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近年来,我国对森林害虫的病毒相当重视,已分离出不少昆虫病原病毒。这些病毒的寄主多数为鳞翅目昆虫,而且多是具有包涵体的病毒类群。我们在调查广东重要林业害虫病原病毒的工作中,于1980和1981年,相继从两种叶蜂中,观察到一类特殊类型的病毒——肠型核多角体病毒。这类病毒的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引起寄主中肠病变,在其它组织中看不到病毒。多角体仅发生于中肠细胞核内,大小为0.5-1.5微米之间。病毒粒子包含于蛋  相似文献   

2.
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虫病毒是专性侵染节肢动物的一类微生物,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痘病毒、虹彩病毒等很多类群。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核型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是昆虫病毒中最大的类群。它能够专一性地侵染并杀死一种或者几种农林害虫,并且对害虫天敌、环境、人畜无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生物农药。本文总结了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综述了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主要功能基因(RNA转录相关基因、DNA复制相关基因、结构相关基因)及其他基因,并对核型多角体病毒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害虫的微生物防治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对昆虫病毒病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昆虫病毒病中常见的有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体病毒(GV),它们都具有一层蛋白质外壳包围,统称包含体病毒。三种包含体病毒中,又以核型多角体病毒最常见。截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发现的170余种昆虫病毒中,有100余种是属核型多角体病毒。昆虫核型多角体病的染色方法有数十种。笔者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选用过许多种,但效果都不够理想后来在前人工作的基层上进行了改进,得到了一种过程简单,效果较好的苦味酸—氨基黑染色法。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1.染色液的配制配制饱和苦味酸液:取温热的蒸馏水10毫升,慢慢加入苦味酸粉末至不能再溶解时为上即成。配制氨基黑10B液:称取氨基黑10B染料3克,溶于98%的甲醇50毫升、冰醋酸1毫升和蒸馏水40毫升的混合液中即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油松毛虫感染JDS-CPV后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幼虫感病后,食欲降低,从感病到死亡的时间较长,一般为20 d左右,长的达一个月或者更长。观察了CPV引起中肠上皮细胞的病变过程以及病毒发生基质(VS)与多角体在细胞质中的发育形成。VS初期为许多不定形的小块,以后小块逐渐增大,合并成团块,多角体在这些团块中形成长大。幼虫病变限于中肠,其他组织尚未发现病变。虽然见到围食膜有增厚现象,但未见到有多角体形成。  相似文献   

5.
<正>在害虫的综合防治中,利用昆虫病毒治虫,是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各地已相继开展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们对河北省的昆虫病毒资源开展了调查、采集、试验研究,已采集分离到部分昆虫病毒,现报导如下: 一、红腹灯蛾(Spilosomα Punctorα)核型多角体病毒(NPV)。1982,83,84年分别在保定、石家庄的甘兰、芹菜、和桑树上采到病死虫。 据电镜观察:多角体形状不甚规则,呈近似三角形,四边形,六角形以至近球形。一些多角体表面有乳头状突起或凹陷,多角体直径1.6—2.4微米,平均2.1微米。核衣壳杆状,大小约330×33毫微米。此病毒国内外未见正式报导。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我国森林昆虫病毒资源调查工作进展较快。从60年代首次发现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至今,已从171种森林昆虫中分离出214株病毒。其中属于杆状病毒属A亚组核型多角体病毒131株,B亚组颗粒体病毒41株;呼肠孤病毒属质型多角体病毒30株;昆虫痘病毒4株;浓核病毒3株;其它非包涵体病毒5株。有些病毒已被开发利用,如春尺蠖核型多角体  相似文献   

7.
<正> 当前,昆虫病毒已成为害虫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带有各种病毒病的森林害虫相继被发现,有的已用于生产防治,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我们发现的一些病毒和国内其它单位已经发表的39篇文献,61种林虫病毒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供参考。本文中61种森林害虫所带的病毒,分別隶属于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颗粒体病毒(GV)、质型多角体的核品系(EP-CPV-N)以及浓核病毒(DV)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乌桕毒蛾(Euproctis bipuetapex Hampson)在湖南分布较广,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乌桕毒蛾能被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致死。该多角体大小为1.5—2.5微米,多数呈不规则正方体,少数呈三角形四面体。降解后,病毒束呈长方体,大小为120—160×400—450毫微米。病毒粒子棒状,大小为60—80×340—360毫微米。一般两个病毒粒子组成一个病毒束。经鉴定,该病毒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在成虫期可继续侵染成虫的中肠细胞,并在细胞中形成多角体。在切片中看到,成虫中肠柱状细胞部分崩解,释出的多角体进入肠道,其中一部分多角体在成虫羽化时随蛹粪一起被排出体外,还有一些多角体被粘着于成虫的产卵器肛瓣上或凹褶处,是卵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0.
<正>昆虫病毒作为害虫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防治过程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昆虫病毒也逐渐地被人们发现和重视。全世界已分离到1000多种昆虫病毒,我国已分离到150多种,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昆虫病毒资源调查,对我省的农、林、果、蔬莱等害虫病毒进行采集分离、鉴定、并收集省内有关单位采到的病毒死虫标本,共收集到昆虫病毒29种。其中颗粒体病毒(GV)6种,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11.
三、昆虫病毒的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了解昆虫病毒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对于应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和防止为害有益昆虫,有很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一)感染途径1.经口感染昆虫取食污染病毒的食料,经口进入体内,引起感染发病,是自然界中昆虫病毒传染的主要途径。有多角体的  相似文献   

