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种群从伶仃洋一直连续分布至上川岛海域。为探究上川岛以西海域是否也有中华白海豚分布,于2013-2015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考察。结果显示各个航次均有中华白海豚的目击记录,考察期共目击到78群次(约623头次),部分个体有重复目击记录,证实了该海域常年栖息着一定数量的中华白海豚。海豚的目击分布以下川岛、漭洲岛周围水域,以及东平港至庙湾角近岸水域较为集中。海豚的平均目击率与珠江东部河口(伶仃洋)和珠江西部河口区处于同一水平,海豚聚群规模较大并发现有大于30头的超大规模聚群,整体的年龄组成较为年轻化,表明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具有较好的保护潜力。  相似文献   

2.
正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2018年总共出海监测海豚63天次,航时284小时,总航程4641公里。2018年监测过程中目击海豚244群,共864头。至2018年底累计识别中华白海豚数量2381头,相对2017年新增14头。至2018年底珠江口水域栖息的白海豚现已累积识别2367头,新增234头。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考洲洋养殖水域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文贵 《水产学报》2004,28(5):522-528
在GIS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据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利用数据插值和栅格图形加权平均等处理手段,综台分析和评价了考洲洋水域的水质营养状况。结果显示,枯水期考洲洋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整个水域未受明显有机污染,丰水期整个水域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湾西北部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受明显的有机污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应引起重视。两个调查航次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趋势相似,均呈现湾口高,湾中部和湾西北部低的变化趋势。饵料生物的分布无明显的规律,在枯水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为均匀,大部分水域处于2~3级水平,其密集分布区出现在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而在丰水期,饵料生物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水域和望京洲沿岸水域。两个航次相比,丰水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和饵料生物水平均高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4.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又名印太驼海豚,属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海豚属,是生活于河口内湾的小型齿鲸类,我国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是其主要栖息地,中华白海豚是厦门的唯一一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厦门人称其为“妈祖鱼”、“镇港鱼”。80年代以前,厦门海域经常可以见到中华白海豚在海上欢腾嬉戏的场景,后来由于海域开发利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中华白海豚的数量锐减。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关专家调查,目前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在60-100头左右。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白海豚在中国最早的发现记录是唐朝,到了清朝时期新安县,也就是我们现在深圳、香港一带,渔民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近代是瑞典人Peter Osbeck乘船航行至广东珠江水域时,观察到一头雪白色海豚在船边出现,因其颜色特殊,将其命名为中华海豚(Delphinus Chinensis Osbeck1765)。1870年,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博物馆管理员William Henry Flower首次使用了中华白海豚(Chinese White Dolphin)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产》2017,(11):8-16
一、物种现状和保护的必要性 (一)物种现状 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从东印度洋、东南亚沿岸延伸一直向北到达中国的东南沿岸,据推测其总数在6000头左右,而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种群数量大约为4000—5000头.在我国,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于长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包括福建的三都澳、厦门湾、东山湾,台湾岛的西部海域,广东的韩江口、珠江口、漠阳江口、雷州半岛东部海域、海南三亚附近海域以及广西北部湾等,其中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门)数量最多,超过2000头.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中华白海豚生存面临着严峻威胁.  相似文献   

7.
考洲洋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纯厚 《水产学报》2005,29(3):379-385
为了科学评价考洲洋海洋生态养殖示范区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1999年2月和8月对该湾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188种,分属硅藻142种、甲藻22种、蓝藻5种、绿藻18种和裸藻1种共5大门类,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种类组成以淡水、咸淡水的沿岸性种类为主,其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动特征与调查海域海水盐度变动规律趋势一致。枯水期优势种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优势种为翼根管藻纤细变型、洛氏角毛藻和奇异菱形藻;丰水期优势种较为单一,大片海域均以中肋骨条藻和热带骨条藻为主要优势种,优势指数平均达95.8%,湾西北部海域则以银灰平列藻和中肋骨条藻为主要优势种。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显示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呈现枯水期明显高于丰水期,西北部明显高于东南部趋势。浮游植物密度以丰水期明显高于枯水期,东南部海域明显高于西北部海域;丰水期平均密度达到26471.3×104ind·m-3,是枯水期的66.2倍;平面分布的季节变化显示明显差异,枯水期以东北部的吉隆河口和东南入海水道数量较高,而丰水期则表现为明显的自西北部向东南部海域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各地信息     
我国著名海洋哺乳动物专家王丕烈建议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is (Osbeck)是国家一级重要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亚热带和热带沿岸水域,属暖水性种类。在我国的广西、广东、香港和福建沿岸较多,喜在河口浅水域活动,有时  相似文献   

9.
