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黧豆具有抗寒耐旱、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等优良栽培性能,山黧豆籽实内富合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因此,在干旱地区种植山黧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山黧豆随品种不同,籽实内含有毒素β-草酰氨基丙氨酸(BOAA)或氨基丙腈(BAPN),人畜长期大量摄食,可发生山黧豆中毒。为探讨山黧豆毒性毒理学,提纯山黧豆中有毒成分BOAA,对小白鼠进行了急性中毒试验,观察了动物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病理解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了BOAA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748.86毫克/公斤。  相似文献   

2.
沙棘叶及沙棘制品残渣毒理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叶及沙棘制品残渣提取液对小鼠灌胃最大耐受量为50000mg/kg,属无毒物质。沙棘叶及沙棘制品残渣长期饲喂小白鼠、雏鸡、绵羊等实验动物,通过对摄食、饮水、体重、临床表现、血液和肝肾功能的检查、心电图检查、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明安全可靠,无蓄积性毒害,亦无致癌或促发肿瘤作用;不影响动物繁殖,对胚胎亦无致畸作用;长期饲喂可促进动物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提高机体抗病力。  相似文献   

3.
山黧豆对动物繁殖的慢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在饲料中加入特定比例的山黧豆粉,饲喂动物并进行繁殖试验,检测其受孕率、活产率、出生存活率和哺育成活率,证明山黧豆毒素(BOAA)未侵害生殖系统,不影响动物的繁殖生育。  相似文献   

4.
南充地区引种扁荚山黧豆栽培情况及开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山黧豆系一年生或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本属有100余个种,多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有广泛的适应性。在我国主要用于倒茬养地做绿肥和饲料。南充地区引种的萹荚山黧豆,系一年生或越年生豆科植物,原产于葡萄牙。  相似文献   

5.
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重要饲料和粮食作物。长期以来,对于其内源毒素非蛋白氨基酸β-N-草酰-L-α,β-二氨基丙酸(β-N-oxalyl-L-α,β-diaminopropionicacid,β-ODAP)的过度强调导致山黧豆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在膳食平衡中的作用遭受无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山黧豆优良的综合抗逆性重新引起了科学家的正视。本文根据山黧豆作为传统有毒作物的定位,对其β-ODAP代谢与硫代谢以及抗旱性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含硫营养的改善是山黧豆育种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山黧豆低毒品种的筛选及栽培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内外引进的65个山黧豆品种,经3年观察和农艺性状的测定以及β-草酰氨基丙酸(BOAA)、营养成分的分析,筛选出产量,蛋白质含量高,毒素含量低,经毒理学实验为安全饲用的黑龙江山黧豆-1,黑龙江山黧豆-2,西德山黧豆3个品种供生产中应用,还针对山黧豆作为饲草(料)推广应用中的播种量,磷肥施用量,压青及根茬肥效等栽培利用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山黧豆(Lathyrus Stativus L)为蝶形花科香豌豆属植物,籽实黄色微带青灰,大小似豌豆,外形有棱角,俗称山棱豆或马牙豆。山黧豆耐寒耐旱,栽培性状好,籽实中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可作为动物饲料和人的豆类食品原料。印度和北非干旱地区,常将山黧豆与小麦混播,雨水好的年景小麦长势超过山黧豆,主要收小麦,如遇干旱,小麦歉收,山黧豆则收获良好。加拿大学者认为,山黧豆是北美高原有希望的高蛋白豆类作物。我国主要在西北、东北、  相似文献   

8.
山黧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滢  周庆安 《饲料工业》2005,26(3):50-53
<正>山黧豆,豆科山黧豆属植物,学名LathyrusL.,英名又称etchling。本属约有200多种,原产欧洲和北美,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引种。我国栽培的主要是普通山黧豆(LathyrussativusL),又名马牙豆、牙齿豆,约有65种。分布在西北地区,为肥饲兼用作物。一年生草本,耐寒耐旱耐瘠性强,在年雨量350-400mm的黄土高原,产量稳定。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良好的沙壤至粘土上均能生长,是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作物。在我国西北地区曾大面积栽培,  相似文献   

9.
山黧豆(Lathyrus stativus L.)属蝶形花科香豌豆属,籽实黄色微带青灰,大小似豌豆,外形有棱角,俗称山棱豆或马牙豆。山黧豆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且具有耐寒耐旱、生长期短、抗病虫害、产量稳定等优点。亚洲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及欧洲、美洲都有大面积栽培。加拿大有关学者认为,山黧豆是北美高原有希望的高蛋白豆类作物。在我国,山黧豆主要在西北、东北、华北和西南的干旱地区种植。据报道,不同品种的山黧豆籽实内含有毒  相似文献   

