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度是影响变温动物种群行为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在湿度大致恒定、光照相同的条件下,判定变温动物越冬机理是休眠还是滞育的手段,主要是进行温度处理。本试验即是通过温度对越冬桑螟幼虫的处理,经过试验观察与分析,初步得知:桑螟未代老熟幼虫以休眠状态越冬;在20~30℃的温区范围内,桑螟越冬幼虫均能解除休眠,正常生长发育,尤以25℃为最适发育温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调查观察了第5、6代桑螟幼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育变化,就不同环境条件的成活率,不同环境条件对化蛹羽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龄桑螟成活率总体大于4龄及以下虫龄;处理条件对桑螟发育具有干预影响,其中间隔30d的影响作用更大,化蛹率占存活桑螟的72.73%,羽化率占化蛹量的37.50%;在自然温度、光照条件下,5龄桑螟经过30d后也会有个体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桑螟越冬幼虫滞育解除作用,结果表明:加温处理是桑螟越冬幼虫滞育解除的主导因子,30℃时经过4d即可化蛹,平均化蛹前期9.7d,平均蛹历期7.6d,平均蛾历期3.6d;20℃时最短10d化蛹,平均化蛹前期23.5d,平均蛹历期17.7d,平均蛾历期5.4d。30℃对越冬桑螟化蛹前期的发育比20℃有利,而20℃时桑螟蛹期的成活更高,有利于延长蛹期光照总时长,提高羽化率。低温刺激、不同光周期对越冬桑螟幼虫滞育解除无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巢虫的防治     
黄坚 《蜜蜂杂志》2001,(9):26-26
1 巢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蜂群的危害巢虫也称绵虫、蛀蜡虫 ,是蜡螟的幼虫 ,属蜡螟科。常见的有大蜡螟、小蜡螟。蜡螟的发育周期因气温高低而不同 ,即气温高发育快 ,反之发育慢。在 30~ 4 0℃条件下为 6 0天左右。但在低温环境里 ,则可延续 3~ 4个月。因此 ,蜡螟在一年中繁殖 2~ 4代不等。蜡螟卵发育所需的时间 ,直接与温度有关。在2 7℃左右时 ,约为 5天 ;10℃左右时约需 5周 ;幼虫发育的时间也随温度的变化而异 ,可由 1个月到 5个月。蜡螟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 30~ 35℃ ,也是繁殖蜂群巢内的正常温度。而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蜡螟的生命活…  相似文献   

5.
桑白毛虫在重庆市一年发生2代,越冬后的蛹在5月中旬进入羽化期.第1代桑白毛虫各虫态历期:卵期3.9天,幼虫期21.2天(25.99℃),蛹期61.5天,成虫寿命5~7天;幼虫发生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每头幼虫全龄食桑量9234.73mg,经6个龄期而化蛹;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下旬~9月上旬,每雌平均产卵量447粒,雌:雄=1:1.48.第2代桑白毛虫幼虫发生期从8月下旬开始至11月底结束,盛期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幼虫全龄经过46.22天(17.48℃),幼虫食桑量与第1代相近似,化蛹期集中在气温较低(15℃~16℃)的11月份.  相似文献   

