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利用稻田生态位和食物供应链原理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科学性;从共生田准备、水稻种植、共生对象的饲养、大田管理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技术流程;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是我国传统的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实地考察益阳市赫山区王泥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稻鸭种养基地,调查分析了其经济效益,了解湘北稻鸭共作模式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并总结出了"晚稻+鸭"生态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3.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食物系统和空间位态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参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对该模式种养基地周边环境质量及其所产出农产品(稻谷、鳖、鱼、鸭)的质量安全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在产地环境质量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条件下,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够生产和提供品质更加优良的绿色稻谷以及水产和禽肉。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育是以水稻田为基础,利用鸭子的杂食性特点,将水稻的种植和鸭的饲养结合为一体的生态种养模式。以往稻鸭共育种养模式多是单家独户的小面积运作方式,大面积的稻鸭共育种养结合模式是近年才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出更诱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我国高效、生态、智慧型农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稻田生态种养对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由过去单一模式向多样化、综合性模式演变,目前已形成了稻鸭、稻鱼、稻虾、稻蟹以及稻鱼鸭、稻鱼鸡、稻虾蟹等模式.综述了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演变过程,分析稻田系统生物的组成成分,总结了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农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黄清云 《作物研究》2007,21(2):104-107,110
分析了稻田养鸭生态种养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并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对免耕抛秧养鸭、免耕抛秧不养鸭和翻耕抛秧不养鸭3种种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充分发挥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克服免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辰溪县稻鱼综合种养投入产出情况的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不同稻渔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稻+鱼""稻+小龙虾"和"稻+鱼+鸭"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相对于单一水稻栽培,每公顷的利润均超过22500元,分别为33000、128100、38760元,且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辰溪县稻鱼综合种养的进一步发展应以"稻+鱼""稻+小龙虾"和"稻+鱼+鸭"模式为主导,兼顾其他各种模式,进行产业化开发,以带动辰溪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山区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高邮市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的初步研究可知,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其净收入可比常规水稻种植提高651元/667 m2。稻鸭共作高效种养模式能够减少化肥、农药支出,节约成本,提高水稻生产的安全性,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总结介绍了高邮市稻鸭共作高效种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全能杀虫平台"具有高效、安全、经济节能等优点,将"全能杀虫平台"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稻鸭共育"模式相结合,建立了"优质稻-全能杀虫平台-鸭"有机稻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有机稻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该模式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以及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长发育天数的稻鸭生态种养专家系统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喜旭  黄璜 《作物研究》2005,19(2):89-90,93
在总结稻鸭生态种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基于生长发育天数的稻鸭生态种养专家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了稻鸭生态种养专家系统的框架设计、知识的获取和模块的内容、数据库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活动空间;通过鱼鸭的活动及捕食,能有效防控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除草剂的施用;同时鱼鸭的粪便能够直接还田减少肥料的施用,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轻农田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稻田中的深水域还有蓄水、缓解灌溉水短缺等作用。"稻-鱼-鸭"共生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安乡县天喜哥家庭农场的调查表明,稻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可减少稻田农药施用量30%,减少肥料投入15%,提高水稻产量10%,稻米品质明显改善,新增养鸭纯收入7500元/hm2。稻鸭共生技术在稻田管理上,要抓好稻田选择、品种安排、播种密度、开沟保水、病虫防治等环节;鸭子管理要抓好鸭种选择、搭建鸭棚和围栏、放鸭密度、适量添饲、适时收鸭等环节。  相似文献   

13.
生态稻米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析了生态稻米生产的核心技术、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认为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猪-沼-稻"生态农业技术和优质食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等4项技术,是生态稻米生产的核心技术,应在今后进行综合配套推广应用,从而大力促进生态稻米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规模化稻鸭生产对早稻病虫害变化规律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病虫害的消长变化规律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I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平均虫量较水稻单一种植(CK)分别下降54.4%,48.8%,73.6%和96.1%,纹枯病和稻瘟病病株率分别降低78.9%和48.5%;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C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量分别下降18.2%,9.5%,7.0%和0.82%,纹枯病病株率降低35.5%,稻瘟病病株率升高8.0%。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稻飞虱和二化螟对水稻危害株率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分别降低52.9%和6.9%。试验还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虫峰迟现,持续危害时间短;纹枯病蔓延危害期缩短10~14d;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空壳率降低,产量最高。规模稻鸭生态种养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和水稻单一种植分别增收1024.32,1370.61元/hm2,增幅44.47%和70.03%。因此,规模稻鸭生态种养可以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生态控制,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于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莲藕—鸭生态种养是一种立体种养模式。藕田管理关键技术要抓好莲田选择、开沟保水、品种选择、适期播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鸭子套养要抓好选择品种、搭建鸭棚和围栏、鸭苗准备、放养密度和时间、适量补饲、定期防病等。  相似文献   

16.
稻田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稻田不同生态共作方式,包括稻蛙种养、稻鳅种养、稻鳖种养、稻蟹种养、稻鸭种养等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态种养模式均能显著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提高碱消值,但处理间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生态种养模式能改善了稻米品质,为水稻的优质生产提供了一条较好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位理论为依据,研究了施用化肥(化肥区)、稻鸭共作(稻鸭区)和无化肥农药(对照区)3个处理区中稻飞虱与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的数量及消长动态、时间生态位特征,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3个处理区稻飞虱与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的数量、时序特征、时间生态位宽度与重叠指数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稻鸭共作使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的数量、主要捕食性天敌总量降低,与化肥区、对照区相比,益害比分别下降了172%和2614%;与化肥区相比,稻鸭区除瓢虫外,其他捕食性天敌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均降低214%~3577%,多数天敌之间如肖蛸与隐翅虫、园蛛与瓢虫等的生态位重叠度增加,但瓢虫、球蛛对稻飞虱的跟随效应和控制潜能加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天敌数量减少、对稻飞虱影响减弱等不足,使得晚稻整个观测期内稻飞虱的总数比化肥区下降2370%。不同稻作模式、不同类型的捕食性天敌与稻飞虱的关联性不同,稻鸭区中瓢虫、狼蛛和球蛛对稻飞虱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稻鸭复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生种养不仅能生产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而且对水稻增产具有一定效果。在稻鸭共生基础上,加入鱼、萍、泥鳅、鸡等生物形成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比较稻鸭复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及成熟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差异。试验共设6个处理:稻-鱼-鸭、稻-鱼-鸭-萍、稻-鳅-鸭、稻-鳅-鸭-萍、稻-鸡-鸭、稻-鸡-鸭-萍,以常规稻作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稻鸭复合种养模式下水稻平均增产9.8%,尤以稻-鸡-鸭-萍处理产量最高,增幅达到18.11%;稻-鱼-鸭处理增幅最小,为4.96%;有效穗、结实率以及总粒数等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地上部分生物量总和也普遍高于常规稻作,以稻-鸭-鳅处理最高,稻-鸡-鸭处理最低,说明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有利于水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
稻田养鸭可以除草防虫,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稻产量。从稻鸭品种的选用、水稻育秧及孵鸭时间要求、稻田围网及鸭笼摆放、水稻插秧及鸭雏放养、水层管理、适时添饲育肥、做好害虫的无公害治理、收鸭及后期管理、水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萝北县稻鸭米生产模式,并提出了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南粳46稻鸭共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稻鸭共作栽培模式对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南粳46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南粳46的株高和有效穗数,但增加了每穗总粒数,提高了结实率。虽然稻鸭共作栽培模式产量不及常规栽培,但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每667 m2经济效益比常规栽培提高525.05元。同时,稻鸭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水稻生产的安全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