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种间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新疆石河子绿洲区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群落生物量、茎叶比、种间竞争力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以紫花苜蓿7.5kg/hm2、无芒雀麦15kg/hm2的比例混播并在紫花苜蓿初花期刈割为最佳组合,干物质产量为23.4t/hm2.两种牧草种间竞争力和竞争率分析表明,不同的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两种牧草的竞争力有一定影响,紫花苜蓿的竞争力强于无芒雀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仁平  于磊  鲁为华 《草业科学》2009,26(5):139-143
在新疆石河子进行了不同混播比例和不同刈割期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紫花苜蓿50%(7.5 kg/hm2)+无芒雀麦50%(15 kg/hm2)混播比例的混播草地产草量最高,达到21.3 t/hm2,刈割期处理T2(紫花苜蓿初花期)产草量最高。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品质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处理T1(紫花苜蓿现蕾期)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0.05);刈割期对混播草地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混播处理A1(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5∶5)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绿洲区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择适宜在新疆绿洲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品种进行混播,以期确定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的比例和最佳刈割期。通过观测,获取各个混播群落内各组合的产量、营养成分、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等系列参数,运用层次(AHP)分析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1T2(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比例为5:5,刈割期在紫花苜蓿初花期)的综合评价最好,其次为CK1T2(单播,紫花苜蓿初花期刈割)和A1T2(混播比例为5:5,在孕蕾期刈割)综合评价较好,在绿洲区可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在云南昆明小哨开展四年的牧草混播试验,提出了在云南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适宜刈割利用的牧草混播组合为非洲狗尾草+三得利紫花苜蓿以及三得利紫花苜蓿+将军菊苣+多年生黑麦草,建议混播播种量分别为:三得利紫花苜蓿15kg/hm2+非洲狗尾草7.5kg/hm2;三得利紫花苜蓿10kg/hm2+军菊苣5kg/hm%多年生黑麦草10kg/hm^2。  相似文献   

5.
刈割对无芒雀麦和苜蓿混播草地翌年头茬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对两种牧草混播后当年进行刈割处理,结果表明:随刈割频率增加,两种牧草翌年返青期的株高呈减小趋势,苜蓿头茬草总产呈逐渐降低趋势,无芒雀麦呈逐渐上升趋势。刈割频率增加能够抑制苜蓿翌年叶片的光合速率,促进无芒雀麦光合速率;在初花期刈割翌年苜蓿总产量达到最高,首次刈割时期推后,翌年无芒雀麦头茬产量和光舍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混3-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混3-2(鸭茅、无芒雀麦和红豆草混播)、混4-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4-2(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混5-1(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5-2(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和混6(6种豆禾牧草混播)与混播比例为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的混播草地连续2年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建立了包含牧草产量、牧草营养品质、种间相容性和群落稳定性在内的生产性能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混6组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且高于其他混播种类组合,而不同混播比例组合生产性能相差不大;根据各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可将21个混播组合分为3类,生态稳定型(混6)种间相容性、群落稳定性及产量均较高,适宜长期持续利用;产量型(混5-2、混4-2和混3-2)产量较高,牧草品质较差,特别是叶茎比较低,适宜放养耐粗饲牲畜;营养品质型(混5-1、混4-1和混3-1)产量较低,牧草营养品质较高,特别是具较高叶茎比,适宜放养对牧草品质要求较高牲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不同混播比例混播,每年刈割两茬。以混播饲草的青贮营养指标和发酵指标为依据,对播种第3年的头茬草初花期、盛花期,以及二茬草的盛花期3个刈割时期的牧草进行青贮试验,并对青贮饲料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分析方法来探讨二者混播利用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在以上3个时期刈割所制作的青贮中,混播组合E1(播种量为9 kg?hm-2紫花苜蓿+30 kg?hm-2无芒雀麦)青贮质量表现最好,尤其以二茬草盛花期青贮品质为优,此时发酵指标:pH为4.21、AN/TN为3.94%、乳酸为3.08%;营养指标:粗蛋白为16.78%、粗脂肪为3.95%,中性洗涤纤维为61.02%,酸性洗涤纤维为48.65%,可溶性糖为0.91%,该混播组合的干物质达6955.73 kg?hm-2。从产量因素考虑,在E1混播组合的生产条件下,以头茬草初花期+二茬草盛花期刈割制备的青贮干物质产量最高,为16337.13 kg?hm-2。  相似文献   

8.
