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产量、生育期,植株形态等方面19个性状,对15个常用亲本进行遗传距离的测定,划分了类群.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4个组合F_2代性状的研究,着重讨论了遗传距离与F_2代性状的变异关系.结果表明:1.亲本遗传距离与F_2代某些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另一些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相关不显著.2.亲本遗传距离与F_2代性状的均值无明显关系.文中指出:遗传距离能够指导亲本的选配.但在杂交育种中,应考虑育种方向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性状进行遗传距离的测定,根据遗传距离的大小,结合亲本的综合表现选配亲本.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提型杂种小麦的60个亲本,47个 F_1杂种,在选用性状不同的情况下研究了亲本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 F_1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分析了提型杂种小麦的亲本选配问题,并对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不同生态来源6个早熟大豆品种进行了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F_1代生育期以及不同生育阶段亲子关系、配合力、M、S.g/M.ss比值、遗传力、遗传相关。结果表明:早熟大豆杂种F_1代F_2代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介于双亲之间,与双亲值、中亲值相关密切。F_2代出现超亲分离。分离幅度、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双亲生态差异有关。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m.s.g/m.s.s比值与狭义遗传力高,在早代有较好的选择效果。东北与南方均有早熟基因源,一般配合力在F_1代与F_2代之间表现基本一致。生育前期对生育期的影响稍大于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期对于生育期影响主要是鼓粒至成熟期的作用,而开花至鼓粒期相对作用小些,所以对早熟品种选育既注意开花早,也要求鼓粒快。  相似文献   

4.
研究高粱 F_2以后世代的生育期遗传表现,可进一步了解相应世代生育期变异状况及其与亲本关系,确定不同类型组合生育期趋于稳定的世代和定向选择的效果,为生育期育种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依据。在过去研究的基础(参见《辽宁农业科学》1983.4期)上,本试验对 F_3生育期表现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 正确的选配亲本组合是杂交育种的关键之一,为能准确地掌握杂交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以增强对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的予见性和计划性。从1973年开始,我们结合常规育种试验,对小麦几个主要性状与亲子代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本材料主要分析 F_2与亲本性状的相关关系.一、关于株高的遗传:根据1974和1975年的调查,F_1株高与双亲平均值密切相关,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7、0.9199,回归系数为1.1047和0.9385,都达到十分显著的水平,1979年的调查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F_2株高与双亲平均值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粱杂交二代生育期遗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高粱杂交F_2代生育期遗传特性进行了研定。结果表明,中国高梁生育期遗传为数量性状遗传,双亲生育期的表现支配F_2代生育期的表现。以中亲值来预测杂交F_2代生育期均值,可以掌握F_2代群体中个体出现最多的生育日期。以双亲生育期差异来预测F_2代群体分离幅度,可以掌握F_2代变异大小,这对制订育种计划将有裨益。对于其它数量性状是否亦采用这种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在长期的选优淘劣的作用下,地方品种早熟性基因占优势,有列于北疗早熟性育种。  相似文献   

7.
(1)1957年,以东农47-1C(于哈尔滨自下种至成熟90—95天)、克霜(100—105天)、紫花四号(110—120天)、满仓金(125—130)、小金黄一号(135—140天)及丰地黄(145天左右)作为亲本,进行了八个组合的有性杂交。于F_1及F_2世代进行了单株成熟期及株高的调查记载,并按成熟期进行收获,混合脱粒。次年按组大小比例,随机自各成熟期组抽出一定的F_2种籽种下,记载F_3各组合植株的成熟期及一个组合的株高、种粒大小、开花期等性状。以上记载资料用来作为分析研究大豆杂交后代生育期遗传变异情况的资料。此外,还引用了1953年开始杂交的满仓金×南京早青豆组合的部分材料,以分析了解F_3以后世代品系内生育期变异程度的变化情况,及个体选择对杂交种生育期的作用。(2)试验的结果指出,F_1世代植物的生育期,介乎两亲本中间。F_2世代群体生育期的平均数,偏向晚熟亲本。F_3世代群体生育期的均数,亦近似两母本的平均数。F_3世代群体的生育期,并作近似常态的分布。各组合于F_2大都出现了亲本类型,并且出现了不同情况的超亲现象。这些情况说明,大豆生育期的遗传,是量性质的遣传,在杂交种的遗传机制上,呈现积累作用的现象,因而杂交后代,可以出现大量不同生育期的新类型。(3)F_2世代有显明的分离现象。于F_2世代按生育期组分别混合脱粒的材料,于F_3按组别种植,各组在生育期上显明地倾向F_2世代的生育期组别。来自F_2单株的F_3品系,表现更是如此,但是F_3品系内植株间的生育期,仍有一定程度的变异性,至F_4世代此变异性又形降低,至F_5世代变异性已降低至类似亲本,成为生育期整齐一致的品系。这说明,自F_2世代起,即可按生育期严加选择,并须定向选至F_5世代,才能形成于生育期方面的定型品系。(4)亲本的生育期,对杂交种后代生育期的遗传变异形势影响很大。杂交育种时,以用成熟期类似本地标准品种的亲本与略早的亲本品种杂交,或以成熟期略早于标准品种的亲本与略晚于标准品种亲本杂交,于F_2世代于生育期方面的选择余地才较大。如两亲本的成熟期均晚于本地标准品种,或一亲本类似标准品种,而另一亲本较晚熟,F_2世代于成熟期上,均难有选择的余地。大豆的正反交对大豆杂交后代生育期时遗传变异形势影响不大,于大豆杂交育种时,可不必强调。  相似文献   