6.
光周期对浙北地区桑螟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螟对光周期的感应效应试验证明 ,桑螟进入越冬状态是由短期光照引起的兼性滞育 ,3、4龄虫期是光感应的重要阶段 ,完全滞育与非滞育 ,只有在一定的连续光照条件下才产生 ;在温度 2 4 6℃时桑螟的临界光周期时数为 13h 40min ,浙江省湖州地区桑螟的临界日长日期为 9月 5日。初步探明湖州地区 (30°5 3′)第 4代桑螟发生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及世代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螟在江苏省江阴地区一般一年发生5代,作者通过室内饲养与大田观察,调查了桑螟各代的经过与年生活史,统计计算了桑螟卵期、幼虫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调查了桑螟的越冬规律与繁殖特性,在研究桑螟全年消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桑螟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绒金龟甲(Serica orientalis)在兰州市的生活史、降水量对其田间消长动态的影响以及室内温度对其生长发育、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5℃条件下,黑绒金龟甲的卵期6~9 d,幼虫3龄,幼虫期为53~86 d,蛹期9~16 d,成虫期长达9个多月,即280 d;黑绒金龟甲在兰州一年发生1代,4月下旬入蛰成虫开始出土,5月中旬~6月下旬成虫交配产卵;5月下旬~7月上旬为幼虫危害时期,7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转入地下化蛹,8月中旬蛹开始羽化,成虫当年不出土,在地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出蛰,黑绒金龟甲卵在18℃以下不能孵化,22~30℃时卵的历期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32~35℃卵的历期则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延长;其中,30℃时卵的孵化天数最短,为6.6 d;25℃时卵的孵化率最高,为95.00%,35℃时孵化率最低为21.25%。黑绒金龟甲的发生量与降水量有关,在每一个降水高峰期后,黑绒金龟甲的出土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正> 1985年秋期溧阳丘陵地区25个乡镇桑螟严重为害,为了进行有效的预防,我们在1986年作了桑螟世代、发生期调查,进行了全年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情况整理如下。一、桑螟发生期调查收集越冬幼虫,置室内自然状态下观察越冬代螟蛾羽化盛期;用绿纱网封罩桑树,将越冬代羽化盛期的桑螟蛾放入其中,进行生活史调查。通过观察,越冬代桑螟蛾羽化盛期为5月21日(表1),从农户反映情况看,羽化盛期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桑树常见害虫桑青尺蠖的形态特征、继代繁殖等生物学特性 ,以及幼虫食叶量、寄生性天敌及温度对青尺蠖发育历期的影响。该虫在室温下全年可继代繁殖 5代 ,以蛹越冬。随着饲养温度的升高 ,其发育历期缩短。在 2 0 95、2 4 16和 2 9 70℃的温度下 ,全代历期分别为 5 8 1、43 9和 35 2d。幼虫多为 6龄 ,少数 5龄。平均每头幼虫全龄食叶量为 2 948 11mg ,其中第 5龄和第 6龄食叶量占全龄食叶量的 95 48%。  相似文献   

11.
桑褶翅尺蛾又名桑刺尺蛾、桑褶尺蠖,属鳞翅目,尺蠖蛾科。以幼虫食害花芽、叶片和幼果。3~4龄幼虫食量最大,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完,幼果吃成缺刻状,造成大量脱落,削弱村势及降低产量。已在部分地区苹果上大面积发生造成严重损失。 桑褶翅尺蛾在河北邢台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果园中石块下、杂草间及树干基部土下紧贴树皮的茧内越冬。3月中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苹果萌芽时始见初孵幼虫,5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化蛹。成虫羽化与降水量关系很大,雨后第2天羽化成虫数量猛增。成虫有假死性,寿命只有5~9天。雄成虫有很强的趋…  相似文献   

12.
重庆地区桑树最为常见主要病虫害有桑椹菌核病、桑螟虫、桑尺蠖、桑瘿蚊、红蜘蛛、桑粉虱、桑蓟马、桑天牛、桑白蚧、蓝尾叶甲、桑象虫等11种,桑树黑枯型细菌病、桑树褐斑病、白花缺素生理病害零星发生,其他病害不常见,危害不大。桑螟、桑瘿蚊和桑椹菌核病是近年多发、易发灾害性病虫害,需重点防治。桑螟在重庆每年发生5-6代,高海拔地区发生5代,低海拔和长江河谷地带发生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桑螟第1代发生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一般不形成大的危害,第4-5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易形成大规模暴发性虫灾,应重点关注。桑瘿蚊在重庆1年发生4代,以休眠体(囊包幼虫)在表层土壤3-10cm处越夏、越冬。第1代(越冬代)的幼虫发生期约为3月下旬至4月初。第1代发生数量少,桑树受害轻;第2、3代发生数量多,受害严重。近年来桑椹瘿蚊和桑椹菌核病成为果桑主要病害。2-4月,气温回升,降雨增多,密植桑园空气不畅,土壤潮湿,是桑椹菌核病孢子萌发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3.
张建强 《蚕业科学》1995,21(1):20-23
本文描述了长距茧蜂的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性,该蜂在重庆地区一年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在树隙、落叶、草丛中结茧越冬,可行孤雌生殖,成虫雌性多于雄性,该蜂寄生于桑螟幼龄幼虫、幼虫老熟时被寄生致死,平均寄生率达36%,为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该蜂对桑螟的寄生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跟随现象,桑园内人工繁蜂放蜂可提高其寄生率。  相似文献   