数字     
《海洋与渔业》2012,(4):13-13
1000-1200头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有广东的珠江口和福建的九龙江口。目前,珠江口水域现存的中华白海豚仅有约1000-1200头。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珠江口是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分布着我国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根据多年调查监测评估,目前约有1800余头。中华白海豚一般生活在出海口水域,生性活泼,常跟随船只游泳,幼豚是灰色的,进入少年及青年阶段时,体色渐转为带有斑点的灰粉红色,成年期的海豚,体色为粉红白色,身上的斑点稀少或完全消失。作为珍稀海洋哺乳类动物,中华白海豚的智商可达到5岁孩童的水平。母海豚的怀孕期需要10~11个月,哺乳期8~20个月,每三年怀一胎,每胎只产一仔,其进化史、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区金线鱼刺网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制订南中国海区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刺网最小网目尺寸标准,2008年5月在南海北部进行了5种网目(40mm、45mm、50mm、55mm、60mm)刺网联合捕鱼实验,渔获种类合计达72种,其中5种网目刺网均有捕获的仅13种.根据刺网渔获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利用研究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相似性指数和ABC曲线方法,研究了金线鱼刺网的种问选择性,探讨了不同网目刺网作业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网目实验刺网的渔获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网目尺寸的缩小,渔获种类和数量呈上升趋势,渔获平均体质量则呈下降趋势.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金线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和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为主要渔获种类,其渔获生物量分别占总渔获量的21.35%、15.76%、14.78%、8.43%、7.20%,40 mm和45 mm刺网中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的渔获比例较高,50mm、55 mm和60 mm刺网中长尾大眼鲷、金线鱼和带鱼的渔获比例较高.根据ABC曲线计算的40 mm、45 mm、50 mm、55 mm和60 mm 5种网目刺网W统计值分别为-0.023、-0.012、0.039、0.083和0.073.40mm和45mm刺网对渔获生物群落的干扰较大.南海区金线鱼刺网最小网目尺寸标准的制订应综合考虑金线鱼、带鱼、长尾大眼鲷这3种主捕经济种类的尺寸选择性和最小可捕标准,同时注意网线粗度对捕捞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芩苷对牙鲆肝CYP1A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华  李健  李吉涛  张喆 《中国水产科学》2010,17(5):1121-1127
本研究以中药黄芩苷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不同剂量和作用时间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肝CYP1A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体内实验,将黄芩苷按低(50mg/kg·d)、中(100mg/kg·d)、高(200mg/kg·d)3个剂量分别口灌牙鲆,连续给药,并分别于给药3d、6d、9d后取样,测定CYP1A酶活性。结果表明,较空白组而言,给药3d,黄芩苷各剂量组鱼肝中EROD酶(CYP1A标志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给药6d,高剂量组的EROD酶活性极显著增加(P0.01),中剂量组的则显著增加(P0.05);给药9d,高、中剂量组的EROD酶活性均极显著增加(P0.01),低剂量组的EROD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且黄芩苷对该酶的诱导作用与剂量和药物作用时间均呈正相关。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各药物剂量组的CYP1A基因表达水平都发生了上调,且这种表达上调的幅度同CYP1A酶的活性一样,随给药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加强,提示黄芩苷作为诱导剂对CYP1A酶活性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CYP1A的转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20089月至2009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鱼安) (鱼康)(Lophius litulon)为对象, 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c2=2.61, P>0.05); 但全长在251~400 mm 范围时, 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 全长在450~550 mm范围时, 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 全长大于550 mm范围时, 个体均为雌性; 冬季, 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鱼安) (鱼康)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 雄性为332 mm, 雌性为483 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 初步推测黄(鱼安) (鱼康)产卵时期为2-6月份, 繁殖盛期为3-4月份; 其绝对繁殖力为 (614 820±253 800) , 相对繁殖力为 (244±43)/g(鱼安) (鱼康)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 雌性, F=9.97P<0.01; 雄性, F=4.48P<0.01, 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鱼安) (鱼康)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 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鱼安) (鱼康)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生物及大型海藻与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V)流行传播的关系,本研究于2008年和2009年从青岛沙子口和荣成桑沟湾2个养殖海区采集水样,离心收集浮游生物并随机采集大型海藻,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这些样品携带AVNV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沙子口海区8月份的浮游生物样品中检测到AVNV,每升海水中浮游生物携带的病毒数量为6.92×105拷贝;桑沟湾海区4月份的浮游生物样品也检测到AVNV,每升海水中浮游生物携带的病毒数量为1.26×103拷贝。从青岛沙子口海区随机采集的10种大型海藻中有7种[包括孔石莼(Uiva pertusa)、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细毛石花菜(Gelidium crinale)、缘管浒苔(E.Linza)、海膜(Halymenia floresia)、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刚毛藻(Cladophora)]检测到病毒,带毒样品占到检测样品总数的55.56%,其中在12份孔石莼样品中,11份样品检测到病毒,携带病毒数量最高为7.68×104/0.1(g2009年8月25日)。从荣成桑沟湾海区采集的14种大型海藻样品中有3种(包括孔石莼、海膜和马尾藻)检测到病毒,带毒样品占到检测样品总数的20.83%,其中2009年7月采集的孔石莼样品携带病毒数量最高,为3.06×103/0.1g。这一结果说明海区浮游生物及部分大型海藻均可携带AVNV,而摄食携带病毒的浮游生物可能是扇贝感染发病的原因,有关大型海藻携带AVNV在该病原流行传播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铜、镉对鲫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重金属Cu、Cd在不同剂量以及不同处理时问下对鲫(Carassius auratus)肝脏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共检测了过氧化氢酶、热激蛋白、金属硫蛋白等17个逆境胁迫相关基因.9个Cu处理中,GSTα、GSTπ、CAT在鲫肝脏中诱导表达,其余基因的表达特性属于中间型,即在一些处理中表达上调,另一些处理中表达下调.Cd处理中,只有GS7 α属于完伞的诱导表达型基因.HSP30、GR以及GPx 4a在Cd胁迫的鲫肝脏中表达受抑制,其余基因的表达属于中间型.