8.
根据本研究第Ⅰ报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估算性状间遗传协方差和遗传相关系数的五种方法,即F_2P法(利用亲本和F_2代资料)、F_3P法(利用亲本和F_3代资料)、F_2F_3法(利用F_2、F_3代资料)、F_2F_3P法(利用亲本和F_2、F_3代资料)及方差-协方差分析法,並给出了这些估计的理论值。以三个小麦杂交后代群体资料为例,用这些方法估算了若干性状间的遗传相关。F_2F_3P法是狭义遗传相关的无偏估计,而其余四种方法中,从估计的精确性、试验工作量及统计检验方法等方面综合比较,以方差-协方差分析法为优。  相似文献   

9.
进行小麦杂交育种,是利用具有不同遗传特点的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基因的重组,将不同亲本的优良遗传组成,综合于杂种个体之中,加上人工培育和定向选择,最后达到选育出新的高产优良品种的目的。正确地选配亲本组合,是杂交育种的关键之一。为能准确地掌握杂交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以增强对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从1973年开始,我们结合常规育种试验,对小麦几个主要性状与亲子代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本材料主要分析F_2代与亲本性状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68个美国小麦品种×中国小麦品种的 F_1及其亲本研究了小麦杂种 F_1的籽粒蛋白质,籽粒赖氨酸含量和 S.D.S.沉淀值的遗传行为:(1)不同组合的相对优势表明:三个籽粒品质性状均存在:倾低亲、近中亲、倾高亲及超高、低亲等遗传应象。但 F_1籽粒蛋白质含量以近中亲遗传为主;大多数组合的 F_1籽粒赖氨酸含量倾向其低亲或超低亲,说明低的籽粒赖氨酸含量主要为部分显性,显性或超显性;大多数组合的 F_1S.D.S.沉淀值倾向其高亲或超高亲,说明高的 S.D.S.沉淀值主要为部分显性或超显性。(2)F_1的籽粒蛋白质,籽粒赖氮酸含量,S.D.S.沉淀值都与双亲的平均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选择亲本和配置组合时,应考虑双亲的平均水平。(8)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中的赖氨酸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籽粒中赖氨酸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籽拉的蛋白质含量与 S.D.S.沉淀值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杏基因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26个杏杂交组合F_1 1235个体亲子代基因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_1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比亲本平均推迟1~2周,Rossolella是晚花型亲本,Sundrop和S Castrese可作为早熟亲本;早花性与早熟性(r=0.44)和亲子代果实成熟期(r=0.55)均呈正相关;亲子代丰产性的遗传力极低,且在F_1广泛分离;子代的平均树势弱于亲本,从Hatif Colomer,Prete和Buttianese后代中可获得矮化、半矮化个体;F_1平均果个小于亲本,而Ivonne Liverani,Prete和Sundrop可作为大果亲本;果形呈数量性状遗传,F_1中,圆形和椭圆形个体明显占优势,桔红色相对于红色和黄色呈隐性,黄肉个体占绝对优势,从红肉果亲本中可分离出白肉果后代,但机率极低;F_1果实风味呈退化趋势,人工杂交子代果实风味的育种值高于自由授粉后代;子代果肉硬度的平均值低于亲本平均值,自由授粉后代果肉硬度的分离度明显高于人工杂交;离核属显性性状,由F基因控制,与粘核(半粘核)个体成3:1比例。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品种抗寒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riffing双列杂交模式Ⅱ设计,对小麦品种抗寒性数量性状进行了配合力遗传效应和F_1抗寒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品种抗寒性一般配合力遗传方差δ~2gca和特殊配合力遗传方差δ~2sca均达到1%显著水平,表明抗寒性表现受加性与非加性基因的共同作用;并且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表明加性较非加性基因效应占有绝对优势;杂种F_1抗寒性多为中间性遗传,但也有个别组合呈抗寒亲本显性或杂种优势,F_1抗寒性组合均值与中亲值相关极显著;用抗寒性强的品种作母本时,F_1抗寒性都比较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列杂交设计,对28个家蚕杂交组合及8个亲本作比较试验,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测定家蚕亲本遗传距离与F_1茧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与回归关系,遗传距离在一定范围内(30相似文献   

