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为全面掌握娟姗种公牛在高寒牧区的适应性和生理机能变化情况,将6月龄娟姗种公牛引入牧区后观测生理机能变化情况,待体成熟后与牦牛开展自然交配。对牦牛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方式下的繁殖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交配方式下母牦牛受胎率、产犊成活率、繁殖率比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的母牦牛相应指标分别高19.26%、25.71%和23.12%,流产率和初生犊牛死亡率则比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的母牦牛分别低8.54和5.64个百分点。同时对两种杂交技术下牦牛所产的后代娟犏雌牛进行犊牛生产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交配母牦牛所产的后代娟犏雌牛犊比人工授精的母牦牛所产娟犏雌牛犊的初生重、12月龄体重、初胎初乳量、初胎年均泌乳量分别高4.92 kg、21.86 kg、0.36 kg、197.89 kg,两组数据经差异显著性检验,自然交配组的娟犏雌牛犊初生重、12月龄体重、初胎年均泌乳量均极显著的高于人工授精组的相应指标(P<0.01),初胎初乳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牦牛产奶量低,缓解牧区人、犊争奶矛盾,试验采用混血黄牛(♂)与青海环湖牦牛(♀)本交繁育犏牛以提高产奶量。结果表明:在青海环湖区域,经过2年推广试验,共配牦牛8 594头,产犏牛犊6 537头,成活6 173头,成活率为94.43%;初生、90日龄、180日龄犏牛犊和牦牛犊体重分别为15.7,54.5,96.5,11.8,30.7,64.7 kg,犏牛犊体重比牦牛犊分别提高3.9,23.8,31.8 kg,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上年未产犊牦牛采用补饲与同期发情处理技术,并采用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开展牦牛杂交,出生的犏牛犊采用犊牛培育技术,对不同培育条件对犏牛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年未产犊母牦牛补饲技术,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隔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产犊率及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6.67%、82.23%、78.34%和96.46%,分别提高22.84%、27.59%、33.03%和7.62%,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犊牛培育技术,与传统对照组相比,犊牛培育组和培育对照组公、母犏牛初生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上年未产犊母牦牛补饲与同期发情处理技术结合犏牛犊牛培育技术,显著提高其杂交一代犏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提高犊牛的繁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试验选取20头刚出生的牦黄杂交F2代犊牛(10头公犊,10头母犊)进行育肥,测定其各生长阶段的体重和日增重指标。3月龄公犊体重32.40±3.00kg,母犊体重34.55±8.50kg,差异不显著(p0.05);6月龄公犊体重67.70±9.50kg,母犊体重62.85±11.75kg,公犊平均体重明显高于母犊(p0.05)。初生至6月龄,公犊平均日增重0.29㎏,母犊平均日增重0.25㎏,但在4~5月龄公犊日增重445±116g,母犊日增重278±87g,公犊的生长速度极显著高于母犊(p0.01)。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通过人工授精技术,采用野牦牛颗粒冻精与家牦牛进行全、半血杂交方式,经后代生长发育观测,杂一代野血牛犊体尺、体重、剪毛量均高于本交家牦牛犊,尤以体重差异明显,全血野血牛犊体重比家牦牛犊增重3.4kg,增重率25.1%,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半血野血牛犊体重比家牦牛增犊重2.1kg,增重率15.6%,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牦牛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满足人们对无污染的牦牛奶、肉等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利用娟姗牛、安格斯牛和野牦牛的冻精杂交改良甘南牦牛,筛选最佳杂交组合。