在科尔沁草原地区进行了不同草种和不同播种量组合的混播人工草地生产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芒雀麦、苇状羊茅、披碱草、鸭茅、紫花苜蓿均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种间相容性较好;白三叶、草地早熟禾、猫尾草在苗期种间竞争能力较弱,幼苗死亡率较高,生长发育不良。在生产特性方面,草地早熟禾+鸭茅+猫尾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组合Ⅰ)草地豆科牧草平均产量显著大于禾本科牧草产量(P<0.01);无芒雀麦+苇状羊茅+披碱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组合Ⅱ)草地禾本科与豆科牧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全年总产量中,组合Ⅱ的禾本科牧草产量显著大于组合Ⅰ(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是:无芒雀麦占40.3%,苇状羊茅+披碱草占32.9%,紫花苜蓿占26.8%,总播种量37.3kg/hm2,全年干草总产量可达8580.12kg/hm2,其中禾本科牧草占50%左右,适合于放牧刈割利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混播牧草相对生长效率和种间竞争动态的角度出发,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不同混播方式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的相对生长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牧草相对产量及相对产量总和,以期明确无芒雀麦+红豆草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过程和混播优势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两种牧草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密度相对生长速率均表现出混播大于单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表现出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异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相对密度(RD_g)和红豆草相对密度(RD_l)均高于同行混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下红豆草RD_l和相对产量(RY)均较高;同行混播和行距30cm异行混播具有较高的相对产量总和(RYT)。无芒雀麦叶片的初始荧光效率(F_o)和最大荧光(F_m)均为异行混播高于单播,叶片PSⅡ潜在活性(F_v/F_o)则是单播高于同行混播;在不同混播方式下两种牧草叶片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_o/CS_o)值相差较小;行距30cm异行混播、行距45cm异行混播下两种牧草均具有较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因此,行距30cm+异行混播具有较高群体光合效率和豆科牧草种间竞争力,形成了组分结构稳定、生产性能较高的群体。  相似文献   

10.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进行混播,播种当年对混播草群进行刈割处理。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增加,两种牧草根体积、根干重和根部总含糖量逐渐减小,而根系还原糖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年刈割两次,首次刈割分别在不同生育时期试验处理中,苜蓿根体积和干重呈先减后增趋势,首次刈割在盛花期根体积和干物质含量均最低,而无芒雀麦变化不明显。随首次刈割时期推后,两种牧草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1.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合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物种组成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7年高于2018年。放牧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8年显著高于2017和2016年,鸭茅/红三叶混播草地除外。对2种牧草混播草地各物种干物质产量、密度及粗蛋白贡献的比例分析,从2016年到2018年,无芒雀麦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鸭茅和红三叶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时逐步降低,而与鸭茅混播时显著增加。3种牧草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红三叶和鸭茅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干旱区混播草地年际间干物质产量的消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均降水量和牧草的适应性。从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和密度的变化来看,随着年限增加,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占据优势,鸭茅和红三叶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处于劣势,且有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合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物种组成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7年高于2018年。放牧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8年显著高于2017和2016年,鸭茅/红三叶混播草地除外。对2种牧草混播草地各物种干物质产量、密度及粗蛋白贡献的比例分析,从2016年到2018年,无芒雀麦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鸭茅和红三叶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时逐步降低,而与鸭茅混播时显著增加。3种牧草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红三叶和鸭茅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干旱区混播草地年际间干物质产量的消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均降水量和牧草的适应性。从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和密度的变化来看,随着年限增加,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占据优势,鸭茅和红三叶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处于劣势,且有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半荒漠地区绿洲混播牧草群落稳定性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在甘肃河西半茺漠地区建植绿洲人工草地对6种混播牧草群落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播组合T6(无芒雀麦一紫花苜蓿型)和T5(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型)在群落稳定性及抗杂草的竞争力等方面表现均佳,在水热条件适宜情况下刈割频率为4~5次/年。T6的全年牧草产量可达126.9hm^2根积累量232.6t/hm^2。茎叶比为1.09。叶面积指数7.0。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积指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决定系数0.  相似文献   

14.