12.
<正>利用昆虫病毒防治森林害虫,国外这方面的试验工作较多,且已用于生产实践上,曾试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森林害虫天幕毛虫(malacosoma spp)、赤松毛虫(Dendro limnsSpectabilis)、云杉梢蛾(Choristoneura fumiferana)、金合欢树衰蛾(Kotochalia jun-  相似文献   

13.
<正> 病毒是害虫种群数量自然调节的一个重要因子。近年来,我国利用病毒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工作有了一些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采集分离到70余种森林害虫病毒,其中7种为质型多角体病毒(CPV)。1983年我们在河北省进行昆虫病毒资源调查时,采集分离到柳毒蛾(Leucoma Salicis)和盗毒蛾(PorthesiaSimilis)CPV,这两种病毒国内未见正式报道,现简述如下。1.柳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1983年5-6月分别在河北的易县、望都、承德、宜化、保定等地采集到柳毒蛾的病死虫,  相似文献   

14.
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由于少公害、不伤害虫天敌、具有持续防效、较易人工复制等优点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已有不少应用成功的实例.日本自1956年开始进行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研究,现已商品化生产(商品名“松毛敏”),大面积用于防治赤松毛虫.用直升飞机喷洒多角体1000亿/公顷,可有效控制虫灾.我们自1977年从山东省沂南县引进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后, 通过室内外多次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对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都有较强的感染力.林间人工喷洒多角体500—1000亿/亩,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了摸索飞机喷洒多角体病毒的适宜浓度、用量和有关应用技术,在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民航局的重视和支持下,1982年春进  相似文献   

15.
病毒制剂的毒力,只有用敏感昆虫作生物测定的方法来测定才比较可靠。 Dulmagc(1971)用甘兰尺蠖核型多角体作病毒材料,创造了丙酮——乳糖沉析法制备标准样品;并给这种样品规定了毒力单位,但未能得到国际公认。到目前为止,病毒杀虫剂的产品,通常只标+明活性成份的比例和多角体的数量。近年来,我国昆虫病毒的研究和应用有了较大发展,在病毒生物活性测定方面已有许多报道。我们在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与防治应用中,采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病毒可有效地防治害虫,这在加拿大已被证实.但由于使用均为未提纯的病毒,其防治范围也比较小.为探索高度纯化核多角体病毒的毒杀力,笔者于1977年在苏格兰进行防治松叶蜂试验,用能喷洒直径50微米微粒的喷雾器,多角体每公顷使用3×10~7、3×10~9和3×10~(11)三种处理(每公顷加水约6升,并加0.25%界面活性增湿剂),喷洒时间为松叶蜂卵孵化90%时进行.结果认为,以每公顷用3×10~9多角体即达良好效果.1978年,采用多角体油剂试验,地面用手持旋转喷雾器喷洒,空中用直升飞机喷雾.结果表明:地面每公顷用1×10~(10)多角体效果良好;空中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但昆虫种群密度过高,仍落叶较多,由此可见,仅用病毒一种方法能否达到完全防治目的,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来源于3个目14种昆虫的离体细胞系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进行敏感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各...  相似文献   

18.
栗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Lef-ebure)是一种园林树木害虫,为害大叶紫薇、枫香、栎及相思等。1984年10月初,在本所标本园的大叶紫薇树上采到该幼虫。在室内置于养虫盅(10×15厘米)饲养,幼虫全部死亡。死虫以尾足勾住枝叶倒吊,体内组织液化下垂,稍触即破烂,流出浓液。浓液无臭,镜检发现大量的多角体。伊红染色多角体呈粉红色。扫描电镜观察,多角体有些呈不规则形,大部分呈六角形的十四面体(由两个六边形和十二个梯形的面组成),大小为0.6~3.0微米(见封三图1)。超薄切片透镜观察,多角体内包埋许多长杆状的病毒束,病毒束两端钝圆,内有单粒、双粒及叁粒病毒  相似文献   

19.
<正> 昆虫病毒尤其是杆状病毒(NPV 和GV)和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在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从1961年起,到1973年完成了棉铃虫(Heliothis zea)NPV 制剂的注册登记。在随后的十年里美国又相继批准了黄杉毒蛾(Orgyia pseudotsugata)NPV(1976)、舞毒蛾(Lymantria disoar)NPV(1978)和松柏锯角叶蜂(Neodiprion sertifer)NPV(1983)病毒制剂。加拿大在1983年也注册登记了两种病毒杀虫剂。同时,在这两个国家里还有十余种病毒制剂小批量生产。日本从  相似文献   

20.
将昆虫病原真菌(如白僵菌)、细菌(如苏云金杆菌)、病毒(如质型多角体病毒)混合用于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很好,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方法是以昆虫病理学、昆虫生态学和经济学为依据,合理搭配昆虫病原制剂的使用量,使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