结果发现,与当地牦牛相比,娟姗牛、安格斯牛和野牦牛与本地牦牛杂交的F1代公母犊牛的初生重、3月龄体重和6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本地牦牛犊(P<0.05),其中娟姗牛、安格斯、野牦牛的杂交F1代的公犊牛初生重分别提高了30.12%、18.21%和13.21%;3月龄体重分别提高了7.89%、3.70%和1.94%;6月龄体重分别达到了81.26±1.23kg、79.26±1.04kg和78.42±1.13kg,而母犊牛6月龄体重分别为77.78±2.26kg、78.07±1.97kg和75.85±1.32kg。因此,利用娟姗牛、安格斯牛与牦牛种间杂交育种可显著改善犏牛生产性能,这将为提高甘南牦牛生产性能、生产优质牛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探讨了高海拔地区进行冷季补饲对母牦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对妊娠后期母牦牛每日用母牛专用浓缩饲料0.30kg/头补饲150d。结果表明:补饲期内补饲组母牦牛掉膘减重12.3kg,显著低于对照组减重30.2kg(P0.05);试验组母牦牛平均减重82g/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1.3g/d(P0.05);暖季体重恢复期,补饲组母牦牛平均增重30.4kg,显著高于对照组25.2kg(P0.05);试验组母牦牛平均日增重253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8.3g(P0.05);补饲组公、母牦牛犊初生重分别为15.1kg,14.3kg。对照组公、母牦牛犊初生重分别为11.9kg,10.3kg。补饲组公、母牦牛犊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6.9%和38.8%,差异均极显著(P0.01);补饲组母牦牛发情率和连产率分别为44.7%和34.0%,比对照组提高了32.9%和22.2%,差异极显著(P0.01)。冷季对妊娠母牦牛进行补饲,可防止母牦牛掉膘减重,增加犊牦牛初生重,促进暖季带犊母牦牛体重增加、体能恢复,提高母牦牛发情率和连产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补饲对天祝白牦牛繁殖性能的影响,提高繁殖率,开展了妊娠期补饲对天祝白牦牛繁殖性能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妊娠期对白牦牛补饲,白牦牛母牛平均体重增加8.09 kg,平均日增重44.9 g;对照组妊娠白牦牛体重减损24.07 kg,平均日减重133.7 g,差异显著(P<0.01)。补饲组犊牛初生重和6月龄重比对照组分别增加4.7 kg和19.2 kg,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母牛的发情率、妊娠率、产犊率、繁殖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发情率提高88.33%(P<0.01),妊娠率提高75%(P<0.01),产犊率提高75%(P<0.01),繁殖成活率提高75%(P<0.01)。补饲有利于母牛产后体质恢复,补饲组母牦牛产后平均增活重44.60 kg,平均日增重247.8 g;对照组母牦牛产后平均增活重35.30 kg,平均日增重196.1 g (P<0.05)。  相似文献   

9.
试验对用娟姗牛冻精杂交甘南牦牛所产的杂交一代娟犏牛公牛进行了育肥,分析其育肥效果和经济效益,为娟犏牛的生产提供基础性资料。将甘肃省夏河县牧区阿纳扎西等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然放牧的6月龄、18月龄和30月龄的38头娟犏牛,出售到本县的半农半牧区暖棚舍饲育肥90 d。结果表明:6月龄组娟犏牛净增重58.63 kg,平均日增重651.44 g,盈利521.12元/头,投入产出比1∶1.59;18月龄组净增重69.45 kg,平均日增重771.67 g,盈利603.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57;30月龄组净增重73.70 kg,平均日增重818.89 g,盈利705.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66。经显著性检验,娟犏公牛各年龄组之间育肥末期平均净增重和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采用异地暖棚舍饲育肥,反季节出栏,可取得明显的效果,且6月龄、18月龄、30月龄的育肥效果基本相同。因此,建议将当年产的6月龄娟犏牛公牛经过冬季舍饲暖棚育肥后当年反季节出栏,以减轻草场压力和增加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甘南牦牛二元、三元杂交后代周岁内生长发育情况,分析杂交利用方向。[方法]根据牧区草原畜牧业季节性特点,测量了二元、三元杂交后代初生(0月龄)、8月龄和12月龄体尺体重,对比分析不同杂交组合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不论是二元杂交还是三元杂交,杂交后代均表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优良品种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极显著优于本地品种;安格斯尕力巴牛在8月龄,娟犏牛在12月龄体重达到100kg以上,可为高原犊牛肉的生产提供优质牛源。  相似文献   

11.
