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形态建成、返青、再生和抵御不良环境的重要能量物质,了解草原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是草原合理利用的基础。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常见的8种杂类草: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菊叶委陵菜(P.tanacetifolia)、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麻花头(Serratula centauroides)、细叶白头翁(Pulsatilla turczaninovii)、日荫菅(Carex pediformis)、山葱(Allium senescens)和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地上部、茎基部、根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季节及年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6年4~9月,供试植物地上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7月底达最大值;茎基部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在4~5月明显下降,表现为"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5年8月,二裂委陵菜、地榆、麻花头、细叶白头翁、日荫菅和狭叶柴胡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开始缓慢上升。干旱年份(2016年)严重抑制供试植物根部可溶性糖的积累。因此,建议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适宜放牧期为6~8月,干旱年份应减小放牧强度或提前休牧以保证草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王开丽  杨合龙  肖红  孙伟  戎郁萍 《草地学报》2018,26(5):1056-1063
贮藏碳水化合物对牧草生命代谢、再生、返青及逆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分析了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3种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牧草生长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特点,以期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3种禾草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季节变化显著(P<0.05),可溶性糖含量均在8月最高,羊草与无芒雀麦的还原糖和淀粉含量在6月最高,糙隐子草则在7月最高;糙隐子草的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显著小于羊草和无芒雀麦(P<0.05),并主要分配在地上部分,羊草茎基部与根部的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小于无芒雀麦(P<0.05);碳水化合物含量年际间差异较大,干旱年份草地植物根部碳水化合物贮藏水平偏低,该区域草地宜降低载畜率或提前休牧。  相似文献   

3.
高寒地区牧草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含量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高寒地区13种牧草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和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赖氨酸)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花蒿、高山龙胆、禾草、珠芽蓼和黄花棘豆5种牧草可溶性糖、淀粉、总游离氨基酸、赖氨酸含量随季节呈单峰曲线变化,其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6或7月和12或1月;6月13种牧草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不同,变化幅度在0.55%~2.05%,7月8种牧草游离氨基酸和赖氨酸含量变化幅度分别在0.36%~1.37%和0.14%~1.11%;同一时期部分牧草草地来源不同,可溶性糖、淀粉、总游离氨基酸和赖氨酸含量差异显著,部分牧草则差异不显著;淀粉比可溶性糖、总游离氨基酸和赖氨酸更易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且它们之间并不一定成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牧草的再生性能是草地持续利用的基础,牧草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对牧草再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刈割强度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现存量、再生速度及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和无芒雀麦地上部现存量随留茬高度的降低呈降低趋势;第2次刈割后,羊草和无芒雀麦留茬4cm的再生速度均高于留茬8和12cm。刈割后无芒雀麦不同部位可溶性糖含量均在第2次刈割后16d上升,到秋季枯黄期降至最低值,且未恢复到刈割前水平。第2次刈割后16d,羊草茎基部还原糖含量可恢复到刈割前水平,而无芒雀麦茎基部还原糖含量降至刈割后最低值,到秋季枯黄期,留茬12cm羊草和无芒雀麦茎基部还原糖含量可达到刈割前水平。试验期间牧草主要生长季(6-8月)降水较少,严重抑制了羊草和无芒雀麦的再生和碳水化合物的贮藏。因此生长季降水少的干旱年份,羊草和无芒雀麦草地以留茬8~12cm、刈割1次为宜。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新疆昭苏马场设置不同模拟放牧强度,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割草地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鸭茅叶片可溶性糖在打草前呈上升趋势,返青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进入抽穗期后其含量降低。生长季前期根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大(P0.05),打草后其含量迅速变低,而后逐渐上升,9月下旬其含量减少。时间和放牧强度共同作用对鸭茅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显著(P0.01)。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鸭茅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时间和气候变化的原因,其变化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干草原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积累与消耗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干草原研究了12种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规律。以便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在植物生长期内(3月底至10月初),每隔15天采集牧草茎基部和根的分析样本,在实验室用酸水解法-3,5-=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牧草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牧草在春季返青和开花时要消耗贮藏碳水化合物,在分枝和结实期积累贮藏碳水化合物,但有的牧草出现相反的情况。根据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规律。草地利用应注意放牧时期和放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7.