虽然Cu、Cd胁迫对各基因转录水平的的影响不尽相同,多数处理中Cu诱导基因表达的程度略高于Cd.实验结果还显示,本研究设置的Cu、Cd处理剂量以及处理时间与鲫肝脏基因的表达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逆境胁迫相关基因在Cu、Cd处理鲫的肝脏中表达水平变化多样.本研究旨为深入研究鱼类基因表达与重金属解毒分子机制间的关系以及重金属毒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2003-2008年夏秋季大型机轮围网在东海南部和中部外海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集群开始时间、渔汛持续时间、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渔汛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因为.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平均渔汛开始时间平均为7月12日,即7月中旬开始;渔汛持续时间近2个月,一般在9月上中旬结束,个别年份可延迟到9月下旬;渔获产量的高峰期主要在7月下旬和8月份.渔场范围以2005、2006和2008年较大,而其余3年相对较小;中心渔场集中程度以2003、2004和2008年较高.年产量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最高产年份(2005年)的渔获量是最低产年份(2007年)的近5倍;而在高产渔区的产量方面,年间差异则更加突出.夏季澳洲鲐渔汛开始的时间和水温的上升速度有关,升温速度快的年份渔汛开始的时间也较早;渔汛持续时间和海水的高温持续时间基本一致.中心渔场的年间变动除了和等温线的年间变动有关外,也可能与黑潮在东海的流向有密切的关系.年产量的剧烈波动除了与澳洲鲐本身的资源量有关外,也与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捕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综合评价大黄素、高剂量维生素C及其配伍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选取1 200尾健康的团头鲂,体质量为(133.44±2.11)g,随机分成4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3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60mg/kg大黄素、700 mg/kg维生素C、60mg/kg大黄素+700mg/kg维生素C(配伍组).饲养60 d后,经腹腔注射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并在攻毒前后检测团头鲂血液和肝脏的生化指标以及肝脏2种热休克蛋白70s(HSP70s)mRNA的表达水平;另从各池中取10尾鱼进行同样的攻毒试验,统计攻毒后各时间点鱼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攻毒后,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维生素C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血清总蛋白(TP)、溶菌酶(LSZ)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水平,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HSC70和HSP70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了血清皮质醇(COR)、血糖(GLU)、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甘油三酯(TG)以及肝脏丙二醛(MDA)的水平;配伍组中,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虽与上述类似,但大多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且未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此外,各组鱼血清胆固醇(CHOL)的含量在攻毒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统计也表明,大黄素和维生素C组鱼的累积死亡率在攻毒后24 h、48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配伍组试验鱼的累积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大黄素60 mg/kg或维生素C 700 mg/kg,可提高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抗氧化能力以及2种HSP70s mRNA的表达水平,增强鱼体抗病原菌感染的能力.二者配伍则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8.
19.
  1. The estuaries with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 sites for large-sca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offshore construction. These projects have conservation stakeholders calling for more protection for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whose habitat overlaps with current and proposed construction sites.
  2. Efforts to improve impact assessments are hindered by the lack of baseline data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often the dolphins are present in areas near or within locations targeted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Modaomen Estuary with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a good example of this, with little consideration for the dolphins as no data on their diurnal and seasonal occurrences within the estuary exist.
  3. A 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 system was deployed over a calendar year from October 2016 to September 2017 to monitor the presence of humpback dolphins in the Modaomen Estuary.
  4.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stuary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humpback dolphins, with regular diel rhythms and seasonality in detection rates. For example, higher detections were seen during the wet season than during the dry season.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tection rates between the flood and ebb tides, or between high and low tidal phases.
  5. Since the Modaomen Estuary is targeted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near future, these data provide the rationale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onsent processes to consider potential impacts on the dolphins, as well as to aid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 meas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