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多年生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已在生产上应用多年。但是,多年生稻品种在高海拔稻区安全越冬、绿色轻简化栽培等田间管理技术仍有待探索。自2016年参加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主持的多年生稻项目以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高海拔(1 670 m)稻区“多年生稻+鱼”绿色高效安全越冬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多年生稻品种选择、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稻田鱼管理,以及越冬季稻桩、水肥、鱼的管理和次年后的稻鱼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徐淑英 《中国稻米》2023,29(1):117-120
稻田立体种养技术已成为一种高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开展稻田立体种养技术的规范化研究,能够提高农田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节省投入成本,有助于实现水稻产业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该种养模式在技术上尚未健全,极大限制了该模式的推广。基于龙岩市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稻田立体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因地制宜提出一套适合龙岩地区发展的“稻+稻花鱼+鳅”“稻+稻花鱼+甲鱼”“稻+鸭”立体生态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辰溪县稻鱼综合种养投入产出情况的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不同稻渔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稻+鱼""稻+小龙虾"和"稻+鱼+鸭"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相对于单一水稻栽培,每公顷的利润均超过22500元,分别为33000、128100、38760元,且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辰溪县稻鱼综合种养的进一步发展应以"稻+鱼""稻+小龙虾"和"稻+鱼+鸭"模式为主导,兼顾其他各种模式,进行产业化开发,以带动辰溪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山区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4.
2014年在云南保山施甸和隆阳区繁殖隆科638S和晶4155S,产量分别为6.14和7.58 t/hm2,高产田块分别达到9.24和10.9 t/hm2,种子发芽率88%~90%,纯度99.8%。阐述了水稻温敏核不育系隆科638S和晶4155S的特征特性,并依据云南保山高海拔稻区的气候特点、栽培习惯、土壤质地等总结出一套相应的高产稳产优质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006年被引入云南保山,在保山市隆阳区试验示范两年,取得了“成穗率提高、N肥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大突破,并节约生产成本,显著提高当地水稻种植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坝粳稻区抵御干旱、夺取高产的实践,提出抗旱品种选育、抗旱育秧、增苗移栽、定量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技术集成,实现了2012年保山坝0.8万hm~2水稻最高单产达11.085 t/hm~2,2013-2015年推进全区水稻平均单产达10.5 t/hm~2,为隆阳区水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N2O和NH3挥发特征及黄颡鱼生长的影响,有利于稻-黄颡鱼综合种养的高效、绿色发展。【方法】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常规单养黄颡鱼模式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N2O和NH3的排放特征、水体和底泥的氮含量以及黄颡鱼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蛋白含量下,稻-黄颡鱼共作模式的N2O和NH3挥发分别比单养黄颡鱼模式降低18.3%和76.20%,水体总氮和无机氮含量降低41.30%和48.85%,黄颡鱼蛋白累积量增加20.00%,氮利用率增加171.50%。在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提高饲料蛋白含量会显著增加N2O排放量和水体残留氮含量,但对NH3挥发无显著影响;黄颡鱼特定生长率和蛋白累积量与饲料蛋白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饲料氮利用效率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呈线性降低趋势。【结论】综合考虑黄颡鱼生长和N2O排放以及养殖水体氮残留等因素,确定稻-黄颡鱼共作模式饲料蛋白含量不宜超过43.04%。  相似文献   

8.
陈璐  陈灿  黄璜 《作物研究》2019,(5):500-502
"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具备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模式,能提高农民收入,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为人们提供绿色安全的食品.从稻田基础建设、"稻—鳖—鱼"复合种养技术、水稻种植技术等方面介绍"稻—鳖—鱼"复合种养技术要点,以供"稻—鳖—鱼"复合种养模式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2012年以来发展极为迅速,为现代农业的绿色高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概述了稻渔综合种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稻渔综合种养需要深入研究的技术趋势,为稻渔综合种养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微微  陈灿  黄璜  袁娇 《作物研究》2019,(5):468-472
介绍了我国"稻+稀有鱼"新型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分析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发展“三高”农业愈来愈受到重视。就植棉业而言,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棉田生产体系将是90年代的中心议题。本文根据我省棉区稻后棉试种现状,将调查、研究的初步结果,对我省稻后棉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鱼是集高产、高效及生态安全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技术,其在虎林镇农业中心经过多年试验示范,现已取得显著效果。通过试验,掌握了包括整田、消毒及安全防范等一系列相关技术,解决了AA级纯天然绿色水稻杂草防除问题,使鱼、稻实现双增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正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努力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5月12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庭旭研究员带领南平综合试验站刘端华站长等一行6人到南平市建阳区崇雒乡开展"水稻+"模式生产调研。崇雒乡龚继平乡长、建阳区农业农村局机关党支部董练飞书记等陪同调研。在崇雒乡洛田里专业合作社"稻+鱼+螺"立体生态养殖基地,黄庭旭研究员仔细  相似文献   