14.
1978—1982年在本校农场和温室,对小麦“矮变1号”和“大姆指矮”的矮秆遗传进行了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矮变1号与高秆亲本杂交,其F_1的株高均低于亲本平均值。F_2的株高分离比例基本符合1矮秆:2中秆:1高秆的比例。F_1用高秆亲本回交,回交一代的株高分离比例,完全符合1中秆:1高秆的比例。矮变1号的矮秆遗传主要是受一对不完全显性矮秆基因所控制。 矮变1号的矮秆遗传和大姆指矮相似,但它的显性矮秆基因效应大于大姆指矮,因此,它是一份有价值的矮秆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生育期性状的遗传规律,采用6个甘蓝型油菜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5个杂交组合,利用加性一显性及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亲本及杂交一代生育期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之间生育期性状有差异;遗传方差分量的比率估算表明,营养生长天数和角果成熟天数主要受到加性和显性互作效应,而且遗传率最高,以遗传效应为主;同时各生育期性状还受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共同影响,其中开花天数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遗传效应的预测值表明,P3亲本具有早花早熟的趋势,利用P3亲本较易获得早熟后代。本研究结果为改良和选育早熟性油菜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棉花生育期的主位点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品种早熟性是高产、稳产的基础,对早熟陆地棉亲本及其组合进行有利、不利位点基因型分析,为早熟陆地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源不同的6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采用半双列杂交配制组合,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位点组分析方法,估计亲本遗传组分及杂种F1熟性性状的有利及不利主位点组。【结果】在以611波、金字棉为遗传背景的早熟亲本新陆早8、10号中,生育期主位点组基因型主要表现为++,明显缩短各生育阶段的天数;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值依次为生育期花铃期苗期蕾期。在中熟亲本荆8891中,++及——主位点组基因型的加性效应同等重要。晚熟亲本宁早1号、苏棉12和TM-1几乎所有++及——主位点组基因型均是不利的,表现为各生育阶段的延长。在苗期、蕾期、花铃期、全生育期等主位点组的效应中,J=16位点组加性效应值大于其它位点组,表明该位点组的存在能明显缩短生育期。杂种F1熟性的表现不仅受杂合位点的影响,也受纯合位点的影响,杂种生育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主位点组的杂合性。【结论】棉花早熟性相关性状中,主位点组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蕾期、花铃期主位点组加性效应对早熟性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杂种第一代抗寒性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抗寒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一种特性。用不同抗寒力的品种杂交,其 F_1代多数表现为中亲值或稍偏于中亲值,多数为不完全显性。小麦杂种 F_1代的抗寒性受杂种优势的影响,绝大多数呈正向优势。同一亲本与抗寒性类型不同的亲本杂交,受其亲本抗寒性影响,如果亲本抗寒性强,杂种 F_1抗寒性亦强;如果亲本抗寒性弱,杂种 F_1抗寒性亦弱。两亲抗寒性不同,对 F_1抗寒性的影响也不同,而且抗寒亲本起主导作用,但是不抗寒的亲本也起制约作用。母本对于 F_1代抗寒性有比较大的影响,F_1代抗寒性与双亲抗寒性平均值的相关与回归系数均极显著。  相似文献   

18.
根据加性-显性遗传模型,采用 MINQUE(1)分析了10个陆地棉亲本、20个组合的F_1和 F_2的产量性状的资料。结果表明,F_2皮棉产量、前期收花率、单铃重和衣分的群体超亲优势的平均值分别为:19%、13%、3%和—6%;单株铃数不显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产量性状的遗传都有极显著的作用,其中皮棉产量有较强的显性效应,衣分有较强的加性效应。性状的显性方差同加性方差的比值越大,F_2的优势也越大;此外,还分析了 F_2部分高产组合的遗传表现。用两种方法预测 F_2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表明,用 F_1和亲本预测 F_2的遗传表现的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9.
以具有不同温度类型的种质材料为亲本,采用6×6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宜杂交组合,对其杂交F_1、F_2代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冷型小麦为亲本配置的杂交组合,其F_1、F_2的CAT活性均表现出相对于以高温种质为亲本的F_1和F_2的优势,特别是灌浆成熟后期至末期更为明显。F_2代是一个分离世代,以冷型小麦为亲本的F_2代CAT活性总体水平表现较优,也意味着F_2代中生理性能较优的单株比较多,从而在F_2代中选出生理活性和抗逆性较优的单株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少小穗早熟与多小穗晚熟杂交方式创造多小穗中早熟种质,使小麦品种(系)的小穗数目和单穗粒重可大幅度提高。12个组合65个品系的小穗数平均达到25.9个,每穗结实68.3粒,单穗籽粒重量平均达到2.33g。F_1多小穗性状优势明显,表现为倾“多”遗传。F_2小穗表现出超多亲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