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黑龙江勤得利湾底栖动物种群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9月对黑龙江勤得利湾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勤得利湾底栖动物共计5科13种(属),其中寡毛类1科3种(属),红羽摇蚊(Ch. gr. plumosus) 幼虫是主要优势种群;勤得利湾底栖动物数量为454.3ind/m^2,生物量为4.4520g/m^2二者季节变动明显,秋季最高,分别为626.8ind/m^2和9.1850g/m^2;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偏低。同时探讨了作为鲟鱼类放养场的底栖动物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柳叶湖的鱼类柳叶湖是西洞庭围垦后留作调蓄、灌溉的垸内湖泊。湖水下泄沅江汇聚洞庭。由于江湖相通、许多鱼类又能在内湖自然繁殖,虽然人工放养近二十年,其天然鱼种类较多。据我们1982—1984年调查,该湖现有鱼类54种,隶属9目14科。其中鲤科鱼类38种,占70%;银鱼科、鮠科、鮨科各2种,分别占3.7%;鳀科、鳅科、鳗鲡科、针鱼科、鳢科、鲶科、合鳃科、塘鳢科、虾虎鱼科、刺鳅科各一种,分别占1.85%。二、天然经济鱼类在养殖湖泊中的变动从1982—1984年,我们结合冬捕,对柳叶湖天然鱼类的种群组成进行了逐年统计,结果如表1。统计资料指出,在柳叶湖放养鱼类产量逐年上升的同时,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天然鱼类在总产量中也相  相似文献   

3.
乌鳢     
鳢科鱼类种类较多,据文献记载,在我国分为两个层:一为鳢层(Ophiocephalus)有乌鳢(O.argus Contor)和黑龙江亚种(O.argus warpachowskii Berg)、甲鳢(O.aspilotus Sauv.& Dabry),班鳢(O.maculatus(Lac.)),眼鳢(O.marulius Ham.Buch),点鳢(O.punctatus Bloch)、  相似文献   

4.
2003年5、7、9、11月对勤得利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4门82种,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分别占29.27%和54.88%;前节晶囊轮虫、锥形似铃壳虫、螺形龟甲轮虫、尖削叶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多足变形虫、单缩虫等为优势种。浮游动物数量为27449.1 ind./L,原生动物数量为11445 ind./L,占41.7%;生物量为14.235 mg/L,轮虫最高,为11.002 mg/L。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数量夏季最高为74431.2 ind./L;生物量以夏季最高37.9056 mg/L;水平分布采样点Ⅲ最高,为42113.2 ind./L和21.836 mg/L。勤得利湾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变化是秋季>冬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鲟科鱼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世界鲟科鱼类计4屑24种,其中:蜂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底3种。我国有鲟科鱼类计2属7种,其中:鳇属1种,鲟属6种。原苏联是世界产鲟大国,一是鲟科鱼类种类多,计3属14种,其中:蜂属2种,鲟属9种,拟铲鲟属3种。二是产量大,原苏联田科鱼类捕捞量占全球的90%-95%。1985年原苏联鲟科鱼类产量计2.5万吨,占世界鲟科产量92%。现把我国和原苏联鲟科鱼类名录列于附表。二、我国鲟科鱼类简介1.鳇:又名黑龙江煌、达氏鳇。是产于我国的唯—一种煌底鱼类。据记载最大体重可达1000公斤。是产于我国待科鱼类中最大的一…  相似文献   

6.
泉州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1-2002年在泉州湾海域分别进行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研究分析泉州湾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和主要种类的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34种,分别隶属于14科21属。在数量上,鱼卵和仔稚鱼最高值均出现在春季(5月),其中鱼卵数量最大的种类是鳀科鱼类,约占总卵量34.2%。仔稚鱼则以鱚科鱼类最为丰富,占61.8%。在数量分布上,不论鱼卵或是仔、稚鱼均以9号站最为密集。这表明该区鱼类主要产卵期在春季。  相似文献   

7.
2007和2008年5~10月间对辽宁省汤河水库鱼类进行了现场采集和分析,共收集到鱼类18种,分别隶属于5科18属。其中鲤科14种,占77.8%;鲿科、鲇科、鮨科、鳢科各1种,占22.2%。5月、8月、10月鲢、鳙比例占渔获物平均数的71.6%,年龄为1至5龄,其中2~4龄鱼比例占82%;鲢和鳙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分别为:Lt=L∞[1-e-(kt-t0)]和Wt=W∞[1-e-(kt-t0)]3。  相似文献   

