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连作花生的生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连作显著降低花生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CGR)、荚果干物质积累速率(PGR)、总生物产量(TDM)、荚果产量(PDM)、叶面积系数(LAI)和光合势(LAD),但对花生净同化率(NAR)的影响不显著;品种间总的趋势是珍珠豆型小花生鲁花12号对连作的反应最为敏感,降低幅度最大,普通型大花生8130最小,中间型高产大花生鲁花14号居中。连作花生的CGR、TDM、LAI和LAD基本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降低,其降幅与植株相对生育龄的关系符合?=15.582X-1.2011,表明连作对花生生育的影响有累积效应;连作花生叶片有早衰现象,同一品种连作花生LAI峰值出现时间比轮作早5~7天;LAI与PDM、LAD、CGR、TDM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增加LAI是提高连作花生PDM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油气储运》2010,(5):17-19
一、优化品种布局 (一)鲁东。主要选用花育22号、山花7号和潍花6号等符合传统出口大花生要求的新品种,搭配鲁花11号、花育19号、花育16号、山花9号、丰花5号、花育17号等高产大花生品种,对已推广种植时间较长的鲁花10号、8130、花17等传统出口型品种要注重提纯复壮。  相似文献   

3.
为加速辽宁省花生产业迅速发展,引进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提高花生产量,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两个花生品种生育期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花生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Cond)的变化趋势相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LAI在出苗后73d达到最大值,Pn和Cond在出苗后51d达到最大值;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叶片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动态为先降后升,在出苗后51d达最小值。其中,花育30的LAI、叶绿素含量和Pn显著优于白沙1016。花育30的生物产量和单株结果数显著高于白沙1016,荚果产量比白沙1016高15.24%,达到显著水平。荚果产量与Pn、LAI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鲜食花生主要种植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5个花生品种为试材,从主要生育性状、产量、效益及品质风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从鲜食的角度加以分析,认为适合青岛市种植的鲜食花生品种为花育17号和鲁花14号,其次可以考虑鲁花11号和8130两个品种。  相似文献   

5.
抗青枯病高产花生新品种日花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花1号是日照市东港花生研究所以鲁花3号为母本、花选1号(花育16)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抗病新品种,具有高产、抗青枯病、适应性广等优点,2008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我国北方花生产区作为春播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优良品种选用优良品种是实现花生高产优质的基础。目前适合于春播和夏播高产栽培的优良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生产量潜力、内外品质及生态适用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生产中可根据品种的产量潜力、品种特性(主要包括品质、抗病性和抗逆性)、当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进行选择。一般说来,出口地区可以传统出口型大花生鲁花10、8130和花育22号等为主;油用地区可以鲁花11、14号、花育16、17、21号,潍花6号、7号、8号、丰花1、3、5号等产量潜力较高的品种,花生食品加工区可根据企业的要求安排对路品种。  相似文献   

7.
一选择优良品种 选用优良品种是实现花生高产优质的基础。目前适合于春播和夏播高产栽培的优良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生产量潜力、内外品质及生态适用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生产中可根据品种的产量潜力、品种特性(主要包括品质、抗病性和抗逆性)、当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进行选择。一般说来,出口地区可以传统出口型大花生鲁花10、8130和花育22号等为主;油用地区可以鲁花11、14号、花育16、17、21号,潍花6号、7号、8号、丰花1、3、5号等产量潜力较高的品种,花生食品加工区可根据企业的要求安排对路品种。  相似文献   

8.
一 选择优良品种 选用优良品种是实现花生高产优质的基础。目前适合于春播和夏播高产栽培的优良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生产量潜力、内外品质及生态适用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生产中可根据品种的产量潜力、品种特性(主要包括品质、抗病性和抗逆性)、当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进行选择。一般说来,出口地区可以传统出口型大花生鲁花10、8130和花育22号等为主;油用地区可以鲁花11、14号、花育16、17、21号,潍花6号、7号、8号、丰花1、3、5号等产量潜力较高的品种,花生食品加工区可根据企业的要求安排对路品种。  相似文献   

