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木生物量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木生物量模型回归估计法是林分生物量测定的常用方法之一,林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对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及其估测有重要价值。随着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森林生物量再次被重视,其精度要求也随之提高。介绍了林木生物量模型历史和现状,对生物量模型类型、参数估计方法、模型评介指标,模型中的异方差、不兼容等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作了简介,概括了当前国内的一些新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森林病虫害经济损失评估的一种新方法——曲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病虫害通过危害林木的根、干、枝、叶等组织,使林分蓄积量或生物量遭受损失,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本文采用林木生长曲线法估算不同林龄林分蓄积量,通过森林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BEF)实现林分蓄积量与生物量的转换。编制了我国主要森林病虫害危害程度分级表、林分蓄积量年生长损失率表和主要林木生物量转换因子基本常数表,并以马尾松为例拟合出林分蓄积量单木生长曲线。确定了我国森林单位重量生物量生态效益值(K)为1476.2元/t。应用林木生长曲线法和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评估森林病虫害经济损失适用性强,准确度高,更能反映我国森林病虫害危害程度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3.
根系生物量是植物光合产物向地下器官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配机制受遗传因素与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影响。近年来,有关林木根系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文中基于前人研究报道,从遗传因素、环境因子、土壤微生物、邻株竞争等方面对林木根系生物量分配的影响机制进行剖析与综述;同时,阐述当前表征生物量分配机制的主要理论在根系研究中的应用概况,提出目前林木地下生物量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林木根系对于林木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林木细根生物量是林木根系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细根生物量的分布规律、生态因子对细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抚育管理活动对细根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根系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等几方面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细根生物量分布及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帽儿山实验林场尖砬沟森林培育实验站25a生红松人工纯林和红松——黄波罗、红松——胡桃楸、红松——水曲柳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坡位以及混交方式对林木胸径、树高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通过异速生长方程,估计总生物量、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除坡位对树高影响不显著以外,混交、坡位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红松胸径、树高和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亚热带的8种森林类型的乔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幂函数模型和多项 logit模型分别构建各森林类型的材积-生物量转换模型和林木器官生物量比例模型。结果表明:材积-生物量转换模型的拟合结果表现为除常绿阔叶林外,其他森林类型的材积与生物量均显著相关(R2>0.5,P <0.001),预测残差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升高,均方根误差为6.520~23.123 t·hm -2,抽样精度检验结果显示,材积-生物量转换模型的预测精度为31.14%~91.79%,除常绿阔叶林以外,其他森林类型的模型预测精度均达到70%以上;林木器官生物量比例模型的拟合结果表现为除常绿阔叶林外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关性均显著(P <0.05),预测残差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干、皮、枝和叶生物量比例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不超过0.1,分别为0.031~0.085,0.005~0.041,0.029~0.103和0.016~0.083,各林木器官比例的预测精度分别达到91.04%~96.14%,62.71%~94.48%,63.70%~94.47%和-8.86%~83.92%;各森林类型(除常绿阔叶林外)的乔木层地上材积-生物量模型和林木器官生物量比例模型的可行性较高,所得模型参数也可为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分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木材积与生物量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马尾松为例,就林木材积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建立了材积与生物量的转换系数这一新概念,为森林生物量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山系的主要森林类型,是地带性的顶极森林植物群落,分布广泛,生产力高,是我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同时,又地处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的上游,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意义。因此,阔叶红松林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阔叶红松林生物量(现存量)的研究是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它以林木的干重为指标,揭示了能量形式在系统中的固定、分配、转化规律及能量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阔叶红松林生物量是以林木的干重为指标。研究它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方面,可以揭示以重量为指标的能量形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固定、分配、转化规律及具体的能量循环过程。这是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基础材料,能为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利用森林资源,为创造结构合理的丰产稳产人工林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研究的阔叶红松林生物生产量 (Biornass)是指现有林地的现存量。这个现存量对阔叶红松林这个顶极森林植物群落来讲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实际上现  相似文献   

10.
树木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了解林木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情况对于估算森林碳汇具有重要作用。以海南岛北部菠萝蜜、荔枝和龙眼树为研究对象,每个树种各选取30株不同径阶的样木进行整株挖掘,对其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济林树种在各组分生物量最优模型的选择上,基本以W=a D~bH~c模型为最优;3种经济林树种各组分生物量的大小均表现为树干根系树枝树叶;菠萝蜜、荔枝和龙眼树树枝的含碳比率相差不大,分别为0.39、0.41、0.40,但其树干、根系、树枝和全树的含碳比率却均存在差异,各组分碳储量的大小均表现为树干根系树枝树叶。文中分析认为,基于树高和胸径的相对生长模型,可以实现对经济林树种各组分生物量的准确拟合和碳储量的有效估算。  相似文献   