14.
怀化市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湖南省怀化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总结怀化市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主要经验及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怀化的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稻田养鱼生产的发展、进步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稻田养鱼能在合理利用水土空间资源的同时实现种养耦合、绿色生产,拥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近几十年来,中国稻田养鱼生产经历了从"稻主鱼辅"阶段到"以鱼为主"阶段再到"稻鱼并重"阶段的3个发展历程,在田间工程、养殖品种、系统结构及生产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使稻田养鱼的生产力和效益不断提升;同时,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一个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身兼产品提供、环境调节、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并且随着稻田养鱼的不断进步,其功能进一步提升,使稻田养鱼生产在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稻两鸭共作绿色种养是一种高效的绿色种养技术,用统筹协调的方式把稻田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在保证绿色稻米生产的同时,增加了水禽产品的收获量,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确保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应遵循产地环境条件要求,掌握稻鸭品种选择、稻田及配套设施准备、水稻绿色栽培和鸭的绿色饲养技术等要点.  相似文献   

17.
设置头季稻+鱼(或泥鳅)+再生稻的栽培模式,水稻品种选用黄华占和Y两优800,分析两种模式下土壤中全量氮、磷、钾含量与速效氮、磷、钾含量表现,结果表明:(1)稻鱼模式和稻鳅模式可增加土壤中全效养分含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以稻鱼处理效果更明显,总体高于对照田.头季稻与再生季两个生育季内全氮、全磷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全钾含量则在再生季略有下降;(2)稻鱼模式和稻鳅模式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含量比分蘖期时有所提升,稻鱼模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整体表现要高于稻鳅模式.两个水稻品种再生季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但整体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18.
谷婕  吴涛  王忍  伍佳  黄璜 《作物研究》2019,(5):378-381
为研究不同生态综合系统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稻鱼生态系统(RF)为例,选择稻鱼鸡和稻鳅两种模式,加入细绿萍,共设5个处理:稻鱼鸡(A)、稻鱼鸡萍(B)、稻鳅(C)、稻鳅萍(D)、常规稻作(CK),比较不同生态综合系统成熟期水稻干物质重的差异.结果表明,稻鱼生态系统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产12.13%(6.93%~22.23%),且RF中含萍模式的增产量大于不含萍模式,平均增产4.55%;稻鳅模式的增产量大于稻鱼鸡模式,平均增产31.54%.单株实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从成熟期的茎、叶、穗的干物质重来说,稻鱼生态系统高于常规处理,特别是穗重平均提高了13.76%,说明稻鱼生态系统有利于水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优质、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越来越受到农户欢迎。针对浙江省诸暨市结构调整中冬季抛荒田增多 ,早稻面积减少 ,单季晚稻面积扩大的实际情况 ,我们研究和示范推广了“双低油菜 -超级杂交稻”种植模式 ,以替代“麦 -稻 -稻”、“稻 -稻”等种植模式 ,达到优化种植结构 ,提高种植效益 ,实现绿色过冬和粮油双丰收的目的。一、“双低油菜 -超级杂交稻”种植模式效益和优势1.油粮双丰收 ,增效显著2000~2002年三年全市示范推广“双低油菜 -超级杂交稻”种植模式2378hm2,每667m2 产值1235.22元 ,利润727.12元。其…  相似文献   

20.
入世以后,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主要任务。为发展A级绿色水稻生产,提高优质米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为用种单位提供科学依据,我站对优质米品种富尔优稻、五优稻1号、五优稻2号、东农V7、东农98—25、富士光进行试验示范,示范点设在宁安市江西(第一积温区),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