9.
花育16号(原名花选1号)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最新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花生新品种.该品种系用辐射与杂交相结合育成的8223作母本,鲁花10号作父本,杂交育成的.1999年春通过山东和河北两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花11号是山东省莱阳农学院育成的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其组合为花28×534—211,1992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农技站1991年引进该品种,夏播地膜覆盖亩产620公斤。1992年示范种植200亩,平均亩产425公斤,比对照品种79266增产25.93%,被山东省花生超高产协作组定为第一个超高产品种。我们通过小区对比试验、定点观察和统计分析,初步明确了鲁花11号的高产生育特点和有效栽培措施。一、鲁花11号的生育特点 (一)特征特性鲁花11号属普通型,疏  相似文献   

11.
甘薯品种光合生理指标与薯干产量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甘薯品种不同生长时期光合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薯干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薯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总叶绿素含量(Tchl)、叶绿素a含量(Chla)、叶绿素b含量(chlb)、叶面积系数(LAI)随生长进程先上升,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蔓薯比值(T/R值)随生长进程呈下降趋势。薯干产量与各光合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薯干产量与不同生长期的Pn均呈显著正相关,与Tchl,chla,chlb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与栽后90天的T/R值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前期和后期的LAI呈正相关,而与中期的LAI呈负相关。按对薯干产量的相关程度、其排列顺序为Pn,Tchl,chla,chlb,T/R,LAI。甘薯育种应选育净光合速率高、生育后期总叶绿素含量高、T/R值下降快、前期和后期有效叶面积系数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小麦叶面积指数的遗传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偃54×京411"的96个重组自交系(RILs)为试材,分析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的LAI、MTA(平均叶倾角)、DIFN(无截取散射)均在RIL间存在极显著差异。LAI在RIL群体中呈连续的正态分布。LAI自抽穗期增大,至开花期达最大,灌浆后期降低。不同生育时期的LAI均与群体总茎数、株高和倒三叶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后期的LAI与生物量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当控制总茎数和株高不变时,LAI主要与顶三叶的叶面积和叶长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在开花期最大,灌浆后期降低。对抽穗期LAI>4.0的RIL系而言,该时期LAI与生物量和产量相关性不显著,但灌浆后期的群体平均叶倾角与生物量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对产量高于京411且株高小于80cm的8个RIL系的分析表明,旗叶与倒二叶叶长比与生物量和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沈农9741为材料,探讨不同肥料处理对超级稻物质生产、冠层特性及对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2P2K3和N2P2K2处理下,都达到了超高产量。氮、磷、钾肥施用水平与穗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成熟期,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水平与物质积累总量极显著正相关。在灌浆期,氮肥、钾肥施用水平与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水平与细胞间CO2浓度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幼穗分化期、抽穗期、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总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透光率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精细化水氮调控对膜下滴灌棉花冠层特性动态变化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高产棉花冠层调控来完善棉花水肥高效管理技术理论.[方法]采用田间膜下滴灌方式,在相对高、低两个灌溉量下,设等施氮下5个不同氮肥运筹方案,完全组合共10个处理,测定分析10个处理下棉花生育期冠层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无论灌溉量高低,在蕾期"前重后轻"施氮水平的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均显著高于"前轻后重"施氮水平;在花期高灌溉量下,"前重后轻"施氮水平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前轻后重"施氮水平;蕾、花、铃期高灌溉量下"前重后轻"施氮水平的叶面积指数均增加相对较快,随着"前重后轻"施氮水平的加重,散射辐射透过系数、直射辐射透过系数则减少相对较快;蕾、花、铃期低灌溉量下"前轻后重"施氮水平的平均叶簇倾斜角度降低相对较快,而消光系数则增加相对较快;灌溉量较高时,精细化水氮调控下产量随叶面积指数呈线性正相关变化,"前重后轻"施氮水平的叶面积指数和籽棉产量显著高于"前轻后重"施氮水平.