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选育。1998~1999年参加国家北方水稻区试,两年平均单产622.1kg/667m2,较对照增产9.61 %。1999…  相似文献   

9.
04中36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于1998年用百农64与周麦11杂交,经6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基本上保留了双亲丰产、抗病的主要优点,同时也克服了双亲各自的缺点.2006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号:豫审麦2006019.已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申请号20050496.7.  相似文献   

10.
徐稻5号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采用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技术培育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06年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150d左右,株高97.4cm,每穗总粒数135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6g;国家区试两年加权平均产量533.6kg/667m^2,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7.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72.9kg/667m^2,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4%;稻米品质达国家《食用稻品种品质》(NY/T593—2002)优质2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株型对提高小麦产量、品质、抗性以及光能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小麦株型相关QTLs的精细定位和定向改良,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系Shanghai 3/Catbird和Naxos为亲本创制的F10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为材料,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在郑州和原阳两地进行表型鉴定,对株高、旗叶长和旗叶宽等株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合覆盖全基因组的基因型检测结果,利用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Mapping软件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QTL分析,共鉴定到3个在多个环境下稳定存在的株型相关性状的新QTLs,分别位于6A和2B染色体上,命名为Qph-6A、Qfll-6A和Qflw-2B,单个QTL在不同环境中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8.33%~13.93%、8.10%~8.18%和9.14%~9.46%。  相似文献   

12.
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最佳用氮量,以杂交籼稻两优6326为材料,比较分析了5个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水稻生长、病虫害发生、倒伏等情况及产量表现,并通过经济效益曲线拟合,得出最佳用氮量。结果表明,以头季稻施氮14.8 kg/667 m^2、再生季施氮9.0 kg/667 m^2时再生稻两季产量均较高。在此施肥水平,头季稻群体适宜,后期光合速率正常,纹枯病危害和倒伏相对较轻,成熟期茎鞘干物质积累较多,有利于高节位再生芽的萌发。经济效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杂交籼稻两优6326作再生稻种植全生育期适宜施N量为27.5 kg/667 m^2,产量可达847.11 kg/667 m^2。  相似文献   

13.
为鉴定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的穗发芽抗性,挖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筛选在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条件下能有效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标记,测定了18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发芽指数(GI)、整穗发芽率(SGR),并利用5个穗发芽相关基因的KASP标记Phs646、Phs666、TaMFT、TaDAR和Vp1B1-83对参试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基因型与GI、SGR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85份小麦种质资源GI的平均值为16.74%,变化范围为0~77.35%;SGR的平均值为40.84%,变化范围为0.38%~99.69%;有22份种质资源的GI和SGR均小于5.0%。5个分子标记中,Phs646、Phs666与GI和SGR显著相关(P<0.01);标记Vp1B1-83与SGR显著相关(P<0.01),与GI相关不显著;TaMFT和TaDAR与GI和SGR都不相关。表明分子标记Phs646、Phs666可用于宁夏引黄灌区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鉴定,Vp1B1-83可作为该地区穗发芽抗性分子鉴定的参考标记。结合穗发芽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冬育5号、宁春22号、Bastian、毛火麦、山麦、白秃子、白毛火麦共7份具有低GI和SGR值及较高穗发芽抗性基因频率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耐盐碱水稻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有234万hm^2沿海滩涂和1亿hm^2内陆盐碱地,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土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水稻作为沿海滩涂和盐碱地改良的首选粮食作物,国内外学者对耐盐碱水稻开展了广泛研究。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单产在300 kg/667 m^2以上的水稻品种。本文对耐盐水稻种质资源筛选、耐盐基因/QTL的定位与克隆、耐盐水稻鉴定与评价方法、耐盐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耐盐碱水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耐盐碱水稻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开发一款新型的具有抗疲劳、提高免疫力的功能性饮料的乳饮料,以黑参和牛奶为主要原料,加入酒曲发酵后调配,以产品发酵感官、产品感官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其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黑参添加量为1.2%,酒曲发酵,添加量为0.6%,室温浸泡2h,37℃发酵3.5h,最佳配方工艺为:白砂糖5.5%,柠檬酸0.1%,草莓香精0.09%。该实验为黑参乳饮料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2,4-表油菜素内酯缓解水稻花期高温胁迫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BR)在水稻开花期缓解高温胁迫的作用,研究分析了在高温胁迫下喷施EBR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花期受高温胁迫后,结实率、花药开裂率以及穗子花粉活力明显降低,而喷施EBR后水稻的结实率、花药开裂分别提高24.09%、55.4%,且穗中部和下部花粉活力提高了8.64%和24.2%。在高温胁迫下,SOD、POD、CAT活性显著降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喷施EBR后SOD酶活性提高51.76%,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8.23%和11.02%,但对POD和CAT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此外,高温胁迫下,内源激素ABA含量上升,GA含量降低,而喷施EBR后ABA含量提高4.78%,GA含量降低18.81%。表明喷施EBR可以通过调节水稻内源激素的变化缓解高温伤害。  相似文献   

17.
施用生物炭对冬小麦光合潜力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生物炭对冬小麦光合潜力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设置了施用生物炭7200kg·hm^-2(BH)、3600kg·hm^-2(BM)、1800kg·hm^-2(BL)和不施生物炭(BO)4个处理,测定分析了冬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施炭水平下冬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趋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施用生物炭可以减弱光合“午休”。冬小麦叶片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呈广口“V”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在开花期,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光响应曲线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灌浆期的响应曲线在光照强度1600~2000μmol·m^-2·s^-1时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就不同处理而言,开花期和灌浆期各指标均表现为BH和BM处理大于BL和BO处理;模拟得到的灌浆期最大净光合速率以BM处理最大,分别比BH、BL和BO处理高2.50%、6.20%和8.88%。与BO处理相比,BH、BM和BL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4.14%、5.97%和1.49%,其中BH和BM处理增产显著(P<0.05)。综上所述,施用生物炭可以减弱冬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合“午休”,增强光合性能和潜力,提高籽粒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生物炭以年施用量3600kg·h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小麦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特点及分布规律,选用不同种植区的79份和175份小麦品种(系)分别研究了小麦总膳食纤维含量和总阿拉伯木聚糖、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非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及其关系。结果表明,79份参试材料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系数为10.2%,175份参试材料的总阿拉伯木聚糖、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和非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06%、26.88%和14.62%;品种对4个目标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麦区对总膳食纤维和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影响不显著,对总阿拉伯木聚糖和非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影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非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与总膳食纤维含量、总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分别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筛选出9个高膳食纤维含量的小麦优质资源,推荐毕2008-1和丰德存1号(膳食纤维含量高于12.0%,面团稳定时间高于20 min)作为小麦品质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利用水分和氮素这两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子是提高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水氮互作的效应、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农艺性状较好且抗赤霉病的种质资源、加快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程,以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菌株F15为致病菌,分别以苏麦3号与09X15作为抗病与感病对照,于2015-2017年对收集自南京农业大学等7个研究单位的45个小麦材料进行了大田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调查,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小麦种质所携带的 Fhb1基因。结果表明,在用微量移液器进行单花滴注接种鉴定的三年试验中,NMAS001、苏麦3号、P48等13个小麦材料至少有两年表现抗病。利用抗赤霉病主效QTL的SSR标记Xgwm493、 Xgwm533和Xbarc147对45个小麦材料进行 Fhb1基因的分子检测表明,苏麦3号、NMAS020、苏夫等20个小麦材料含有 Fhb1基因。抗赤霉病小麦材料一般主要农艺性状如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表现不良;15HN018、15HN200和宁麦9号的抗赤霉性和农艺性状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