以紫花苜蓿分别与草地早熟禾、无芒雀麦和苇状羊茅按混播比例为7∶3、5∶5和3∶7建立的人工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以4个草种单播处理为对照,通过对生物量、植物形态特征以及种间关系的测定分析,探讨种间关系对混播草种和比例的响应以及植物生长特征和生物量对种间关系的响应,为建植高产、优质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相对产量(RY)值均大于1.0且大于禾草,紫花苜蓿较禾草均具有竞争优势,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和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对禾草的生长具有压迫作用,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组合表现为两种牧草协同生长。随紫花苜蓿比例的下降和禾草比例的提高,紫花苜蓿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5∶5>7∶3,禾草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7∶3>5∶5,混播系统通过降低紫花苜蓿株高、增加茎粗和叶面积,禾草通过提高株高,降低茎粗以及先增大再减小叶面积来响应种间关系的变化,使得各混播比例下相对产量总和(RYT)值均大于1.0,进而使两种牧草达到协同生长,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增产效果好于其他混播组合,并且以3∶7混播增产率最高,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以7∶3混播增产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2108.1kg/hm2),其次是抽穗期刈割,留茬7cm(2095.82kg/hm2)。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473.7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留茬3cm(439.8kg/hm2)。初花期刈割,留茬5cm的ADF和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测定紫花苜蓿分别与3种生活型禾草混播草地牧草生产力和生理指标对混播成分和比例的响应,为建植可持续高产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混播紫花苜蓿和苇状羊茅MDA含量减小,抗逆能力和光合能力增强;建植初期混播草地早熟禾MDA含量大于单播,抗逆生理和光合生理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混播无芒雀麦MDA含量大于单播,抗氧化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光合生理指标大于单播,说明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时二者生理协同效应较好,建植初期豆禾比为7∶3时紫花苜蓿对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有种间竞争胁迫,适当下调紫花苜蓿比例有利于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生长。隶属函数评价结果显示紫花苜蓿与丛生型苇状羊茅3∶7混播时两种牧草生理表现最好,增产率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能与约80%的陆地植物形成互利共生关系。本研究通过构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1)混播组合,设置接种AMF和磷添加处理,探讨土壤有效磷水平与AMF互作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体系地上生物量及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接种AMF处理相比,接种AMF处理下紫花苜蓿单播体系地上生物量提高17.59%,无芒雀麦单播和混播地上生物量分别降低10.23%和10.26%。施磷处理下,接种AMF对单播和混播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混播体系中无芒雀麦的地上竞争率大于紫花苜蓿,接种AMF对紫花苜蓿地上竞争率无显著影响,使无芒雀麦地上竞争率降低56.41%。接种AMF使混播体系中紫花苜蓿地上磷吸收量提高66.12%,对无芒雀麦地上磷吸收量无显著影响,缓解了无芒雀麦对紫花苜蓿的竞争排除作用。综上所述,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构建的(1∶1)混播体系中AMF能有效抑制禾草无芒雀麦的地上竞争力,利于豆禾混播体...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豆禾牧草混播草地的建植效果,本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月25日在国家牧草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开展同行混播试验。试验设紫花苜蓿+无芒雀麦(MW)、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MP)、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MWP)3种混播组合,豆禾比为3:7,4:6,5:5,6:4,7:3共5个混播比例,在紫花苜蓿初花期对建植当年人工草地生物量、牧草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WP组合在豆禾比4:6处理下产量较高,在豆禾比7:3处理下品质较好;MP组合在豆禾比3:7,5:5处理下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及品质;综合混播牧草品质与产量分析,MW为较理想的混播组合,以豆禾比为3:7处理表现最佳。综上所述,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时,建议采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3:7的混播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不同混播方式对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种、5种、4种及豆禾混播比例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茎叶比、相对产量、相对产量总和及粗蛋白质、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收获量,比较其牧草产量、组分及品质等生产性能,探索高产优质混播草地建植与持续管理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牧草产量、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收获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各混播处理相对产量总和的值均显著大于1(P<0.05);从不同混播种类来看,混6组合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相对产量总和、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收获量均高于其他混播种类;从不同混播比例来看,豆禾比5∶5有较高的豆禾产量比与中性洗涤纤维收获量,其相对产量总和在2个刈割时期呈上升趋势,而豆禾比3∶7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全年收获量;含有红豆草的混播组合具有较高的茎叶比,第2次刈割能显著降低茎叶比,提高适口性.不同混播方式的生产性能高低不仅取决于牧草产量,还取决于牧草品质,但两者均受草群组分调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在内蒙古中部轻度盐碱地上建植豆禾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及各混播组合物种的竞争关系,以草原3号苜蓿分别与新麦草、缘毛雀麦和长穗偃麦草3种禾草以不同比例(1∶1,1∶2,1∶3)混播建植人工草地,研究不同刈割期、不同混播方式下的牧草产量、土地当量比(LER)、相对产量(RY)、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值(RYT)和种间竞争率(CR)等。结果表明,混播物种、混播比例和刈割时期对混播草地的产量和种间竞争关系有直接影响。在3个刈割时期,所有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均高于单播,且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相对产量、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总值除个别1∶3组合外也均大于1,根据物种竞争模型对混播组合中各物种竞争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除豆禾1∶3组合外,苜蓿与3种禾草均分布在双方受益区域,表明各草种混播组合基本呈共存状态。除苜蓿与缘毛雀麦1∶1组合外,苜蓿在其余各混播组合中种间竞争率均大于1,且在同一刈割期随禾草比例的升高而增大。从牧草产量和种间关系的稳定性综合考虑,在上述地区苜蓿与缘毛雀麦以1∶1或1∶3混播,苜蓿与新麦草、苜蓿与长穗偃麦草以1∶1或1∶2混播更有利于建立高产稳定的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