[结论]灌溉量相对较高时,两次追肥时采用"前重后轻"施氮策略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在蕾期、花期表现出最高值,并对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散射辐射透过系数、直射辐射透过系数、消光系数、产量的影响作用强于"前轻后重"的施氮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疆棉花多元复合遥感估产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揭示棉花产量与棉花叶面积指数( 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相关关系,辨识新疆北疆棉花遥感估产最佳时相,建立棉花产量与LAI及NDVI间的多元复合遥感估产模型,为大面积棉花生产管理和估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TM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的棉花LAI、NDVI和产量等数据,对影像数据进行校正,最后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棉花指数与产量数据间关系和建模.[结果]棉花LAI在各生育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花铃期最高,均值为3.69;棉花NDVI在各生育期基本处于稳定的较高水平,棉花生长旺盛,长势较好;棉花蕾期和花铃期LAI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铃期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75;新疆北疆棉花最佳估产时相为花铃期,最优估产模型为Y=17.76 LAI - 123.05 NDVI +232.15.[结论]利用LAI和NDVI建立多元复合估产模型能有效提高棉花的估产精度.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株穗形水稻超高产品种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和盆栽试验条件下,对不同株穗形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形态特征、上三叶对子粒贡献率及子粒灌浆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冠层形成动态在不同肥力和栽培密度条件下反应不同,但所有类型参试品种的叶面积生长均呈二次曲线,符合Y=b1X+b2X2方程;在高肥水栽培条件下,半直立穗形品种冠层形成动态为最合理的“快起慢落”型,同时群体消光系数小、直射光透过系数大、全叶平均开张角度小,株形收敛,在较高的LAI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田间通透性,使中下部叶片得到较多的阳光,有利于发挥中下部叶片对子粒的贡献作用,增加有效光合面积,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②群体生长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前期大部时间的生长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③不同株穗形水稻超高产品种抽穗后上三叶对子粒贡献率不同,半直立穗形品种倒三叶贡献率最大,且倒二叶与剑叶对子粒贡献率相似,弯曲穗品种剑叶对子粒贡献最大,倒二、倒三叶的贡献极小;直立穗形品种虽倒三叶贡献率最大,但与半直立穗形品种相比,倒三、倒二叶贡献率不如半直立穗形品种。④穗颈大维管束数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穗下第1茎节的大维管束数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⑤以穗颈弯曲程度为指标,可将水稻划分为直立穗、半直立穗、弯曲穗3种类型,并且穗颈弯曲程度与剑叶长、剑叶长宽比、剑叶角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颈大维管束数与穗颈弯曲程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直播稀植高产杂交棉农艺及冠层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挖掘杂交棉增产潜力,采用大田创建高产试验示范田的方法,以杂交棉稀植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棉密植棉为对照,分析棉花产量形成过程中农艺性状、冠层结构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棉密植相比,杂交棉稀植条件下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和单铃质量分别增加了7.9%~24.1%、34.8%~40.2%和14.3%~19.2%,果枝台数和倒四叶宽分别增加了18.9%、9.6%;且叶面积指数(LAI)和叶倾角(MTA)增幅分别为53.3%、23.9%~26.4%,冠层开度(DIFN)则降低了45.5%~81.1%。杂交棉稀植条件下,与皮棉产量2 500 kg·hm~(-2)棉田相比,3 000 kg·hm~(-2)棉田的单位面积株数、株高、果枝始节高度以及LAI、MTA分别增加了5.1%~15.1%、1~2 cm、2.2%、11.6%、4.8%,DIFN降低了56.7%。籽棉产量与LAI和果枝台数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总铃数呈显著正相关、MTA与单株结铃数和单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DIFN与单位面积株数显著正相关。综上,适度稀植条件下杂交棉充分发挥了杂种优势,棉株个体生长旺盛从而弥补群体的不足,单株铃数和单铃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其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杂交棉稀植实现皮棉产量3 000kg·hm~(-2)的总铃数大于120×10~4 hm~(-2)、单铃质量大于5.31 g;果枝台数维持在10台,倒四叶宽大于18 cm;在盛铃后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为4.3~4.9、MTA为52.7~53.1°、DIFN为0.011~0.015。  相似文献   