8.
鳢鱼类是亚洲、非洲热带性淡水经济鱼类,据文献记载,鳢科鱼类有30种。目前国内外养殖的种类主要有:乌鳢、纹鳢、斑鳢、点鳢、细斑鳢以及缘鳢等6种。我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养殖鳢科鱼类有悠久的历史,但养殖技术仅停留于传统的养殖方法。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科学养殖体系。近几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肉食性鳢科鱼类养殖发生了兴趣。现将一些国家和地区养殖鳢科鱼类的方法作扼要地介绍:  相似文献   

9.
月鳢成鱼养殖技术月鳢是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山区和丘陵水域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俗称星光鱼、七星鱼、秤星鱼等,分类地位上与乌鳢同属鳢科,但不同属。月鳢成体的可食率高(达75.6%),肌肉蛋白含量高于一般鱼类,具有治湿痹、祛风湿、养阴补血、促伤口愈合等药用价...  相似文献   

10.
蒋志豪 《科学养鱼》1988,(1):30-30,16
在印度支那地区最早从事鳢科鱼类养殖的是柬埔寨和越南,特别是在湄公河流域和洞里萨湖区域。在这些地区鳢科鱼类主要用网箱养殖,它被认为是一种赚钱的事业,因而发展非常迅速。现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鳢科鱼类养殖概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东北部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类8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47.85%,34.45%,13.87%和3.83%。暖水性鱼类153种,暖温性鱼类55种,冷温性鱼类1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73.20%,26.32%和0.48%。游泳生物种类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资源密度指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密度随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年平均资源密度为522.925kg·km^-2,约相当于该海域原始渔业资源密度的1/10;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秋季最高。估算了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潜在渔业资源量为1.092×10^5t·a^-1,最大可捕量为5.460×10^4t·a^-1。比较了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历史变动情况,对渔业资源的进一步养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3年5月~2008年4月,对李仙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7195号。结合历史记录,李仙江共记录鱼类64种(亚种),分属于6目14科43属,其中6种为外来种。李仙江鱼类区系中种类最多的是鲤形目的鲤科,共24属31种;其次为鲤形目爬鳅科和鲇形目鮡科,各为4属7种。近年考察数据显示,李仙江土著鱼类资源呈下降趋势。为保护李仙江土著鱼类资源,应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和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站,加强李仙江流域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水系鲤科鱼类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动物志硬骨鱼钢鲤形目(中卷)》列出黑龙江水系鲤科鱼类名录,即9亚科38属59种,订正中名称。  相似文献   