14.
<正> 桑瘿蚊自从1972年在浙江省临安县发现以来,1985年已延及到与临安县毗邻的浙、皖一些县,为害面积有所扩大。被害桑园,一般夏秋叶约减产28.5%。 桑瘿蚊在临安县一带一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桑瘿蚊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囊成休眠体越冬。每年5月上中旬至11月上旬,皆可见桑瘿蚊幼虫为害桑芽和幼虫活动。自10月份至次年5月间,则可在土壤中查到休眠体。虫蛹喜湿怕干(其老熟幼虫在水中经12天不死,而在干燥情况下经3天即死亡),蛹体对环境抵抗力极弱,温度稍不适宜或受碰动,即不能羽化或延迟羽化,桑瘿蚊成虫在羽化时遇雨,则翅、足易被粘着,不能爬行、飞翔而死亡。桑瘿蚊在山岙、山涧,山谷等土壤湿度高的地块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的致死效果及对后续虫态发育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采用饲喂法和浸渍法,研究了0.3%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发育、存活,及存活幼虫化蛹、羽化和成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印楝素乳油处理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后,其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蛹期、成虫产卵前期、寿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蛹重、产卵期与对照差异显著;成虫单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显著小于对照,产卵抑制率及卵孵化抑制率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印楝素对初孵幼虫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老熟幼虫。  相似文献   

16.
为预测桑螟的虫口密度及种群变化,研究了桑螟越冬幼虫体内水分、脂肪、甘油与抗寒性的关系。越冬幼虫体内含水量随气温下降逐渐减少,过冷却能力随体内水分的减少而增强,越冬后期随水分的增加而降低;越冬幼虫过冷却点的变化与体内结合脂肪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即过冷却能力随结合脂肪含量的升高而增强,降低而减弱;从越冬初期进入越冬期后,幼虫体内甘油含量逐渐增加,1月份增加幅度最大为1810%,越冬后期随温度升高,体内甘油含量下降。过冷却点的变化随甘油含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12月和翌年1、2月,甘油含量最高,分别为972、1082、887mg/mL,其过冷却点也降至最低,分别为-1838、-1888和-1969℃;3、4月甘油含量逐渐减少,过冷却点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17.
叶显华 《蚕业科学》1993,19(3):179-180
<正> 桑橙瘿蚊(Diplosis mori Yokoyama)俗称桑瘿蚊,以幼虫寄生桑树顶芽内,用口器咬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轻者造成顶芽畸形弯曲,重者造成“封顶”,侧枝丛生,叶质老化,树势矮小,严重影响桑叶产量。 桑橙瘿蚊在歙县一年发生5—6代,以最后一代的囊包幼虫(也称休眠体)于10月上、中旬在3—10cm表土中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当日平均温度上升到16.6℃时,先后解除休眠化蛹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一代幼虫为害桑芽。初孵幼虫多分布在桑枝未展开的顶芽内。幼虫经9至12天而老熟弹跳入土,结成囊包,经7至10天后化蛹。多在傍晚时羽化成虫。完成一个世代需22至28天。具有世代重叠现象。全年以7到9月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桑螟食叶量测定和发育历期的调查 ,明确了桑螟在 2 5℃恒温条件下的幼虫历期为 12~ 13d ,幼虫一生鲜叶食下量为 4 15mg ,其中 4、5龄的食叶量约占全龄食叶量的 82 3% ,据此可确定桑螟的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经测算 ,桑螟春夏季的防治指标为 2 4 0 0 0~ 30 0 0 0头 /hm2 ,秋季的防治指标为 36 0 0 0~ 6 0 0 0 0头 /hm2 ;而农药防治的最佳时期应掌握在 3龄卷叶前为宜。  相似文献   

19.
刘长月  赵莉  倪亦非 《草业科学》2013,30(2):281-286
本研究将当年收获的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储存于4个温度条件下,采用定期剖种的方法,调查苜蓿籽蜂(Bruchophagus roddi)的越冬虫态及其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苜蓿籽蜂主要以3龄幼虫在苜蓿种子内滞育越冬。10月从田间将苜蓿种子收回,储存温度在18.0 ℃、平均湿度为27.2%(10―12月)时,越冬幼虫于当年12月下旬开始化蛹;储存温度在9.9 ℃,平均湿度为40.1%(10月―次年2月)时,越冬幼虫于次年2月下旬开始化蛹。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梯度处理苜蓿种子结果表明,在50 ℃、-30 ℃条件下处理1 d,籽蜂幼虫的死亡率均达100%,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93.33%和88.33%。  相似文献   

20.
桑螟幼虫的越冬死亡率及过冷却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NTC-TD热敏电阻法测定了桑螟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统计了桑螟幼虫的越冬死亡率。结果表明:前年9月到翌年4月间,过冷却点和冰点随温度降低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均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但两者变化幅度不同,过冷却点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冰点的变化幅度。4个处理中,越冬幼虫死亡率以枯枝落叶中为最高,室内最低。外界温度和过冷却点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桑螟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