用野血牦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3/4野血牦牛细管冻精和1/2野血公牦牛与甘南母牦牛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授精群公母牦牛犊牛(含3/8野血)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7.08%和15.93%;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含1/4野血)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1.31%、9.40%,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群6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30.31%和27.17%,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6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牦牛犊提高14.59%、13.13%,差异显著(P<0.05);而且人工授精群与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6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人工授精群12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27.56%和23.28%,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交配群12月龄公母牦牛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对照群提高17.12%、13.88%,差异极显著(P<0.01);而人工授精群与自然交配群公母牦牛犊12月龄体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50头柴达木福牛犊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与同龄牦牛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柴达木福牛犊牛初生,3月龄和6月龄体重分别比同龄牦牛犊增加了32.16 kg、60.28 kg和106.15 kg(P0.01)。柴达木福牛犊牛初生的体高,胸围和体斜长分别比同龄牦牛犊提高了22.12 cm、19.91 cm和21.2 cm;柴达木福牛犊牛3月龄的体高,胸围和体斜长分别比同龄牦牛犊提高了25.22 cm、23.91 cm和25.98 cm;柴达木福牛犊牛6月龄的体高,胸围和体斜长分别比同龄牦牛犊提高了29.3 cm、26.85 cm和27.02 cm(P0.01)。  相似文献   

13.
利用娟姗牛细管冻精,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改良色达草地型牦牛,结果显示:杂交一代(犏牛)公、母牛初生重平均达15.35kg,比本地牦牛初生重提高39%,2岁零3个月的公、母牛平均体重达166.7kg,比本地相同年龄的牦牛体重高60%;杂交一代母牛1.5岁初配,比本地牦牛提前2~3年;杂交一代母牛2岁零3个月产犊,第一胎年产奶量达1280kg,是本地成年牦牛产奶量的4倍。  相似文献   

14.
牦牛初生重为牦牛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据测定分析牦牛初生重公母平均分别为13.06 kg和12.49 kg,分别占成年公母牦牛体重的3.38%和5.58%,与其它种公牛比较均显著偏小.导入野牦牛血是提高牦牛初生重的有效途径,含1/4和1/2野血公犊对不含野血的家牦牛犊分别重4.5 kg和2.73 kg,差异极显著.母犊分别较其重4.09 kg和2.19 kg,差异极显著.胎次对初生重影响极显著(P<0.01),经产牛所产犊重13%.放牧牛群、年度、产犊月份及其互作对牦牛初生重的影响不显著.牦牛的不同产地对牦牛初生重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中甸牦牛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采用同期发情及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杂交试验,测定杂交后代犏牛的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并与中甸牦牛和当地黄牛杂交后代犏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授精后中甸母牦牛的产犊率为59.26%,杂交后代的成活率为75.00%;母牦牛妊娠平均天数为271d,生产的犏牛6月龄平均体高89.3cm,体斜长92.5cm,胸围115.0cm,管围13.4cm,体重112.4kg;与中甸牦牛和当地黄牛杂交后代犏牛相比,除成活率下降外,西门塔尔牛与中甸牦牛杂交后代的其他繁殖指标及生产性能指标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验证枯草期对母牦牛进行产前和产后7个月补饲对其来年繁殖性能和后代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了枯草期妊娠母牦牛“产犊前5个月”+“产犊后2个月”暖棚补饲试验,方法是从2020年10月1日开始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妊娠母牦牛白天放牧,夜间暖棚过夜,但试验组早上出牧前和黄昏归牧后精料补饲,对照组不补饲,试验于2021年4月30日结束,试验期共7个月。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妊娠母牦牛所产犊牛的繁殖成活率、公母犊牛平均初生重、母牦牛翌年发情时间、受胎率比对照组母牦牛分别高30%、2.94 kg和2.71 kg、40 d、45%,公母犊牛平均初生重差异极显著(P<0.01)。另对两组母牦牛所产后代犊牛进行短期集中育肥效果观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试验期内试验组和对照组公、母牛的体重分别增长46.91 kg和41.74 kg、34.47 kg和30.35 kg,验期期内两组公母牛的日增重分别为52.12 g和46.38 g、38.30 g和33.72 g,试验组公母牛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3.82 g和12.22 g。