乌仁  秦小静  孙健 《草地学报》2018,26(6):1313-1321
以藏北高寒草地优势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和伴生种小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为研究对象,探讨围封和放牧草地中两种植物在叶、茎、根间生物量分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放牧对紫花针茅和小叶棘豆的叶、茎的质量比影响显著,两者叶-茎和叶-根的异速生长指数均升高,根-冠的异速生长指数均降低,植株叶-茎和叶-根的异速生长关系出现趋同化。种间根、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存在显著差异性,小叶棘豆叶-茎、叶-根和茎-根的异速生长指数均大于紫花针茅。放牧改变了植物各器官间的权衡策略,紫花针茅在叶-茎权衡关系中更益于茎的生长,小叶棘豆更益于叶的生长;在叶-根和茎-根权衡关系中,小叶棘豆更倾向于叶,紫花针茅则更倾向于茎;相对于根系,两者均在放牧后分配更多资源到地上部分。放牧环境和种间差异导致的植物各器官间生物量分配的变化对群落组成演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干草原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3年在内蒙古正蓝旗于草原对10种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植物生长期内,每15天采样一次,分析牧草茎基部和根部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牧草在返青时都要消耗贮藏碳水化合物,分蘖后开始积累贮藏碳水化合物,在拔节和抽穗时又要消耗贮藏碳水化合物,开花、结实后又积累贮藏碳水化合物。但有的牧草出现相反的情况。根据牧草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规律,作者对合理利用草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棘豆属毒草防治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棘豆(oxytropis Dc)是具有世界性危害的一类重要有毒植物,也是中国第一大有毒植物。近年来棘豆迅速蔓延生长,在有些地区已经或正在向优势种群演替,造成草地毒草化,出现放牧家畜中毒死亡现象,严重威胁草地畜牧业,已形成了典型的“生态经济病”。论述了棘豆的防除方法,提出了棘豆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月28日至9月底,在新疆伊犁昭苏马场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草地设置了4种不同利用方式的模拟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鸭茅生物量和贮藏性营养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及淀粉)的影响,以期为更合理地利用天然割草场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鸭茅叶片可溶性糖先增高后降低,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叶片淀粉含量平稳,根部淀粉含量变化规律为降低-升高-降低;利用方式显著影响鸭茅地下生物量,叶片、根部可溶性糖和根部淀粉含量(P<0.05),极显著影响鸭茅叶片淀粉含量(P<0.01);4种利用方式中,割草+秋季放牧利用下叶片可溶性糖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利用方式下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与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用解剖镜和Sony数码相机对4种棘豆属(Oxytropis)植物的茎、叶、花和果实进行精细表观特征观察,以便掌握其识别要点和特殊结构术语,探讨其对生境的适应性。结果发现:4种棘豆植株被黑色、黄色或白色柔毛或绢毛不等。小叶形态为黑萼棘豆(O.melanocalyx)卵形,宽苞棘豆(O.latibracteata)近披针形,甘肃棘豆(O.kansuensis)长椭圆披针形,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长椭圆状卵形;萼齿形状为黑萼棘豆披针状线性,宽苞棘豆锥状三角形,甘肃棘豆窄披针形,黄花棘豆线状披针形。旗瓣和翼瓣先端分别为,黑萼棘豆2浅裂和微凹,宽苞棘豆近圆形和截形微凹,甘肃棘豆微缺和圆形,黄花棘豆微凹和圆形;龙骨瓣喙长为宽苞棘豆黄花棘豆黑萼和甘肃棘豆。黑萼棘豆雄蕊完全展开,基部有蜜腺,黄花棘豆蜜腺少;成熟花药淡黄色,大小为甘肃棘豆宽苞棘豆黄花棘豆黑萼棘豆。子房形状为黑萼棘豆披针形,宽苞棘豆椭圆形,甘肃棘豆和黄花棘豆具短柄。果实黑萼、甘肃和黄花棘豆为荚果1室,宽苞棘豆具狭隔膜为不完全两室。依据4种棘豆植物精细表观特征可将其区别,其形态特征均表现出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郑佳华  高峰  张峰  张彬  赵萌莉 《草业科学》2022,38(9):1745-1752
热值能够衡量植物体光合作用能力的强弱,还原糖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直接给植物供能,二者对植物返青和再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取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载畜率水平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叶片热值、还原糖含量和干物质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短花针茅叶片热值、还原糖含量及干物质重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而下降,且重度放牧较围封显著下降(P<0.05);2)在不同月份之间短花针茅叶片热值和干物质重的变化一致,均随时间的推移显著增加(P<0.05),而叶还原糖含量先降低再升高;3)叶片热值与干物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而叶还原糖与干物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表明,围封有利于草地中的能量向短花针茅中移动,进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有利于维持和改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青藏高原地区野豌豆属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本文采用常规生理指标测定方法对生长于该地区3种野豌豆的光合特性、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进行测定,并对其变化规律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厚度为三齿萼野豌豆(Vicia bungei)山野豌豆(V.amoena)救荒野豌豆(V.sativa);在一定光强范围内,随PFD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_n、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_d和光补偿点I_c增加;总叶绿素(Chlt)、类胡萝卜素(Car)和叶黄素/叶绿素(A505/A652)含量在救荒野豌豆、山野豌豆和三齿萼野豌豆中大都呈上升趋势,而叶绿素a/b含量呈下降趋势;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速率(Ф_(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_p)随PFD增加而降低,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则随PFD增加而增加。因此,青藏高原地区3种野豌豆属植物光合生理指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伊犁绢蒿是新疆蒿属荒漠草地常见的草地建群种之一,春季担负着家畜体膘的恢复和产羔育幼,秋季家畜要在该草地上贮存更多的能量和为繁衍下一代而进行配种。以蒿属荒漠草地为基础,以伊犁绢蒿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定点取样,分析了伊犁绢蒿根、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刈割强度下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同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伊犁绢蒿秋季和春季营养物质贮存和消耗始期,并对不同刈割强度下伊犁绢蒿秋季根中可溶性糖的贮存量与来年春季植物体萌发消耗碳水化合物量之间的关联性做出判断。结果表明,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在10月15日前后完成积累,在来年植株返青时,地下(根部)的营养物质就开始消耗,向地上运输,供植株返青和生长。C2处理不仅在秋季可溶性糖积累最高,而且在来年春季植株返青生长后在体内仍然能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C0处理在秋季或春季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在4个处理中总最低,直接影响株体越冬和次年返青。这表明不刈割并不是牧草最好的恢复方式,适度刈割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和体内可溶性糖的循环利用,但C0只能使植株处于劣势或死亡。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沙质草地与高平原草地六种牧草的总糖含量与还原糖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沙质草地与高平原草地供试牧草的总糖含量变化(除糙隐子草外)和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同;除羊草和寸草苔外,其余几种牧草的还原糖含量都是高平原草地高于沙质草地.  相似文献   

16.