14.
长江安庆新洲江段仔稚鱼的群聚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庆新洲江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干流-沙洲生境,为掌握该水域仔稚鱼群聚特征,于2018年4月15日—8月4日开展了逐日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鉴定仔稚鱼121246尾,隶属于6目8科34种,贝氏䱗()为第一优势种。新洲南汊、北汊分别采集仔稚鱼79338尾和41908尾,数量占比依次为65.44%和占34.56%。所有渔获物中,产漂流性卵鱼类物种数最多(16种,47.06%),产浮性卵鱼类数量最多(92623尾,76.39%)。就时间特征而言,南汊、北汊仔稚鱼丰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出与水位上涨高度关联,共监测到三次高峰,其中7月13日达到峰值(2001.28 ind/100 m3);就空间特征而言,近岸采样点丰度高于河道中泓采样点,南汊丰度总体高于北汊。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与新洲江段仔稚鱼丰度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为水位、浊度、水温和透明度,其中水位为主要的正相关因子。空间尺度的聚类分析将新洲江段6个采样点分为3个群组,表明新洲江段不同采样点仔稚鱼群聚结构差异显著(=0.017)。研究表明,安庆新洲江段仔稚鱼补充量显著大于上游输入量,新洲对该江段仔稚鱼群聚特征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表现为南汊的鱼类繁殖条件显著优于北汊。研究结果补充了安庆新洲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数据,为长江下游渔业资源评估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海南岛河流鱼类种类组成和分布现状,2016-2017年对海南岛代表性河流——南渡江进行了全流域的采样调查。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鱼类样本1 249.79 kg,共计17 755尾,包含鱼类物种136种,隶属于13目50科108属。结果表明,南渡江鱼类种类保存相对完整,本次调查鱼类种数占历史总种数的89.48%;在鱼类区系上,以鲈形目52种居首位,占总数的38.2%,其次为鲤形目的 46种和鲇形目的 16种;在种类变化上,新出现27种,其中包括尼罗罗非鱼、云斑尖塘鳢等11种外来鱼类。同时也缺失43种鱼类,鲤形目和鲈形目缺失较为严重,鲤形目由历史的第一大目变为如今的第二大目;在鱼类分布上,以河口的灵山和上游山区的白沙鱼类保护最为完好,种类最多,分别为73种和60种。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的鱼类区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黑龙江水系鱼类调查所获标本和参考文献资料,对 黑龙江鱼类区系进行了研究。黑龙江水系共有鱼类120种(包括8亚种),隶属82属24科;河口海淡水鱼类和溯河性鱼类为22种,纯属淡水鱼类计89种,尚包括移植放流鱼类6种,土著鱼类仅为92种。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水系资江干流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江作为洞庭湖一级支流,对洞庭湖乃至长江水系鱼类资源的维持或补充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资江的鱼类资源现状,于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对湖南境内资江干流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鉴定鱼类82种(包括1种湖南鱼类新纪录,2种引进种),隶属7目18科52属。种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占48.78%。鱼类物种数按上、中、下游依次增加,分别为52种、73种和77种,其中上游与中、下游之间鱼类群落为中等相似,中游与下游鱼类群落为极相似。资江鱼类在洄游、摄食、栖息习性等生态类型上呈现多样化特征。调查江段渔获物组成虽存在差异,但主要以鲫( Carassius auratus ) 、鲤(Cyprinus carpio )、蟹( Hemiculter leucisculus) 、翘嘴鲐(Culteralburnus)、蒙古铂(emongolicus)、蛇绚(Saurogobiodabryi)、鲇 ( Silurus asotus ) 和黄颡鱼(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 等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极低,鱼类小型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三沙湾鱼类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8年福建海区三沙湾春季和秋季两个季度月鱼类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福建三沙湾鱼类群落结构及生态类型特点。结果表明:渔获鱼类经鉴定共有94种,其中,软骨鱼类的须鲨目、鲼形目和电鳐目各1种;硬骨鱼类的鲈形目最多,47种,其次鲱形目10种,鲽形目9种。以暖水性种类为主,占总种数70.2%,具有明显的热带和亚热带特征。从种类重量和数量组成看,整个调查港湾以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种类为主,优势种为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 ilaevis)、硬头鲻(Mugil strongylocephal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 blyopus rubicundus)、大黄鱼(Larim ichthys crocea)、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龙头鱼(Harpodon neherus)、棱鮻(Liza carinatus)、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等;总平均资源相对密度为3.49 kg/h,种类多样性指数H为2.017,种类均匀度指数J′为0.820,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2.434。整个海区优势种明显,平均资源相对密度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布处于中下水平。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6年秋季(10月)和2017年春季(4月)台州南部近岸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将2次调查中分别出现的优势种及重要种定义为主要鱼类,并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主要鱼类间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结果显示,秋季主要鱼类8种,春季11种,2季共有主要鱼类5种。秋季主要鱼类的生态位宽度值与生态位重叠值总体上略高于春季,秋季广生态位种(Bi≥2.40)、中生态位种(1.60≤Bi2.40)和窄生态位种(Bi1.60)依次有4种、3种和1种,春季则依次有4种、5种和2种;秋季生态位重叠显著(Oik≥0.6)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32.14%,春季则仅占12.73%。秋季,总体联结性分析结果显示主要鱼类间总体上呈显著负关联,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群落中正负关联比依次为1.50、1.33和2.11,其检验显著率依次约为0%、17.86%和10.71%。春季,总体联结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主要鱼类间总体上呈不显著负关联,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群落中正负关联比依次为0.93、0.96和1.00,其检验显著率依次约为9.09%、18.18%和21.82%。  相似文献   

20.
过鱼对象的确定对于过鱼设施建设至关重要。量化评定过鱼对象优先保护次序,为南渡江过鱼设施建设、鱼类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基于过鱼设施建设目的及过坝鱼类的生境适宜能力,从过坝需求度、生境适应度、资源丰富度、物种效用度、物种濒危度和遗传损失度等6个维度,建立多指标量化的过鱼对象选择体系。采用主客观结合的组合权重,构建基于逼近理想排序法的过坝鱼类优先等级评定模型。以南渡江流域为实例进行初步分析,结合南渡江流域梯级建设,运用过鱼对象评定体系确定花鳗鲡、鲢、鳙等洄游性鱼类为首要过鱼对象,?、月鳢、鲇、海南长臀鮠为主要过鱼对象;乌塘鳢、红鳍原鲌、赤眼鳟、蒙古鲌为次要过鱼对象;鲮、倒刺鲃、马口鱼、纹唇鱼、唇?、翘嘴鲌、东方墨头鱼等鱼类为兼顾过鱼对象。本研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指标体系对南渡江流域过鱼设施过鱼对象优先保护次序进行量化,有助于指导过鱼设施效果评价,对过鱼设施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