10.
五脉山黧豆开花动态及有性繁育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观测了五脉山黧豆的开花动态,并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方法测定了其有性繁育系统类型。结果表明,五脉山黧豆的花期持续45 d左右,盛花期为6月下旬左右。开花的日动态呈明显的双峰现象,2峰分别在8:00-11:00和14:00-15:00时出现。五脉山黧豆的杂交指数(OCI)=3,繁育系统为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花粉-胚珠比(P/O)=2 286.21,为兼性异交。得出其繁育类型为混交繁育系统,即自交和异交并存。五脉山黧豆的传粉系统不完善和虫害是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山黧豆毒素生物化学及去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山黧豆毒素的生物化学和去毒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毒素生物化学包括毒素的化学成分、生物合成以及外界环境对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去毒研究主要涉及毒素的遗传和低毒品种的选育、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及食用前种子去毒方面的近况.就毒素的可能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扼要讨论,对今后山黧豆的研究方向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2.
β-腈基丙氨酸合成酶(CASase)是调控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内源毒素β-ODAP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以山黧豆幼根RNA为模板,利用RT-PCR扩增了505 bp的山黧豆CASase基因序列;通过Gateway BP反应将扩增片段连接到入门载体构建pENTR-CASase。经测序验证后,将目的片段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构建pSGRNAi-CASase,并将其转化到农杆菌GV3101中;为进一步的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蛋白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参与了储藏蛋白水解等多种生理过程,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氮源并在种子萌发的生化机制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了山黧豆种子在不同萌发时间的蛋白酶表达情况。利用盐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从萌发6d的山黧豆种子中分离纯化了蛋白酶并对其基本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黧豆种子萌发特异性蛋白酶造成了种子萌发过程中高分子质量蛋白质的水解和较低分子质量蛋白质的积累。对纯化蛋白酶进行总蛋白含量、酶活力、酶比活力等检测表明,山黧豆蛋白酶的纯化倍数为6.58,蛋白得率为7.97%。山黧豆蛋白酶对金属离子的耐受性较高,添加Fe3+可以引起蛋白酶活性的显著增加。此外,该蛋白酶对血红蛋白和明胶的反应活性最高,其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pH7和60℃。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山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水解与其内源毒素β-N-草酰-L-α,β-二氨基丙酸积累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山黧豆(Latnyrus Sativus L)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生长期短,产量稳定,具有耐寒耐早、抗病虫害等优良栽培性状。籽实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在欧洲及亚洲均有大面积栽种。印度种植山黧豆达200万公顷,生产富含蛋白质的种子高于等量其他粮食作物。西班牙种植面积高达57万公顷。我国种植山黧豆的历史悠久,主要在西北、东北、华北及西南的干旱地区种植。据报道,分别从一些代表种山黧豆籽实内分离出神经毒素α-氨基-β-草酰氨丙氨  相似文献   

15.
高山草原条件下一年生豆科牧草生产性能的评价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1998年对自国际干旱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引进的野豌豆属(Vicia spp.)和山黧豆属(Lathyrus spp.) 的5个种50个品系在高山草原条件下的牧草和种子产量表现作了评价。1999年对其中能够完成生育期的春箭舌豌豆9个品系、法国野豌豆4个品系、鹰嘴山黧豆2个品系和栽培山黧豆1个品系做了进一步的测定。这16个品系1998年和1999年的平均产草量分别是春箭舌豌豆6509.5和5489.1kg/hm^2,法国野豌豆3398.0和2786.7kg/hm^2,鹰嘴山黧豆7610.3和4761.9kg/hm^2,栽培山黧豆5804.7和3858.2kg/hm^2,种子产量分别是春箭舌豌豆509.7和1010.0kg/hm^2,法国野豌豆536.0和1073.6kg/hm^2,鹰嘴山黧豆152.2和732.7kg/hm^2,栽培山黧豆16.5和12.8kg/hm^2。长柔毛野豌豆的所有10个品系、栽培山黧豆的9个品系 和鹰嘴山黧豆的8个品系在当地不能完成生育期。根据两年的试验结果,从牧草和种子产量两方面综合评价,春箭舌豌豆更适合在高山草原种植。春箭舌豌豆2556、2560和2566等品系上部分生物量与对照品种333/A狭叶野豌豆相当,但种子产量比对照种高19.6%-77.4%,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值得进一步选育。春箭舌豌豆品系的牧草与种子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根据需要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于2018年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采集山黧豆根腐病病样,经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gene,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致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采集的山黧豆根腐病病样上共分离获得39株分离物,其中3株分离物Shan-27,Shan-28和Shan-29对山黧豆具有强致病性,分离频率为7.69%;这3株致病菌在形态学上均接近于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而对其翻译延伸因子(EF-1α)序列分析发现,其均与亚洲镰孢菌聚在同一分支上,同源性达99%以上。因此,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引致山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确定为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料型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以相同基础日粮不同料型对断奶仔猪进行饲养试验。将132头仔猪设置为3个试验区组,分别含有48、48和36头仔猪,每区组内仔猪分为对照组、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分别饲喂粉状饲料、颗粒饲料和湿拌饲料,比较对仔猪的饲喂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料型明显影响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可提高仔猪日增质量且降低病死率,湿拌饲料和颗粒饲料优于粉状饲料,且湿拌饲料比颗粒饲料更具优势。饲喂湿拌饲料应使用无死角食槽及分顿饲喂方法,避免饲料酸败或霉变导致损失。  相似文献   

18.
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对5头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仔猪进行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病理解剖学主要变化是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全身皮肤及粘膜、脂肪和脏器黄染,肝、脾肿大;病理组织学主要变化是肝、脾、肾等器官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和广泛的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9.
几种豆科牧草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豆科牧草以其品质优良,易于栽培,在饲料牧草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苜蓿、红豆草、百脉根、山黧豆和鸡眼草五种豆科牧草的组织培养,初步探索总结了豆科牧草组织培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播期和播量对橘园间作下山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橘园间作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经连续两年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播种量对豆科绿肥山黧豆(Lath yrus sativus)鲜草产量、种子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期、播量对山黧豆鲜草和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播量影响大于播期;2)山黧豆的鲜草和种子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降低(P<0.05),9月20日播种的鲜草产量最高,达29 406.0 kg·hm-2,种子产量则以9月30日播种的最高,为1 616.1 kg·hm-2.早播(9月播种)时,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根瘤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优于晚播(10月播种);3)播量为45.0 kg·hm-2时,其鲜草和种子产量均最高,拯种量过大对产量和农艺性状均有负向作用.综上,山黧豆在四川西充与橘园间作下的适宜播种期在9月,最佳播种量为4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