西藏草地有毒植物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收集和实地调查结合的方法对西藏草地有毒植物的种类、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西藏草地有毒植物共计178种,分属51科,113属;其中冰川棘豆(Oxytropis Glacialis)、毛瓣棘豆(O.Sericopetala)、茎直黄芪(Astragaluo Strictus)、直立黄芪(A.absurgens)、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伏毛铁棒锤(Acontium flavum)、露蕊乌头(A.gymnanodrum)、工布乌头(A.kongboense)、铁棒锤(A.pendulum)等有毒植物的分布较广、危害较大。并针对西藏草地主要有毒植物防治方法及利用价值进行定位,提出了牧民认知-放牧管理-毒草监测-开发利用四位一体的毒草防治利用及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沙质草地与高平原草地六种牧草的总糖含量与还原糖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沙质草地与高平原草地供试牧草的总糖含量变化(除糙隐子草外)和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同;除羊草和寸草苔外,其余几种牧草的还原糖含量都是高平原草地高于沙质草地.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家标准法对西藏天然草原茎直黄芪(Astragalus strictus)、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毛瓣棘豆(Oxytropis sericopetala)、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藏橐吾(Ligularia rumicifolia)5种主要有毒植物不同物候期常规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5种植物中,粗蛋白平均含量以茎直黄芪最高,其次为甘肃棘豆,且两者粗蛋白含量均超过19%;茎直黄芪中花期粗蛋白含量最高,花前期最低,花期和花果期差异不显著(P0.05);而甘肃棘豆中粗蛋白含量以花前期最高,花果期最低,花前期和花期差异不显著。粗纤维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毛瓣棘豆、藏橐吾、茎直黄芪、甘肃棘豆和瑞香狼毒,且均以花果期最高,花前期最低。5种植物Mg、Fe、Cu、Mn和Zn含量均以花前期最高,花期次之,花果期最低;但Se含量花果期相对较高。由此得出,茎直黄芪和甘肃棘豆营养较为丰富,具有潜在饲用价值,毛瓣棘豆、瑞香狼毒和藏橐吾营养价值偏低。  相似文献   

19.
放牧家畜主要通过践踏、采食和排泄物三方面影响草地稳定性、恢复力和生产力。研究践踏与降水对高寒草甸植物根系特征的影响,有助于全面理解放牧对草地的影响,进而为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依据。以天祝高寒草甸分布的阴山扁蓿豆为研究材料进行了为期2年的野外试验,研究了模拟牦牛和藏羊践踏及模拟降水量对阴山扁蓿豆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放牧强度下,牦牛践踏对阴山扁蓿豆根系生长的不利影响大于藏羊践踏。随着模拟牦牛和藏羊践踏强度的增加、降水量的降低,阴山扁蓿豆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生物量在各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均呈下降趋势。少雨和牦牛重度践踏抑制了阴山扁蓿豆0~20 cm土层的根系生长;平水和丰水处理下阴山扁蓿豆根体积和根系生物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家畜践踏对深层根系(20~30 cm)的影响较小。总体来看,降水减少会极显著地影响各土层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生物量,水分对阴山扁蓿豆根系的影响大于家畜践踏。  相似文献   

20.
牧草如何生长--植物生长与放牧管理之关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适当管理饲料饲草资源的基本原则是理解多年生牧草如何生长.长期以来,对根系生长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去叶和环境对根系生长的影响也知之甚多.然而,对去叶、干旱及其他环境因素对多年生牧草的影响以及这些牧草对去叶的反应缺乏应有的理解.从牧草返青到开花,植物处于短枝阶段,适度放牧并不对多年生牧草的健康和活力造成危害,因为植物会弥补其失去的叶片.然而,当牧草从短枝向长枝阶段(节间伸长和开花期)转移时,碳水化合物主要用于节间伸长和开花过程.在开花后和休眠前期,碳水化合物主要向茎基和植物基部转移,以供来年新枝条的发育.因此,在花后和休眠前期,放牧系统必须被调节到"无放牧"状态."无放牧"状态,如休息、轮牧、延迟轮牧和快速轮牧制,其价值在于这种定期的禁牧可提高多年生牧草的活力,改善草地的健康状况,并且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保证在植物去叶后的后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