通过本组试验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保证了母牦牛在妊娠期和哺乳前期的营养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其来年繁殖性能,其后代犊牛的生长发育水平远高于不补饲母牦牛后代犊牛,进行育肥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引进娟姗牛细管冻精通过人工授精技术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结果表明:娟姗牛冻精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组受胎率为62.41%,比对照Ⅰ组低8.56%,比对照Ⅱ组低9.59%;繁殖率为53.55%,比对照Ⅰ组低4.51%,比对照Ⅱ组低6.45%;繁殖成活率为49.29%,比对照Ⅰ组高0.90%,比对照Ⅱ组低2.71%;产犊成活率比对照Ⅰ、Ⅱ组分别提高8.72%和5.18%。F1代初生公、母犊牛体高、体长、胸围、管围比同期对照Ⅰ、Ⅱ组公、母犊牛均高,体高、体长、胸围差异显著(P0.05),管围差异不显著(P0.05)。F1代初生公、母犊牛体重比同期对照Ⅰ组公、母犊牛分别提高6.84kg、4.74kg,提高了44.56、31.66个百分点;比同期对照Ⅱ组公、母犊牛分别提高8.84kg、6.84kg,提高了66.22、53.52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研究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犏牛、牦牛生长发育、增重效果及屠宰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犊牛培育技术,6月龄犏牛公犊牛和牦牛公犊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体重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采用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犏牛对照组和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犏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138.27±3.17kg和113.29±2.87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47%和47.91%,犏牛设施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99.09±2.35kg和79.83±1.91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7.46%和46.29%,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相比,牦牛设施组和犏牛设施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牦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显著提高,总增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传统放牧条件下的犏牛和牦牛。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发一套适合高纬度地区推广应用的牦牛高效养殖集成技术,增加当地牧民养殖牦牛的经济收入,试验开展了牦牛暖棚饲养试验、牦牛犊牛全哺乳及补饲育肥试验、母牦牛妊娠后期及哺乳期补饲试验、18月龄犊牛及成年牦牛全舍饲育肥试验。结果表明:暖棚饲养条件下,经计算母牦牛的试验末体重、日增重、总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3.40 kg(P0.01)、283.00 g(P0.01)、34.00 kg(P0.01),并盈利862.40元/头。试验组全哺乳犊牛的断奶体重和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28.47 kg(P0.01)、189.00 g(P0.01),并实现相对盈利1 084.32元/头。补饲育肥条件下,经计算犊牛的出栏重和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39.91 kg(P0.01)、226.00 g(P0.01),并实现相对盈利1 989.96元/头。妊娠后期补饲条件下,经计算母牦牛的试验末体重、总增重、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47.70 kg(P0.01)、13.50 kg(P0.01)、225.00 g(P0.01),母牦牛产犊的成活数高于对照组,且其所产犊牛的初生重比对照组高3.50 kg(P0.01);哺乳期补饲条件下的母牦牛,其犊牛的4月龄体重比对照组高21.80 kg(P0.01)。18月龄犊牛及成年牦牛在全舍饲育肥条件下,试验组试验末体重、总增重、日增重、宰前空腹重、胴体重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屠宰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经计算分别比自然放牧条件下相对盈利1 072.32元/头、966.48元/头。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草原红牛与甘南牦牛杂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中国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在甘南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甘南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6.99%,比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人工授精生产犏牛提高10.84%,比当地黄牛杂交甘南牦牛提高6.99%.繁殖的草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41 kg和20.52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8.20 kg和7.33 kg,比土犏牛增加6.06 kg和5.55 kg(P<0.01);生长发育快,18月龄时,公母体重分别为184.43 kg和178.67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62.76 kg和61.01 kg,比土犏牛增加52.94 kg和52.68 kg(P<0.01),杂种优势率达6.99%.建议在甘南地区推广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技术,并对草犏牛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