18.
2015-2016年对黑河市九三管理局30年气象要素及大豆品种黑河43在覆膜、不同密度等级和化控处理下全生育期产量和鼓粒期的冠层结构、受光量和光分布特征进行测量分析。两年实验结果表明:2015年降雨较多,产量增长;2016年7~8月降雨量极少,干旱胁迫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叶面积指数小、受光量小,产量减产;光在冠层内分布呈线性变化,主要集中在大豆冠层顶部;单位土地面积受光量与单位叶面积受光量、单株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单叶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冠层结构是影响冠层受光量的主要因素,叶面积指数越大,单叶面积越大,单位土地面积受光量越多,大豆百粒重及产量均与单位叶面积受光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单位土地面积受光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示在黑河地区大豆受光量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覆膜及D2密度(48万粒/hm2)处理下受光量最高,产量最高。因此增密与覆膜结合,调整植株冠层结构,保证植株生长发育,提高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当地光温水气候资源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Assimilating Sentinel-2 images with the CERES-Wheat model can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winter wheat yield estimates at a regional scale. To verify this method, we applied the 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 to assimilate the leaf area index(LAI) derived from Sentinel-2 data and simulated by the CERES-Wheat model. From this, we obtained the assimilated daily LAI during the growth stage of winter wheat across three countie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Xiangfen, Xinjiang, and Wenxi. We assigned LAI weigh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by comparing the improved analytic hierarchy method, the entropy method, and the normalized combination weighting method, and constructed a yield estimation model with the measurements to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We found that the changes of assimilated LAI during the growth stage of winter wheat strongly agreed with the simulated LAI. With the correction of the derived LAI from the Sentinel-2 images, the LAI from the green-up stage to the heading–filling stage was enhanced, while the LAI decrease from the milking stage was slowed down, which was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changes of LAI for winter wheat. We also compared the simulated and derived LAI and found the assimilated LAI had reduced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 by 0.43 and 0.29 m2 m–2,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easured LAI. The assimilation improved the estimation accuracy of the LAI time series. The highest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 was 0.8627 and the lowest RMSE was 472.92 kg ha–1 in the regression of the yields estimated by the normalized weighted assimilated LAI method and measurements. The relative error of the estimated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 the study counties was less than 1%, suggesting that Sentinel-2 data with high 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 can be assimilated with the CERES-Wheat model to obtain more accurate regional yield estimates.  相似文献   

20.
交替隔沟灌溉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的水氮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交替隔沟灌溉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方法】本试验采用交替隔沟灌溉方式进行大田小区试验,施氮量和灌水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分析棉花群体生理指标在不同水、氮组合下(灌水量:37.48—218.52 mm;施氮量:56.2—134.2 kg?hm-2)的变化规律。【结果】棉花叶片光合势(LAD)、作物生长率(CGR)、群体净同化率(NAR)、叶面积指数(LAI)、产量、生物量的水、氮单因子效应表明,施氮量56.2—122.8 kg?hm-2时,各群体生理指标、产量、生物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施氮量122.8—134.2 kg?hm-2时,LAD、CGR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NAR、LAI、产量和生物量变化不显著。灌水量37.52—192 mm时,群体生理指标、产量、生物量与灌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灌水量192—218.48 mm,LAD、CGR、LAI与灌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NAR、产量和生物量变化不明显。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表明,灌水量在37.52—192 mm范围内,LAD、CGR、NAR、LAI随灌水量增加而均增长,但增长趋势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降低。灌水量在192—218.48 mm各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变化不显著。施氮量56.2—95.2 kg?hm-2,群体生理指标、产量、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长,但增长趋势随灌水量增长而逐渐降低。施氮量从95.2增加到134.2 kg?hm-2,各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随施氮量变化不显著。【结论】交替隔沟灌能够协调棉花群体生长发育,提高棉花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