11.
蒙古栎次生林是冀北山地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该文以阴坡25a生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材料,对其林分乔、灌树种和草本植物组成及林木胸径结构进行了分析;以胸径为自变量建立了生物量模型,参照现有森林经营抚育技术规程开展了抚育试验,对产材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森林植物行为趣谈文/胡应成呼氧吸碳———林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呼氧吸碳,并使碳水化合物形成生物量。据估计,一公顷林木一年中向大气层呼出10.7吨氧,并从大气中吸收13吨二氧化碳和35吨污浊尘埃。一公顷林木一年中生产3.66吨生物量,相当于2立方米木材...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碳平衡中有着重要作用,其生物量和生产力是研究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基础数据,进一步推动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阐述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形成的生理生态学基础,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产量、区域分布格局,森林经营对生物产量的影响、研究方法和模型等。在多尺度上,采用先进的研究手段,围绕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来研究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实现数据共享和网络化是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1引言生物量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有机体或群落所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森林生物量(forest biomass)分别包括林木的生物量(像根、茎、叶、花果、种子和枯落物等的总重量)和林下植被层的生物量,通常用单位时间或单位面积积累的干物质量或者能量来表示。测定研究森林中某营林树种的生物量,能够直接的反应出该树种的生产力高低,在提高森林营林水平和该产品的综合利用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松墨天牛取食对林木的分解作用,本文通过对松墨天牛幼虫及成虫取食量的测定,寄主云南松韧皮组织及松墨天牛幼虫排泄物成分对比分析,并与资源利用相同的木材微生物分解能力进行对比,阐明了松墨天牛作为分解者的重要分解作用。研究表明,松墨天牛幼虫期(约为55 d)取食分解林木生物量平均为12.42 g(24.40 cm3),成虫期取食分解林木生物量平均为12.87 g(25.28 cm3);松墨天牛幼虫对糖类物质的利用度很高,具有较强的纤维分解利用能力,取食分解后总糖减少83.58%,粗纤维减少23.87%,1头松墨天牛幼虫期分解的林木粗纤维质量为1.93 g,分解利用率为0.008 g.d-1。松墨天牛对林木的分解证明,天牛作为一种重要的林木分解的先驱者,可以分解林木,更重要的是松墨天牛攻击亚健康林木,为微生物分解林木提供了容易入侵的途径,加速了亚健康林木的分解与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分解与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林木抗逆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AM)真菌是存在于土壤中的重要真菌之一,它能够与宿主林木根系产生互利共生体,从而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着多种促进作用。文中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AM真菌对林木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AM真菌对林木的抗旱性、抗病性、抗盐性、耐热性、耐虫性及对有害重金属抗性的影响等,通过促进林木光合作用、营养吸收、新陈代谢等来增加林木生长量、生物量的积累,从而提高林木的抗逆性;对在AM真菌研究中存在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林木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林木抗逆性机制研究、森林经营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物量估算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森林生物量约占全球陆地植被生物量的90%,对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亚热带森林类型多样,比较各森林生物量的差异和分配特征,可为评估森林碳收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湘中丘陵区选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针阔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利用各优势树种的相对生长方程和1hm2的样地数据估算森林生物量。结果表明:4种森林生物量为72.74~154.03 t/hm2,各森林之间的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杉木林的最低(72.74 t/hm2),马尾松林的最高(154.03 t/hm2),石栎-青冈林(134.08 t/hm2)和南酸枣林(106.89 t/hm2)的居中。4种森林生物量分配中,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低。林冠(枝、叶)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显著,决定系数分别为0.753 9~0.989 4和0.939 2~0.993 3。因此,当仅有林分树干生物量数据时,可用生物量转换扩展系数(BEFs)估算林冠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从而估算整个林分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经济林木生物量与养分循环规律和营养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林木生物量和养分循环林木生物量是评价其生产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论是用材林还是经济林,生物量研究都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国外60年代以来对林木生物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一些主要树种进行了研究。我国从70年代后期开始对一些主要用材林树种如杉木、马尾松、泡桐、落叶松、油松、水典柳、木麻黄、银中杨、赤桉、尾叶桉、马占相思、楠木等的生物量和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90年代以来,经济林生物量与养分循环的研究日渐增多,并已成为当前经济林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已报道过的有油桐、沙棘、油茶、…  相似文献   

19.
森林抚育是培育森林、发挥森林多种功能的重要措施,也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环境,促进林木生长,缩短培育周期,提高森林效益,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的开展无疑为各地林业的发展和后备资源的培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一项目实施的基础是调查设计和方案编制,  相似文献   

2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碳储库和绿色水库,是生态平衡的重要调节器,因而,被喻为地球的“肺”。然而在森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森林病虫害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了保护地球的“肺”,人类同森林病虫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而且这一斗争仍在艰苦地进行着。“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措施。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归纳起来有五大类:林木检疫、林业技术措施、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